多爾袞為什麼不選擇稱帝?

L丶佳能

多爾袞之所以沒有稱帝,原因我總結成一句話:

多爾袞前期想稱帝,但沒把握稱帝;多爾袞後期有能力稱帝,但又沒必要稱帝。

一個沒把握,一個沒必要。怎麼講?

△大清攝政王 多爾袞(劇照)



多爾袞:前期稱帝,沒把握!

清太宗皇太極死駕崩,沒明確指定接班人,若按照慣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那麼多爾袞和豪格,都有繼位權。豪格反而離皇位更近一些。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睿親王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太祖努爾哈赤的十四子。

所以,滿清貴族一派至此肅清王豪格,一派支持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勢力比豪格勢力大,但第三股力量濟爾哈朗支持豪格,這就導致了兩派總體勢力難分上下。兩派多番相爭之下,難分伯仲。多爾袞固然想當皇帝,但雙方真要打起來,多爾袞沒有必勝的把握。

△孝莊母子:孝莊、順治帝



何況,若此時滿清內部窩裡鬥,就給了明朝可乘之機。於是,在雙方互相妥協之下,達成和解:共同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雙方派出代表的多爾袞、濟爾哈朗共同攝政,一個是攝政王多爾袞,一個是輔政王濟爾哈朗。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漁翁”就是孝莊和福臨母子。就這樣小皇帝福臨,成為兩派力量的暫時平衡點。

所以,前期多爾袞,是沒把握稱帝的。

多爾袞:後期稱帝,沒必要!

順治帝繼位後,兩股勢力的暫時均衡,又逐漸被打破。從二方制衡,變成了一家獨大。



攝政王多爾袞,是身負韜略的軍事家、政治家。滿清能順利入關,並掃平關內各路割據政權,從而定鼎天下,主要靠的就是多爾袞,而並是小皇帝順治。

攝政王多爾袞,功勳卓著,聲望也越來越高,不久後,濟爾哈朗被多爾袞踢出輔政班子,隨後肅清王豪格也邊緣化,繼而最後被殺。

從此,攝政王多爾袞大權獨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黨羽遍佈朝內外,凡大臣奏章及政令,皆不經皇帝,由多爾袞獨斷專行;多爾袞還穿和皇帝相似的龍袍,有自己的一套領導班子。

△“太后下嫁”傳聞(劇照)



順治帝成了擺設,攝政王多爾袞,實際上已經是皇帝了,只不過就差一個“皇帝”虛名了。

隨著多爾袞尊號的一路飆升:攝政王——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最後居然逼順治帝尊他為“皇父攝政王”,皇父…這是要當順治帝的爹太上皇啊……權勢熏天,榮耀無以復加。

可是此時,多爾袞已沒必要稱帝了,稱帝會帶來很多麻煩,還遭人罵名,不如圖實惠的。這就像三國的曹操一樣,務實不務虛,辦事也方便。

所以,後期多爾袞,稱不稱帝已不重要了。

另外,至於後面多爾袞死後,被順治帝掘墳鞭屍爾爾,那就是後話了。


峰子奇觀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又像努爾哈赤死後一樣,沒有指定帝位接班人。

多爾袞

坐擁重兵而且總管六部的睿親王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都是戰功卓著,都是旗主王爺,都是主要的競爭對手。二者勢均力敵,多爾袞自然不想帝位旁落他人,但豪格的背後,還有原由皇太極親率的兩黃旗的支持,同時代善家族的兩紅旗也不支持多爾袞,而濟爾哈朗支持豪格。多爾袞只有他的兄弟阿濟格、多鐸表面支持,其實心裡各自打著覬覦帝位的小算盤。

由於兩黃旗的大將集團誓死擁立豪格,讓多爾袞不得不顧忌,只好做出讓步,因而決意迫使豪格一同退出,正好與兩黃旗大臣力保皇子繼位的用意吻合。

六歲的福臨,成為了兩虎相爭的幸運者。多爾袞接受了政治交易,成為了被以濟爾哈朗制衡的攝政王。雖然此後多爾袞的功勞越來越多,率軍入關,定鼎中原,將濟爾哈朗擠出了權力中心,最終由皇叔父攝政王變成了皇父攝政王。

《孝莊秘史》中馬景濤版多爾袞

此時的多爾袞,權勢煊赫,成為操控真皇帝順治的假皇帝。他有稱帝的野心,但不敢妄動。

1.兩黃旗雖屢遭多爾袞打擊,但他們的整體實力不在多爾袞之下。加之多爾袞的囂張,讓其他各旗主王爺也是不滿。

2.原來支持多爾袞的多鐸,因多爾袞不支持他繼位,而不時對哥哥攝政拆臺。後來患天花早逝。

4.滿人初入中原,以少數民族統治主體民族漢人,篡位即繼位不正,改變了帝位繼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會更加激化民族征服和民族矛盾的諸多問題。


