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之后
根据题主的意思就是中原人按照游牧民族的方式去对付他们。首先这在任何时代都没有过的事。就算汉武帝时期,也没有这么做,而是每次都派出了大量军队和匈奴决战。为什么这个办法不可行呢。
首先就是农耕民族文化的本质决定的。中原人都是以种地为生,如果根据题主的意思是需要人力去做的,中国的职业军人是在唐朝之后才有的(府兵制),在这以前各个朝代军人平时都是都是少量的,就是说战时为兵,忙时为农,那么你把这些人征去当兵,对于农耕民族的人来说,谁来种地。
其次就是成本太大,游牧民族的人从小就会骑马射箭,训练他们很简单。可是对于中原人来说就不一样了,骑马射箭这些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去训练他们。而且自古以来中原缺少的就是优良的战马,要知道刘邦出行都是用的牛车。在当时来说战马太精贵了。
还有就是按着题主的意思即使成功了意义不大,为什么秦始皇筑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一定要寻找匈奴主力大决战呢。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是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北方问题。根据题主的意思这么做,就像匈奴对汉朝一样,只能是挠痒痒。
而且要知道打一场战役的成本是很大的,汉武帝为了把匈奴打败,把汉帝国前期几十年的积蓄用完了还不够,到最后漠北战役之前的时候国库空虚,最后不得已把盐铁收归中央才有了钱去打仗。还有就是粮草运输的问题,游牧民族为什么能够抢了中原人的东西就跑呢,他们不担心粮草吗?首先他们在草原的适应能力肯定比中原人强多了,其次一旦进入中原,随时随地都有村庄,有人,抢吃的还不简单吗?可是中原人一旦去了北方,要么是大草原,大沙漠,隔壁。方圆几百公里没有人,你去抢谁的,没有村庄人口,粮草供不上只有等死了。
为什么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古时候中原人对于,北方,西域这些地方根部不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原人才慢慢了解这些地方。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什么都不知道怎么打去哪里打,首先士兵就会产生恐惧,军心大乱怎么打仗。
小伍讲历史
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一句两句还真说不清楚。我简单总结几点,再等高人补充吧。
首先,战马问题。
这是个老问题了,组建骑兵队伍,战马是最重要的。游牧民族就是马背上民族,人家的马天生就是战马。
但是中原王朝就麻烦了。传统农耕文明,牲畜的最大作用是耕种,所以,养牛要比养马划算的多。
也不是说中原王朝不养马,但是好马不多。大家都知道的河套平原,那就一个良马产地。汉武帝能发展出骑兵队伍打击匈奴,和拥有这里有很大的关系。
后来到了宋朝,河套平原就成了西夏和辽的了,燕云十六州也没有了。失去了良马产地,自然对骑兵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不过也不能说中原地区没有马,比如说明朝,朱元璋早期就建立起一只庞大的骑兵队伍。元朝统治阶段,在中原地区甚至江南地区都开始办马场。朱元璋边打仗边搜罗,骑兵队伍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但是,不打仗之后,养马就成了麻烦事。开始还是官方养马,但是养着养着就觉得成本太大,常年不打仗,养着有什么用?再加上管理混乱,战马的质量就下降了。
官方养马进行战备,本来就应该是重中之重。但是对于中原和江南来说,对于朝廷中有些不打仗的文官来说,耕地最重要,产粮食养活人最重要。马场被挤压,比如说北宋也养过马,但是武备松弛,养着养着就变成了民间养马。民间养的马,拉犁种田是好手,但是上战场能行吗?
第二,发展骑兵的成本。
接着上面的说,养马就需要地,有水有草有地方跑。所以为什么河套平原重要,为什么燕云十六州也重要,因为那地方适合养马。
来到中原和江南,土地都是用来产粮食的,拿来养马成本太高了。另外,并不是说我组建一万骑兵,养一万匹马就够了。马也是会生老病死的,也会有战场损耗的,必须有大量的储备才行。
对于中原王朝发展骑兵,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成本就是训练。游牧民族的马天天撒丫子在草原上跑,拉出来就是战马。
中原王朝不行,马需要训练,人也需要训练,要想去主动出击对付游牧民族,训练量还必须很大。这样的话,养活这支骑兵部队,成本就很大了。要是遇到尚武的时代,明君的时代还好。
到了重文轻武的时代,到了昏君时代,怎么办?
