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阿嬌皇后真的是因為“巫蠱”被廢嗎?

JIDIJI

巫蠱只是一個爆發,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絮叨一番。

陳皇后立後十餘年,無子,武帝有些不滿,陳皇后已覺察到,及聞衛子夫得幸,嫉妒之心,無法遏止,不只一次地想自殺。武帝更加惱怒。陳後為了挽回失去的寵幸,於方百計,絞盡腦汁,最後又用巫女楚服為巫蠱祠祭祝詛,被發覺,武帝遂窮治其事,楚服因犯了“大逆無道”之罪被梟首於市,株連被誅者三百餘人。武帝使人賜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於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

陳皇后的被罷退,遭冷遇,並不是因為色衰愛弛。世之論者多歸咎為無子和嫉妒,其實是這位茂陵劉郎愛情不專,厭故喜新所致。而御用的史官恪守“為尊者諱”的原則,不敢明言而已。

陳皇后為了挽回失去的寵幸,聽說蜀郡成都的司馬相如是當時有名的才子,工於為文,又聽說皇上很喜歡司馬相如的文章,特別是《子虛賦》,甚中上意。於是專門派人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求為解愁之辭,相如為之作《長門賦》。在這篇賦中,司馬相如細緻地刻劃了陳皇后在長門宮中的孤寂愁悶的生活及心理狀態,無怪乎漢武帝看後很受感動,陳皇后復得親倖。但好景不長,所謂“見而傷之",也不過是一時的感情衝動;所謂復得親倖,也不過是偶一為之。

實際是武帝初即位時、長公主嫖自恃有功,求欲無厭,武帝患之,陳皇后之寵亦衰。皇太后戒之曰:“汝新即位,先為明堂,太皇太后已怒,今又忤長主,必重得罪,婦人性易悅,深慎之。”武帝接受了皇太后的勸告,復與長公主和好,對陳皇后亦寵幸如初。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后崩,武帝始親政事,好祀鬼神,謀議征伐,長公主嫖驕橫更甚,每有所求,武帝不復與,長公主怨望,口出怨言,武帝怒,欲廢陳皇后,因思若不是長公主。自己當不了皇帝,忘人之德,不祥,暫且容忍下來,然皇后之寵,自此遂衰。

由此看來,武帝與陳皇后愛情的基礎,本不牢固,動機也不單純。武帝為膠東王時,由於長公主是阿嬌之母,有權有勢,能左右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可以說為了取得長公主的歡心、支持而愛阿嬌;武帝即位初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不得罪長公主而寵阿嬌;親政以後,為了報答長公主的恩德,而容忍阿嬌,欲廢未廢,到後來陳皇后驕妒日甚,竟信巫女之言,攜婦女之媚道,做出有失皇后體統之事,自然武帝不能容忍,即斷然處置,廢除皇后位,令居長門宮。

總之,陳皇后之悲劇下場,是有其各方面的原因的。漢武帝之愛情不專,陳皇后之無子、驕妒、行為不端,都是其中的因素。而長公主,即武帝姑母、何嬌之母,似乎是一位更為關鍵的人物。武帝因滿意其姑母,隨之也寵愛阿嬌,貯之金屋,這好象“愛屋及烏”。因不滿意其姑母,亦隨之幾次欲廢阿嬌,這好象“討厭和尚。兼及袈裟”。情況既然如此,司馬長卿即有生花之筆,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文章來,也很難改變這位茂陵劉郎的行徑。

最後,陳皇后還是幽居長門,鬱郁而死。正如宋代詞人辛棄疾在《摸魚兒》中所說:“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問題的本質。


古道犀風

阿嬌被廢,巫蠱只是一個引子,事實上,她和漢武帝的關係早就很差了。


首先,阿嬌是怎麼和劉徹在一起的?因為阿嬌的母親館陶公主,一心想女兒做皇后,本來想給阿嬌和當時的太子劉榮結親,誰知劉榮的母親慄姬反感館陶總是給皇帝介紹美女,不僅沒同意,反而羞辱了館陶。而正巧,劉徹對館陶說:若得阿嬌,願以金屋貯之。

小小年紀的劉徹,不見得真的多喜歡阿嬌,但是他的母親王夫人,卻知道這是改變他們命運的機會。果然,館陶公主從此大力扶持劉徹,打壓劉榮,而她歷來受太后和皇上寵愛,最後,劉榮被廢,劉徹成為太子。


所以一開始,阿嬌和劉徹的感情,就開始於政治。等到劉徹成功登基成為漢武帝,館陶母女卻念念不忘自己當初對劉徹的扶持,挾恩求報,而且館陶行事猖狂,都是仗著自己幫過劉徹,自己是劉徹的岳母。

館陶這樣,劉徹自然心有怨氣,也會牽連到阿嬌。加上阿嬌和劉徹成婚十年,始終沒有孩子。阿嬌還為此花費了無數人力物力,來調養身體想要孩子,結果卻始終沒用。劉徹對阿嬌的反感也越來越深。

當然,如果更深層次的挖下去,或許是劉徹當了皇帝以後,對於自己曾經迫於無奈,以婚姻謀得女人的幫助這種事情心有芥蒂,所以對於這件事的主角阿嬌,他也喜歡不起來,每次看到她,就彷彿看到過去那個卑微的自己。

所以,最後阿嬌嫉妒衛子夫生了兒子,以巫女楚福詛咒,事發以後,漢武帝藉此廢了阿嬌的皇后之位,阿嬌從此長宿長門宮。

說到底,漢武帝處理的如此不留情,都是因為他早對阿嬌沒感情了,並且阿嬌還是提醒他過去屈辱的存在。


小D雜談

你說的是漢武帝第一位皇后,也就是金屋藏嬌中的人。漢武帝和陳阿嬌本身就是政治婚姻,漢武帝因為答應娶陳阿嬌,大長公主和王姪聯手把前任太子搞下臺,漢武帝才得以被封為太子。漢武帝掌權後,陳阿嬌驕橫跋扈,沒有生下一男半女,漸漸失寵,導致被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