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斑驳旧时光-
古有漂母救助韩信,后韩信受封淮阴侯,以千金报答漂母的一饭之恩,传为千古佳话;今有戴杏芬施恩不图报,何荣锋受恩不忘本,以百万酬谢当年的救命恩情,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20多年前,那时的戴杏芳才20多岁,住在浙江台州仙居福应街道杨府村。一天,戴杏芳家来了三个不速之客,他们来自重庆酉阳,慕名到浙江打工,可到了仙居之后,已经身无分文,只能靠乞讨来维持生活,这三名“乞丐”中就有时年17岁的何荣锋!
虽然邻居提醒戴杏芳不要把收留陌生人,但是生性善良的她对此不以为意,知道在外谋生的艰难,觉得能帮就帮一把。戴杏芳不仅为他们提供吃和住,还帮助他们在黄岩找到了一家工厂的工作。
临行前,戴杏芳为他们准备了红糖馒头片,还每人给了10元钱,让他们坐车去黄岩。年小的何荣锋虽然那时什么话也没说,但是心中非常感激戴杏芳,并把她的话牢牢记在心里:“出门做生意,讲的就是诚信,做生意一定要有诚信”、“可以没有很多钱,但一定要做个好人,能帮助别人,好人才会有好报。”
后来辗转流落到沈阳的何荣锋进行创业,以诚信立本,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为当地知名的企业家。
20多年后,何荣锋打听到了戴杏芳的消息,第一次送来了一张100万元的支票,被戴杏芳婉拒了;第二次又带来5万元给戴英芬修缮老房子,仍被拒绝了!
戴杏芬表示,自己这样做,从来没有想过要得到金钱回报,他能感恩,自己很感动!最让戴杏芬开心的是,在外地实习的女儿知道后,发了信息给她:妈妈,你真棒,我为你骄傲!
打虎拍蝇
都说世上还是好人多
这句话今天看很是应景!
还记得我们之前推送的一篇新闻吗?
《台州女子21年前收留小乞丐,如今小乞丐百万回报她》
这段感人故事被拍成了电影
《一辈子的姐弟》
家住台州仙居的戴杏芬今年48岁,和丈夫在临海杜桥经营一家面店。
1993年,她一时善举收留了3名素不相识的重庆酉阳人,并给了3个“乞丐”每人10元钱坐车。
2014年,最小的“乞丐”何荣锋成为沈阳知名的企业家,他辗转找到戴杏芬,拿出100万元赠她,希望回报当初的恩情,却被戴杏芬当场拒绝……
一句话,励志21年
何荣锋是四川人,家里有一个姐姐和妹妹,生活很苦,当年只有17岁的他,和两个朋友到浙江打工。到仙居时,已身无分文,就只能沿路乞讨。幸亏遇到了戴杏芬,不仅嘘寒问暖,还帮3个素不相识的人找四处工作。
当时有邻居提醒她“收留3个陌生人太危险”。但她却说“我也在外谋生过,知道真的不易,如果有人帮助一把很重要,但我家里反正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能帮助3个落难的人,就帮一把吧。”
当时,仙居到黄岩的车票,是7元钱。第二天,戴杏芬备好红糖馒头片,塞给每人10元钱,将他们送上车。在这个过程中,何荣锋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却把戴杏芬的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里。他说,记得她帮他们找工作时,对工厂说:“我们浙江(台州)人出门做生意,讲的就是诚信,做生意一定要有诚信。她还说,可以没有很多钱,但一定要做个好人,能帮助别人,好人才会有好报。”
为恩人写上百篇励志日记
戴杏芬不会想到,她当初叮嘱小伙的几句话,成为何荣锋的创业信条,她也不会想到,何荣锋在创业过程中,写了数百篇励志日记。“很可惜的是,一次厂房着火,我的日记都被烧毁了,现在只有一小部分还保留着。没有她当年的话,就没有今天的我。她的善良让我们敬佩,她的善良感动了我。其实我是在困难时受到她的感化,所以我不能忘根,不能忘本,不能忘情。”何荣锋说。
辗转流落到沈阳。在创业打拼过程中,何荣锋时刻铭记戴杏芬的忠告:诚实守信。20余年打拼,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何荣锋稳扎稳打,成为当地家具行业和涂料行业的知名人物。
有情有义 必成大器
两次拒绝重谢都未犹豫
女儿:妈妈很棒,为你骄傲
这一次,他拿着5万元现金和价值不菲的补品,说让恩人修补房子,补养身体。“必须要收下,这是我的心愿。”何荣锋说。但他离开后,不忍当面拒绝的戴杏芬,打听到他的卡号,把钱退了回去,补品也寄了回去。“不管他生气不生气,我都不能收,他出息了,我很高兴。帮助人是应该的,我小时候,我妈妈就收留过乞丐,这对我来说,很正常,不图金钱回报。他能感恩,让我很感动。”
图为何荣锋来到戴大姐的面店合影
娱乐现代人
都说好人有好报,这现世报来的多快,21年前收留小伙住一晚,21年后小伙带着100万的现金来感谢她,小伙是好人,她更是好人。如今,这段感人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一辈子的姐弟》,来感染更多的人。
家住台州的戴杏芬今年48岁了,和丈夫在临海杜桥经营着一家早餐店,平静的生活因为一张100万的支票而被打乱。
