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全画幅相机用出中画幅效果?

Manny李文辉

中画幅啥效果?我使用ASP-C的富士,全画幅的尼康D810,富士GFX中画幅,也使用飞思中画幅数码后背。我从来不迷恋画幅,中画幅的确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画质的细腻和大幅面的输出。

现在其他相机已经非常强大了,一般的摄影爱好者,用好手中的相机,多思考如何拍摄和后期,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分享几张飞侠的片子吧。你能那些是富士,那些是尼康,那些是中画幅拍的吗?


网际飞侠

按道理是全画幅相机是拍不出中画幅效果的。


如果没什么特殊偏好,啥都拍的话,不用说全画幅数码随便买,以后拍好了再考虑是不是要上中幅。


因为全画幅数码的系统价格可能只够买中画幅的一个镜头。

如果是风光老法师,而且不差钱,那自然是中画幅,新的中画幅微单在拍摄一些不需要速度的纪实题材也足够出色。




而画质呢?一般来说要参考每像素面积、动态范围和色深等各种参数。一般来说,在这些方面,中画幅相机都是远远胜于全画幅相机的,要知道,中画幅的优势就在这里!这也是为何很多人会选择买中画幅的原因!


比如:135全画幅目前比较热门的A7RII,像素4240万,传感器面积856平方毫米,每像素面积大概是20.19平方微米。哈苏X1D 5000万像素,传感器面积1441平方毫米,单位像素面积28.82平方微米。单从单位像素面积来看,中画幅入门数码比起全画幅顶级相机有着44%的微弱优势。但实际上,这点优势还要看厂家的调校和大尺寸传感器散热问题是否很好地改善。



感光元件的大小对画质影响很大的,尺寸越大画质越好,至少在目前的传感器技术条件下,这是基本常识,如果需要使用的图片尺寸很小,那可以认为区别不大,稍正式一点的场合,肯定要选条件许可下的最大画幅相机拍摄!



很多人会说,全画幅和中画幅不过是按需求的选择,没必要提升到面子这种和技术不相关的层面上,虽然身边可能有这样想法的人,但是这种说法也不过就是一笑置之吧。


全幅和中画幅机身拍摄的照片,肉眼是可以区别的,当然前提是拍摄人要保证良好的曝光和看的人有一定经验,还有就是图片不能太小,原图50%大小基本可以肉眼区分,中画在细节和色彩宽容度方面要明显好于全幅。


如果把图片缩小到网页预览那种大小,别说全幅和中画幅,很多情况手机拍的都不一定能分出来,因为图像尺寸缩小细节也就丢失了很多!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助到你!



光影的光阴社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提出这个问题的提问者本身就处于“

画幅论”的迷信中。(包括一楼回答者)

中画幅就不存在比全画幅特别或者高等的效果。

硬要说“如何把全画幅相机用出中画幅效果”的答案,应该就是学好后期


这个问题本身想要成立,前提是中画幅远胜于,或者至少胜于全画幅。然而现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通常说的画幅大一定强,无非在于这么几个重要参数,1.色彩深度 2最大动态范围和宽容度 3可用高感

-先讲讲色彩深度

通常印象里中画幅标配16bit, 全画幅标配14bit,然后色彩深度中画幅远胜于全画幅?

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16bit中画幅大概没几台,中画幅跑分王哈苏X1D1 都是14bit采样数据强行装进16bit的RAW而已。

说清楚色彩深度的意义了要解两个事实先:直出JPG格式色彩深度只有8bit:一般专业显示器都是原生8bit(原生10bit显示器?监视器都是是高级型号才是原生10bit,那些标称10bit显示器都是8bit抖动的)

更高的色彩深度意义在于raw格式更多的细节的留存,在于后期的调整空间。(虽然然后期调整空间大,确实更容易出好图。)

但是当你看到两个相机的成品JPG格式照片,还能肉眼分辨出哪个相机色彩深度好?............


-再讲讲最大动态范围和宽容度

最大动态范围是指一个传感器能记录的最亮部细节和最暗部细节之间的范围,而宽容度就是最亮部细节和最暗部细节之间层次的丰富程度。

按理说最大动态范围和宽容度一定是中画幅远胜于全画幅了吧?

索尼rx1全幅卡片机态范围和宽容度吊打动一堆中画幅.....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

最大动态范围和宽容度对画质影响大么?

人像摄影基本离不开灯光设备了,动态范围和宽容度对人像摄影影响真不如一块反光板位置的影响大。

动态范围和宽容度最大意义就在于风光摄影了,我们要认识到相机动态范围和宽容度再大也大不过人眼,有经验的风光摄影师基本都能分辨自己手上相机宽容度够不够拍摄当前场景,不够就用区域曝光法了,动态范围和宽容度意义对于风光摄影还是在于后期的调整空间......嗯还是后期,大部分风光摄影师风里来雨里去的,不说中画幅器材便携性,光是机身可靠性有几个风光摄影师敢带。


-最后是可用高感

有一台机器叫做索尼a7s,在可用高感上至少压死一堆中画幅。


现阶段中画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顶级商业摄影需求:高像素,强大的后期空间。(像同像素面积,传感器面积越大,像素越多,

但是这种市场需求不大,对于一般摄影意义也不大。中画幅更多的不是让你拍出更好的照片而是让你得到更容易后期的照片。

索尼,佳能,尼康哪个没有做中画幅的技术和能力,为什么不做?全画幅够用了,全画幅现在可以做到4200万像素,根据残副2400万像素密度,全画幅有做到8000万像素潜力......至于后期空间,你拍照的时候光想着后期了?

