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貓子”考生,如何迎戰白天的高考

夜貓子”考生,如何迎戰白天的高考

每年一到高考日期的臨近,圍繞著高考的營養、心理等問題,許多學生、家長求助於各種諮詢,其中有關睡眠的問題也不少。

那天,一位老媽帶著兒子走進諮詢室。兒子叫大寶,是個夜貓子,用他老媽的話說“晚上一條龍,白天一條蟲”。

原來,大寶一到晚上就精神抖擻,幹勁十足,看書能看到凌晨一二點,而且效率比較高,可到了白天就成了一條死蟲,房間裡兩個鬧鐘也不能把他吵醒,非要把他拉出被窩才勉強起床。整個白天都無精打采,老師也反映大寶上課經常打瞌睡,學習效率自不必說。

不過到了週末,如果讓他一覺睡到上午自然醒,白天精神也不錯,所以在週末當媽的從來不敢叫醒兒子。可讓媽媽揪心的是,高考時間安排在白天,而且主考官大人也不會等到大寶自然睡醒,然後勁頭十足地走進考場。

隨著考前的緊張氣氛日益濃烈,大寶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他嘗試著改變自己的作息習慣。有段時間,大寶每晚10點鐘多一點就上床就寢,可在床上翻過來滾過去就是睡不著,非要等到一二點才能入睡,第二天早上照樣起不了床。

堅持了十多天,這種辦法宣告失敗。一計不成,大寶又生一計,在提前睡覺時他開始服用安眠藥,沒想到情況更糟,不僅當晚不能及時入睡,第二天更加頭暈腦脹。沒幾天,只好再度放棄。這下大寶和他媽沒轍了。

結合大寶的臨床症狀特點,即:入睡晚、起床晚,白天嗜睡,晚上學習效率高,我診斷為睡眠時相延遲綜合徵。

所謂睡眠時相延遲綜合徵,是指在24小時晝夜週期中,患者的主睡眠時間段後移(一般人在晚上10~11時入睡,而這類患者往往要到凌晨1~2點才入睡),這些患者雖然有明顯的入睡困難,但是一旦入睡,其睡眠的質和量均無明顯改變。

就像大寶,在週末任由他睡,他也會感到神清氣爽一樣。這是一種慢性睡眠-覺醒節律障礙。隨後的多導睡眠圖等相關檢查也證實了我的診斷。

韋茨曼和切斯勒在1981年首先描述了該病,由於它的發病機制還沒有完全明瞭,韋茨曼推測該病的發生與患者的“時相反應曲線”異常有關。

那麼,這類患者該怎麼辦呢?可以嘗試

時間療法。這是一種行為療法,由切斯勒在1981年首創。

正常人的睡眠-覺醒週期稍長於24小時,按照人體生物節律的天然後移傾向,切斯勒把患者的上床時間系統地推遲,每天遞延上床時間3小時,從而使一天的睡眠-覺醒週期達到27小時,然後逐漸把患者的上床時間延遲到本人所希望的上床時間(例如晚上11點),然後儘量讓患者每天都維持在這個時間上床,不再繼續延遲。

時間療法的具體操作如下:連續一週左右,每晚依次將患者的入睡時間推遲3小時,而在最後的一兩個晚上推遲一小時。在達到正常入睡的時間目標後,維持此入睡時間。

在實施該療法的時候,患者要儘量克服瞌睡感,也應該回避周圍環境中有關自然時間的提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