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洛士的老公
中国古代历史走到明清时期已经步入了收束期与总结期,传统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模式也发展到了繁复精致的状态。尤其是当我们回首清史时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有清一代没有任何一位文臣能够对皇权产生致命性的威胁。无法诞生权势熏天的权臣,这多半要归功于清代前中期的制度建设与官员教化。下面我们就简单谈一谈清代完美避免文官专权的制度设计。
内阁旧地
众所周知,清代定鼎中原后,政治制度上多有沿袭明代之旧制,例如中央官职中的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不同之处在于,这些机构的组成人员由满汉分任,但掌握实权的实际上是满族官员。清代初年有着“国议”之称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组成,汉族官员根本不能涉足。这样一来,首先就使得在传统政治体制中拥有丰富行政经验的汉族官僚的专权可能性大大降低。
南书房
至康熙初年,康熙帝设置南书房作为文学侍从机构,也在某些重要的军政问题上提供了顾问作用。但南书房仅仅是皇帝私人顾问班子,无论满汉官员都没有进行决策的职权。最终的决策大权还是出自皇帝。康熙时期的权臣鳌拜、明珠等虽然一时嚣张,但康熙想要予以制裁时,还是兵不血刃较为容易的。雍正七年(1729)时,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为借口设置军机处,由皇帝亲自挑选亲信满汉官员入值,但军机处虽然是皇帝亲信组成,也只能跪受笔录,“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只是作为诏令文本的传述撰写,其职权相比明代中期以后的能够有票拟权的内阁已经大为减弱。雍正皇帝通过军机处的设立,基本上将早已无用的内阁彻底架空为仅仅管理文件收发的办公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中的满族亲贵们也不再对皇帝有什么束缚作用。
军机处
我们不难观察到,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实际上是皇权不断走向专制巅峰的制度轨迹,这一系列剥夺臣权尤其是压制文官决策权力的设计,使得有清一代不再有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权臣出现,生杀予夺掌于皇帝一人,稳固了皇权的存在基础。但同时,将人口过亿、地大物博的大国之种种军政大权均系于一人,这也成为了近代中国走向衰败的必然原因之一。
赵尔巽等:《清史稿》
宋希斌:《论清代军机处的创立及其正规化》
梁爱民:《康熙朝南书房简述》
季我努学社
身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统治方面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也,更何况还有前明的东林乱政的前车之鉴,所以文臣专权的条件只能是报团形成朋党来架空皇权,但清朝对于文臣报团威胁皇权也是从各方面防微杜渐的,比如成立军机处,还有皇族中人可以参政,满汉之分等都是杜绝朋党出现的原因。
不同于明朝成祖以后的皇帝对于自己同族兄弟如同防狼一般,宁愿相信外臣也不愿相信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人,把藩王如同猪一般的圈养着,最后给了文臣报团的机会。
清朝自始至终藩王都是一股很重要的政治力量,开国时期诸王并起群星闪耀,如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使清朝从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军南下破了南明第一个弘光帝政权。国家初定后,顺治帝开始后藩王不在掌兵权,但是清朝皇帝很聪明,也没有像明朝那样看似厚待藩王实则圈养藩王,清朝分封诸王,但是不用出藩都留在京城,与皇帝亲近的王爷可以协助处理政务,不亲近当个有爵位的闲散王爷,这些王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康熙帝时期的裕亲王,雍正帝时期的怡亲王,还有晚清时期的鬼子六恭亲王大力支持洋务运动,是少有的开明务实派,对于当时风雨飘摇的清朝起了一定的良性作用,而这些皇帝亲信的王爷在朝廷上也是制约文臣的势力之一。
