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師生,一群錯過北大清華的“學霸”

中師生,一群錯過北大清華的“學霸”

一、

前一段時間,和一位退休的縣重點高中校長聊天,說到我的一位中師同學曾在他們學校教書。

這位校長回憶說,在1990年代,有一年,教育局分配到學校幾位新畢業的老師,有三四名中師生畢業生,其中就有我的同學。當時,學校領導班子都不太情願接收那幾位中師生,因為中師文憑,相當於中專,那時,想教高中,起碼也要師專畢業才合適。

學校反映到教育局,領導說,用用再說吧。

學校安排幾位師專、師大的畢業生擔任主科,教語文、英語和數理化,只讓那幾位中師生擔任地理、歷史、生物等副科。

幾年下來,那幾位師大、師專的教師教學成績不錯,而那幾位中師生工作表現更出色。他們年齡小,好學習,可塑性強,腦子靈活,能吃苦,教學成績比有經驗的老教師還好,後來,兩位中師生考上研究生,一位中師生,也就是我的那位中師同學,成為省骨幹教師,調入了省會的一所示範高中。

這位校長感慨,那一個年代的中師生,素質高,如果讀高中,都能考上重點大學。

中師生,一群錯過北大清華的“學霸”

二、

上世紀的80、90年代,國家為了緩解中小學校師資缺乏的問題,出臺政策,從初中畢業生中選招優秀畢業生到中等師範學校,給個幹部身份,城市戶口,學習三年後,回到鄉村學校當老師。

初中畢業上中師,一時成為初中畢業生的最佳選擇。

從1980年到2000年,二十多年裡,全國400多萬優秀初中畢業中,考入中等師範學校,成為中師生。

經過三年的學習,他們像蒲公英一樣,撒向廣大的鄉村教育一線,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

在鄉村學校民辦教師一個個退休之後,中師生畢業的中小學老師,撐起了鄉村教育的大半個天空。

中師生,一群錯過北大清華的“學霸”

謝新茂老師是筆者尊敬的一位師長,他曾經是一位中等師範學校的老師,從1983年開始,就一直在一所中師學校任教,一直到2002年最後一屆中師畢業生離校後,才調到另一所學校。

謝新茂老師在文章《初中畢業上中師:教育之大幸與個人之不幸》說:

“他們以出類拔萃的優異素質,卻選擇上中師,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一張飯票。”

”這批人加入到基礎教育行列,確實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大幸。“

“而對他們個人的前途來說,選擇鄉村中小學教師這個行業,確實又是大不幸。他們都應該是國家的棟樑之材,卻成了墊在金字塔最底層的鋪路石,這讓他們的人生之路,充滿了悲情的色彩。”

當年的中師生有多優秀?

謝新茂老師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初中畢業上中師:校長說,他們的優異無人能比》中充滿了對中師生的溢美之詞,文章中,瞭解中師生的局長、教授、編辦主任,都一致讚揚這批學生(中師生),也是認可這批學生的悟性與天分。

謝新茂老師在文章寫道:

“這批天資卓越悟性極高的追風少年,如果不來讀中師,而是去讀高中考大學,基本都是一本大學的苗子,而且不用費什麼勁就能考上。學習之與他們,不是一種苦差,而是一種享受。”

“這批天資卓越的中師生,在中國,既是空前,恐怕也是絕後了。”

中師生,一群錯過北大清華的“學霸”

三、

事實就是這樣,當年初中畢業時,成績最好的學生,要去讀中師,而成績次之的學生,才去上高中,讀大學。

這幾年,河南東部的鄲城一高,每年都有三四十個學生考入北大清華。

上世紀80、90年代,筆者所在師範學校,每年都要從鄲城縣初中畢業生中招收一批優秀畢業生。

可以肯定的說,這三四十位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放在三十年前,初中畢業時,絕大多數學生會上中師,上中專。因為,那時的中師、中專,對於他們鄉村的父母、一般的平民,普通的初中學生,魔力太大了。

這些拿著北大清華錄取通知書的高中生,如果放在二、三十年,他們拿通知書的那一個時刻,正是那些中師生畢業走上講臺的時刻。

筆者的一名初中同學,當年畢業時,一起報考了師範學校。

那些年,對於報考中師中專政策要求必須是應屆畢業生資格,也就是說,不能讀過初三,參加過中考,而這位同學恰好前一年在另一所學校參加一次中考,沒有考上後,轉到我們學校,通過關係運作,填報了師範志願。

這位同學,考了全校第三名,拿到了師範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到師範學校報到後,卻被第四名舉報不符合報考資格。沒有辦法,只能從師範退學去了高中讀書。

三年後,讀中師的同學回鄉教書,那位從師範退學上高中的同學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

二十多年後,讀中師的同學依然在鄉村學校教書,那位從師範退學上高中的同學讀研究生,分配到一線城市的政府部門,已是一名處級領導。

當年,他們的中考分數,只差一分。

中師生,一群錯過北大清華的“學霸”

四,

一代中師生,天分不缺,成績優異,但是歷史只給他們提供了做一名中小學教師的平臺,他們自己想要在教師崗位之外,再給自己營造一個更好的平臺,非常艱難!

