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抱怨孩子不聽話,沒“別人家孩子”出色?但是你反思了嗎?

有次看到網上流傳的一張一位媽媽不同意給兒子買玩具,兒子惱怒不已,抓媽媽的頭髮,被勸阻後發狂,居然掐媽媽的喉嚨的照片時,讓我心尖發顫。現在,有多少父母正經歷這樣的事情呢?我們的家長抱怨著孩子難帶,抱怨著孩子不聽話,抱怨著自家的孩子沒“別人家孩子”出色……但您在抱怨這些時,是否有靜下心來,認真反思下導致孩子如此不聽話的“罪魁禍首”呢?您有沒有注意到“別人家孩子”的父母又是怎樣的呢?

一、準確定位角色,反思是否真的瞭解孩子

在與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不管父母們是否願意承認,我們正變得自私自利,或者是以自我為中心。比如,孩子0-6歲這段時間裡的我們會習慣把孩子看作是心靈裡空無一物、有待於我們去盡力填塞的某種東西而已;我們會把孩子看作是缺乏精神指導的某種東西,因而覺得需要我們不斷的給予指導。但我們不知道的是,0—6歲這段時間,是一個人一生中第一個也是吸收能力最強的“智力高峰期”。這段時間有人生的20大敏感期,即孩子學習某件事情或某種知識的黃金事情,如果把握不住這個敏感期,那麼孩子的學習興趣將一閃而過,終生不再重現。抓住了孩子的敏感期教育就等於抓住了孩子學習效果事半功倍的黃金時期。

還在抱怨孩子不聽話,沒“別人家孩子”出色?但是你反思了嗎?

同時,0—3歲是“無意識吸收期”,3—6歲是“有意識吸收期”,一方面,孩子會迅速地將他看到的,聽到的等接收的信息迅速地吸收到腦海中,而另一方面,嬰幼兒在吸收外界信息的時候是沒有選擇性的全盤吸收,這時就需要作為父母的特別是細心的母親扮演重要的“引導者”、“把關人”角色,使孩子在早期接受並吸收正確的、先進的、優秀的知識和理念,進而在不斷反覆的鍛鍊中成就自己優秀的思想、行為和習慣。否則,如果父母沒有為孩子準備一個好的物質、精神準備,那麼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底板上被汙染了,以後再怎麼塗色,顏色都不正了,也會和出色的孩子離得越來越遠,更不會成為一個出色的人。

還在抱怨孩子不聽話,沒“別人家孩子”出色?但是你反思了嗎?

正是因為父母無法理解孩子,因此我們和孩子之間會因為無法溝通而不斷產生衝突。問題的解決並不在於我們應該去掌握更多的知識或者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而是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出發點,去認識到我們因為無意識犯下的過錯,這些錯誤有礙於我們真正理解兒童。當然,如果我們不做好糾正錯誤的準備,沒有采取與這種準備相應的態度,就不可能進一步瞭解孩子。

瞭解孩子除了要閱讀一些科學的育兒書籍、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外,還要讓自己時刻角色換位,變成孩子。如果你是他,這時你累了、餓了、困了,或者就是單純的心煩意亂……你這時最需要的是什麼?答案很簡單,首先是一個充滿愛意、願意接納自己的深情擁抱,這會讓你開始平靜下來,覺得自己是充分安全的。其次,我們又要角色歸位回來,再讓自己進入到一個“好爸爸媽媽”的角色中。你所期待的好爸爸好媽媽是怎樣的?充滿愛、耐心、溫柔、堅強、獨立……“角色扮演”這件事要貫穿於孩子成長的全過程。

二、跳出“愛”的枷鎖,給孩子真正的愛

如果有人問我們這樣的問題:“你愛你的孩子嗎?”相信每—位家長的回答都會是肯定的,而且我們會說:“我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我們熱愛自己的孩子,併為了他們甚至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但不知您是否承認,即使為了孩子我們傾盡一切所能,但還是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不聽話”。這一切都是因為許多家長給孩子的愛是扭曲的、變味的,有的愛對孩子甚至是一種傷害、危害。愛孩子每個人都會,問題是如何去愛,這值得我們每個家長思考。

在此,給各位以下幾點建議:

1、愛他就讓他喜歡上書籍。

我們都知道猶太人的教育非常成功,在猶太人裡,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多,富豪也多。而猶太人每談起教育經驗,都會談到讀書。在每一個猶太人家裡,當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點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小孩子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

蘇瞿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一直在談閱讀的好處,他還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培養讀書習慣的年齡。他做了一個實驗,面對一群學習成績較差的10歲孩子,他專門引導他們來進行閱讀,結果發現效果很不好,感覺就像板結的土地;而要是在孩子6歲前進行引導,感覺則像肥沃的土壤,種子播下後很快就能發芽。這也在告訴家長,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越早越好。

2、愛他就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

好習慣受益終身是不爭的事實,蒙氏教育認為,3歲~6歲是孩子習慣養成、性格形成的黃金時期。如果這時候您忽視了,那麼6歲~9歲還有一個補償期。如果再錯過,再想矯正,孩子痛苦,大人也很痛苦。但習慣的養成卻並非易事,需要家長嚴格要求和持之以恆的訓練。從坐、站、立、行走到洗臉、刷牙、寫字、讀書,每—項都不能忽略。教育孩子0-6歲這6年,一定要看到他未來60年後需要的。

還在抱怨孩子不聽話,沒“別人家孩子”出色?但是你反思了嗎?

