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賞金千兩”,真的就是100斤黃金嗎?

汪貴顯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帝王有時會一擲千金,給自己取得戰功的將軍或是自己喜愛的臣子封賞,比如賞千戶侯或者賞金萬兩之類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以古代那種生產技術,真的會有那麼多的黃金被賞賜出來嗎?

在古代,尤其是西漢時期,皇帝賞賜黃金的次數很多而且數額巨大。例如因大將軍衛青抗擊匈奴有功,一次性就被武帝賞金二十萬,王莽納後用金三萬。有人統計過僅漢武帝時期,賞金給大臣不少於五十五萬兩。

那這麼多真的全是黃金嗎?在我國很早就有了冶煉金屬的技術,夏商時期先民已經開始使用金器了。但是在古代中國生產力是很低的,我們想要大批量的把金子從礦石中提取出來並不容易。

所以我們經常會以銅這種當時的貴重金屬,作為鑄造錢幣的主要原料之一。而在春秋時期,青銅其實也是貴重的金屬,被用來製造貨幣,而且在先秦兩漢黃金是極少見的奢侈品。所以基於以上的原因,很多人都認為我國那時候賞賜的黃金只是銅的代名詞而已。

但是江西海昏侯墓的挖掘讓一部分人的態度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因為海昏侯墓裡的黃金太多了而且成色都比較好,大部分純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所以,一部分人認為當時賞賜的黃金其實就是真的黃金。

所以從戰國一直到東漢以前的金,通常說的可能就是真正的金子,那時候的金子多做成馬蹄形或餅形,俗稱“馬蹄金”,每一塊就是“一斤”。現在出土的金餅、馬蹄金,重量一般就在250克左右,而250克正是漢代一斤的重量。

但是到了東漢以後社會上就不大用金子了。所以我們看東漢以後的記錄,如果賞賜的是金子,一般都會很明確地告訴你“賞金千兩”,而且一定會有單位。例如賞賜“十萬錢”裡的“錢”,就是我們常說的銅錢了。

明清時期,如果單說“金”其實就是指的是銀子。這主要出現在文人的筆記中,說什麼東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兩銀子。如《清稗類鈔》裡記錄當時的達官貴人捨得花錢,以買鼻菸壺為時尚,“屑葉為末,雜以花露,一器值數十金,貴人饋遺以為重禮。

這裡的數十金,就是說的數十兩白銀。如果是黃金的話,這個價格就很恐怖了。一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如果是黃金的話就是幾百兩白銀。恐怕除了一些非常土豪的達官貴人們,沒有人能常常消費的起吧。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時候皇帝說賞黃金萬兩,並不是指黃金有一萬兩那麼多,而是代表很多錢幣的意思。意味著皇帝賞賜的東西十分豐厚,而不是真正的黃金一萬兩。如果按照電視劇的那個賞賜法,皇帝的小金庫多少錢都不夠賞的。


小王子木有錢

重量單位古今是不一樣的。據史料和現存古物來看:金錠有一兩、二兩乃至十兩、二十兩之分;銀錠有半兩、一兩、十兩、二十兩、五十兩以至一百兩或三百兩。

舊制一市斤等於十六兩。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6.14克。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668.19克,一兩等於41.76克。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96.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這是十兩黃金。


這是五十兩。

足赤也並非今天的99金,能到9成就不得了了,古代的冶金技術有限。






雖有差異,但這些不足金的黃金都是文物,其價格要遠超純金的價格,從地下挖出來的都是國家的財產,個人不得將其私自非法交易損壞,否則必將觸犯刑法。上交後會有獎勵以及一面錦旗。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山東省泰安市滿莊西五公里處蕭家林就曾經在翻修老宅時,在牆下挖到一個瓷缸,裡頭都是金錠。


春風化雨雨過無痕

關於古代皇帝“賞金”千兩“,是否真的就賞賜100斤黃金這個問題

有兩個方面需要確定一下

一是,”賞金“的”金“,是什麼?

二是,”千兩“這個數字是多少?