不過,在這400多萬中師畢業生中,亦有相當一部分人的人生之路並沒有在鄉村的三尺講臺上延伸。

當年,他們畢業時,擁有的是幹部身份,有一部分人直接轉到行政部門,開始從政生涯。還有一部份人, 工作中感到知識的不足,選擇了進修上大學深造,從而如出籠的小鳥,再也不回望起飛時的舊林。

1991年,我們一箇中師班畢業生是48人,大致統計,畢業時從政的有2人,直接上大學的1 人,進修專科、本科然後讀研究生從而沒有再回到鄉村學校講臺的6人。

讀研,成為當年眾多中師畢業生,走出農村,二次轉變人生命運的重要津口。

一位同學,是個非常聰明的學生,在讀師範時,就常考前幾名。師範畢業後,回到農村老家小學教了兩年書,自學了專科,然後考到省會的教育學院進修。

當年的教育學院,考研成風,全國皆然。

在深厚的考研氛圍中,他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加上奮力拼搏學習,第二年就考上一所高校的研究生。

三年後,又攻讀博士。畢業後,被一線城市“引博從政”招去開啟從政之路,現在已是副廳級官員。

2000年前後,是中師生考研的頂峰時代,在進修教師人群中考研是最流行的事情。

當然,考研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已成家,還可能有了孩子,有的原單位還催逼著回家教書,也有的家人不理解,不支持,認為有了工作,還去吃那樣的苦做什麼。

而這樣的一群人,頂住壓力,克服困難,努力學習,許多人跨專業備考,最後終於展翅高飛。

對考研成功的人來說,他們是非常幸運的,他們的人生之路從些天高地闊,山長路遠,風光旖旎。

中師生,一群錯過北大清華的“學霸”

周碧華老師,一位中師學校老師,在他的文章《中師生,中國騰飛的“墊腳石”》,講述自己那一段執教湖南桃源師範的經歷,通過擔任一屆中師生班主任的感知,談了對中師生最真實的認識和評價:

他們是初中畢業生中的佼佼者,在當年大學錄取率還十分低下的時代,考取中師的意義不亞於當今考取研究生。

我至今認為,錄取初中畢業生中成績最好的學生讀中師,是一種國家戰略,是為了一代一代的中國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上世紀80—90年代的中師生,“本該也是科學家、音樂家、教授呀!”

“他們優秀,卻走了一條平凡而清貧的道路。”

去年,電影《芳華》熱影,許多人從電影男女主角的“文工團”經歷中看到了當年自己讀中師的影子,大家認為,中師年代,又何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文工團”?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就是“中師”吐芳華。

中師生,一群錯過北大清華的“學霸”

許多人說,當年的中師生,就是一群“學霸”,如果這些“學霸”參加高考,現在的中小學教育會是另一番景象,現在的社會中堅者會是另一個群體。

20多年來。400多萬的中師生群體,被集體提前“分流”到高考之外。這其中,有多少“學霸”,錯過了進入北大清華的機會。一輩子沒能參加過一次高考,成了中師生相當一部分心中永遠解不開的結,也讓多少“學霸”少了一次人生考場的恣意搏殺。

當年,中師生用可以考上重點大學潛質的分數,只拿到一箇中師文憑。而且,這個中師文憑,卻一直成為許多中小學老師的第一學歷,終生的最高學歷。

在學歷迅速的貶值的今天,許多的中師生,怎麼也沒有想到,只是認真的工作,一抬頭,周圍竟然全是大學生。自己的一紙中師文憑,自慚形愧。

在學歷的鄙視鏈中,博士生看不上碩士生,碩士生看不上本科生,本科生看不上大專生,大專生看不上中專生。

中師生,就處於此鏈條的最底層。

我們清楚:當代教育背景下,用當年的中師文憑,比對現在中專文憑,是對中師生的不公平!

歷史,欠中師生一個說法,更欠他們一個人生昇華的“高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