以禮觀書

皇太極死後,離帝位最近的人,不是多爾袞,而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

朝中的王公大臣,當時也分為兩派,一派支持豪格,一派支持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便是豪格一派。濟爾哈朗在朝中的勢力,即便比不上多爾袞,也不至於差太遠。豪格與濟爾哈朗聯手,則基本上可以與多爾袞勢均力敵。

從法理上講,“父死子替,兄終弟及”,都站得住腳。豪格與多爾袞都有繼承權。但是,自古以來的傳統,“父死子替”畢竟排在前面,“兄終弟及”只是當皇子未成年或“失德”的情況下才說得過去。因此,已經成年而且軍功累累的豪格,委實比多爾袞更有資格當皇帝。

多爾袞不是不想稱帝,而是在當時那種勢力對比下,他沒有辦法霸王硬上弓。真正打起來的話,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兩敗俱傷。這是大夥都不願意看到的。當時處於中立地位,而且德高望重,足以左右局勢的是禮親王代善。在代善的主持下,兩派終於達成協議,豪格和多爾袞都不當皇帝,改由皇太極的幼子福臨登基,也就是順治皇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併為“輔政叔王”,分別代表兩派的利益。

這個協議並不公平。因為豪格本來應該做皇帝,結果什麼都沒撈到。而多爾袞雖然沒有得到皇位,卻撈到了實權。代善居中主持斡旋,實際上是幫了多爾袞一把。因此,豪格不服氣是可以想像的。只要多爾袞或者代善有一點點把柄被豪格抓到,他就有理由而且有衝動跳起來造反。

偏偏在這種情況下,就在順治登基的第二天,代善的兒子碩託和孫子阿達禮向多爾袞表示:“王正大位,我當從王。”也就是慫恿多爾袞當皇帝。這簡直是直接給豪格提供彈藥!多爾袞當時的處置,是“遂與禮親王(即代善)發其謀,阿達禮、碩託並伏誅。”多爾袞果斷撇清關係,代善大義滅親,借了阿達禮和碩託的人頭,才將這次政治風險避過。由此亦可佐證,當時兩派的鬥爭,實在是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又如何能夠稱帝?


龍鎮

多爾袞一生有兩次機會登上汗位,有一次機會登上帝位

最終,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的多爾袞意外死亡,並在死後享受了兩個月的皇帝待遇

很多人說,多爾袞一生悲劇——有皇帝之才卻無皇帝之命

三次有機會榮登最高統治者的多爾袞,究竟遭遇了什麼?

十五歲的多爾袞,生不逢時

努爾哈赤死去,卻並未設立繼承人

但是他生前卻要求多爾袞生母阿巴亥殉葬,於是多爾袞徹底失去了汗位繼承的機會

皇太極則是在代善的支持下,繼承汗位統領後金

十五歲的多爾袞,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畢竟成年且戰功赫赫的皇太極確實比他更適合做繼承人

所以,我們也不去說努爾哈赤對多爾袞的喜歡,或者說多爾袞的繼承是多麼名正言順

就這樣,第一次機會就這麼溜走了

兩虎相鬥要上演嗎?多爾袞妥協了

皇太極的突然離世,使得後金陣營中出現分歧

皇太極長子豪格,領正黃旗、鑲黃旗,加之其他支持大約有四旗力量

而多爾袞及其弟多鐸,領正白旗、鑲白旗,加上支持者也差不多有四旗力量

此時的多爾袞,按照能力來說是完全可以繼承汗位的,而皇長子豪格也當仁不讓,繼位名正言順

最後,年僅九歲的福臨繼承汗位,多爾袞是為攝政王

為了大清的未來,多爾袞選擇了和平解決而非強行登基,當時的滿清還是割據勢力,如果內鬥必然是消耗極大,甚至斷送國運

所以,多爾袞以攝政王的身份,成為幕後的滿清統治者

這一次,他雖未登位卻也已經行使大汗之權,只是距離那個皇位還是有距離而已

稱帝嗎?還未做出抉擇的多爾袞

入關之後,多爾袞軍政大權總攬,豪格率先被除掉了(軟禁中暴斃)

其後,他進位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幾乎所有人都預感,多爾袞要廢帝自立了,而且他是得到支持的

否則,不會有人允許他當什麼皇父攝政王吧?

這一次他離皇位已經很近了,彷彿只要他伸手,皇帝的玉璽就會乖乖的交到他手上

但是意外再一次出現了,外出狩獵的多爾袞意外受傷,並很快死去

皇帝之夢,在死後實現了!

