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趴在山上打伏擊,敵方指揮官用望遠鏡應該可以看到,為什麼還能伏擊成功呢?

大英雄大飛

開玩笑,你當我偉大的紅軍戰士是吃素的?我們戰士特別游擊隊員哪個不猴精猴精的?當他們小米加步槍打贏了日本的飛機大炮是哈牛皮的?

我爺爺是抗戰嶺南的遊擊老兵,他和我說的應該最貼近歷史的了。

八個字:

鬥智鬥勇,防不勝防。


實際上網上伏擊的視頻與圖片很多都是帶有歷史痕跡的造假。

爺爺和我說:我們活下來的人渾身都是心眼,你撅撅屁股我就知道你想幹什麼了。那個時候他們吃的是糟糠、炒米粉,用樹皮燉湯。用的是要自己憑經驗與習慣來射擊的步槍(意思是誰的槍只有誰會用,別人用打不中敵人,他們都是憑藉經驗調整誤差範圍,按照準星三點一線是打不中人的,因為裡面的膛線早就被鋥的發亮。) 就這樣很多還分不到槍。“小米加步槍”那都是頂美的事了。


就這樣的裝備、糧食和日本人拼命拼的是心眼。

爺爺當年在廣東嶺南一帶遊擊,嶺南多丘陵,打伏擊的時候他們都會選擇很長的縱深山谷,帶上幾天的乾糧。在十幾二十公里的山路兩邊林子一藏,全身用山上的樹葉做迷彩服,把所有槍都遮擋上,只留下眼睛。他們晚上時候是不允許擦槍的,因為怕反光,還會要求用鍋爐灰來塗抹遮擋被磨亮的地方。就這樣往那幾十公里山地一藏。幾十公里啊,人就那麼幾個,且不說你有沒能耐每走一步去拿望遠鏡看一下,即便是看了,你也看不到人影,那時候的望遠鏡水平還是有限的,而且他們老遠看到人一來,馬上藏起來,你就算看也看不到,因為他們已經找掩體或者坑窪蹲下去了,然後通過聽聲音與估摸時間計算他們是否進入伏擊圈。


所以基本上打伏擊的每個部隊都會有四個人必不可少:

一個是千里眼(眼神特別好,你還沒反應過來,他老遠就能看到你)。

一個是順風耳(不看人通過聲音判斷敵人位置、人數、裝備)。一個是信號兵(吹號進攻與撤退傳遞信號的,山地越野技術神出鬼沒)。

最後一個是指揮官,指揮戰鬥。前面三個人打伏擊和指揮官都是形影不離的,少了一個他們都會取消作戰,因為保命是關鍵。


等到冬天沒有掩體時候,他們都是把自己往山上土坡裡面一埋,就露出眼睛,你能找到?

而且伏擊的原則是不打沒有勝算的戰,從來都是殲滅戰,很少有蛇吞象那樣的現象出現,他們的責任與目的是配合正面國軍擾亂敵軍秩序,繳獲發展而已,正面的還是主要是國軍打。

而我要告訴你,影視中,打伏擊的那些大多數都是娛樂大眾的。國軍很少有伏擊的戰鬥,大多數都是當面鑼對面鼓的輸死決鬥。真正的伏擊大多數是我們偉大的黨帶領的。

所以,我們偉大的游擊戰士個個比七竅玲瓏心還多一竅,他們的智慧不是我們能揣測的。


不書三少

千萬不要試圖通過看現在的電影來理解當年的人民軍隊(60年代的軍教片還是不錯的)。事實上,算是北方10月左右的山頭上,也並不是真的只有砂石,地表還是有植被的。人民軍隊也很善於開挖塹壕,將自己藏到地下。如果塹壕的偽裝做得好,即便是直接用望遠鏡觀察,也不一定能夠發現地表以下隱藏的軍隊。

這裡說的隱蔽,不光是簡單剷起地表的植被和表土,然後將其蓋在塹壕前面的胸牆上,甚至有些部隊在地形比較糟糕,敵方擁有較高警惕性的情況下,會將塹壕挖出的土運到塹壕後放再處理掉,避免因為浮土暴露塹壕。類似的戰例在抗戰期間是出現過的。二戰期間更是如此。大部分情況下,手拿望遠鏡的敵方指揮員並不可怕,但如果是經驗豐富的偵察兵或者炮兵觀測員,那麼就相當要命了。

