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从第69、第62、第37师团中抽调了16个大队,再加上伪军,共计两万余人,采取铁壁合围、铁滚扫荡、梳篦清扫的“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对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与此同时,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的河防大军计划闪击陕甘宁边区(后来国军只是做了试探性的进攻),为保护陕甘宁边区领导人的安全,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遵照刘伯承、邓小平的指示,派386旅旅长(注:抗战初期,386旅旅长是陈赓,后由王近山接任旅长一职)兼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领16团,西渡黄河,驰援延安。
王近山接到命令后,率领一个团的兵力火速往延安方向赶去,几日过后,部队已经到达山西省洪洞县韩略村(今曲亭镇)附近,考虑到部队连续多日奔波,王近山决定在此安营扎寨,休整数日再出发。
韩略村是临屯(临汾至屯留)公路附近的一个大村子,其北距洪洞县约25公里,西距临汾市约18公里,地处临屯公路进山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王近山发现,日军在临屯公路上的运输相当频繁,而且戒备比较松懈(日军在韩略村东侧建起了炮楼,但只有一个小队的兵力在此驻守,负责保护公路),他派出几个侦察兵潜伏在公路附近,随时留意公路上的情况。
次日凌晨,侦察兵向王近山报告,韩略村20里外的公路上翻起了飞扬的尘土,王近山一听,觉得不简单,很可能是日军的大批车队,他计划在韩略村截击日军这批车队。但是,他的计划缺遭到了其他干部的反对,因为此次出行的目的是奔赴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部队出发之前,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明确指示:原则上集中行动,仅派出小部队进行侧翼掩护,沿途不求战不恋战,全速行军赶路,如果遇到战斗,则力求速战、速决、速离。
而王近山的伏击计划是主动求战,是不符合任务精神的,打败了那问题就严重了。但王近山是最高的军事指挥官,他最终还是决定打这场伏击战。不过,他也不敢怠慢主要任务,命令部队大部继续朝延安方向火速行军,而自己却从2营和3营中抽出4个连队,埋伏在韩略村的公路附近。
如王近山所料,侦察兵所说的20里外的漫天尘土正是日军的大批车队在行驶过程中造成的。当日早晨8时左右,日军3辆小汽车在前,10辆卡车在后,一辆接一辆进入了伏击圈。王近山随即发出攻击信号,他意识到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战斗,一旦拖延时间附近日军来援,战斗情况就会相当不利,因此立即下达死命令,要求部队狠打猛冲,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歼灭敌人。
此战作战,仅历时半个多钟头,日军车队180余人(一说120人)除了极少数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13辆汽车全部被烧毁,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掷弹筒2具,步枪50余支。值得一提的是,日军这180余人的车队中,有不少“大鱼”,其中包括少将旅团长一名,大佐联队长六名,少佐十名,他们全部被八路军战士击毙。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率部伏击日军战地观摩团,就是以王近山的韩略村伏击战改编。
閱讀更多 臥床知風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