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何如初见
李广是西汉名将,他的名气大,是因为他是比较富于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样的人显然能赢得更多的掌声与喝彩。就好比说到小时候读的隋唐演义,什么第一条好汉李元霸,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等,我们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中国如此,外国也一样,提到特洛伊战争,大家说的英雄好汉,肯定是阿喀琉斯、赫克托耳这样神勇无人的人物。其实放在战争的背景上说,李元霸也好,阿喀琉斯也好,只会砍砍杀杀,真算不上什么名将。
同样,李广名气大,主要不是他战功有多大,而是他有很强的英雄色彩,这种人物,大家欣赏。李广长于武艺,短于兵略;长于防守,短于进攻。为什么匈奴人会对他闻风丧胆呢?因为一旦在战场上遇到李广,面对面砍杀,那么只有一个下场:被李广干掉!
我们来看看,在《史记》的《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在实战中的杀人本领。
李广初从军时,与匈奴交战,“杀首虏多”;镇守边关时,追击三名匈奴射雕人,“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在一次与匈奴遭遇战中,“射杀胡白马将”;第一次北伐匈奴时,李广被俘,逃跑后,胡人数百骑追击,“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第二次伐匈奴时,被匈奴大军包围,“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
其实李广刀下之鬼远不止以上记的这些,史书只是罗列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杀的是武艺高强的射雕人,或是匈奴将领级别的人物(白马将/裨将),至于一般性战斗,就没有记了。比起武艺,胆略与勇气才是英雄更不可或缺的品质。就好比古代很多刺客,如荆轲、豫让等,武艺平常得很,但他们能名垂千古,是凭借无以伦比的勇气,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如果说打仗,李广水平并不太高,但他的勇敢精神无人可及。在被十倍敌人包围时,看看他的表现:“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所以,我说李广砍人的水平,比用兵的水平高;防守的水平,比进攻的水平高。为什么呢?因为性格决定命运。人太勇敢,脑袋就一根筋,没有什么谨慎的观念,结果只要主动进攻,往往就跑到敌人设的伏击圈。从这点看,李广的兵略水平,比卫青/霍去病要差得多。因此,李广打了一辈子没封侯,实在怪不得别人,达不到封侯的硬性指标啊。
现在网友有不少人说,李广算不上名将。在我看来,李广虽然没有那么神,但也不能贬低他。第一,他确实是汉军的偶像,大汉的伟大精神从哪来的,还不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吗?要知道汉武帝之前,汉军对匈奴还是心有畏惧的,而李广从那时开始,就不断地以自己的砍人本领向世人证明,匈奴人不可怕,照样砍得死,射得穿。所以,说到大汉强悍而威武的民族精神,它有一个来源就是飞将军李广。第二,李广在两次北伐时打得比较烂,但是不要忘了,
他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特别在长期的守卫边疆过程中,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他当过上谷、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郡的太守,几时让匈奴的铁蹄越过边郡呢?在镇守右北平时,匈奴人“避之数岁”,保一方之和平,这难道功劳算小吗?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英雄情结,但真正能成为英雄的凤毛麟角,所以英雄人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产。我们要细心呵护这笔财产,失去了它,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变得平庸与低俗。
君山话史
飞将军李广,纵横沙场与匈奴大小70余战,却未被封侯,最终自刎而死。《滕王阁序》亦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句。鄙人今献拙文一篇,也侃一侃李广之难封。
中华名将之林,如李广之骁勇者屈指可数。司马光笔下的飞将军更是栩栩如生:
汉景帝初年,随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并“取旗”。立下赫赫战功。
李广任上郡太守时,中贵人所率之数十骑被匈奴射雕者三人射杀将尽。中贵人走至广处。李广率百骑追击并包围射雕者。并亲自射杀二人,生得一人。欲归时与匈奴数千骑相遇。李广沉着冷静,迷惑敌军,终于化险为夷。