在中國古代社會,歷史典籍中經常出現的”金“並不是現在意義上我們所說的黃金。尤其是中國早起的奴隸社會時期,冶煉技術不發達,物資貧困,先秦文章中出現的”金“往往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黃金,而是黃銅。

《初學記》載:“黃帝採首陽山之銅,始鑄為刀。”

《史記.平淮書》載:“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以來久遠,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記雲。”

《漢書·食貨志》載“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利通有無者也……興自神農之世。”

我國早期的貨幣多種多樣,龜貝作為貨幣出現的最早,隨著銅與鐵等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金錢、刀布相機成為貨幣。而在春秋戰國時期,金錢,一般指的就是銅,刀幣,則大多有鐵製造。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在秦國舉行變法,為了取信民眾,所以轅門立柱,許諾能夠將“三丈之木”移動到北門的人,就賞賜給“十金”,此處的金,實則是銅,並不是黃金。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

其中貨幣,便涉及到“賞金千兩”中的金。

度量衡,則與“賞金千兩”中的“千兩”有關。

“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臧,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

——《漢書.志·食貨志下》


秦始皇規定,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主要有黃金和銅錢兩種。而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僅指的是黃金的意思,還指“錢”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的典籍中,皇帝賞賜大臣的時候,除了“賞金千兩”之外,還往往會有“賞金十萬錢”。秦漢之後,“賞金千兩”指的就是賞賜黃金1千兩,而賞金十萬錢,指的則是賞賜銅錢十萬。

那麼“千兩”,又是多少呢?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做事能量水平不行,與某某相比是“半斤八兩”,評價一個比較小心眼,對錢比較看重的人,往往說他“錙銖必較”。

在中國古代,銖,兩,斤都是重量單位。

“銖者,物繇忽微始,至於成著,可殊異也。”

“兩者,兩黃鐘律之重也。”

“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陰陽變動之象也。”


二十四銖是一兩,十六兩是一斤。

二十四銖是一兩,象徵二十四節氣。十六兩是一斤,象徵“四時乘四方之象”。


所以,古代賞金千兩,並不是賞賜黃金100斤,根據十六兩為一斤,則是62.5斤。


因此,先秦以前,“賞金千兩”賞賜的是銅,而由於當時各國的度量衡不統一,因此具體的重量也很難確定。秦漢之後,統一度量,“賞金千兩”則是賞賜黃金62.5斤,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黃金100斤。


畢植園

在中國很早就有了冶煉金屬的技術,夏商時期先民已經開始使用金器了。但是在古代中國生產力是很低的,我們想要大批量的把金子從礦石中提取出來並不容易。而在春秋時期,青銅其實也是貴重的金屬,這些都是製造貨幣所用的。 古代如果動則賞黃金萬兩,咱們可以換算下,在生產能力低下的封建時代,每年收入有多少,有多少黃金千兩夠皇帝賞賜的,畢竟黃金是有限的。有時候為了減少鑄造貨幣所需消耗的貴重金屬量,有的朝代連官員都不發銀子用物質代替,比如糧食什麼的。 從戰國一直到東漢以前的金,通常說的就是真正的金子,那時候的金子多做成馬蹄形或餅形,每一塊就是“一斤”。 先秦時期的郢爰(yǐng yuán) 在先秦兩漢的古代文獻中所說的金就是銅製貨幣的單位,在先秦兩漢貴金屬是極少見的奢侈品,多用於工藝品,比如曾侯乙幕中出土的金釵,而世面上流通的貨幣卻多是青銅材質。 東漢以後社會就不大用金子了,我們可以先看下東漢以後的記錄,如果賞賜的是金子,一般都會很明確的告訴“賞金千兩”,一定是有單位的,但是“十萬錢”裡的“錢”,就是我們所說的銅錢了。所以我們再看“米貴,一斛萬錢”,“首飾值七十萬錢”。一錢,等於一文,就是一枚銅錢的意思。 一千文(錢)是一貫,或者說是一吊。元代之後,銀子流行,相互之間可以兌換。一吊錢約等於一兩銀子,因此說,“郎吏馮球,家最富,為妻買一玉釵,奇巧,直七十萬錢”,這玉釵的價格七十萬,乍一看令人吃驚,但其實也就700兩銀子。 李自成想抓崇禎,懸賞封萬戶侯,首告者賞金千兩,這後頭就帶著計量單位,如果不帶計量單位,那就是銀子,這個一會兒會說到。李自成的懸賞很明確是金子,不是銀子,更不是銅錢,他再摳門,為了抓皇帝,也不至於賞給人家一千兩的銅片子。 明清時期,如果單說“金”就是銀子,這主要出現在文人的筆記中,說什麼東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兩銀子。如《清稗類鈔》裡,記錄達官貴人捨得花錢,買鼻菸壺當時尚,“屑葉為末,雜以花露,一器值數十金,貴人饋遺以為重禮。”這裡的數十金,是說數十兩白銀,而不是數十兩黃金。更不可能是銅板了,幾十個銅板買的,貴人們也不好意思饋贈當成重禮。 終上所述,我們瞭解到,春秋的金,大約是在說銅。戰國、秦、漢的金,通常就是說的金子。漢以後的金,後面加計量單位“兩”的,一定是黃金,但說“賞金三十萬錢”這種,賞的就是孔方銅錢。明清時期,不加單位的金,如“值數十金”,這裡的一金就是指一兩白銀。 至於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賞賜黃金千兩什麼的,我們不能絕對的說歷史上沒有,但是我們肯定的是影視劇中隨便的黃金千兩萬兩的是為了烘托氣氛!