多爾袞死後,追封為“清成宗”,諡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終於圓了皇帝夢,雖然有些遲

可僅僅兩個月後,順治下令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

就這樣,清朝歷史上知名度最高、也是清朝入關最大的功臣多爾袞徹底被否定

乾隆年間,終於為多爾袞平反,恢復其睿親王封號,並親自為他的功績做了一個定論

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多爾袞終其一生都沒有邁出那一步,或者說他還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

但不管怎樣,他的確可以做一個有能力有作為的帝王

曾有人說皇太極的繼位具有巧合,但我認為不然,皇太極作為北滿第一勇士,也是個雄才大略的主兒

但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可以說是再無敵手,幾乎沒有人可以做的比多爾袞更好

至於入關之後建立大清,多爾袞也數次向皇位更進一步,但始終不是皇帝

或許,他是真的沒有想好罷了!


置身黑白的精彩

有句話是說“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可對於多爾袞來說是“過了這個村不想要這個店”了,總體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包括多爾袞個人的心理變化,多爾袞對皇位的興趣在逐漸減少。那麼多爾袞為何會這樣?為何具備了稱帝的實力卻還要擁年僅六歲的福臨為皇帝?

多爾袞前期稱帝實力不足且顧慮較多。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皇太極是他的哥哥,努爾哈赤去世時沒有立太子,但是此時皇太極上位是理所當然,實力條件都具備,此時的多爾袞還是個15歲的青少年,根本鎮不住這些大臣,所以這裡就不多說了。

為什麼會有多爾袞不稱帝是因為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同樣沒有立太子,這對父子也是神同步了,所以當時很多大臣就跟多爾袞說:“你來繼位吧,你的實力最高,我們都支持你。”確實此時的多爾袞稱帝的話應該是沒有太多問題的,可是夜晚他回去仔細琢磨了下。

實力對比:兩白旗支持自己,兩黃旗中也有兩位重臣支持自己;反觀擁立皇子這邊的有兩紅旗,還有八大臣,鑲藍旗的濟爾哈朗模稜兩可;正藍旗情況不明。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多爾袞強行稱帝,肯定會遭到反彈,即使能平亂,但是代價不小,最後在皇太極去世的第五天,開始在談論誰上位?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很多人都有想稱帝,但是都口是心非,有皇長子豪格、親王代善等人,多爾袞見形勢不明朗直接說既然豪格不願意繼位,那就改立九皇子福臨吧,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於是福臨繼位,即順治皇帝。

也有說是孝莊文皇后找到了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戴福臨即位,作為條件之一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後,同意了孝莊文皇后的意見。至於多爾袞為什麼會同意,說是他們有著不尋常的關係。下面就不用多說了,多爾袞擔任攝政王,權傾朝野,做皇帝和不做皇帝有區別嗎?所以說“這個店”多爾袞說:“我不要了,愛誰要誰要!”


羽評歷史

大家說了很多客觀條件,我倒覺得主觀的因素更重:多爾袞性情——多情、不夠狠、自滿!和一個光頭很像。

先是多情:從他對大玉兒的態度上,缺乏非常強烈的佔有慾,反而是被大玉兒佔有,單憑此,就非帝王所該有的性格,不管是劉邦多愛呂后,亦或者漢武帝多愛衛子夫,再朱元璋很愛馬皇后,但在封建社會,他們的佔有與被佔有的狀態非常清晰,反觀下羋月傳裡的羋月和義渠王,高宗和武則天等,人物性情對是否有帝王至尊影響甚大。

再說不夠狠:多爾袞的報仇心態不足,對代善、阿敏、皇太極都能忍住,贊者誇其城府之深,可是軍隊可不這樣想,你若不狠,誰敢跟你,萬一你動不動就軟下來了,跟你混的將士又不都是貝勒爺,他們的命安放何處。對他四嫂,更是感情深厚,無有因為皇太極而遷怒,充分證明他對任何一個人的恨都不深,想想成吉思汗怎麼起家,想想努爾哈赤怎麼利用七大恨,很不深,反擊的力量就不強烈,就沒有人跟隨你,怎麼能稱王稱帝。

最後說自滿:多爾袞總以英雄自居,然而對他本應所處的位置,怎麼能算的上英雄,可是他認識不到,這便是容易自滿。後來當了攝政王,更是自我滿足,加上順治年少,與皇帝如此一對比,更覺志得意滿,對順治指手畫腳,殊不知在皇權面前,要麼你得到它,要麼你只能夾著尾巴做人。