1993年,她心软收留了3名素不相识的重庆酉阳人,并给了3人每人10元钱坐车。 2014年,当面最小的何荣锋成为了沈阳知名的企业家,他辗转找到了戴杏芬,拿出100万元赠她,希望回报当初的恩情,却被戴杏芬当场拒绝……
一句鼓励的话,成就一位亿万富翁
何荣锋,四川人,在家中是独子,有个姐姐和妹妹,生活很艰苦,当年只有17岁的他,和两个朋友决定到浙江打工。到了仙居时,已身无分文,就只能沿路乞讨。幸亏遇到了戴杏芬,不仅嘘寒问暖,还帮助素不相识的年轻人找工作。
决定收留他们一晚,邻居都就来相劝,不过戴杏芬却说“我也在外谋生过,知道真的不容易,如果有人帮助一把很重要,而且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能帮助3个落难的人,就帮一把吧。”
当时,介绍的工作在黄岩,而仙居到黄岩的车票是7元钱。第二天,戴杏芬备好红糖馒头片,塞给每人10元钱,将他们送上车。在这个过程中,何荣锋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可他却把戴杏芬的每一句话,都给牢牢记在了心里。“我们浙江(台州)人出门做生意,讲的就是诚信,做生意一定要有诚信。她还说,可以没有很多钱,但一定要做个好人,能帮助别人,好人才会有好报。”
后来何荣锋辗转到沈阳。在沈阳扎根创业,打拼的过程中,何荣锋时刻记得戴杏芬的忠告:诚实守信。20多年来,正是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何荣锋稳扎稳打,成为了当地家具行业和涂料行业的知名人物。
两次拒绝感谢金,称自己都是应该的
2013年,何荣锋请一位来自仙居的生意伙伴帮忙,嘱咐他回老家时去一趟福应街道杨府村,经过了漫长的艰难寻找,终于打听到了戴杏芬的消息!
“不管他生气不生气,我都不能收,他出息了,我很高兴。但帮助人是应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就收留过乞丐,这对我来说,很正常,不图金钱回报。他能感恩,让我很感动。”
我们常常会听说好人有好报,可是很多坏人做坏事,报应没有让我们看到,我们就觉得做好人没前途,应该做坏人能享福。其实做好人积福报,短时间不会给你带来什么改变,但是10年20年以后,你积累的福报会改变你的运气,让你一切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叨叨娱乐团
穷小子报恩,百万相赠,平日里只能在电视中看到,没想到现实中也真有这样的事情。
据北京青年报消息,家住台州仙居的戴杏芬今年48岁,和丈夫在临海杜桥经营一家面店。1993年,她一时善举收留了3名素不相识的重庆酉阳人,并给了3个“乞丐”每人10元钱坐车。21年后,最小的“乞丐”何荣锋成为沈阳知名的企业家,他辗转找到戴杏芬,拿出100万元赠她,希望回报当初的恩情,却被戴杏芬拒绝了。
据了解,何荣锋是四川人,家里有一个姐姐和妹妹,生活很苦,当年只有17岁的他,和两个朋友到浙江打工。到仙居时,已身无分文,就只能沿路乞讨。幸亏遇到了戴杏芬,收留了3人。
即便是别人提醒她,收留3个素不相识的人不安全,但是她却坚持自己意愿,我也在外谋生过,知道真的不易,如果有人帮助一把很重要,但我家里反正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能帮助3个落难的人,就帮一把吧。
戴杏芬送他们送上车时,何荣锋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却把戴杏芬的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里。他说,记得她帮他们找工作时,对工厂说:“我们浙江(台州)人出门做生意,讲的就是诚信,做生意一定要有诚信。她还说,可以没有很多钱,但一定要做个好人,能帮助别人,好人才会有好报。”
正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和引导这何荣锋,何荣锋时刻铭记戴杏芬的忠告:诚实守信。20余年打拼,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何荣锋稳扎稳打,成为当地家具行业和涂料行业的知名人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诚信做人感恩做事。何荣锋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受恩21年不忘本,而戴大姐恳恳勤勤,善良一生令我们所有人感动。
小拉车
值得去传送的一件事
这名曾经的乞丐,现在的亿万富翁,名叫何荣锋,是四川人,
家里有一个姐姐和妹妹,生活很苦,当年只有17岁的他,和两个朋友到浙江打工。到仙居时,已身无分文,就只能沿路乞讨。幸亏遇到了戴杏芬,不仅嘘寒问暖,还帮3个素不相识的人四处找工作。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们可以看到,早年的何荣锋,家境贫寒,17岁就出来打工,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经过这位大姐的帮助,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支撑他走向成功的是诚信,
