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线mama
说这话的人脑子进水了。试问,医生敢说吗,没有救不活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病救人得医生;警察会说吗,没有破不了的案件,只有不会破案的警察;体育教练会说吗,没有不会成为冠军的运动员,只有不会训练的教练。只有中国某些行业的专家,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大言不惭,哗众取宠,说没有专家研究不了的问题,只有不愿意研究的专家。常言说得好,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的智力水平肯定有差距。特别实在农村地区,一个村的人,随便指两家,都能攀上亲戚。虽然亲缘关系较近不一定都生了傻子,但这样显然不利于优生优育。某些素质不高的家长本来就想便宜事,认为学生交到学校,老师让学生都考出好成绩是理所当然的。他们闻听此言,更愿意跟风,对教师求全责备。中国多年前就提倡奉信唯物主义,提倡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显然违背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怎么就能在教育界广为流传呢?当今社会急功近利,而教育则是创造成长环境,引导培育,静等花开的事。不管过于苛责学生,还是过于苛责教师,对教育而言都不是一件正常的事。如果某位教师以这句话激励自己上进,无可厚非。但以这种观点来评价所有教师的工作,则过于偏颇。
冷僻的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有必要建议读者了解一下陈鹤琴先生的生平事迹,否则,你可能会对陈先生所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产生歧义。
下面我对陈先生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来进行分析:
1、教师应掌握教学原则的前提下才能会教。对比现代学校应试教育,几乎没有哪个学校不在追求学生的成绩为目标,在此目标导向下题海战术已经将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17条教育原则所剩下无几。试想,当老师每天疲于应付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再拿成绩作为排名指数,能让老师全面提升教学素养吗?
2、个性化教学是确保学生不掉队的根本。从陈鹤琴先生的教学原则中不难看出,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而不是采取一刀切手段,即统一教学,统一布置作业,而后批改作业,最后一考了之。这就是把心智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忽略掉了,掉队的学生谁去管?很多老师一推六二五,扔给家长去负责。如此说来,个性化教学在如今的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几乎很难被重视。谁去管?这倒是成了令人费解的难题了。
3、陈鹤琴先生尤为重视家庭教育。陈鹤琴先生最为杰出的贡献,我认为是把家庭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想不让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教好,非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重并举不可。否则,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必然使个性化教育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发展滞后的个体学生,而有家庭教育作为协力,由家长重视对自己孩子进行认知和分辨的培养,进行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孩子在课堂上跟得上学习的节奏。
4、家校结合工作紧密协调是确保学生不队掉队的根本。家长和老师经常交流,保持对学生信息传递的顺畅,家长既能了解自己孩子在校实际能力与表现,在家里做好家庭教育的培养工作,同时老师又能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实际表现与能力,在学校里有针对性加以激励与引导,保持对学生的合理关注,才会使学生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得到持续性的,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教育。
5、老师即便会教也有教不好的学生,这种现实的危机感就摆在眼前。从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来看,家庭教育既然如此重要,家长就必须要懂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知识从哪里来?这需要家长自己主动学习啊。可是现实问题是有相当多的家长根本就不学习,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老师,试想,当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现状之下,你对孩子的早期(0-6周岁)教育呈现空白状态,焉能让孩子基本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当你孩子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相当薄弱时,而老师又没有过多精力去对你孩子进行个性化培养时,即便老师再会教,恐怕也很难教好你的孩子,这就是现实的严峻危机!遗憾的是太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仍然有功夫在那当“喷子”骂街,当“粪青”而愤世嫉俗,也不会静下心来学习怎样成为优秀的父母,去专注培养自己孩子的好习惯好品质,让孩子具有良好的素质。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即便是教育家说过的一句话,也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全面看待和分析问题,而不应断章取义,甚至被无良媒体负面引导,成为错误观念与思想的追波逐流者。孩子是你的,怎样对孩子负责,让孩子在家里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教育,让孩子会做人会做事,到学校里会学习轻松学习,这是每个家长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韩国成老师
关于“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西方大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
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用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的办法,让大家都获得知识。这种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接生婆,他受他母亲为人接生的影响和启发,认为自己只是知识的产婆。学生的头脑中其实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
有趣的是,在教育学生时,他总是首先摆出一付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个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一无所知。他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问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问愈多,疑问愈多进步愈大。因此,在一问一答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只是负责引导,让学生产生认识。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吧。一位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苏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青年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苏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青年答:非正义类。
苏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青年答:不能。
苏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青年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问: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率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青年答:这……应算是正义的。
苏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青年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青年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苏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青年答: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各位请看,如果在教育时,采取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那么相信学生能通过回答,比较轻松地获得知识——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对提问者很累,能轻松引导别人的人,非得是有智慧有阅历的人不可——所以我们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林海
从老师的职责来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一点毛病都没有。
不过,学生是否能学好,不光跟老师有关。因为还有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一个班里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偏爱学数学,有的语文成绩好呢?除了老师教学能力外,家长和孩子自己都要为孩子的学习负责任,特别是孩子。
孩子学得好,跟谁有关呢?
