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讓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書
曾看過人大哲學系教授溫海明的一篇文章,說讓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書是《周易》,而不是《大學》。理由是王陽明在龍場所寫的《玩易窩記》中,有著自己在困境中日夜讀易的明確記述,“沛兮其若決,聯兮其若徹,菹淤出焉,精華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等體悟,與後來所大悟的內容也極為相似。所以溫海明認為,如果沒有龍場讀易的經歷,王陽明幾乎是不可能有龍場悟道的。
悟道之後,王陽明“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憶說》”,此書陽明晚年怕學人落在文字知解上而將其焚燬,後來是弟子錢德洪在陽明廢稿中找到十三條殘篇,其中就有幾條對易的解說。此外在陽明全集中,說易的文句詩歌也是不少的,絕不僅限於龍場這一段時間,每一處都可見陽明心學與易的深層聯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陽明在提出致良知後,曾明確說“良知即是易”、“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所以陽明心學的整體氣象,都是通達易道境界的。至於表面上與《大學》的密切聯繫,只是被迫回應朱熹理學的強勢話語體系而已。另一位心學宗師李贄也說:“先生之書為足繼夫子之後,蓋逆知其從讀《易》來也。”
陽明心學與易道的聯繫,其實是不需要太多證明的,而只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六十四卦是個全息系統,對這種全息的把握則絕不是苦學和思辨可以勝任的,因為就像易自己所說這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變化無常的,所以只能靠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後的感而遂通實現。這也就是說,能夠通達易道的是心,準確說就是陽明心學所本的心體。儒門之內,心學最重這個心體,再加易與心學皆屬儒門高地,所以兩者就不只是相通,而是根本性的相通。《易經》有如天書,難讀難解,既然陽明心學從易而來,我們可以獲得的珍貴啟示便是可以以陽明心學去讀易,則直徹本源、一通百通。
但要是以為陽明心學與易道境界的聯繫只是內在精神上的,就錯了。它們還有著直接而明確的對應,堪稱神奇,有如天意。
陽明心學與易道境界的頂級會通
陽明心學的最高概括自然是有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所欽定的宗旨。
易道的最高概括又是什麼?易以六十四卦為主體,地位最高的一卦毫無疑問是乾,無論帛書本還是通行本都居第一位,解說的體量和言說中的推重,也不是其他卦所能及,即使是共同代表陰陽的坤卦。乾卦,就是易道的最高代表。對乾卦內涵的最高概括,則正是卦辭僅有的四個字:元、亨、利、貞。
而很多人都沒發現,這四個字,其實完全對應著王陽明的四句教。
這四個字的本義是有關占卜,占卜卻只是象,背後還有更深的意在。“元”就是元始,是一切的本源和初始,四句教的“無善無噁心之體”也是如此。“亨”就是通順,所謂亨通,通是怎麼來的呢?易本變化,說“變則通”,四句教的“有善有惡意之動”也是變化之起。“利”是有利,如何才有利?易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朱熹所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關鍵在明是非,明是非才能使一切各自正位,由此實現一種和諧,四句教的“知善知惡是良知”也是說這點。“貞”是正固,也就是固守正道,易以為如此才能做好事情、維持長久,這也正是四句教的“為善去惡是格物”的主題。
元亨利貞是一種天道性質的層次和歷程,落實到人本身,解說乾卦的文言還有四句話,也與四句教有著高度一致的對應,便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與天地合其德,怎麼合?正是“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地”,要回到無善無惡的心體。與日月合其明,天地間有日月、人心間則有善惡,日月升落不息、人心善惡之意亦生滅不息,月因日而明、惡因善而消,要合的是明,明暗則就在一念發動中。與四時合其序,四時秩序井然,所依便是寒暑,人對善惡也貴在有這樣分明的認知。與鬼神合其吉凶,“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關鍵就在為善去惡。易說做到四合就是大人,王陽明也說做到四句教就是聖人。
更深刻的對應則在本體層面。四句教的本體當然在“無善無噁心之體”一句,乾卦的本體又在哪裡?乾、坤因其原型性,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在六爻之外,在最後又多出一虛爻解說的卦,稱為“用九”“用六”。用是通的意思,有變通的含義,總體意為通達這一卦的境界。這便是其本體所在。乾卦用九是怎麼說的呢?“見群龍無首,吉”。群龍無首與無善無惡,說的完全就是一回事。見群龍無首,就是抵達了那個寂然無為、無有涯際的境界,之所以吉則是因為如此才能做到易所說的“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而陽明心學的最高境界,也正是“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四句教與乾道的對應處,其實還有很多,以上只是最為明顯、典型和深刻的。可見陽明心學與易道境界的根本相通,是真實不虛、實實在在的。
而當這種對應發生在兩種頂級的學說上,就絕不只是對應這麼簡單了,背後必定指向一個深層的真相。這便是那個天意所在,所謂天意,天之意旨。這天意是什麼?乾卦說的是天,乃天道象徵;心學說的是人,乃人道深層;當天與人對應,所呈現的自然就是天人感應。乾道與心學各自的意義和總體的意義也便明晰了——心學就是那條天人和合的路,乾道就是那個天人合一的最終境界。它們所共同構建的,正是一個天人和合的標準模型。
修學心學就是修學天人和合、就是走向天人合一,這恐怕是很多喜歡心學的人所沒有想到的。而綜合以上所述,這確實就是真相。只看你能夠走到哪一步,能夠修到哪一層。
而這種對應裡那層最大的意味、那個最深的內核,還是沒有顯現出來。天人和合的真正驅動,也在這裡面。
陽明心學與乾道境界的至深交匯
有個關鍵性的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乾卦居於六十四卦的首位、為地位最高的一卦?