三大厂不去搞中画幅,专心搞全画幅,你也就能想明白为什么中画幅该赢全画幅的时候为什么赢不了了。

但是当画质好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好”的具体体现,就体现在RAW格式照片的原始信息的丰富性上了,总之大家最后的完成品8bit JPG格式照片,中画幅能做到全画幅也能做到。(后期存在难易程度,但中画幅做不到成品出现什么全画幅出现不了的效果,所以你最求的中画幅效果大概就是后期效果吧,去学后期吧)

不是贵的东西就需要去仰望,去仰望你至少应该知道你仰望的是什么。全画幅可能就不存在你想象中的美好

最近的1亿像素中画幅传感器索尼出的.....等索尼心情好出中画幅的时候,基本就是中画幅相机溢价消失的时候。


九九观世界

这个问题的提法有问题,数码相机的全画幅与胶片相机的中画幅是不同的事情。

135型全画幅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现在的135单反数码相机是从135胶片单镜头反光相机发展而来的(简单的讲:主要是把135胶片相机的胶片记录部分换成了CCD或CMOS“的电子胶片”部分)。单张135胶片的长和宽是36mmX24mm,如果将数码相机的CCD或CMOS也做成这样的大小,我们就称其为135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当然了,由于CCD或CMOS的面积大小与135底片大小相同,因此,所有的135相机系列镜头的标称也是准确的(有一些业余级的数码相机为了节约成本,会把CCD或CMOS的面积做的小一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C画幅相机或残画幅相机。如果这种相机使用全画幅相机的镜头,镜头的标称焦距就会不准确了。比如:全画幅相机的50mm镜头装到残画幅相机上,有可能相当于70mm或85mm焦距的效果)。

中画幅相机:一般来讲是指120胶片相机(有部分120相机可以装配数码后背,就是大尺寸的CCD或CMOS,这种后背相当昂贵)。这种相机所拍摄的120底片面积要比135底片面积大许多,比大画幅底片小许多。中画幅相机根据所拍摄底片的长和款,也分为多种规格:6cmX4.5cm、6cmX6cm、6cmX7cm和6cmX9cm等等。

如果想用全画幅数码相机拍出中画幅的效果(这种效果难道就是长和宽的比例吗?),只要将数码相机拍摄的画面,按照不同中画幅画面的比例裁减就行了。


摄影讲习所

十年前,他们问任何如何把135,相机拍出120相机的效果,现在都退出摄影圈了,因为智商实在欠费,我想如果我去商店去买东西,付一毛钱非要买一块钱的东西,要么被同情的认为傻,要么一拳打出去,能问这问题,我给你个建议,别买相机了,先把手机练到35毫米全画幅手机的摄影水平再说吧。


壹贰9

画幅决定的是采集光线的面积,大型传感器能够采集更多的光,单个像素面积更大,可以获得相对更好的画质,记住是相对。并没有明显的风格差异。不一定要迷恋大尺寸画幅,选取符合自己适用的才是最重要的。商业广告就用高像素机器,体育可以选用高感机器。记住画幅和像素不等于画质,画质是个非常复杂的词,包含宽容度,畸变控制,色彩深度……诸多角度。画质决定于:5分镜头,1分相机,4分控制(个人意见)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要看你所说的中画幅效果是啥,是输出还是图片感受?四千万像素以上的全画幅在输出方面基本可以取代4433这种小中画幅在商业上的应用。但是论景深效果,画面凝固感,图片立体感和空气感,不好意思,画幅差距永远在那里。两部机器都全开光圈拍摄,宾得67的2.4景深全画幅1.2勉强追上,但你实地对比,还是有区别,你也可以直接认为是“玄学”


AlfaHuang

不知道你要的是中画幅的什么效果。我就用到4433了,下面给你列举几样,没别人回答的那么专业,完全按个人理解来的

1:锐度。除了硬件本身,最主要是光线,有光才有影,有光才能看到色彩,有光影强弱、色彩对比,画面才有立体感,照片又由每个像素构成,照片单个像素的立体感强了,照片整体就锐度也就跟上来了;另一方面,后期在明度里加锐也能提高照片的锐度。

2:视觉。用等效18-24mm的镜头加上三脚架拍摄,后期接片,得到宽幅的照片,造成一种视觉冲击。

a:更为强大的宽容度

b:暗部细节的记录能力

c:暗部提亮后的控噪能力

d:本身的低感控噪能力

e:除镜头在机身本身的锐度

f:强大的细节表现力

g:强大的色彩控制力,后期的时候色相不会轻易偏移

目前能想到的就这些了。


王洪44

的确,中画幅的画质是全画幅没法比的。


檀息

随着科技发展,二者距离不会远,谁也替代不了谁,毕竟出发点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