何荣锋成功了,但他永远也忘不了曾经帮助过的这位大姐,并且与这对夫妻保持着联系,虽然时常想报答这位大姐,但总是被拒绝,因为在大姐的眼里,这只是他们应该做的,
其实,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人生的初期,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多么希望会有人帮一下自己,而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的人,你肯定是没齿难忘,更何况是和你不相干的人,
正是有了戴兴芬的帮助,才让这个只有17岁年纪的何荣锋看到了希望,有了转机,甚至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才有了现在的亿万富翁,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也便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荣锋没有忘记,也不能忘记。演绎了人间最真的友情。
而且这件事拍成了电影,值得大家传送,
人间有爱!
乡村小二哥
大实话:虽然故事很感人,但是现在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还是不建议大家去做。
这件事大概是这样的,1993年的时候,何荣峰和两个同伴流落街头,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当时和丈夫一块儿做小买卖的戴杏芬女士收留了他们三人,不但给了他们吃的,并且还一人给他们十元钱车费回家。现如今,何荣峰经过十几年奋斗成为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然后对这个方面帮助过他的姐姐回报了100万进行报恩。
说实话,看完这个故事,除了感叹人性的美好之外,其实更让我担忧的是好人的善良被利用。
何荣峰的成功和戴女士的帮助没有必然联系
首先,我对原报道里面的故事情节描述有些意见。因为原报道里面写的是因为何荣峰谨记了戴女士当年告诫他的话,做人要诚信为本,所以才有了今天过亿的身家。
但是,我不希望大家被这种鸡汤迷糊了双眼,我们必须认清现实,那就是何荣峰的成功更多来自于自身的努力,而不是戴女士的告诫。说现实一点,当年戴女士可是帮助了他们三个人,那么为什么现在只有这个何荣峰成功了,并且回来报恩,怎么不见另外两个人。
所以,对于何荣峰知恩图报这种精神我们应该赞扬,但是对于报道中过度的文学手段则应该保持清醒。
适度帮助利人,过度帮助害己
当然,我也不是要大家都对别人充满敌意,毕竟,在别人危难之时伸出援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对于像戴女士这样让陌生人在家里留宿的做法,我是强烈反对大家学习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现在社会,一个好人不会提出这么无理的要求来。另外,就算是对方是一个好人,也会不因为我们这留宿一晚而产生什么质的改变,就是我们让他在大街上睡一宿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因为留宿而发生了不可挽回的事情,那课就是真的后悔莫及了。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发生,我们只有通过拒绝所有人的这种无理要求,而把这件事的概率降到零。
最后真心地告诫大家一句,帮人也要适可而止,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有理有据,实话实说,关注:大实话。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世界。
大实话
此事让人满满地感动之余也禅释了三个社会正能量,它反映了和谐社会的三个美好愿景。
一,做人只要一心向善,好人必有好报。
戴杏芬21年前收留3个小乞丐,一个小小的善举,竟得到21年后一个事业成功的乞丐百万回报,说明了一个人的善心最终会有好结局的。
二,真正的好人做了好事并不图回报。
一百万对一个普通老百姓而言可是一笔巨大财富,可戴杏芬并未接受那一百万的馈赠,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好人,她给这个人人为钱的社会带来一股难得的清流。
三,说明了诚信才是无敌于天下的。
戴杏芬21年前不仅收养了3个乞丐,而且给他们贯输了做人不仅要善良而且要讲诚信的思想,正因为小乞丐听懂了诚信的重要性,因此在之后的创业中靠诚信取得了巨大成功。看来戴杏芬不仅因为善心感动了小乞丐,而且还是他人生的启谛恩师。