我們可以看一下1940年10月關家腦戰鬥期間由徐肖冰先生為彭德懷司令拍攝的那張著名的照片。照片中彭總正在使用望遠鏡觀察戰場,而他正站在一道塹壕中。塹壕的深度並不大,但看得出周圍佈置了大量用於偽裝的植被。

現實中,如果敵方擁有航空兵的支援,塹壕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偽裝,包括參戰部隊也要進行偽裝。作為一支由農民子弟組成的部隊,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土工作業和隱蔽方面被認為是二戰中最優秀的,不弱於同樣善於偽裝和挖掘的蘇聯紅軍和日本步兵。


強武堂

在我老家曾經發生過一次對日寇的成功伏擊,一戰殲滅了日軍70多人。

當時小日本從縣城裡出動了300多人的討伐隊,打算攻打駐紮在我們鎮的抗日武裝。

這個消息被我方知道後,提前埋伏在了一座比較高的山上。

(類似於上圖這樣的山)

不要小看日軍,他們在行軍的時候為了避免中埋伏,會將部隊分成前中後三軍,如果其中一支隊伍受到攻擊其他兩支會迅速支援,將伏兵擊退。

當時是下午3-4點鐘,因為正是初夏,平原上的莊稼綠油油的,山上的樹木也非常茂盛,在裡面藏著人根本就發現不了。

戰鬥是在黃昏打響的,日本前鋒想佔領的那座小山正是我軍的伏擊地點,正在他們往山上爬的時候,忽然四周槍聲大作,頃刻間日軍就死傷過半。大概一個小時之後,日軍後續部隊陸續投入戰場,但是天已經黑了下來,藉助夜色和樹林的掩護還有對地形的熟悉,我軍逐漸佔據上風。戰鬥持續了一夜,最終以討伐隊失敗而告終。戰後統計,打死日軍70多人,我方犧牲30多人。

我方之所以伏擊成功,以下幾點因素不能忽視:

  1. 信息靈通。日軍動向被我軍提前知道,才能夠從容佈陣。

  2. 地形熟悉。參加伏擊的官兵大多是當地人,對這裡的一草一木熟悉無比,知道在哪裡設伏。

  3. 季節優勢。當時正值盛夏,到處鬱鬱蔥蔥,日軍難以發現隱藏其中的伏兵。

  4. 日軍驕橫。日軍出動了300多人,武器裝備遠超過我軍,根本沒把我軍放在眼裡,更想不到我軍前出數里進行設伏!

後續,這一戰之後小日本損失慘重,知道了我軍的厲害,從此很少出去掃蕩,讓老百姓在過上了一段難得的安穩日子。所以說,和平是打出來的!


歷史風暴

我們都知道,部隊行軍,前方必定有斥候和先頭部隊,所以一般情況下想要伏擊成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伏擊想要成功一般情況下要具備以下情況

首先敵方自視過高,抗戰前期日軍對中國軍隊的勝率很高。很容易產生傲慢自大思想,所以中國軍隊只要準備充分,一些規模不大的伏擊戰是能取勝的。而且取勝之後必須迅速脫離戰場',否則很難在後續的戰鬥中獲得好處。

其次要地形比較複雜,偽裝做的很好,做到攻擊的突然性,以很強的火力先將其打悶圈。雙方人數火力相當的情況下是能取勝的。

還有就是敵方在有死命令的支援性的急行軍,這時候前方斥候探查不會有那麼仔細,但這時候敵人的反應比較激烈,所以大便宜很難佔的到。

影視劇中那些伏擊戰在大部分情況都編劇要求,不必太當真。要知道抗戰前期日軍那時的戰術素養和單兵素質還是很高的,像雪豹2中那場一幫英雄好漢去伏擊一箇中隊的日軍,還全殲。只有編劇和導演要求才會實現吧。


綻放

謝謝!小秘書我愛你!

抗日神劇坑死人啊!荼毒世人遺害無窮啊!

神劇為了強化英雄,愚化敵人,嚴重脫離了現實情況!

電視劇、電影裡的伏擊陣地幾乎就和敵人近在咫尺,敵人居然都和瞎了一樣進入口袋!哈哈!雙方交火時的距離近的扔鞋都能砸死人!可以說是達到的一葉障目的最高境界!

當然這也是為了節約開支,因為要是實事求是的拍攝,成本太大。終究向《解放》、《大決戰》那樣的超長長鏡頭一般的劇組是完成不了的!

回到現實中,設伏殺敵,自古三十六計中的很多計謀就是體現在設伏殺敵上,以逸待勞、調虎離山、欲擒故縱、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關門捉賊、上屋抽梯....這些妙計中的精髓都能在口袋陣中體現!