黃身時雨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還有點費勁,因為網上流傳的很多相關知識就是錯的。

首先,一直到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佈《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將1市斤=16市兩改為1市斤=10市兩之前,中國的1斤,都是16兩,也就是說,1000兩絕不可能等於100斤,等於多少,可以自己算算。

其次,電視劇裡“賞金千兩”的出現,主要是編劇和導演對於古代貨幣價值的不瞭解造成的,類似的還有動輒幾萬兩銀子的打賞,幾百萬兩的鏢銀,等等。

其實,白銀哪怕在明清這兩個廣泛使用的朝代裡,其過高的購買力也限制了底層人民的接觸,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接觸的是“銅錢”,也稱“制錢”。

而黃金當然不會以“多少錢”為單位,這個錢指的就是銅錢。

說到這兒,要糾正一些說法,就是黃金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經是法定貨幣,很多人都說楚爰是,但是不知道,在秦國、秦朝和漢朝,都以黃金為法定貨幣。

《史記·平準書》的說法是:

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

也就是說,黃金的一金,在秦為一鎰,所謂千金,其實就是千鎰黃金,不過對於“鎰”這個重量單位究竟多重,至今學術界莫衷一是,為啥呢?

因為在秦國和秦代出土的文物,有“鎰”這個重量單位銘文的,只有陝西臨潼武家屯出土的秦代金餅一件,上書“益兩半”,問題是,該金餅重量250克,與秦1斤(16兩)近似,與漢代文獻所見的1鎰為20兩或24兩的說法都不吻合。

在出土秦簡裡更是不見“鎰-兩”這個單位體系,而明確寫到(《秦出土文獻編年訂補》):

十六兩一斤,卅斤一鈞,四鈞一石。
四萬六千八十銖一石,千九百廿兩一石,百廿斤一石。

換句話說,秦的度量衡制度裡,並沒有鎰的位置,而有它的位置的是東方六國。

戰國時代已見考古成果的,有齊、楚、衛、三晉用“鎰”。

其中:

楚鎰為16兩,該國用鎰—兩制;

衛鎰、三晉鎰為20兩,衛、韓、魏用鎰—釿制,趙用鎰—兩制;

齊鎰為24兩,該國用鎰—錙制。

與以上各國均不同,秦用斤—兩制。

秦並天下之後,鎰,應該有通用的度量衡概念,變成了專屬的黃金貨幣概念,而其基本重量應該等於秦制的1斤,也就是16兩。

而到了漢初,《史記·平準書》記載: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於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約法省禁。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餘業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

到了劉邦建國,乾脆把一金黃金定為1斤,不再用過去的“鎰”說事兒了。

黃金作為高級貨幣的度量,具體的克數,可以看海昏侯墓出土的黃金,這也可以讓那些說漢代黃金都是青銅的二把刀閉嘴了。

文帝的親兒子,梁孝王死時,“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

不過在東漢之後,黃金逐步退出了“上幣”的位置,而成為一種純粹的貴金屬,一直到清代。


劉三解

先秦時期的金是專指青銅,黃金用得不多,用於貨幣的僅僅楚國發行的郢爰,之後直到明代才發現黃金官錠。一直以來黃金都不是作為貨幣的存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徵。

秦代以來,也有少量金幣出現,例如秦代金半兩,作為上幣存在過:



宋代金淳化供養錢:


之後也有金開元,金光緒,金大頭等,各地方軍閥銀元也鑄有金樣幣。都不是以流通貨幣的身份存在,都是社會上層把玩互贈所用。


樓主所問賞金那就得看是哪個年代了,如果是先秦時期賞金就是吉金,也就是青銅。到了西漢才會是賞黃金。



而重量則各代不同,商代、西周貨幣單位為朋,春秋戰國到唐以前為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秦代一兩為二十六克左右,唐代為五十多克一兩,到了明清時期則為三十六克一兩,民國也不外如是。
所以樓主所說一千兩,這種賞賜方式最少得到西漢以後,重量不一而足,以清代為例,一千兩黃金就等於36000克,摺合現代的三十六公斤,也就是七十二斤,七百二十兩。