湘平古珍邮馆
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牢记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在有能力的时候尽力报答,没有比这样的行动更大的善良了。
据媒体报道,浙江戴杏芬和丈夫在临海杜江经营一家面馆。20多年前,她收留过3个身无分文的小伙。其中最小的男孩叫何荣锋,当时黑黑瘦瘦,很少说话。戴杏芬看他们挺可怜,就把他们领回了家,给他们做饭吃,并且拿热水给他们泡脚,他们脚上都是血泡。她说“我也在外谋生过,知道真的不易,如果有人帮助一把很重要,当时有邻居提醒她,说收留3个陌生人太危险。但她家里反正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能帮助3个落难的人,就帮一把吧。”那天晚上,戴杏芬跑出去找了几家工厂,为他们介绍工作。但人家都说不能同时招3个人。后来,何荣锋的小伙伴说,他有个姐姐在黄岩,要不就结伴到黄岩找工作吧。仙居到黄岩的车票,是7元钱。第二天,戴杏芬备好红糖馒头片,塞给每人10元钱,将他们送上车。在这个过程中,何荣锋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却把戴杏芬的每一句话,都牢牢记在心里。他说,记得她帮他们找工作时,对工厂说:“我们浙江人出门做生意,讲的就是诚信,做生意一定要有诚信。
“她还说,可以没有很多钱,但一定要做个好人,能帮助别人,好人才会有好报。”戴杏芬不会想到,她当初叮嘱小伙的几句话,成为何荣锋的创业信条,她也不会想到,何荣锋在创业过程中,写了数百篇励志日记。
“很可惜的是,一次厂房着火,我的日记都被烧毁了,现在只有一小部分还保留着。没有她当年的话,就没有今天的我。她的善良让我们敬佩,她的善良感动了我。其实我是在困难时受到她的感化,所以我不能忘根,不能忘本,不能忘情。”何荣锋说。
辗转流落到沈阳。在创业打拼过程中,何荣锋时刻铭记戴杏芬的忠告:诚实守信。20余年打拼,凭着这一人生信条,何荣锋稳扎稳打,成为当地家具行业和涂料行业的知名人物,现在是沈阳玖玖利峰集团董事长。
事业有起色后,何荣锋开始联系、寻找戴杏芬,想表达感激之情。经过多方打听,最后寻找到了当年的恩人。他拿出一份礼物——一张百万现金的支票,感谢戴杏芬。戴杏芬拒绝了,她说这笔钱怎么能收,他能记得我、挂念我,已经让我很知足很意外。我当年就给他10元钱,他用这么重的礼回报我,令我很感动!但钱,我是不会收的。这不是我该得的,不能要一分。”不管何荣锋如何劝说,戴杏芬还是把这张支票退了回去。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各种困难,但在困难之时,大多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无论是经济上或是物质上,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对在于困难中的我们一种帮助和支持。戴杏芬在何荣锋和其小伙伴落难时,给予他们的帮助,体现出了她的善良。面对百万报恩,她坚决拒绝,又体现出了她不索回报的高尚品质。
善良的、忠实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一个雪中送炭,乐善好施,不求回报。一个不忘初心,知恩感恩,涌泉相报。
李明德
永远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说不定哪天就无意中帮助了一个隐藏富豪呢!
大概知恩图报之人必成大器!
其实第一眼看到这个事情,除了感慨一句,这偶像剧才有的剧情怎么还着的发生了。不过随后想一想,我们的乞丐皇帝朱元璋,也还不是经历了一件类似的事情!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家境贫寒,常年食不裹腹,衣不济身。一年天闹大旱,赤地千里,饿殍横野。为活命,父亲把朱元璋送进庙堂当了和尚,以此混口饭吃,保全性命。谁知寺庙里和尚等级森严,幼小的 朱元璋除了干活的份儿,仍是受饥挨饿,只好到寺外化 缘维生。
大灾之年何缘好化?一连三日粒米未进,饿得 朱元璋饥肠咕咕,举步艰难,目飞金花。恰遇一富家喜庆,老厨婆见朱元璋瘦骨伶仃,已饿得奄奄一息,怜悯 之心油然而生,见主人不在,忙将碗盘中的残羹剩饭和青菜豆腐倒进锅里烧热给朱元璋吃。朱元璋一阵狼吞虎咽之后,舌唇之上还残留着美味余香,回味无穷,老婆婆是什么菜,老厨婆答道: “珍珠翡翠白玉汤”。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还经常思念着那位老婆婆做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美妙之味,于是他把那位老婆婆请到京城去,让她再做“珍珠翡翠白玉汤”给他吃。
后来念及老婆婆的年纪,朱元璋没有把她留在宫中,而是给了老婆婆一大笔钱让他可以安度晚年!