最后再说一点,跟游牧民族打游击战,真的很难。
人家是逐水草而居,没有个固定的地方,你出去找一次人家,就要花费大笔的钱和大量的精力,还不一定能找到,就算找到了,一两千的骑兵队伍,打赢人家的希望很小。
想想当年的飞将军李广,奉命去包抄匈奴,竟然迷路了!李广可是跟匈奴打了一辈子仗,就这还会迷路,打匈奴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中原王朝想不想打。有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不想打,你就没招了。
就像前面说的,遇到重文轻武、武备松弛的时代,遇到昏君权臣的时代,人家压根儿就不想打。
七追风
我来个独辟蹊径的回答吧。
我经常看港片,特别是卧底的片子。比如无间道,使徒行者,之类的。看多了,就琢磨出一个道道来。什么是黑社会?什么是警察?
警察去做了卧底,很多就真的成了黑社会;黑社会卧底做警察,最后做到了警察,简直以为自己真的就是警察了。警察和黑社会的界限,在哪里?来看看,什么是游牧民族,什么是农耕民族?说穿了,骑上马随水草而居,就是游牧民族,下了马去种地,就是农耕民族。我们常常以为,汉人永远是汉人,匈人永远是匈人。是这样么?李陵当然是汉人,但是投入匈奴后,其后人就都是匈人了,也成为游牧民族的一部分了;金日磾本是匈奴人,进入汉地为官,其后人自然也就是汉人了。我们总以为边疆上有条明确的界限,区分谁是匈奴人,谁是汉人。而实际呢?汉人进入匈奴,过上匈奴式的生活,其实就已经是匈奴人了;匈奴人不再骑马游荡,而是安定下来种地,实际已经是农耕民族的一部分了。
十几只千人规模的骑兵游击队,怎么和匈奴人打仗呢?常年在游牧民族领地上游荡杀戮么?如果是这样,这十几只骑兵游击队,最后只怕会被游牧民族同化掉的。我们总以为,汉人组建的骑兵部队,以匈奴人的方式在大草原上不断的用匈奴人的方式生活,围剿匈奴部落,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
一旦汉人骑兵长期以匈奴人的方式生活,作战,那么,汉人骑兵,还是汉人骑兵么?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就成为农耕民族;农耕民族逃难进入草原,自然也就同化成匈奴人。所谓的以游牧民族的生活作战方式来战胜游牧民族的方式,在短期内或许还可以,然而时间一长,用来刺别人的剑,最终必然会砍向自己。这是必然的。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养着一只按照敌国的生活方式生活,作战的部队,到底是利还是弊呢?要知道,覆灭一个国家的,大抵并不是敌国,而是自己内部的叛乱。
张子曰
中国在历史上长期遭到漠北游牧民族的袭扰,做了很多防御和反制措施,但是在热兵器成为装备主流之前,一直没有根治这个顽疾。如果真的根除了这个牛虻,中国古文明是否还能演进到现在,可能也是一个问题。
中国人非常聪明,其所思所想往往超出时代的限制。比如管仲的经济战争、秦始皇的封建帝制、宋元明时期的纸币等,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的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超前思考。所以,在面对漠北草原威胁时,中原王朝已经做到了所能做的极限。
如果建设十几支1000人规模的骑兵队伍,假设是10支,就是万人规模的骑兵队伍。骑兵之所以是骑兵,是因为他能置办武器,首先是马匹(最重要的装备),而大多数的农民不能。不管是征兵还是募兵,都需要农耕国家的大量物资投入。一套骑兵装备,人吃马嚼的,还又脱产,需要有百户人家供养。1万骑兵,长期脱产,到漠北草原打游击,需要消耗100万户农民的赋税。这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只有中原王朝在势力强大时,才能勉强应付的来。
现在说说这些骑兵在草原上的给养辎重问题怎么解决?
