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而已

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而已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佛历二五五五年·无锡横山寺

最近有一个弟子已经两次发心,彻底忏悔了,说:「怪不得师父经常讲,叫我想一想从小到大我眼睛里能看得惯什么」。他确确实实找到自己的病根。但他就有这个福报,能够进入佛门,否则彻底完蛋。世界的美丽也好,糟糕也好,都是在于我们个人的心。命浊:色心连持是其体,催年减寿是其相。怎么色心连持啊?肉身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这是无情物。皮肉筋骨是地大;血液、口水、汗水、眼泪就是水大;体温就是火大;呼吸、动作、爪生发长就是风大。那色身有没有超出这四大的范畴啊?但这四大呢,它是无情物,要通过心来调理周旋。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刚才讲的是「色」。所谓「受」,是我们生命的这种直觉,第一念感受。眼睛看到亮了,知道有东西。当他知道,哦,这是灯光啊,这就已经变成了「想」。「想」是在第一念直觉的基础之上来分别,来思维。但是当眼睛转向外面看到大山了,光的这种受、这种想没有了,没有了到哪里去了呢?储存到「识」里了,在佛法里叫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也叫我们的种子仓库。怎么样跑到阿赖耶识里去的呢?就是通过「行」,这是我们的第七识,通过行把它搬进去,储存进去。那么我们刚才讲能感受的、能想的又是怎么出来的呢?也是从第八识里冒出来的。与外界接触的时候,我们里面那个种子就通过第七识这个「行」跑出来,去感受、体会、分别、妄想,这就把我们这个心由浅到深、由粗到细,来来去去有次第性地、有条理性地剖析出来,帮助我们来认识自己。这是佛的良苦用心呐!要不然我们谁都不认识自己。就这么好玩,你说我们好端端地来人世一遭,都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将来到哪里去,也不知道我们所面对的客观环境、社会环境、人事环境、自然环境、一切人、一切鬼、一切牛马猪羊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这些东西又互相是什么关系,你说这不是可惜吗?你不知道这个东西,就永远在黑暗中轮回啊!你知道这个东西,懂得自在地把握,来世就可以成为佛那个东西,也可以成为菩萨那个东西,也可以现人、现鬼、现猪、现牛、现马,现这些东西来帮助这些东西。要明白啊!当我们知道我们不是东西的时候就是东西了,所以才东西东西的。为什么不叫南北?东西东西,就有一个缘起。东为始,西为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证果,我们了生脱死。东,东方,在五行上属木,树木是不是表智慧啊?西,西方,五行属金,表真,西方是日落归山,是不是表成就啊?你个东西就是开智慧的名相术语。这是讲「命浊」。那怎么又叫「浊」的呢?地水火风这种无情物由一精之明(第七识,也称见分)进去跟它搅合以后,它提升了意识的层次。用针刺它一下,它就知道疼痛了,但是它知道疼痛以后反而忘恩负义,把一精之明丢到脑后不管它了;不管它以后呢,自己受苦。眼睛能看不能听,耳朵能听不能讲话,嘴巴能吃饭不能闻,鼻子能闻不能走路。本来一精之明样样通,十八般武艺样样全,被地水火风这四大、被眼耳鼻舌身意废掉武功,所以不得自在,叫「命浊」。所以四空天的天人、阿罗汉、辟支佛明白这种束缚,通过不同层次的修行来解脱。四空天的天人在一定的时空点也证得一个比较自在的灵体,但是由于他没有从根本上破除烦恼习气,所以在人天福报享尽以后还要往下界人天堕落;阿罗汉、辟支佛从根本上破除了三界见思烦恼,永远不落六道轮回,但是不敢从空出有,他把一切的泥巴瓦块还执着为无情;明心见性的菩萨不一样,他证得空性,仍然从空出有,来进一步破除无明微细烦恼,但是他这个命浊是在所难免;虽然在所难免,他用心自在,不会去生烦恼。「摧年减寿是其相」,这也是破一种迷惑颠倒的凡夫知见。世间人的心态是反的。小孩子出来,哎呀,终于会走路了;哎呀,六岁了可以上学了;哎呀,二十岁了可以讨老婆了,然后呢,我今年七十岁八十岁,大家来庆贺……我们今生今世多长的寿命前世自有定论。比如说你修得这一世的寿命是一百岁,你进入娘胎起第一天,你就是一百岁减一天,出娘胎的时候你就成了九十九岁零两个月,到八十岁的时候你就剩了二十年,是不是?一直在倒计时。果真明白,你会生恐惧心,多行善法。可是世间人是反的,七八十岁大摆筵席,都是在给自己增加罪障。这个「五浊」就是讲万法的来龙去脉,「五浊」的根本在于「劫浊」。懂得了「五浊」,你开大智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司空见惯,它也是从总体上来概述我们的报身智慧,概述我们在各种不同的时空点所证得的涅槃解脱功德。翻译为汉语,「阿」就是「无」,「耨多罗」是「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觉」合起来叫「无上正等正觉」。再分析一下。「三菩提」就是表正觉,这个「正觉」是相对于凡夫的邪觉、不觉和无觉,所以这个「三菩提」最起码是指小乘人的境界。他知道有六道轮回,知道有来世,知道我们这个灵体可以离开肉团身而得到独立自在,他也知道通过修行就能证得这种果位,叫「三菩提」。「三藐三菩提」叫「正等正觉」。怎么「正等」呢?这个时候已经上了等级,开了智慧,已经明心见性。他不仅懂得我们这个灵体可以离开自己肉团而独立存在,而且知道这个肉团也是我们的心所变现,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之所变现,这是明心见性的菩萨。