六十四卦皆是陰陽生化而來,陰陽乃本源之氣,乾坤作為陰陽的象徵地位自然更高,這好理解。只是為什麼乾卦要高於坤卦、陽要高於陰?其實對於《易經》,乾坤的確是並重的,“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一個大一個至,都是元,也都是六十四卦中唯一多出一爻解說和有專門解釋的文言傳的卦。即便如此,乾卦卻仍然居於前,乾卦是“萬物資始,乃統天”,坤卦是“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仍有個主從關係。這是因為有陰陽密義在,因為這層密義,乾卦而具有了更加超越性的意義。
這便是陰陽是分兩種的,一種是平行陰陽,就是太極圖中那樣的陰陽,同為萬物本源之氣,共成萬物太極之體。另一種則是層次陰陽,譬如大與小,也是陰陽,但大實際是包含小的,是由小的累積而成的,它們實際是一種縱向的層次關係。善與惡、清與濁、美與醜、真與偽等,其實都是層次陰陽,一方是以對另一方的超越而實現的。在這種關係中,超越性的一方就是陽,被超越的則是陰。從這個角度看,就有個純陽的說法,所謂至善、太清、大美、天真之類。《易經》中的陰陽同時有這兩層含義,所以才有了乾坤並列而又乾在坤前,平行陰陽中雖然乾坤並列,層次陰陽中陽卻是高於陰的。
陽明四句教的“無善無噁心之體”一句困惑住了很多人,他們怎麼也搞不明白既然心體無善無惡,後面又何來有善有惡、知善知惡和為善去惡。層次陰陽則就是一個最好的切入口——這個心體,其實就是純善、至善,只是因為沒有了陰陽的對待而稱為無善無惡而已。
乾卦的地位來自純陽,所以以至陽至剛的華夏族圖騰龍為象,又以直指天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立定宗旨。這就像《金剛經》以最堅硬的金剛為喻,以破一切相為宗旨,真正要破的其實是陰邪。而王陽明也正是個純陽氣質的人,所以學問上有面對朱熹理學主流意識形態強勢的只進不退,工夫上有掃除廓清一毫不留的決絕,戰場上有一往無前、殺伐決斷和迅速推進的氣魄,人生中有臨危不懼苦難不墮的堅韌,臨終時有“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自語。
最好的證明就是他的陽明之號,道教呂洞賓號純陽子,王陽明則號陽明子,含義其實完全一樣。因為“陽明”二字的本義,就是陽氣最盛,《黃帝內經》解釋為“兩陽合明”。在四象也就是陰陽的四種組合方式中,上下皆陽的兩陽之合,則正是乾卦的雛形。乾卦純陽,乾字本義是日出,日出而有明,這還是陽明。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看,王陽明都是一個純粹乾道氣質的人,這點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有明確意識到,這又是一種天意式的對應。
所謂文如其人,人如此,其學問必然也是如此。陽明心學的氣質,就必也是純陽氣質的,在最深處乃是以一種純陽之氣貫通,連通著乾道的氣脈。這就是陽明心學與乾道境界的對應那層最大的意味;純陽,就是那個最深的內核。天人和合的真正驅動,正是純陽之氣。
而明白這一點,對我們這個時代、對我們每個人,太重要了。
修煉陽明心學就是修煉純陽之氣
我們這個時代,喜歡王陽明的很多,而且在越來越多,但知道自己為什麼喜歡的卻恐怕不多。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作為一種時代現象,在一切個體的原因之下,必定是有著深層的共通原因的,也即人們未必知道的所在。陽明心學有如一副時代之藥,對治的必然就是這個時代深層的共通之病;既然這藥是純陽,病根是什麼也便很清楚了:陽氣不足。