“以战养战”的法子行不通,农耕民族在草原上经常会迷路,而且农耕民族在草原上的生存能力也堪忧。汉武帝末年,李广利对匈奴作战失败,很多汉军将士在草原上往南走,最终返回到内地的只有1000多人。
在草原上生活的人,非常熟悉草原,各种侦查战术应用娴熟,不管你出几路兵马,游牧骑兵都可以优势的兵力包围。在敌人的腹地打游击,没有群众基础,情报工作落后,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有没有成功的呢?有。还不止一次。
案例一:冠军侯
霍去病的“冠军侯”,说的是他“勇冠三军”,18岁出征就带着800骑兵纵横草原,杀了2083匈奴人,往来千余里,可谓是游击战了。然而,霍去病能有这样的成绩,是因为卫青在主战场牵制了匈奴主力。匈奴单于回过味来,霍去病早就回关内了。
案例二:秦襄公
再久远一点的,是秦国开国时的几位君主,都是带着几百骑兵,在草原上纵横驰突,打游牧民族的游击。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士饥餐胡虏肉。这些深入草原腹地的秦人游击队,都是敢死战士,没有几个能回来的,给了秦人在周原的立足赢得了喘息之机。秦开是秦人宗主,战死沙场,谥号秦襄公。
案例三:苏定方
唐朝李靖3000骑兵雪夜奇袭阴山,大破东突厥,苏定方带200骑兵为先锋,活捉颉利可汗。此战的背景是李绩在定襄一线缠住了突厥人的主力部队。
可见,农耕民族用小股骑兵游击战术应对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游击,实际上都是作为主要战略目标的辅助性质的作战内容。要么是敢死之士,要么是趁着游牧民族主力被牵制,快速偷袭,速战速决。迁延日久,必然不利。汉武帝晚年带着18万步骑巡长城示威,匈奴远远离去,汉武帝也不得不匆匆班师——再耗下去,国家就拖垮了。
所以,小股游击,化整为零,是处于弱势军队的不对阵打法,这是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作战策略,因为游牧民族势力弱小,经济薄弱,只能选择游击战术——游牧民族势力强大到可以南下与汉民族决战的时候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中原王朝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游牧民族。
中原王朝除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之外,在金国时发明了“绝户计”,在王朝势力强大时,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减丁”政策。成化年间,明朝军队遍寻女真不获,多次“犁庭扫穴”,还在漠北秋天放火烧牧草,还不允许开放榷场互市,逼得游牧民族几乎要自杀。
所以,中原王朝处理北方游牧民族的办法有很多,并没有很被动。一劳永逸地去建设一支游击骑兵军团,去打击游牧民族,不划算,也实现不了真正的战略目标。所以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做法通常以制衡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这是经过几千年来不停的战斗中得到的经验总结。
而知而行
现在在内蒙看定居的牧民,都是家家相隔几百亩地,有的牧民有草场千亩。很分散的。
古代因为草原物产并不丰盛,广阔的草原上做多养活的人口也就百十来万。从春季开始,草原上的人开始追逐水量丰沛的草场,游牧不定,有几十牲口的就是大户人家了,奴隶给贵族放牧,牧民需要大量草地来喂饱牛羊,所以相隔甚远。杀一户就知道中原来军队了,往纵深逃命去了。消灭不了有生力量,抢不上工匠科学家和肥沃的土地,出力不讨好。
一个部落的人口几百几千几万不等,万一发生旱灾、雪灾,病疫牲口不仅不能食用和生育,牧民一贫如洗了,活不下去怎么办?去找吃的,找谁。当然就是长城以南了。为什么?因为长城控制着草原的盐铁和茶,支配着草原贵族,底层牧民无以为继也会造反啊,贵族往往也只能把矛头指向边关,打劫成功了继续是贵族,提高声望,打劫失败,就只能相互攻伐互抢生存资源了。
所以大家就总觉得草原总在劫掠。
中原强大的时候不仅控制盐铁,也会安抚和帮助草原,让他们稳定,但是一旦连自己都顾不好的话,生产力脆弱的草原就更失控了。
但是往往对草原发动战争都是赔本的,俘获几万牛羊马匹人口,反而是累赘,咱们又没什么地方养着,牲口可以劳军吃掉,人总不能一直杀完,草原真空着不一定好,匈奴死完了打跑了会出现鲜卑,鲜卑灭了又有契丹女真蒙古,春风吹又生,所以明朝又恢复了长城。草原打不过中原的话,时而闭关或互市就足够控制草原的。
至于去打劫他们,估计侵扰不堪的情况下,皇帝下杀边令去报复了。
手机打字,错别字多,请谅解。
说题外话,内蒙从前的农民到了秋收完,冬天就只能打纸牌,喝烧酒了,据说南方农民大年三十还要去地里看一看。
欢迎大家来内蒙旅游,这边和疆藏又是另一种风貌了,从内蒙东往西玩,从原始森林到了广阔草原,无垠的沙漠,两千多公里的景色各不相同。
