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Terrific
这里从纯军事角度分析牧野之战。
首先,纣王有多少兵力?
《史记》给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七十万人。
以我的看法,这个数字很有水分。
在纣王之前,通过卜辞所查到的资料,在武丁大帝时代,我们看到一次征集的军队最多也就是一万人。在当时,一万人就算得上是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纣王孤注一掷,把能上战场的人都征入队伍,数量可能远不止一万人,但也不可能比武丁时代要多出七十倍。再说了,就算临时征召七十万人,哪来那么多武器配给呢?难不成赤手空拳上阵么?因此,我猜想纣王所称的七十万人,只是虚张声势,能有二十万人就算很了不起了。
其次,周武王的联军有多少兵力?
周自身的军队,有战车三百辆,虎贲之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共计四万八千人。以《史记》载,参加牧野之战的联军战车总数量是四千辆,也就是说,其他诸侯提供了三千七百辆战车。这说明姬发手中的战车数量不够,他必须从诸侯那里调来更多的战车。
按照后来周的定制,每车应该配置七十五名战士,四千辆战车应该有三十万部队。不过当时尚未有定制,每车配置多少人,是未知数。我想,周军作为主力,至少占联军的一半兵力,如果没占到这个比例,指挥系统会出现问题。倘若以此来推算,联军的数量,大约在八万人到十万人之间。
其三,联军的优势在哪?
从数量上来说,诸侯联军不及纣王的军队,但是武器上占有绝对优势,四千辆战车几乎是当时所能动用的极限。中国战车发展的巅峰期是春秋时代,晋文公称霸之时,也只有战车七百辆。到了春秋晚期,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晋国与楚国,所拥有的战车,也不过是四千辆。
联军的优势,在于使用战车集群投入战斗。这种军事思想的变革,正是由姜太公来完成的。在《六韬》中,可以看出姜太公对战车的重视程度:“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北走也。”“十乘败千人,百乘败万人。”在姜太公看来,战车足以摧毁敌人坚固的阵地,是以少胜多的利器。十辆战车可以打败一千名敌人,而百辆战车可以打败一万名敌人。正是凭借优势的战车集群,联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溃商军,赢得伟大的胜利。
君山话史
纣王,又称帝辛(帝受),是殷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后世称“商纣王。”因后期统治期间过于残暴,被方国周所灭,纣王在鹿台自焚。
纣王是一个被后世低估的君主,往往称他是一个暴君昏君,无恶不作的纣王,此言差矣。殷商王朝的灭亡不在于帝受有多么昏庸,而是因为殷商王朝东海发生叛乱,纣王将主力部队派遣东海作战。导致国内空虚,其他诸侯便有可乘之机。
在牧野之战中,拥有七十万的军队纣王又因何比小于自己十倍多的周军所击败呢?
第一、司马迁记载中的牧野之战双方的人数是否真实,也是否司马迁记载有误!
第二、可能帝辛的七十万大军大部分都是奴隶俘虏,或者纣王的军队装备的武器是否劣势,人数虽多,武器劣势军队都无心作战。在周武王的人心攻击下,帝辛的军队都临战倒戈,攻击帝辛。
第三、帝辛的后期统治,导致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而周国联合各个诸侯一举攻灭殷商。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失天下,昏庸失民心”。
历史讲经
题主所表达战争应该是指商周牧野之战。周灭商战争中最重要的两次战争,一是牧野之战,二是周公东征之战。其中最致命的是牧野之战。
一,战前态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纣王并未清醒,依旧沉迷酒池肉林,醉生梦死。武王孟津观兵后,积极备战。纣王则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出走,自动断国之柱石。
二,分析一下双方统帅。商纣王"智足以拒柬,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之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蜗牛篆圈
一、背景介绍
1、牧野之战前半年左右,商朝的精英部队都被派去征伐东夷,国内空虚。
2、微子启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关键时刻,出卖国家和祖宗社稷,叛逃周国,带去了朝歌空虚的信息,周武王才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坚定的攻打朝歌。
3、牧野之战发生时,殷军在对东夷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正在班师回国途中。纣王迫于无奈,临时组织武装奴隶,抵抗周国的进攻。这是很正面的一个行为,与国共存亡,没有战略性撤退,与军队汇合后再与周国一较高下。
二、题目表述不准确
1、纣王70万的军队,只是临时武装的奴隶,并非真正的军队,70万也只是号称或者是后人编排的,故意突出实力的悬殊,以证明王朝的更迭是天意。以当时商朝的经济和实力,朝歌及周边不可能有70万的武装力量或奴隶。
2、周国的军队不是5万的起义军。准确表述是: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披甲战士四万五千人,这还只是精锐部队的介绍哦。这支军队不是起义军,而是正规的诸侯国军队,是专业的士兵。
三、战争分析
1、战场选择:朝歌城外的牧野,平原地区,适合骑兵及战车作战。
2、双方军力对比
(1)商军:步兵,数量多,但非专业士兵,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
(2)周军:战车三百多辆,勇士三千多人,披甲战士4.5万,还有其他士兵。
总结:周朝是有计划的攻打,商朝是临时组织的防御,一方是临时武装的奴隶,一方是装备现金的精锐武装部队,殷商的失败是必然的了。
师说历史
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1世纪!