明清身为君权高度集中时代,清朝雍正时期的成立军机处就是其标志之一,军机处成立后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是当时执政的最高机关,最关键在于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完全在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控制力度如此之大,下面大臣也出现不了报团现象。
清朝身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虽然一直提倡满汉一家,像大学士还有六部尚书都是满汉各一位,但其实
满汉之分还是很大的,清朝前期的权力都在于满族之手,汉人地位比较低,双方有着种族上的矛盾,不可能出现满朝文臣报团的现象,皇帝也会在其中寻找平衡点借以打压或抬高一方来实现大权在握。康乾盛世中最接近朋党时就是乾隆初年,当时雍正帝给乾隆帝留下的辅政大臣张廷玉和鄂尔党分为两党,张廷玉代表汉人大臣形成张党,鄂尔泰代表满人大臣结成鄂党,让当时刚刚登基的乾隆帝忌惮无比,后来乾隆帝通过明面上的重用,背后通过满汉之分架空了二人才真正的大权在握,可见满汉之分也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文臣报团专权。
兵权来说,开国初期主要的武装力量是八旗,当时八旗掌控于皇帝与诸王手中,比较分散,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将其中三旗改为皇帝亲统,是为八旗中的上三旗,进一步集权,康熙帝时期八旗子弟开始堕落,不复当年雄风,主要的武装力量逐渐成为绿营,绿营为兵部所统,兵部直接受制于皇帝,皇帝再通过军机处很好的控制了兵权,文臣都形成不了报团之势,对于兵权更是想都不要想了。
清朝的政治构造也比较完美,如文臣中外放的最高品级是总督,总督一般兼管数省,而且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按理说有可能造成地方大员专权,但是没有,因为就军队掌控来说,总督没有太多权利,调兵权力在于朝廷,没有朝廷命令,总督也调动不了军队作战,政务上来说,总督之下就是一省巡抚,按理说巡抚应该听命于总督,但是并非如此,两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从属关系,都是直接受命于朝廷,总督可以开府,巡抚也可以,巡抚更多意义上在于分权牵制总督,在这种政治框架之下,总督是翻不了天的。
清朝的政治框架比较完美的实现了文武大臣之间分权平衡和制约,还有兵权直接在于皇帝之手,满汉之分的矛盾加之皇族中人可以任职中央朝廷,文臣根本没有专权可能,就是通过报团形成朋党威胁皇权都不可能。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众所周知,清朝是整个封建社会皇权达到顶峰的时代,清朝通过一些列的措施让皇权集中,导致大臣的权利缩小,从而防止大臣专权的现象。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的时候,创建了一个八旗制度,都由诸贝勒等人共议裁决。诸贝勒大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等宗室贵族。实际上就削弱了文武百官的权利,权利都在后金的王公手上。
图为努尔哈赤
到了努尔哈赤儿子皇太极的时候,眼看八旗子弟的权利越来越大,此时的清朝已经控制全国大部分区域,再也不是以前的渔猎生活,即将面对的是整个国家的统治,这时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咋行了,皇太极一琢磨效仿明朝设立六部制度,这时候也不在是满人独大了,在很多职位上实习满、蒙、汉三个官员制衡。
图为康熙
康熙的时候,皇权几种进一步扩大,创建了清朝的南书房和军机处,这个南书房主要是康熙为了削弱议政大臣的权利当时南方房的官员都是康熙亲自选拔,实际上就是康熙的秘书处。
到了康熙儿子雍正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雍正皇位的来历一直让人猜疑,这对雍正来说不得不防,这时为了牢牢的控制权利,建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差不多每天都要朝见皇帝,报告和请示工作,诸如呈交遵照皇帝意图起草的各种"上谕"草稿和转达皇帝指示的"廷案"草稿、提出人事任免名单以及回答皇帝询问的各种问题等等。
总结归来清朝实行了诸多的措施让皇权得以集中,无论那种方式大臣都是相当于皇帝秘书,让大臣深深知道权利来自于皇权一旦失宠将一无所有,这也让大臣不敢太肆意妄为。
渡客