作为内蒙人,现实里我见过最漂亮的,不化妆皮肤和玉一样的女的,一个是河南的。一个是重庆的。还是你们那边水土好啊。
白耶勒泰
这是为什么呢?这得从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属性说起,中原王朝不管如何变迁,始终是农耕文明,从食物的采集者成为食物的生产者,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小规模的畜牧业养殖为辅。因农业劳作需要,畜牧业主要是以帮助耕作的牛为主,基本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而游牧民族则生活在北方草原,以畜牧业为主,因为放牧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因日常放牧和迁徙需要,必须得蓄养马匹。
而我们都知道,在缺乏摩托化、机械化和普遍使用冷兵器的的古代,骑兵作为最强大的兵种其核心就是战马,故而游牧民族能够轻而易举的集结大群的骑兵部队,而农耕民族则不容易做到,对付骑兵的兵种,只能是骑兵。因为古代其他兵种对付骑兵,只能击溃而不是歼灭(打不过别人要跑以步兵为主的农耕民族很难留下骑兵),汉武帝和唐太宗就是集全国之力实施马政,打造了强力的骑兵部队才能依靠农耕民族的组织纪律性消灭了匈奴和突厥。
如题中建议之做法,西汉王朝冠军侯霍去病就干过这事儿,但没法维持,你可以在草原上以战养战,但对方也不傻啊,他可以实施焦土战术,给水源下毒,杀掉带不走的牛羊和烧掉辎重,你一样得傻眼,茫茫大草原哪里都是路,你熟得过那些游牧民族的地头蛇?找不到敌人、缺乏补给纵使你孙武在世也得退走。而且农耕民族的根在中原而不是草原,没办法如同游牧民族那样顽强的扎根草原,只能征服扫荡而不能永久占领。再者,经济层面,游牧民族养马是必须,草原环境也适合养马,但农耕民族养马只能作为战略储备,养马成本过高(土地用来种农作物了),非作战情况下,战马无法长期保有。
一念灿若烟华
三个系统的观点来论证为什么行不通。
首先,从民族的生活属性上来分析
游牧民族被誉为是马背上的民族,以游牧牲畜为生活载体,因游牧的生活习性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模式,长久以来不分老少都在日常的基础生活中练就了一身独特实用的骑射等技能,个个骁勇善战,平日放牧以这些技能娱乐竞技,战时不管是单兵还是团队作战就能成为令人胆寒的战术。在民族生活属性上,中原学而不及。
其次,从养兵的开支和养护的成本上来谈
军队不是用嘴来组建的,特别是骑兵,是需要巨大的真金白银来投资的,一名骑兵的最标准装备长矛、腰刀、盔甲、马鞍、马铁蹄、马的披甲等等,再加上兵器的维护、士兵和马匹的吃喝拉撒以及杂役人员的开支等,开支是巨大的,以各个朝代财政状况能维护一支几千或上万的骑兵部队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去按照本题目所说的组建十几支千人规模的骑兵部队,从常理是来说财政负担过重,从军事意义上来说一支千人的关内骑兵部队对骁勇善战的游牧骑兵好像也没什么卵用。
最后,从传统军事观念上来看
中原传统的农耕文化使得中原统治者长久以来在军事上注重发展步兵,轻视骑兵,认为步兵才是正规化的武装力量,而骑兵则是辅助的军事兵种。
综上三点论证就是古代中原王朝不组建十几支千人规模的骑兵去对抗游牧民族的原因。
幸福是简单
文/军缘鑫播客
霍去病能够成为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冠军侯”,是因为他敢于不要后方进行大纵深的奔袭运动战。这种战法,固然有奇效,但是风险性非常大,一般将领想为而不敢为。比如卫青,他就属于稳扎稳打型。
而且,组建骑兵游击队,不仅仅是孤军作战的问题,还存在更多的风险。
第一,战法已明,不存在任何突然性。
既然中原王朝组建了游击骑兵,想必游牧民族已经领教过。既然如此,像霍去病那种突然性的大纵深奔袭,就不会再有奇效。而且,既然双方都处于游击的状态,那么有看谁的运气更好,能以大兵团捕捉到对方。
第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逐草而居,可进可退。
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就是如此,哪里有水草,哪里就可以安家。但是中原王朝的将士们,不可能长期适应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一旦战线过长,游击队员们就没有了根据地那种归宿感,怯战厌战情绪很难抑止。果真如此,气势上已经输给对手了。
第三,以战养战,会造成对中原文明的破坏。
威服之外,还有德治。中原文明提倡正义之师、王者之师,如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游牧民族劫掠的方式来对付他们,其结果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因此,诸如霍去病那种作战方式偶尔为之尚不为过,但不可能成为中原王朝举国效仿的作战模式。