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特指究竟如来果位,他证得了一切的菩提,包括无觉菩提、不觉菩提、邪觉菩提、正等正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菩提统统证得,一切都是当人当下一个念,这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第一个「难」,这个法不容易用语言来表达,不容易为众生所接受,只能硬着头皮,旁敲侧击,强词夺理;第二个「难」,娑婆世界众生非常固执、浮躁,来说这个法是难上加难;第三个「难」,我们现在处于人均寿命七十岁这个「五浊恶世」,人心更加险恶,更加动乱,更加浮躁,来说这个法是难上加难还要加一个难。从这三种角度来观照,所以在这个时代能够发愿到娑婆世界讲经说法的菩萨,这是不可思议的。那《法华经》上讲五百阿罗汉在佛面前发愿了,一定要弘扬《妙法莲华经》,但是要到其它佛土。为什么?这里人太坏了;所以古今中外没有几个人敢讲《法华经》《楞严经》,要不然怎么叫「难信之法」?《楞严经》就是讲了,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佛都不轻易讲这个法。佛讲「依法不依人」,现在要打破这种气氛可不容易啊!自古以来「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法华经》是如来全身,肉身如来也是它,法身如来也是它,报身如来也是它,「如来全身」啊!我们现在把「全身全身」当成是个肉团,哪有这个道理啊?你还是被这些肉团给执着了。当年智者大师到世界上来,连佛的舍利子都被他判为是废料。诸佛灭度以后唯有《法华经》住世为师,叫你不离道场,当下成就。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在这里也讲老实话,当仁不让,确实是难啊!怎么难呢?我们现在就知道了,佛灭度以后这几千年以来哪有多少人把这《阿弥陀经》读懂了?没有读懂还认为一读就懂,你说冤枉不冤枉呐?还要注意,一切世间——我们讲一句《阿弥陀经》,固然在座的同修当下成就,得到了利益;那么,那些没有听到这部《阿弥陀经》的众生有没有得到利益啊?也有啊。那些泥巴瓦块有没有得到利益啊?统统都得。为什么?这可不是想当然呐!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把那个大门关起来,然后把这个窗户开一个口,把手套拿着放到窗口,然后谁去把门猛一开。大家注意,在猛一开的时候,那个手套动了,你知道有风;如果看不到这个手套动的话,你就不知道有风。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那门一开就有风。我这个手一摆,须弥山动了没有?八万个太阳系之外的星球动了没有?动了。整个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一个大房间。那么动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心啊?为什么五六月南海能够起台风?因为自古以来,就有商人下海。那时没有铁路,没有飞机,没有公路,要经商是不是从海上啊?那么东南沿海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都打主意,心动,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台风是不是就来了?凡是动一个心念,尽虚空遍法界道交感应。那么我们讲经说法是正念,所以不管是泥巴瓦块还是风云雨雾,是不是统统都得到了吉祥加持啊?量变引起质变,到了一定的时候,泥巴瓦块摇身一变,也可以变成天仙鬼怪。如果没有佛力加持,无情永远不能变为有情。《楞严经》讲得很清楚啊!再回顾佛为什么说「讲一句《法华经》等于供养一切佛」?这不是恭维,也不是赞叹,而是真实的印证,你就有这个功德。我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劝大家弘扬如来正法。一个人只要发愿将来要弘扬《法华经》《楞严经》,你即已把自己置身于安全地带,你生生世世力随愿来,但是你这个愿必须要真实。你今生能为一个人讲一句《法华经》,你都得到解脱。《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好好地看一看,这是释迦牟尼佛金口玉言。心法不可思议。你明白了整个的万法都是我,这一念的震动力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啊?因为震动力太大,速度太快,光亮太强,我们这个粗浊心看不到。虽然看不到,它是真实存在,这叫「流疾不见」。所以「一切世间」,随文入观,佛世界、菩萨世界、天人鬼畜世界、风云雨雾世界、有世界、无世界,无法不包,不仅要懂得,还要用心来观照。我问一下,哪些人从小就开始想这个天上的天上是在哪里?这个地下的地下在哪里?曾经做过这种想法的人把手举我看一看,好,放下。这都是我们的本能,会探求真理。天上,比如这是一层天,上面可能还有二层天,二层天上面有没有三层天?三层天上面有没有四层天?到底天外的是什么东西?连做梦都在想,常作如是观照,你这个心量就会扩大,容易开智慧。佛在《法华经》《楞严经》往往讲一个多,讲一个长,讲一个大,是无量阿僧祇那由他恒河沙劫,微尘国土化微尘,再以此为标记,又是多少多少国土化微尘,每一个微尘又是多少多少阿僧祇无量劫。要知道佛的良苦用心啊!他就是通过这种办法让我们的心想到多、广、长,把这心量打开了,不容易听懂的经你容易听懂,而且想生烦恼都生不起来了。这都是妙法,这是楞严大定,也是法华三昧。


一切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