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發言如何避免像李彥宏一樣說錯話?

執著的淡頂

有些事情的真相是這樣,大家也知道事實的真相就是這樣,但是你卻不能說出來,因為如果你說出來,就代表你支持這件事。這次李彥宏的發言就是這樣的情況。


對比歐美,尤其是歐洲,中國用戶確實對隱私保護的重視程度是極其不夠的。每一部越獄的iOS手機,和Root過的安卓手機,和PC上的每一個盜版軟件,都有極大可能洩露用戶隱私,甚至把設備的控制權完全交給黑客。這比一個App竊取用戶隱私嚴重多了,但是很多用戶並不在意。李彥宏說的某種程度上是實情。


不過用戶可以不在意,作為提供這些互聯網服務的公司,卻不能把用戶的漫不經心當作理所應當。特別是Facebook最近因為洩露用戶隱私鬧的沸沸揚揚,更讓保護用戶數據成為一種絕對的政治正確。這時候再來講用戶其實可以犧牲隱私換效率,就是政治不正確了。


至於如何避免這種錯話,其實某種程度上,無法完全避免。只要CEO持續對外發聲,總有一個場合,會由於信息不對稱,導致發言被錯誤理解、使用或者傳播。除非,一切CEO發言,都經過事先考證和演練,但是恐怕作為公眾,也就聽不到什麼真話了。


科技行者

「高管一張嘴,公關部忙斷腿」,這種情況在中國並不少見。


深思這背後的意思:公關部門在中國大公司內,並不受足夠的重視,沒有發揮應當發揮的作用。


大公司的高管代表企業形象,對外發言代表企業的形象。如果說錯了話,整個企業的形象都會受損。


大公司的高管,對外怎麼說話,怎麼和媒體溝通,都應該受到專業的訓練,避免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過失言論,避免給公司帶來不必要的形象損失。



國家對外發言,需要專門培訓過的外交發言人;

還有明星,怎麼面對鏡頭,怎麼和媒體打交道,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尤其是針對那些情商低、不善溝通的,更是如此。



在美國科技圈,公關在公司內部的話語權更高,會給高管做培訓,所以美國科技圈這種禍從口出的事情就比較少。


而在國內,公關這個職業被誤解很深。

首先是來自公眾的誤解,很多長輩總是把公關聯想到一些不好的行業。我一女性朋友,在上海是業務能力很強的公關,過年回家都不敢說自己的職業,怕被親戚誤解。


除了公眾誤解,在公司內部,又有多少高管真正瞭解公關呢?


在一些高管眼裡,公關的職責就是:

1. 公關要聯繫媒體老師,幫公司出正面報道

2. 被「媒體」黑了,公關要施展手段刪稿


但是公關並不能顛倒黑白,媒體並不是對企業言聽計從的發稿機器;如果公司確實有重大失誤,也不是靠公關就能彌補洗白的。


公關真正的作用,是幫助企業和媒體、公眾更好的溝通。

但在國內,高管會覺得:公司就是我們打拼出來的,我對外怎麼說話,為什麼要聽員工教?

公關員工也會想:我還要從公司領薪水,怎麼敢多嘴去指點領導怎麼說話?工作不想要了?


高管要避免說錯話,首先要自身正確認知 PR 。其次對 PR 人員來說,要在平時就做好這方面的培訓。

在中國,這一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陸家嘴文青

題主其實也說了,李彥宏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回答的問題,“被媒體去頭去尾”之後,迅速引發質疑和吐槽。其實在討論如何避免說錯話之前,更應該注重的是現在各類媒體斷章取義,以及為了博取眼球和關注度的“標題黨”問題。否則不管你說什麼,在這種不良媒體的大肆渲染下,都會變成錯的。

所以對媒體來說,對嘉賓們的觀點,一定要保留當時的語境和前提,最大程度的還原嘉賓觀點的全貌。對於我們普通吃瓜群眾來說,不要被媒體標題所誤導,自己要有擅長判斷和能力,在看到某個標題之後,有條件最好還是仔細看一下全文到底是什麼。

再來說重要人物在公開場合發言,如何儘可能避免出錯呢?首先就是要事先撰稿。類似這樣的大型會議,其實問題基本都是事先準備好的,發言者完全可以要求主辦方將可能會問到的所有問題都提前發給到自己。

然後,大佬們就可以安排公司的負責公關的部門來準備好標準的發言稿,確認發言稿沒問題以後,大體背下來就行,這樣,就可以避免發說錯話,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但是有些會議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超出主辦方問題範疇的提問出現,還是需要臨場發揮的。如果是碰到特別敏感又棘手的問題,發言人可以用“打太極”的方法應付過去,或者用幽默的方式過渡到別的問題上,轉移話題。這樣總比在公開場合說錯話好得多。