3、愛孩子就給孩子點兒劣性刺激。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集萬般寵愛於一身,難免有任性、唯我獨尊的毛病。為了讓孩子能健康成長,以後很好地適應社會,家長應該給孩子來點兒劣性刺激——飲食上吃些粗糧,穿著上少點兒名牌,挨點兒凍、受點兒熱,教育上來點兒批評、懲罰等。這樣的孩子的心理和身體都會更健康。英國有名的貴族學校——巴頓公學,它的設施非常簡陋,桌椅更是不舒服,原因是他們認為孩子在求學階段不能太舒服,要吃—些苦。

教育家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孩子更是一種藝術,要做到關愛但不溺愛,嚴格但不專制,放手但不放任。父母的愛不能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鎖鏈,而應成為孩子展翅高飛的動力。”

三、言傳身教,做好孩子的“影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常說,孩子身上有問題時,家長要先在自己身上反省。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父母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不要以為只有在你們同兒童談話,或教育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是在教育他。你們怎樣穿衣、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人,你們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很大的意義。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舉—動的檢點,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父母榜樣的重要性,因而我們應該從孩子的特點來一—檢點自己的言談舉止。”

所以,要想培養出色的孩子,父母就要做好自己,儘可能地要做到以下這些!

1 進門前,忘記自己的不愉快

在進家門之前,務必提醒自己:忘掉所有單位裡不愉快的事情,現在開始承擔的是父母的角色了。孩子需要父母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無辜的。

2孩子的小小榮譽很重要

當孩子興致沖沖地告訴你,他今天在學校得了一顆五角星或是小紅花的時候,千萬不要表現出厭煩或者不屑一顧,一定要和兒子一樣高興地表揚他。最恰當的辦法是說能不能讓你看看,要與他分享這個快樂,因為這個榮譽對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3

“無知”的父母

當孩子來問你,“這個字怎麼念”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時,你最好不要馬上就回答他,最差的回答是“你怎麼連這個字都不認識”。

父母最好看了一眼後,說:“哎呀,我也不認識,我們一起查字典,好嗎?”幾次之後,就教會了孩子使用字典,同時,孩子查完字典認識該字後會很有成就感,多次之後就養成查閱資料不依賴的習慣了。

4 淡定,淡定,一定要淡定

當孩子告訴你今天考試沒考好時,你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情緒,絕對不能發火或臉色陰沉,孩子這時正緊張地觀察著你的臉色呢。所以,媽媽最好表現得沒什麼情緒變化,讓孩子把卷子拿出來,和孩子一起分析錯在哪兒。

要是孩子已經明白了錯在哪兒,你也不必再糾纏。但最後要鼓勵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試就不會錯了。父母要是感到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就去衛生間洗把臉,照照鏡子,做幾個深呼吸。

5我也曾經是膽小鬼

當孩子在考試前或做什麼比較重要的事情之前表現出膽怯時,父母千萬不能不以為然或訓斥他膽小或表現得比他還緊張,這樣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導致孩子無法正常的發揮。

這時,父母最好很輕鬆地對孩子說,不管你做得怎麼樣,爸爸媽媽在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不如你呢,不要擔心。這時,孩子心裡會很有底氣和自信,他會發揮得比平時更好。

還在抱怨孩子不聽話,沒“別人家孩子”出色?但是你反思了嗎?

6面對失敗,我們再堅強一點

當孩子遭受失敗或挫折時,父母要表現得堅強和絕不放棄,冷靜地告訴孩子失敗只代表一時,不代表孩子終生失敗。

不要孩子還沒認為要放棄時,父母首先就表現得沒有什麼希望。最差的就是用刻薄的語言挖苦他,把孩子數落得一無是處,甚至新帳舊賬一起算。這樣的教育下的孩子會極度自卑,甚至放棄自己本應美好的前途。

7“你必須要……”、“你應該……”

父母不要在孩子還沒把想說的話表達清楚時,就自以為是地搶先表達自己的觀點,不管孩子是否願意,就以“你必須……”、“你應該……”的語氣命令孩子,以自己的觀點來代表孩子的觀點,而且要求孩子去執行。

父母千萬不能成為“專制”的代名詞。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缺乏主見,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父母和孩子之間應建立平等的關係(平等不是無原則), 懂得互相尊重對方。

8傷害來自於最親近的人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說話的方式。

世界上最瞭解孩子的就是父母,也最清楚孩子的弱點在什麼地方,假如父母在說話時經常直指孩子的弱點,以諷刺、批評或要挾,或是明明知道孩子做不到而故意要求孩子去做,這無疑是用最尖銳的武器在不斷刺傷孩子的痛處。孩子內心會很受傷害,因為這個傷害來自於他最親近的人。

9 “簡短語言+沉默”>嘮叨不停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語言的數量,千萬不要嘮叨。事實上,最讓孩子害怕的是父母的沉默,所以,與其嘮嘮叨叨地對孩子說個沒完,不如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孩子他所犯的錯誤所在或應該注意些什麼。

還在抱怨孩子不聽話,沒“別人家孩子”出色?但是你反思了嗎?

接下來,父母的沉默肯定比繼續說話更有用,不要以為孩子不懂,他雖然裝得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實際上在觀察父母是否把所說的事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