首先,纣王70万军队这个数字肯定是经过夸大的。当时为了在勤王大军到来前攻入朝歌。周军采取了闪电战的方式。周武王没等西部诸侯到齐就率领本部人马渡过孟津前往朝歌。而孟津离牧野才200多里,几天就杀到了。
所以,纣王是没有时间征集一支70万人部队进行抵抗的,即便这支军队以奴隶为主。
但是,就算纣王有一支70万人的军队也难以取胜。因为这次杀来的周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周军一共有4.8万多人,和亚历山大东征的军队人数差不多。这支军队由三大兵种组成:虎贲军、战车军和带甲步兵。
虎贲军
顾名思义,就是像猛虎一样强悍的军人。这是周军精锐,说他们一个打十个不为过。3000人统一行动,攻入敌阵简直如虎入羊群一样。
战车兵
战车不多一共300辆,但是其中大多数为重装战车,突入敌阵、追杀敌军少不了这一兵种。
带甲步兵
一共4.5万人,他们身披铠甲,手持长枪大戟,作战时排成类似马其顿的方阵,行进时如排山倒海势不可当!
纣王的军队
因为主力远征,国内兵员不足,纣王只能武装起奴隶前来应战,这些人装备简陋,缺少训练,士气低落,很可能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摇摇欲坠,是一群乌合之众。这样的军人看到周朝雄壮的军威哪还有应战的勇气!
所以,当周军排着方阵,踩着整齐的步伐杀过来的时候,这些奴隶兵纷纷倒戈也就不稀奇了。
历史风暴
人心所向
得民心者即得天下,不管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都需要修养道德,施行仁政。如果统治者无德不仁,作威作福,人民即使嘴上不说,心中也会不悦。即便你拥兵百万,最终也会倒戈相向
而我们再看我们这位商朝的纣王,他的残暴在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丧心病狂,再来四个:令人发指
反观西伯侯姬昌(就是周文王),广施仁德,于是天下诸侯纷纷都背叛纣王而归附了西伯侯。 西伯侯去世后,其子姬发(周武王)受姜子牙辅佐,又得到众多诸侯拥护,继承父亲遗志讨伐纣王。
武王伐纣,人心所向,天下诸侯齐相聚。于牧野誓师,讨伐纣王
纣王听说姬发率天下诸侯起义,急忙发兵七十万抵抗不足五万的起义军。可是纣王的军队虽然人多,但士兵们却并不愿意为纣王卖命,士兵纷纷背叛纣王倒戈相向,掉头攻击,给武王做先导。
纣王败逃,逃回城中,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左将军
这是上古时代的战争,也是先贤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周商因何一战。
周部落为黄帝之后,因蛮夷之乱,迁往岐山,“居岐之阳,开始剪商”,可见周在初期便有灭上之心。周越来越强,逐渐被商忌惮,杀其首领,周商矛盾加剧。
姬昌上位后,不足抗商,就表面兄弟,臣服于商,但四处征战,将周边小国收服的七七八八,三分天下周有其二。此时周有一战之力。后姬发继位,誓师伐纣。商与周联军交战于牧野,周一战而平之,纣王自杀,天下归周。
当时商军队约七十万人,而周不过五万左右,加上其他联军,估摸也不会超过十万,规模如此悬殊,简直可以大声说出来,飞龙骑脸怎么输?然而,商人军队虽多,但却以奴隶,囚犯为主。我们都知道上古三朝是奴隶制,奴隶基本上等同于干活的畜牲畜,由他们组成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果不其然,商人纷纷倒戈,此时商人虽有主力军数十万,但远征东夷无法赶回,周联军得以长驱直入,商朝于是灭亡。
我是方山中人,喜欢的小伙伴一定要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方山中人
商朝主力军队都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朝歌方位空虚,周朝卑鄙不宣而战,70万是临时凑出来的奴隶,连基本装备都没有。根据青铜器铭文记载商纣王其实是明君,不过被不断抹黑。成王败寇而已。周朝皇室,总不能说商纣王很好,很好,你抢人家江山,岂不是名不正言不顺。看看各种史书,很有意思,离商朝越远,纣王的罪名越多。周朝给纣王的罪名是暴虐喜战。简单是就是莫须有,把纣王抵御外族的战争抹黑为他好大喜功,好战争。连周朝人都不好意思给他安其他罪名,可见纣王的为君如何?到了秦汉,他就有了残忍好杀的罪名,然后,历朝都在顺着儒家的思想不断抹黑。晋时,出现了酒池肉林,应该是晋朝士大夫的奢靡生活给了人启发。好像到了唐朝才有了妲己出现,估计是抹黑的人受到了杨玉环事件的启发吧!比干剖心什么的好像是演义小说才出现。所以,我们看到的史书不一定是真相。
lipengchao1
?????
事实是,商军主力当时正在东方征讨,朝歌附近没有正规的大建制兵团,所以纣王命令修筑陵墓的奴隶临时组成军队,大战之后纣王警备队及少数正规军伤亡殆尽,奴隶纷纷倒戈,商军因此崩溃。
张勇達州
水分太大了,当时的商军战车300辆,而商军基本是依据战车来作战的,怎么可能有七十万,有也是拉拉队!武王的五万估计也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