漢中

多爾袞歷來都無法稱帝。

一、皇太極猝死後的局勢

皇太極猝死時,兩黃旗88牛錄,豪格正藍旗29牛錄。合計這就是117牛錄,確實是當時的第一大勢力。而多爾袞兩白旗只有98牛錄,代善濟爾哈朗三旗有96牛錄。

在這樣的局面下,多爾袞當不了皇帝。兩黃正藍堅決反對多爾袞,代善濟爾哈朗普遍不同意多爾袞當皇帝。鰲拜甚至敢在大廳上拔劍懟多爾袞,就是因為如此。

所以才有多爾袞推薦福臨的由來。如此,兩黃旗的利益得到保證,代善濟爾哈朗滿意,兩白旗因為多爾袞列兩大輔政大臣而很滿足,唯一損失的就是豪格。

二、殺豪格後的局勢

豪格被殺,正藍旗被多爾袞吞併,但加起來也只三旗127牛錄,兩黃兩紅鑲藍合174牛錄,且兩黃旗主力一直堅守京畿重地,多爾袞依舊不能輕易當皇帝。

其次,福臨身份已定,多爾袞強行當皇帝沒有合法性,其餘5旗憑啥臣服?

同時,多爾袞能力是諸位宗室中最強的,各旗平時可以接受命令,如果發生篡位,其攝政王的合法性將喪失,各旗不會同意。

最後,多爾袞沒有兒子。為了弟弟多鐸的兒子去奪取皇位,似乎沒有這個必要。


張勇達州

多爾袞當時雖然手握重兵,但皇太極突然猝死在盛京寢宮,也是多爾袞始料不及的,留給他很多棘手的事情需要解決,另外,清朝政權基礎不穩,所以,多爾袞不敢貿然稱帝。


當時,清朝要想徹底推翻明朝,還需八旗子弟精誠團結,同時仰仗明朝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洪承疇等,打開山海關,進攻北京。多爾袞,多鐸統領滿清大軍揮師南下,和明朝降將剿滅明朝殘餘力量和李自成的大順軍。

清朝的政權建立是第一位,必須用武力統一中原,此時,多爾袞真的搞個“宮庭政變”,會自亂陣腳,弄不好得不償失。所以,擁護福臨登基是明智的選擇。

多爾袞也不能忽視豪格,濟爾哈朗,代善的軍事力量,各方對皇帝位也是虎視眈眈,此時,多爾袞不當皇帝,攝政王的位置又能讓多爾袞位高權重,統領朝臣。


流失的傳說58664355

因為當不了,很簡單。 八個旗的態度如下: 兩黃旗:皇太極生前親統的兩黃旗的底線就是必須立皇子,而統領正藍旗的皇子豪格在皇太極的9個兒子中能力鶴立雞群,也就順水推舟了,但是!皇太極可不僅僅有一個兒子在世噢 兩白旗(多爾袞和多鐸一人一個):都說兩白旗誓死擁立多爾袞,實際是扯淡,史書記載開會商討時多鐸就想自薦為帝 兩紅旗(禮親王代善統領,一度分了一個給兒子嶽託,但他那時已經掛了,所以又回到了老子手裡):代善那時年約六旬(記不太清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別內訌,平安就行,反正老子手上兩旗精兵,一堆能征善戰的兒孫 正藍旗:肅親王豪格統領,沒的說,肯定挺老大 鑲藍旗:鄭親王濟爾哈朗統領,態度不明確 當時多爾袞的情況很艱難: 自立為帝?說不定連親弟弟都不服,兩黃旗更是會拼命 讓給豪格?自己不服 怎麼辦?出奇招! 這個奇招的全部內容是: 立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由自己和鄭親王左右輔政! 1,滿足了兩黃旗立皇子的要求,這是最根本的,黃旗鬧不起來了 2,既然黃旗鬧不起來,那麼代善的要求也滿足了,不可能內訌了,兩紅旗沒意見 3,安排濟爾哈朗輔政,鑲藍旗也滿意了,加上自己的正白旗,總共6個旗無意見了 4,剩下多鐸的鑲白旗和豪格的正藍旗,能怎麼樣呢?只能服從 豪格輸在了哪裡?輸在了一個細微的差別:他以為兩黃旗誓死擁立的皇子,僅僅就是他。正確的事實是:兩黃旗誓死擁立皇子,但是,哪一位都可以!


笨笨熊QIQI

首先要搞清當時的政治環境,你要知道,在入關前的清朝還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王朝,從後金的奴隸政治還沒有徹底的發展為皇權至上的體系中,清初的最高權力根本前提還是在於滿八旗的支持度上來看,皇太極1643年八月猝死於盛京後宮,他生前並沒有立嗣子。此時,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皇太極削弱,而且他本人年過花甲,野心不在,他的幾個兒子中最有才幹的嶽託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託也不被代善所喜,滿達海還太過幼小。雖然代善沒有想法,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卻能左右事態的發展。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所以他們認為,皇太極長子豪格軍功多,才能較高,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其他各旗的勢力,但同時又保住了自己的實力,還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這樣三旗的實力遠遠強於其他旗,而且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多爾袞雖然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後有著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則是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雖然使他如虎添翼。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這樣的話就是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所以說多爾袞自立的條件非常不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