清朝有以往各朝均没有制衡文官集团的八旗,八旗贵族掌握的军机处强有力地制衡着文官集团。所以有清一代,不但没有出现明朝文官独大的误国,也没有文唐的地方军阀,只有到了末期,才出现广东在甲午战争时的“中日战争与广东无关”和八国联军南方各省的“东南互保”,而后者是英美人策划,两江总督刘坤一牵头,南方各省在清室对外宣战时宣布保持中立,原因是八旗集团已经明存实亡。
宋代皇权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后果便是文官集团一家独大,明朝看到文官独大的后果就是误国,制衡的办法一是锦衣卫二是东厂,锦衣卫因为其虽为天子亲军,但心智正常,明皇仍不放心,又关门放出恶犬~东厂,东厂太监确是天子心腹奴才,但身体缺了男人的宝贝,男人都做不成,更成不了合格的制衡文官的政治集团。
观看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汉唐元明清,因为清的八旗,在政治及内政最有效率的是清朝,只是到了末期,随着八旗子弟的集体堕落,才出现袁世凯这种军人集团。
大清完颜丹
原因并没有那么复杂,清朝属异族统治,现实客观存在的族群冲突,使得满蒙军事贵族,不可能与汉族文臣地主勾结,如此而已。
所以在清朝,皇帝只要把握好大方向,使得满蒙老实当武将,汉人老实当文臣,就可以解决文臣专权的问题了。
他们只需要担心武将跋扈,比如鳌拜,不过清朝皇帝在权谋上还是很厉害的,清朝历史上也就只有一个鳌拜罢了。
上图来自网络,侵删。
手机打字不易,就这样简单说下吧。
细思极恐
明朝前期可以说是皇权独尊,自从朱元璋废了丞相,任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决断,直到朱棣创立内阁,但那时候的内阁就只是个皇帝的秘书班子,实权没有,但地位还挺高的,到明后期,很多皇帝都不管事了,所以权利一直放在内阁手里,以至于明末造成君弱臣强的局面,清朝的情况有点类似,一个军机处起先也是秘书班子,后期发展成一个管理军国大事的机构,(不得不说,在皇帝身边就是好)至于为什么没有造成文臣专政,主要是乾隆对权利把控的太牢,一点也不下放,但乾隆之后,军机处权利越来越大了,按照这势头下去,文臣专权是肯定的,不过嘛,在走往专权的道路上,英国用大炮轰开了古老的大门,接下来的事情你应该都知道了,所以军机处还没发育完就死了,不过得说一下,即使没有发育完,但那时军机处的权利也很大的,只不过不能跟明朝内阁一样能跟皇帝唱反调罢了
明晦于天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的文官被有手握实权的“八旗勋贵”集团所压制,导致文臣只能依靠皇帝来获得权利。
而且,文臣一般都是靠科举才做的官,大都是汉臣。清朝自始至终从没有信任过汉臣。所有重大事情都是满臣或者皇亲国戚领衔去办,汉臣一直是处于辅助地位,根本就没有专权的机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太平天国起义,八旗子弟无能无法平定叛乱,这才让汉臣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掌握实权,但也是一直防范着。
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刺马案”,就是电影“投名状”的原型,可以说是曾国藩的湘军势力和慈禧势力的一次暗中角力。
还有就是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了,名气很大,不过其实只是相当于秘书处,可以说大小政事都由皇帝说了算,军机处依据皇帝的意思来起草诏书。而明朝的内阁则不同,皇帝的旨意必须由内阁同意签发后才叫圣旨,才是正式下文,否则只能称“中旨”,大臣们是不屑于得到“中旨”的,他们觉得只有取悦皇帝的佞臣才会让皇帝下“中旨”。军机处则是皇帝说啥就是啥。权利不同。
清朝的皇帝都极度的集权,所以文臣想要专权,根本没有机会。
读史明智的小电工
清朝首先是又后金女真族建立起来的王朝,而且,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的建立发展完善都是积极借鉴和吸取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和灭亡的原因,从各方面加以防范和巩固,这是地一个方法。
第二个。由于明朝的灭亡和宋朝的灭亡,给了清朝最大的前车之鉴,所以清朝在防止汉人大臣的权力的时候,去掉了宋明两朝的弊端。
第三个。权力的范围,清朝是个少数民族封建王朝,所以,自始至终对于汉人官员的权力和重要程度不会太高,始终是重用本族的人也就是八旗子弟。并且女真族民风彪悍。第四个。给文臣的权力极度少或者说给文臣的权力有实权的很少,担任有实权的文臣在重要岗位上的基本上很少。所以,从根源上切断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