風雲說收藏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首先,所謂賞金千兩,可以肯定的說,歷史上未必全是賞黃金。

我們從不同的歷史時代分別聊聊。

中國很早就有了冶煉金屬的技術,夏商時期先民已經開始使用金器了。但是在古代中國生產力是很低的,我們想要大批量的把金子從礦石中提取出來並不容易。在在春秋時期,銅也屬於貴重的金屬,但是戰國一直到東漢以前的金,通常說的就是真正的金子,那時候的金子多做成馬蹄形或餅形,每一塊就是“一斤”。前段時間展出的海昏侯墓出土的馬蹄金,金餅就是這類實物。這個基本就是賞賜物,並不是市場流通貨幣。這裡提供一個質量單位的換算,就是在各個朝代大約多少克相當於一斤(注意不是現代的十兩一市斤,而是十六兩一斤):

周、秦、漢 約256克

魏、晉 約223克

隋 約668克

唐、宋、元、明、清 約597克

民國 500克

通過換算我們可以知道,漢代的一兩大約16克,那個時候的所謂黃金千兩大約是現代的三十二斤左右,沒有一百斤(但是也很可觀了)。

上面說了,真正的黃金是不做流通貨幣的(貌似現代也是一樣),在先秦兩漢的古代文獻中所說的金多指銅製貨幣的單位,在先秦兩漢貴金屬是極少見的奢侈品,多用於工藝品,比如曾侯乙幕中出土的金釵,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多是青銅材質。

我們看到的東漢以後到明清以前的記錄,如果明確的告訴“賞金千兩”,是以兩為單位的,那麼是黃金,如果是“賞金千斤”,就一定是銅,另外還有一種“賞金三十萬錢”,這個錢不是計量單位,而是單指銅錢,三十萬錢就是三十萬個銅錢。

明清時期,如果單說“金”,那麼指的是銀子,這主要出現在文人的筆記裡,說什麼東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兩銀子。如《清稗類鈔》裡,記錄達官貴人捨得花錢,買鼻菸壺當時尚,“屑葉為末,雜以花露,一器值數十金,貴人饋遺以為重禮。”這裡的數十金,是說數十兩白銀,而不是數十兩黃金。也不可能是銅板了,幾十個銅板買的東西當貴重禮物送人我估計有可能被打死。

綜上所述,春秋的金,大約是在說銅。戰國、秦、漢的金,通常就是說的黃金。漢以後的金,後面加計量單位“兩”的,一定是黃金,明清時期,不加單位的金,如“值數十金”,這裡的一金就是指一兩白銀。

至於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賞賜黃金千兩什麼的,我不敢說歷史上絕對沒有,但是我覺得為了烘托氣氛或者增加情節的表現力的方面更大一些。或者,乾脆就是沒有認真考證歷史資料就寫劇本了。


燕國術士虎胤空

賞金千兩這種情況是非常少的,而且根據年代不同,賞賜的“金”也不一定就是黃金。

黃金是極度稀缺的貴金屬,世界上存在極少,並不進入經濟流通領域,哪怕到了冶金技術先進的今天,黃金也仍然是一般等價物,並不進入貨幣流通領域。

所以電視劇裡動輒賞黃金千兩,是幾乎不可能的。

封建王朝歷史上,

“金”在大多數時候並不是指代黃金,而是指代另一種金屬,就是“銅”。

“銅”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重要的貴金屬,早在堯舜禹傳說時代(距今約4500~4000年),人們就已經開始冶鑄銅金屬,利用銅金屬製作包括日常的生活用品、用於交易的貨幣、用於戰爭的武器等各種物品。

所以“銅”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

直到戰國末期,由於鐵器的出現,國家不再用“銅”金屬鑄造武器,“銅”金屬開始改變使用屬性,只保留了一般貨幣的交易屬性。

從商朝以後,“銅”金屬製造的貨幣開始逐漸代替其他材質如貝殼、玉、骨等材質的貨幣,成為中國內部流通的主要貨幣。

那麼在歷史記載的文獻裡,經常出現的“賞金”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呢?又比如:成語“一字千金”裡的千金是什麼意思呢?