獨角獸工場

這個問題其實挺悲哀的,李彥宏的真話,卻變成“錯話”,李彥宏估計以後說話更謹慎,公眾聽到的會是更多的虛話、套話甚至假話。

2、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有一些大環境因素,關於監管和政策。但媒體的標題黨和斷章取義,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特別是自媒體興起之後,標題黨更是橫行,亂解讀和錯誤解讀比比皆是,很多嘉賓都受到了傷害。比如任志強關於房價的觀點,基本是門戶時代流量的保證,但其也被塑造成全民公敵。這種現象直到其開了新浪微博,親自發聲解讀房價,展現自己的分析和邏輯,才逐漸本人理解。另一個受害者,其實還有經濟學家茅於軾。企業家方面,馬雲、劉強東等等,都有過被誤讀。

3、在紙媒和門戶時代,如果出現錯誤的報道,嘉賓們至少還可以找到相關媒體去修正錯誤。自媒體時代就完全不一樣了,錯誤的報道根本找不到人修改。更別說很多文章是故意的誤導,已為了賺取流量。

4、嘉賓被標題黨傷害的後果其實是很嚴重的。比如任志強被聽眾扔鞋。如果是公司高管,則可能被處罰,前萬科的毛大慶有過慘痛教訓。如果嘉賓是政府官員,甚至會丟掉公職。

5、所以對媒體來說,對嘉賓們的觀點,一定要保留當時的語境和前提,最大程度的還原嘉賓觀點的全貌。


寡語2018

好像李彥宏這樣的,“口無遮攔”的CEO為數其實也不多。

當然,如果遇到了,那就只有讓公關部門加班加點的忙活了。如果一些不大不小的公司的話,那麼只有找一些公關公司幫忙擦擦屁股了。

不過人在說話的時候,不一定所有的話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然後再說出來的,那麼,在這樣的公開場合發言的時候,我們更需要謹慎,不然,說不定股價就因為一句話,就垮幾個百分點了。

怎麼來避免這種“惡性”事件出現呢?

事先撰稿

類似這樣的大型會議,其實問題基本都是事先準備好的,我們完全可以要求主辦方將可能會問到的所有問題都提前發給發言方。

然後,我們就可以安排公司的負責公關或者行政的部門來準備好發言稿,確認發言稿無誤以後,在發言前能夠熟記就行,這樣,就可以避免發言是脫綱,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

猜測問題

有些會議中,難免會出現一些超出主辦方問題範疇的提問出現,那麼,還是需要我們能夠充分準備了,臨場發揮總有可能出問題。

那麼,我們就需要事先能夠整理出更多可能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都用比較簡短的回答來回復,這樣,就可以避免回答上的失誤,也不需要刻意的去記憶很多的問題和答案。

打太極

這一招,雖然也不是啥好招數,但是比說錯話強,當遇到一些沒有準備,又特別難回答的問題的時候,那麼可以通過回答一些相關的正在進展中的項目情況,一些宏觀的規劃來回答,即使並沒有真正解答問題,但是也沒有關係,通過一些概念上的偷換,將問題避過。


最後,說一下李彥宏,我看了整段視頻,說不上媒體去頭去尾,他當時表示的確實是,只要能夠給用戶帶來便利,用戶是願意使用自己的隱私換取便利的。當時,他也提到了會尊重用戶的隱私。


會技術的葛大爺

這道題確實可以支一些“切實可用”的招,比如說,如果知道自己表達能力不夠好,那就最好不接受採訪;如果非要接受採訪,提前核對採訪提綱;如果採訪中遇到突然襲擊的問題,就裝傻充愣打太極,甚至直接無視。


不過如果所有CEO都這樣做,媒體們也是夠沒意思的。而且這些招其實都治標不治本,CEO和媒體的溝通能力沒有上去,光靠躲是不行的。


記得在馬里奧·普佐的小說《教父》裡,教父柯里昂的一個習慣便是從不在電話裡說事情,因為他擔心自己的話語被不懷好意的人拼接起來,形成不利於自己的證據。其實,放在今天,真正會把別人的話語拼接的,恰恰就是媒體。


與媒體溝通的前提,一定是瞭解媒體,媒體確實會用移花接木來建立矛盾,所以在表達時最重要的,其實是自我敏感度:我有沒有說什麼可能引發歧義的話?我剛剛的表達是否歧視了某些群體?所有以語言表達為生的人,都會具備這樣的素質,他們也有可能會說錯話,但是可以憑藉這種敏感迅速修正自己的表達。