元狩二年,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会合。途中被匈奴四万骑包围。士卒惊恐万分,李广先命其子李敢与数十骑直贯胡骑而回。以鼓舞士气,稳定军心。并命汉军布圆阵外向御敌,从容应战。匈奴攻势如潮,汉军伤亡惨重,且箭矢将尽之际,李广以大黄弓连续射杀数名敌前指挥官,终于瓦解了敌人的进攻并盼到了张骞的军队。
如此骁勇善战,使匈奴闻之色变的飞将军最后不得善终。鄙人和司马迁一样,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先对李广的军事才能做一个比较公允地评价:一方面,李广骁勇异常,再加上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且能与士卒同富贵,共患难,故其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另一方面,李广擅长冲锋陷阵,却无力统帅大军。其部常被敌人包围甚至全歼。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广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骁勇善战,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将军列传》。作为世界名著的《史记》,最精华之处是其列传部分。而《李将军列传》更是列传中的颠峰之作。此篇传记使一无名之辈(夸张一点的说法)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将。
李广任陇西太守之时,羌人发生叛乱,李广诱骗800多人投降后,又杀之。此事颇像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兵。但两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杀赵军的确有失道义,但他地顾虑不无道理:赵军是在粮已尽数日,且主将战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无奈而无丝毫诚意。40万降军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潜藏着巨大的威胁。白起坑杀之是为国家利益计。而羌人则是被李广招降的,是诚心地归顺。虽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杀已降”性质更为恶劣。由此事可知李广之本性——无仁义、失诚信、奸诈、卑鄙和阴险。
汉军出雁门击匈奴之战中,李广兵败被俘,后又侥幸逃脱。汉法当斩,赎为庶人。赋闲数岁。一次,李广和随从外出打猎,夜归时路过霸陵亭。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行。李广只好夜宿霸陵亭。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便请命使霸陵尉一起戍边,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广杀害。
最初鄙人认为,李广杀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条疯狗对其狂吠了几声,而李广在盛怒之下将这条狗活活咬死。与韩信相比,李广可谓心胸狭窄,气量全无。但后来又得知,汉朝法律规定,禁止提刀夜行。霸陵尉让李广在其管辖地留宿是履行职责。霸陵尉虽然醉酒,但依然知道自己的职责并依法办事。而李广却公报私仇,滥用职权,报复并杀害秉公执法的霸陵尉。
此事可知李广心胸狭窄,目无法纪,滥用职权,对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打击报复,草菅人命。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的原因甚多,如封建统治者得残酷无情、李广不善用兵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心胸狭窄、奸诈卑鄙、目无法纪所至。李广若真被封侯,不知会有多少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会遭他打击报复。
吴起杀妻求将,终被乱箭射死。白起杀已降,最后不得善终……如此种种,一言蔽之,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李广之恶比吴起、白起更甚。天理尚存,其必遭天谴,焉得封侯。
附:司马迁虽对李广的遭遇鸣不平,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称赞他。但对其依然善恶并书。将李广杀已降和杀霸陵尉之事真实地记录于史书之中。司马迁不以个人情感篡改历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进一步证明了《史记》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无愧于“实录”、“良史”之名。