好人会有好报!好人会让你去帮助更多的人!
“我帮你的时候,就没想过有一天还会见到你,更没有想过要你回报我。”
“当年的一饭之恩能让你记这么久,证明我没帮错人,已经够了。”
“如果你感恩,就在有能力的时候,多助人。”
其实当知道自己的曾经的一个善举,造就了一个如此成功的人士,就算没有后面的报恩给一百支票,只是当面来道一句谢谢,心里也是无比激动和荣幸的。
因为对于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来讲,他们享受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到更多人的这一过程,而不是像买卖一样,期望会有多少回报!
当时谁也不可能预想到,连十块钱路费都没有的小乞丐,十年后会逆袭变成大老板。这一切都是未知的,而且再知道后不求回报也是正常的。
虽然可能是自己的一席话和从恻隐之心影响了这个小乞丐,但是真正让他逆袭的却还是他自己,如果收下了钱就违背自己了自己的初衷,所以不如就当成是一场奇妙的缘分!
我们不追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我们只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比自己过得糟糕的人,这就是一个好人!
乐闹
知恩图报的故事很感人,我希望我们能继续这些故事,但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为我们树立了反面教材,虽然我知道大家看了这个新闻之后也许不爱听。
我记得杭州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馒头店主,看到很多环卫工人和流浪汉吃不上热乎饭,开办了“
爱心馒头”,免费送馒头。但后来却有人说:“我不领馒头了,你把钱退给我吧。”
甚至还有更过分的回复:“你这人怎么这么死心眼儿呢?我不要馒头你还省了力气,直接把钱给我多好?天天给我们吃这种狗都不吃的东西,你太缺德了!”
然后就又有了质疑她动机的人。 “人都无利不起早,这店主肯定有问题!” ,后来在停止免费送馒头后,很多人大闹馒头店,污蔑栽赃者有之,破口大骂者有之……
但为什么这些人都没意识到:他们本该感谢这位在寒冬中送他们热馒头的善良女人啊!馒头为什么成了狗都不吃的东西?
有幸的是,大部分收到馒头的人还是对店主心存感激的。
而在丛飞身患重病,无法演出之时,很多未继续获得资助的家庭还在抱怨他为什么没有继续?为什么只支持孩子上到初中?
你义演应该赚了很多钱啊?你病好了还能赚钱吗?甚至有不明就里的人直接称其为骗子,虽然不至于“农夫与蛇”,但也实在是伤了资助者的心,要知道人家也还有家庭,还有一个未满一周岁的女儿,但后来又因为捐款和重病家徒四壁。
但是我们作为独立的人,没有天生谁欠谁的,不是自己的工作义务,别人本质上没有帮你的必要。
社会学有一个理论叫“剥夺与满足命题”,大概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他家里缺粮,你送他一袋米,他对你感激涕零,后来你持续的送他,两次,三次,一年,两年, 当他不再因为缺粮而担心,他接下来就可能抱怨你,为什么只送粮食?我还需要衣服,我还需要暖气,我还需要房子,我还需要钱……一旦你停止了对他的帮助,他很可能会心生怨念。
因为在这一连串的活动中,受到帮助的人心中感激递减,而递减到一定程度上,受助者的心理会逐渐变得坦然,并认为这理所应当。最后,受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并丝毫在心理上不觉得这有任何不妥。
再加上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失败者的愤怒”。
他是源于对自己失败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与恐慌,但由于人总是能够无条件的原谅自己,因此这种对自身境遇的自卑与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调节下(或者你可以理解为扭曲下),从一开始就跳出了自我的检讨,而转嫁到他人。
如果你给他的恩惠,远远超过了困境对他的限制,他就会对困境麻木,甚至放弃要突破困境的意愿,然后对你形成依赖,由感激变成理所当然。
当你不再继续的时候,他甚至会对你反目成仇。
抱怨送馒头的大姐和丛飞的例子就是源于这样两种理论,朱之文也是,孙俪也是。
我们都讨厌这样的人,但它的的确确存在。
知恩图报的故事很感人,我希望我们能继续这些故事,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离不开大多数人都遵守良好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公约。
我写不守道德的他们的目的不是让问题变成“扶不扶”这样的话题,而是在大家都歌颂知恩图报的同时,记住和抵制他们这类走在社会反面的人,让他们看到他们的问题,最好能稍稍改变他们一点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