在這裡千金並不是指一千兩黃金,而是指一千金黃銅(金銅斤,是古代錢幣數量名稱。大概是二十兩或一斤為一金。《戰國策·齊策一》“ 公孫閈 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市卜於市” 漢 高誘 注:“二十兩為一金。”)。

這在當時是一筆鉅款了,所以呂不韋才會因此一舉天下揚名天下知。

到了南北朝、唐朝之後,由於冶金技術不斷改進,黃金這樣的貴金屬也開始出現在皇帝的賞賜名單裡。

唐朝就有很多皇帝賜予黃金給大臣的記錄,比如唐高宗時期,大將黑齒長之在儀鳳年間(676年—679年)兩次打破吐蕃軍隊,獲得賞賜共計“金五百兩、絹五百匹、物四百匹(《舊唐書卷》109,《黑齒長之傳》)”;大將薛納在開元九年(721年)大破吐蕃,獲賜“物三百段,銀五百兩,錢三萬貫(《冊府元龜》卷128《帝王部.明賞二》)”。

從這兩次的賞賜就可以看出來,此時的“金”已經開始明指黃金了。而“銅錢”已經開始被稱呼為錢,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如果不是取得了重要的戰功,帝王也是不可能輕易地賜予黃金給臣子的,所以電視劇中動輒賜金千兩,大家看看就算了,不要太當真。


有書博物館

這個問題很簡單,所謂賞金千兩並非像影視作品中描述的那麼誇張,一般情況下,賞賜黃金確有此事,不過是按照古代貨幣計量單位來換算的,我們拿唐代貨幣換算制度舉例,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有金、銀、銅三種都以十位進制.即是銅幣一個稱為一文,100個銅幣為一錢,十為一兩銀子,十兩為一金。那麼我們這樣看就好算了,也就是說,賞金白兩相當於現代人民幣面值2100元左右

同時,以唐代金制貨幣,也僅僅含金量12%到18%

第二種,則更多是以白銀貨幣代提黃金髮放,相當於一種榮譽獎勵,甚至還有不足額髮放的情況居多,更簡單的說中國古代是以銀本位貨幣為主,以後再見到此類描述,笑笑過去吧


大勢以利

我國是貨幣大國,但不是金銀大國,歷史上我國金銀產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於需求,所以大量使用其他金銀代幣,比如銅和鐵,銅錢一直是古代流通的主要貨幣,在明朝以前金銀流通範圍很小,一般由國家儲備,很多王朝根本不允許金銀流通。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金不僅僅指黃金也指銅和錫,秦之前銅和錫都可稱為金。漢朝時期,隨著黃金的增多,金逐漸成為黃金的代稱。所以漢代之後的賞金千兩是可信的,確實是黃金。古代一斤16兩600克左右,一斤相當於現在的250克,千兩即現在的31.25市斤,所以賞金確實賞的是黃金,只是純度沒現在的高,此外賞金千兩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沒幾個人能得到這麼多的賞賜。用的都是銅錢,最多也是碎銀,並不像電視裡演的那麼誇張。

在中國很早就有了冶煉金屬的技術,夏商時期先民已經開始使用金器了。

古代如果動則賞黃金萬兩,咱們可以換算下,在生產能力低下的封建時代,每年收入有多少,有多少黃金千兩夠皇帝賞賜的,畢竟黃金是有限的。

先秦時期的郢爰(yǐng yuán)

東漢以後社會就不大用金子了,我們可以先看下東漢以後的記錄,如果賞賜的是金子,一般都會很明確的告訴“賞金千兩”,一定是有單位的,但是“十萬錢”裡的“錢”,就是我們所說的銅錢了。所以我們再看“米貴,一斛萬錢”,“首飾值七十萬錢”。一錢,等於一文,就是一枚銅錢的意思。

明清時期,如果單說“金”就是銀子,這主要出現在文人的筆記中,說什麼東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兩銀子。這裡的數十金,是說數十兩白銀,而不是數十兩黃金。更不可能是銅板了,幾十個銅板買的,貴人們也不好意思饋贈當成重禮。

終上所述,我們瞭解到,春秋的金,大約是在說銅。戰國、秦、漢的金,通常就是說的金子。漢以後的金,後面加計量單位“兩”的,一定是黃金,但說“賞金三十萬錢”這種,賞的就是孔方銅錢。明清時期,不加單位的金,如“值數十金”,這裡的一金就是指一兩白銀。

所以,不同朝代,金的意思也不一樣。比如春秋時期的金主要是指銅。而戰國、秦漢時代的金,就是真正的金子。漢以後一般都會在後面帶計量單位“兩”,一定是指黃金,說“賞金多少錢”的,指的就是銅錢。明清兩朝,沒有單位的金,如“值多少金”就是指多少兩白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