跟孩子自己最有关
除了吃奶的时候,自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孩子就开始用他小小的脑袋思考和做选择了。在孩子周岁的时候,中国会有抓周的习俗,测出孩子的志向和兴趣。即使是这样小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偏好。
TA人际沟通学派里也认为,孩子内心也有自己的小教授,这个小教授教导他,跟爷爷奶奶讨要零食和零花钱会更容易,撒泼耍赖对他们最有用。
所以,当十几岁的王阳明问私塾老师读书为何?私塾老师说是为了“考取功名”,王阳明却说做圣贤才是第一等大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鲁迅为了救中国三改志愿。
抓周
跟父母很有关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父母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孩子的上帝,是曾经无所不能的英雄。在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学龄前,培育孩子的责任是落在家长身上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性格在孩子入学前就基本已经定格了。在孩子入学前,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如何,对孩子上学后的学校表现有莫大关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老师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有的小孩,父母没文化,也不支持他读书,迫于生计无法周全照顾孩子,可是孩子自己爱读,如果遇到一个爱他的老师,支持他鼓励他,这是孩子的福气。这样的老师是孩子一生的贵人,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犹如第二个父母。
在孩子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老师的教诲和教育非常重要。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徳与才
5+2=0,是怎么回事?
如果,家长与孩子联系非常紧密,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相悖,例如觉得“迟到没所谓”,“请假也是小事”,甚至觉得老师的教育方法是有害的,无意的,就会出现5+2=0的现象。5天的行为塑造,经过两个周末的“洗礼”,秩序完全被打乱了。例如,本来5天培养好的午睡习惯,因为周末家长没有要求孩子午睡,孩子在幼儿园就不午睡了。到了小学也一样道理,迟到,早退,请假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互推卸责任要不得
如果想老师教得好,我觉得除了本身遇到一个好老师之外,家长也应该多主动跟老师沟通,同时,跟孩子保持开放的沟通状态。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差异,让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询问老师孩子的校园生活,与校方多保持联络,也跟孩子保持顺畅的沟通,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家园共育,家校合作,家长不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因为孩子是自己的。
多听孩子怎么想,怎么说,允许孩子发牢骚,因为孩子也有自己的智慧,而不是一出问题,就怪责孩子。这样会保持孩子开放的沟通态度,也会避免孩子被欺负,被性侵都不敢说。
做家长不易,做学生不易,做老师不易,且行且珍惜
在路上的Nancy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教育界的一个童话。
三字经里早就说过:“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前者体现的是家庭教育,后者才是学校教育。把所有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是不负责任或者不想负责任的表现。
师说里开篇就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以说,老师是有负责把学生教育好的责任,这句话没毛病!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跟环境的关系尤为重要,“孟母三迁”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都听过,也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即使是孔圣人,大教育家,也是“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老人家也没有把所有弟子都变成贤人!所以,把学生都教育好那是对老师的期望值,并非老师真的有这个本事和能力!
什么叫“好学生”?这里就有争议了。是学习,是为人处世,是道德,是循规蹈矩,还是应声虫?家长的眼里,学习好是好学生;社会的眼里,道德修养好,为人处世好,是好学生;老师的眼里,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归根结底,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是好学生。
老师可以传道受业解惑,但是,也要看学生接不接受。那些连自己的孩子都管不好,教育不了的家长直接把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的家长不要太多!