专注文史、军事,做有想法、有灵魂的头条号,欢迎关注[军缘鑫播客]头条号,谢谢您参与评论、点赞、转发。
军缘鑫播客
上天对华夏民族太过优待,物华天宝,自给自足,加之文化璀璨,天生有一种优越感,因此我们的血液中缺乏进取的精神,信奉中庸思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准则,中原王朝强大时一般会对草原王国采取攻势,也只是以强大武力震慑,不会主动进犯。即使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神,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之后,也就撤兵回归,并没有派兵驻守,武帝也没有遣人开发不毛之地。
从皇帝到大臣、再到老百姓,一派天朝上国思想,非汉族皆是猢狲。三国时,魏国司马懿耗费无数人力、财力,历数年之功经略辽东,攻下之后,放火烧城,迁百姓于内地,放弃整个辽东,这还是辽东之地,要是漠北,估计司马懿连兴趣都欠。细细思来,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之间无论是文化、生活习惯,还是宗教信仰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令人难以逾越。
中国的农民对于土地有一种超乎寻常深沉的爱,没事就喜欢侍弄土地,没有天灾人害,谁愿意背井离乡,更何况是去当牧民,还是去苦寒之地,有一块地也行啊,还是成为游牧,逐水草而生,谁能愿意?即使国家大规模强征,那也可能发生大量逃离事件。总有一部分汉人来到了草原,成为了牧民,那么从生活习惯、文化就会逐渐偏向游牧民族,若干年之后还会是汉人吗?自古圣人之道就是以王道行天下,教化万民,使蛮夷成为我华夏,成为披发左衽,无异于数典忘祖。
再者,两者的作战方式不同,中原王朝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一场战争,是无数的钱粮堆砌起来的,必须有着强大的后勤系统来保障,犯不着为了荒无人烟的土地劳民伤财。而游牧民族,马背上的民族,打仗全靠抢,再不济也可以杀掉战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草原民族是以战养战。
欢迎参与讨论,说出您的观点。我是三藏,带你走进尘封的历史殿堂,穿越历史的时空,探寻失落的往事。
三藏说史
这个问题完全忽略了地理因素,政治因素和战争的基本规律。
农业帝国和游牧部族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农业帝国喜欢稳定,而且倾向于向内发展,游牧民族是随时迁徙,抢完就跑。在春夏之间他们一般会放牧,相对分散(不是绝对的)。
总观封建王朝,由于中国地理上的特殊性(高原、海洋,北方草原对于农业民族用处不大,还很寒冷),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固守,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动新的战争。为此修建了长城。战争还是因为生存空间不足,中国当时不存在这个问题。
中原王朝版图足够大,其统治起来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也有足够多的麻烦,所以就相对少会侵略。像这种组建游击队的事情,是游牧民族爱干的,中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确实也有相对和平的时候。
组成十几支千人队伍无疑就激化民族矛盾,和平时期发动百害而无一例,战争时期发动也没有太大意义。北方地理空旷,和他们打游击基本上是以己之短攻他之长,简直是搞笑。就像江南军队非得和北方军队比骑兵一样,北方骑士非得和江淮人士比水战一样。
古代发动战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多方面磋商,封建王朝百年内基本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不可能产生非常稳定的军事政策。
中国人打道义之仗。而且游击太远,孤军深入,如何补给?游击太近失去意义,会遭来复仇大军,要知道,一个稳定的民族更怕骚扰。他们随时迁徙,要和他们躲猫猫吗?
草原以及漠北没有地标容易迷路,李广就经常迷路。
还有一点,中原王朝不屑于抢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愿意收入胡族,把他们编入民户和兵户,汉朝就是如此,当中原自觉强大,根本不会去斩尽杀绝。纳入优于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