而比修正表達更進一步,其實是修正自己的思想。狼人殺遊戲裡有一種辨識別人是否撒謊的理論,那就是不撒謊的人是聊不爆的,也就是說一個沒有隱藏信息的人,不會出現邏輯漏洞和自相矛盾的情況。放在生活中,如果你沒有不合時宜的思想,自然也就不會有刺耳的發言。



在其位,謀其政,我多多少少對李彥宏的發言還是失望的,因為我認為,坐在他的位子上,應該考慮的是如何保護公民隱私,而不是去分析國民劣根性,你一個企業家,分析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取便利幹什麼呢?這很容易讓人感覺你是想利用這一劣根性做點什麼。


說白了,我認為這種想法根本就不該出現在李先生的腦子裡。


默爾索

演講是為了發表什麼前瞻性觀點嗎?當然不是,讓企業公關邀約可控的媒體在領導辦公室裡專訪豈不更好?

演講是為了舌戰群儒嗎?當然不是,只要不出大問題,即興演講時企業家之間的強弱與高低都可以通過事後的傳播就行“補救”,完全沒有必要在臺上爭出高低,有時候合理示弱反倒是一種儒雅。

一般來說,會議主辦方在選題時也多半會求穩,把話題限定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畢竟,一些不當言論不僅僅是企業家自己的危機,也是主辦方日後招商邀約的災難。

所以說,企業家演講時一定要把自己切換到PR狀態,這裡不是你跟行業人士切磋觀點的道場,而是在為論壇結束後的媒體報道“刷權重”,觀點四平八穩就足夠了,千萬別加戲,別“代表別人”。

實在拿捏不好分寸,就乾脆讓公關部出稿照著唸吧。


首席科技官

操多了心啊

首先,不到bat那個層別的老總,說錯了話也沒人關心。我樓下一家裝修公司小老闆,手下三五人,喝多了酒就發表反動言論,沒人理。

其次呢,個人覺得李彥宏的話沒毛病,說的是實情。中國人對於什麼是隱私以及對自身隱私的看法根本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官員面對調查,居然以隱私權拒絕配合。平頭百姓大街上留下自己電話號碼換雞蛋,或者讓人掃碼換小禮物,這種事情還少了嗎?

但為啥這次對李彥宏不依不饒?原因就是他傷害了中國人的自尊心。可能李有美國背景,對於國人大眾心理根本就不瞭解。這個美國人在意的東西,如果你說中國人不在意,那不是顯得我們低人一等嗎?叔可忍嬸不可忍,那就要跟你死磕。美國人在意的我們一樣在意,就不許你歧視我們。

所以啊,李彥宏純粹是自找的。習慣了數據思維,你搜啥,我就給你啥,結果捅簍子了吧。

回到問題本身,如何避免說錯話?很簡單一個法子:好好學習政府報告,仔細研究其文法講述,將心得體會帶到日常生活工作中,你就永遠不會說錯話。


花錢無缺

特意搜了一下這個視頻。首先,說李彥宏的媒體挺無恥,這不是言論自由,是無恥。其次李彥宏三觀不夠正,只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上思考問題。



民眾真的會因為便利,不在意自己的隱私?恐怕也不是。舉個例子,在一個正規貸款網站上登錄過自己的信息後,各種貸款公司輪番打電話,生活都受到影響,誰受得了一天一個騷擾電話?


李彥宏顯然是現在既得利益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反應了他的一個本質問題:對用戶體驗的重視並不是深入骨髓。這樣的公司走不遠。


瓜牛小王子

其實李彥宏的言論引發爭議不是第一次了。

而且李彥宏在迴避爭議性話題上,和對言論可能的負面性上顯然重視不足,於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爆發出言論爭議也不足為奇。

首先,事實並不會得到人們的贊同。

喜歡簡單歸類,幾乎是人們的一種本能。在這方面人們想象力往往過於豐富。

比如你說有很多中國人遛狗會讓狗隨地大小便也不收拾。這就是一個事實,住在城市中的人往往常常見到,以至於司空見慣。

但是這樣的話說出來,也給了某些人足夠的反駁空間。比如有人會說:憑什麼說中國人讓狗隨地大小便沒素質,外國這樣不收拾寵物糞便的人也有的是!甚至有的地方成年人還隨地大小便呢……這樣爭論下去,早就離題萬里,也沒有什麼價值。但是這種爭議往往十分現實,而且快變成了網絡上的一種常態。

李彥宏錯就錯在,在公眾場合,只注重闡述事實,卻沒有足夠的警覺性去考慮受眾情緒。所以他時不時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不過他可能也無需注意,畢竟大公司,有足夠的公關去幫他平息這種負面影響。

這可能也是他一直沒有怎麼提高言論敏感度的一個原因吧。

如果覺得不錯,可以關注"小火咕嘟":深度和有趣的科技互聯網行業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