说说留守孩问题。这样的孩子在农村尤其多。父母不在身边,常年在外,我的学生里甚至有两三年才回一趟家的家长。只给孩子钱而无法乃至不肯尽为人父母责任的家长少吗?生活不易,我理解。但是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我不理解!
教师本身问题。教师首先得是一个人,一个子女,一个父母,一个丈夫妻子,然后才是一个老师。何意?老师也有家庭,也有父母孩子和丈夫妻子。不说老师的任务有多重,以我自己为例:妻子不是同行,她没有周末双休,没有寒暑假,我是班主任,还是高三毕业班的老师,还在教务处做事。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接待家长,处理班级事务,处理教务工作,对了,还有教研组…还要照顾孕妇孩子,就是台机器,也要休息!何况,还要为了迎接各种检查,做各种材料…
老师真的不是神,而是人!恳请你们不要把神话、童话强加在我们身上!
有些学生不是说你想教好就能教好的,现在的手机以及手机游戏真的害死人!手机不是我们给买的吧?游戏不是我们开发的吧?回家以后玩到很晚不看书不做作业不是我们能监管的吧?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玩手机,一边忽视亲情,却把所有责任推向老师,请先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互相理解吧,理解万岁!共同管理孩子才是王道!才是出好学生的途径!
拖堂黎天王
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一直都在学习,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可以说,当我们背着书包去学校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很多东西,只是这一次是系统的学习文化知识。
不可否认,随着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扩大,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现如今的中国对于教师的考核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体系,教师能在一线继续从事教学工作,说明其教学水平能够匹配当前的工作。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老师本就是作为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个引导者,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如果一个学生自己不知道自主学习,比如说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课,课后巩固加强训练,即使是再牛逼的老师教导也不可能成才。君不见,即使在差的学校不也有学习好的学生嘛?明明在同一间教师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导下,为什么学生的成绩依然各有不同呢?
而且在中国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都是有入学考试的,只有足够优秀才能进入重点中学,有更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老师教导。最终也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完)
流动的水不结冰
如果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他只是一个教师理想的状态或者是让人奋进的格言,但是如果拿这句话来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做到这样的话,这个是不可能的。很少人能够做到!
我记得我在看一个东方卫视的一个节目中,采访中外的名校校长,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好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校长说,好学生的标准是、人品好,素质高、潜能强。但是在我们所教的这些学生中,有多少个学生能够达到这个标准?这三个好学生的标准难道都是老师教出来的吗?显然不是,比如说我们来说人品好,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与学生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他说第二个素质高,如果家长的素质高的话,在无形中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的,人品和素质。作为父母,两个人教育一个孩子有时候都教育不好,那作为老师的话,都想要把每一个所教的孩子都培养成栋梁之材,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孩子,那他有时候是力不从心的。
还有好多人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了只是一份工作,所以如果按工作来做的话,早九晚五的上班。而且还有好多,乡村教师的工资也不是很高,有的甚至当一个教师连自己的家都养活不了。
而我们全国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有大量的老师,教师的素质都没有达到这么高的要求。更别说有的地方非常缺老师,用代课老师给学生来上课的老师了,所以这句话来要求每一个老师的话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可以作为每一位教师学习和进步的目标。
数码小达人
在我真正成为一名老师之前,我也一直相信这句话。并用这句话激励着自己在教育工作上应该要认真严谨。但是,当我上岗后,我便发现尽管我一直在学习,但是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于是也在慢慢地有点怀疑自己没有领悟到教育的真谛……后来仔细想想,道理归道理,实干归实干。而关于教不好的学生我也思考了一下。主要还是跟这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家庭风气。
一个学生的品行,说话方式,学习习惯等深受家庭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从一个孩子一生中接受的最早的教育,从一出生开始就深受熏陶。而每一个孩子的家庭风气应该都是不一样,所以也就造成了班上孩子间的差异性。一个充满书香卷气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热爱学习热爱阅读的。一个行为举止大方文雅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有教养尊师重道的。然而,如果一个家庭是以玩乐手机电脑等为主的话,那么孩子肯定也是不爱学习偏爱娱乐的。如果一个家庭里的长辈说话粗鲁行为粗俗的话,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变得缺乏教养。家庭教育固然比学校教育重要。而作为教师,是无法让家庭教育不太好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变得规范的
。
二、环境影响:
一个班级的风气和学校的风气,以及学生在校外时间里的同伴。也是很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一个班级里,总会有几个不爱学习的学生。作为学生来说,心智不成熟。喜欢有趣的事物。然而不爱学习的学生总是能够制造出一些让班上其他同学感兴趣,好玩,有吸引力的事物。以此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成为班级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老师的及时遏制,情况还稍微好一些。但是往往老师也无法做到无时无刻地看守着,所以也会造成一定的教学困难。再加上,很多孩子在放学回到家里之后,有些家长可能对孩子的教育不太重视,于是学生也就没有一回到家首先应该完成作业的意识,而是跟随着玩伴一起玩到天黑才回家。这样呢,也就影响了学习成绩
。
三、基础的差异性。
刚刚在第一点也说到过。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以至于学生在一开始入学时就在基础方面有了一定的差异性。虽然说孩子具有可造性。但是意识和家长的配合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意识性,不管老师在校怎么课后补,也是效果不济的。再比如说,到了五年级连二年级的知识都还没掌握好的话,那么我觉得老师还是很难达到要让他跟上其他学生的步伐这个目标的。
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学校教育能不能做得好关键在于家庭教育是否能够配合好。
送你一匹马2017
这种观点是积极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面临很多的困难。
首先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教的好的学生”。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也就是说,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有明确的善恶是非观,能积极的参与社会,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教的好的。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社会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又把智力教育狭义的理解成考试能力,只有考试分数高,上大学好的学生才是成功的受教育者。相反,类似于韩寒之类的人只能算是旁门左道,不为大众接受。
如果仅仅从智力教育上讲,是不是有教不好的学生呢?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最近发展区,在他的现有水平下都可以获得发展。所以即便是智力存在障碍的学生也是可以”教好“的。达到一个新的发展区后,最近发展区便会深化,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寻求知识水平的扩大,直到学生的充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单纯看智力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是正确的。
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课本、相同的进度,最后用相同的考试进行评价,那么自然有些学生永远也跟不上,永远都不及格,成为了“教不好”的学生。
显然,解决以上矛盾需要对教育和评价过程进行修改。首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成为合格公民为第一目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个性化辅导。
在这里,教育学家孔子有个典型案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然而,由于中国人多,人均教育资源较少,分配不均,造成“因材施教”具有很大困难。以我为例,我要教三个班,150个学生,又要带竞赛课,每周备课都忙得昏天黑地,哪有时间去钻研如何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呢?
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材,我愿意为之努力。
李永乐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句,出自于陈鹤琴先生之口。近些年来,在教育领域,甚为盛行,或者作为鞭策教师的励言,或者作为抨击教师的责语,或者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标尺。广大教师,也因这句话深受其苦。
其实这句话,是一句非常错误的谬言。
一,作为一种衡量教师教学的标准,或者抨击教师的责语,它严重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于学生发展成长来说,教师教学,尽管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仍旧是一种外因因素。而起决定因素的,在于学生的自身对于教师教化的接受,自身的努力等内在的因素。
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学生内因变化世来起作用。打开心扉大门,将教师教学的营养吸收其中的,只能靠学生自己。
再好的抱窝鸡,也无法将一颗腐烂的鸡蛋孵出小鸡来。
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句,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的原理。
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联系具有普遍性。学生发展成长,存在于联系之中,是多种相互联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学生发展成长的良莠好坏,孤立归结为老师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发展成长与其他因素的联系,完全忽视学生发展成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
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句,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事物特殊性的原理。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句,旨在突出事物的特殊性,突出“因材施教”。然而,也正是由于事物有着特殊性,不同学生有着各自不同,教师的教学,才不可能对于任何一个学生都能起到积极作用,都会让其成人成才,成名成家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一切学生的良莠好坏,不加区别地全部归结为教师的教学,是一种不加具体分析“一刀切”的绝对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一句,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也严重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给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对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