因為陽氣不足,這個時代的審美是男生女相、奶油小生,陽剛之氣成為無人問津的東西。這個時代的人為了利益心機深沉、虛偽邪曲,光明磊落成為極難見到的品質。這個時代無數人的內心都壓抑著諸多陰暗,湧動翻滾著無力對抗的雜念,有如烏雲蔽日,難見光明。這個時代叫囂的人多,真有血性的人卻少,平常無事時能噴,真到了事上能擔當的恐怕沒幾個……陽氣足的人不是沒有,卻實在太少。這些問題誠然每個時代也都有,但在有傳統壓底的古代卻是能取得一個平衡的,在我們這個時代卻已經嚴重失衡。
所以有人覺得這個時代以及其中的人如此積極亢進、喧動熱鬧,問題不是陽氣不足而是陽氣過剩,這是隻看到表面而沒有看到裡子。因為陽氣過剩的表面之下,都是陰氣的積累在驅動和支撐,這就是陰陽的辯證。
自然界的很多動物,在生病時都會本能地去吃一些藥草,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會對純陽氣質的陽明心學熱衷,大概也是來自同樣的原因,是一種為了自救的本能。很多對社會問題痛心疾首的人,都會說到一點:人心冷漠。很多學陽明心學的人,都會吆喝一句口號:內心強大。人心怎樣才能不冷?有陽光才不冷。內心如何強大?有力量才強大。這都指向內心陽氣的充足,因為不足才陰冷孱弱,所以陽氣才是內心光明和力量的真正源泉。喜歡陽明心學是人們所意識到的,真正被吸引的其實是陽明心學中充沛的陽氣,卻是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
所以修煉陽明心學就是修煉自己的純陽之氣,氣的層面超越有形的層面,因此是大根本所在。這具體是指什麼呢?純陽的說法來自道教,據說王陽明的陽明之號就是來自曾於故鄉的陽明洞修煉,所修的則正是道家導引術。道教的目標是修仙,在他們看來,仙為純陽,鬼為純陰,人則是半鬼半仙;陽氣為生氣,陰氣為死氣,人則是半死半生;陽脫則人死為鬼,陰脫則人昇仙長生。所以修煉的目標就是修個純陽,精神到了這一步就是修成陽神,可以神遊自在;肉身到了這一步就能羽化昇天,因為陽氣為清陰氣為濁,清者為氣濁者為形,肉身純陽就能化形為氣。
這其中處處都是隱喻,修陽明心學的純陽之氣也是同樣的內容。人為半鬼半仙,就像很多人的不人不鬼,所以才要致良知,把自己身上的鬼氣去掉,而越來越有一份仙氣。人為半死半生,就像很多人對工作生活的厭煩無趣,這其實就是缺乏生機的體現,“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陽明心學中又有著怎樣一份靜謐卻盎然的生機。
人被世間諸事所累,往往苦悶不已、自感飽受羈絆,這就是陽神沒有修成而不得解脫自在,王陽明回答弟子歐陽德關於忙的問題時那段話,則何其精彩:“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何為這主宰和天君?正是陽神——純陽之心神。這個時代的人也往往作息失調、飲食無度,同時心中積鬱、精神衰弱,這又是身心清濁二氣的失衡,因此越來越沉重,王陽明則又說“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說白了就是心不清,因而神不寧,通過心學工夫排濁氣養清氣則就是收攝的方法,心清則一切清,自得身心輕靈。
可見陽明心學的確就是一門修煉純陽之氣的學問,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我們的感受就會全然不同。譬如王陽明講掃除廓清私意的省察克治,如果你知道這就是在消陰氣長陽氣,在修純陽,也許就能更有勁頭更踏實。再比如王陽明講事上磨,陽道剛健,是在剛健之行中磨礪出來的,也必然體現在剛健之行中,抱著修純陽之氣和驗證自己陽氣水平的心態,你也許就能在做事上更積極,具備王陽明那樣的行動力。總之,以純陽之氣貫通對陽明心學的學修和實踐,你的體悟不僅會更深,還能得個最好最正的主宰和頭腦。
這一切概括為一句話,就是:修純陽之心,成純陽之人,行純陽之事。如此就是通達心學氣象,如此就是步入易道境界。
閱讀更多 大陰陽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