杨朱学派
李广没有拿的出手的战绩,怎么能封侯呢?李广作为一个悲情人物,是受到太史公吹捧过剩的,真实战绩离封侯太远。史书记载李广有以下经历了以下战争:
一、萧关之战。此战为李广从军中首战,《李将军列传》里仅有八个字“用善骑射,杀首虏多”,意思是李广显示出善于骑射的能力,杀伤了不少匈奴人。此战李广不是指挥官,战后升任为宫廷护卫。
二、昌邑之战。此战是平定七王之乱,李广作为轻骑兵都尉,取得的战绩是“夺旗,显功名于昌邑下”,注意,战斗中没有显示出李广的指挥能力,只是体现了个人勇武。此战后,李广私下接了梁王印,犯了大忌,被调离中央,出任地方太守,这并不是贬任。
三、上郡之战。此战最能体现李广勇武。汉武帝宠臣中贵人带数十骑去浪一回,遇到三个徒步匈奴兵,被射杀殆尽。中贵人求助,李广率数百骑前往支援,不料却被匈奴大部队包围,李广镇定自若,没有慌张,甚至下马休息。匈奴误以为汉军有埋伏,自行撤退。此战是一个小规模遭遇战,李广的战绩是射杀匈奴兵数个。
这三次胜仗就是史记中李广的胜绩,可以看出李广的特点,个人确实勇武,可以说有勇有谋,但是作为指挥官,总是冲上前线,不注意侦察轻兵冒进,导致被包围,这并不是合格的指挥官。李广的败仗就惨烈多了。
一、雁门之战。公元前129年,汉军四路出击,李广率1万从雁门出发,遭到匈奴兵包围,李广被俘虏,乘匈奴不注意跑了回来。此战又和上郡之战一样,李广率领小部队轻兵冒进,被匈奴包围歼灭。后续汉军部队也遭到匈奴攻击,死亡和失散的很多。此战后,李广被判斩刑,用钱赎买成良民。
二、右北平之战。李广、张骞率军出击,李广率领1万人遭遇匈奴大部队,虽然杀伤很多匈奴兵,但是全军覆没。此战有张骞失期的原因,李广功过相抵。
此外,李广还有三次出击,就是“马邑之谋”、“漠南之战”、“漠北决战”未作战。其中漠北决战是李广经历的最后一战,战前汉武帝出于保全李广名声的考虑,并不愿意让李广出战。在李广多次请求下,才答应。但是示意指挥官卫青,让李广不做前锋。
但是李广迷路失期,以自杀了事。汉武帝时期,武将以斩获得封赏。李广征战一生,斩获却很少,不低卫青、霍去病一次出征的,故达不到封侯的标准。李广的名气在于,作为一个勇武异常的武将,李广体现了极高的个人素质,可以说是汉武帝时期特种兵一样的存在,但是指挥能力却低于卫青和霍去病良多。
九九八十一876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首先,真实的李广有一定的才能,但是多是匹夫之勇,身先士卒不成问题,但是真的讲求战略战术,将军领兵却也非他所长,其次,李广也绝非一般认为的忠厚善良,甚至还做出过诱降然后杀降的可耻行为,最后,李广为人极其自负,甚至敢于私收诸侯将印,这也导致他不为朝廷所信任,所重用。终上所述,李广此人一生没有封侯,但也多是咎由自取。
至于为什么历史上对李广的评价很高,而相对来说战功赫赫、骁勇善战的卫青、霍去病却反而不如他有名,大概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李广是将门之后,根正苗红,而卫青、霍去病虽然有真才实学但由于出身不好又身居外戚之名,所以难免有些“好说不好听”。
其次,李广的定位比较为千古的读书人喜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形象,而我们知道自古以来最多怀才不遇的群体正是广大的文人墨客,而他们掌握着笔杆子,那么李广自然就非常受到青睐了。
最后,李广的才学和功绩或许不甚突出,但难得的是他确实比较的忠勇,所以也就得到了后世君王的认可,留下了比较高的评价。
以上!觉得还不错的话可以点击一下关注哈。
英勇的少年大侠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提到李广,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飞将军”。其次就是让人想到一句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再然后就是联想到李广一辈子戎马倥偬,却连封侯都难。这真是个悲情的将军,甚至连他的儿子都被霍去病射死,孙子李陵更是投降了匈奴人。李广的家族,都是一个充满了悲情的家族。
但是我想提一点新的看法,那就是李广虽然勇猛难当,但是他之所以一直不被重视甚至常打败仗,是自有原因的,而且是他自己原因。
汉武帝时期之所以能数次北击匈奴取得胜利,不仅仅是因为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伟大将军,更因为当时的战法上有了革新,那就是汉朝骑兵不止用骑射来攻击,更采用近身肉搏白刃战来进行杀伤。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全新的战术,才让只会用射箭的敌人一败涂地。
但是李广只会用骑射,他的功绩基本都是他射箭如何精准,从没有记载他的马上肉搏技术如何。而李广再强,也只有他一个人,他的技术是不可能让每个骑兵都有的。以自己的劣势去搏击敌人的长处,最后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