其實按照陸軍行軍條例中的規定,行軍在各種地形時都有不同的行軍序列和規定(不細說了)!只說下山地行軍中的一些粗淺的認識!用大白話說說!

大規模山地行軍會有一條很長的隊伍,要分成多個相對獨立的行進單元,先鋒部隊、前腰部隊、核心部隊、後腰部隊、殿後部隊。各個單元之間保持相對的距離,呼應前進。

這中間最重要的就是先鋒部隊必須派出偵察隊,偵察分隊若干。他們的任務就是提前於大部隊1-2公里進行偵察前進。他們不會只是沿著公路前進,要對山頭進行偵察和踏勘。偵察部隊很辛苦的,就是所謂的“尖兵”!

電視劇中日寇的指揮官居然都走在隊列前端來指揮,在現實中絕不會出現的!

對可以的山頭不光是要打幾槍、放幾炮,尤其是放炮,小鬼子才捨不得呢!他們也窮著呢,對可疑的山頭都要尖兵直接實地搜索並控制!甚至就是直接佔領固守,在隊伍完全過去後才撤離!

對於設伏的一方來說,尋找一個適合設伏擺口袋陣的地方是很難的!

要有兩側控制的險要山嶺,山嶺至谷底道路之間不能有障礙物形成射擊死角。要有很好的反斜面來便於隱蔽,對重要的山頭必須嚴格控制。有便於偽裝的植被掩護。有能便於挖掘散兵陣地的土地結構!很多很多的要求!

我去過平型關,在但是林總所在的指揮部原地建起了“平型關戰役紀念館”。

站在那能夠俯視整個戰場,在那裡我才第一次真正的知道了伏擊戰的戰場應該是啥樣的!兩邊山頭離谷底的道路距離至少有500米以上!

平型關戰役之初林總看到這個晉東北的咽喉要道,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臺等山嶺。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地。她才決定的打這場戰鬥!

戰鬥前兩天115所屬部隊開始進入陣地,做好掩護等待敵人入甕!

戰鬥其實進行的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整個平型關戰鬥進行了將近兩天半才完事!

再有絕佳的地理位置的情況下,我115師因為裝備落後,彈藥有限,所以不能一蹴而就的殲滅板垣師團第21旅團的這支給養輜重部隊!

每個戰士手中的彈藥有限,不能實現完全的火力覆蓋,給單兵素質很高的日軍很大的喘息的機會。尤其是關鍵的制高點“老爺廟”的爭奪決定的這次戰役的勝負。

真實情況下打掉這個輜重部隊都這麼費勁,想想要板垣師團的主力可能都不會成功!

為啥關鍵時刻我軍要衝下山頭與敵人近距離交戰,原因很簡單,我們要是有海量的彈藥和炮彈,誰會衝下去啊!

平型關雖然殲敵1000有餘,但是我們115師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也有千餘人的傷亡,尤其是第5連百名壯士,凱旋時只剩30多人,連長曾賢生壯烈犧牲。戰鬥極為殘酷,獨8旅3個團一個補充營5000多人,損失一個團。

反之看神頭嶺伏擊戰的戰場(我也去過),劉帥之所以選擇那裡是冒著風險選擇的。反其道而行之,日寇認為不適合伏擊的地方反而我們卻設伏。出其不意的獲得勝利!

總之,伏擊戰就是以弱勝強,攥起拳頭打擊敵人的最好的方法!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大家沒事多看看紀錄片和多去戰場遺址看看!別信那些神劇,!!!!


杜陵閒人

講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經歷過的一個現象,也許和題目上這個現象有一些相似。

老家在農村地區,植被比較多,經常容易把手機丟在草邊上,怎麼找都找不到。突然有人告訴你,手機就在你不遠處想草邊,這時候你你再一看,好明顯啊,手機就在那裡。但別人沒有告訴你之前,就是沒有發現!



另外,不知道大家玩過望遠鏡沒有,再用望遠鏡的時候,的確能看到更遠處的東西,但相對應的,望遠鏡裡面的視野範圍要遠低於平時的視野範圍!你能非常清楚的看到某一個小範圍,但其他地方就看不到,只能移動。


以上只是兩個比較表面的現象。實際上,伏擊想要成功,有兩個重要的要素。

第一,提前知曉敵方的行動,做好準備。比如說要提前選好伏擊地點,找好隱蔽物。北方的山上也並不是光禿禿的,雜草灌木石頭還是有的,實在不行也會挖溝打洞。

第二,避開敵人的偵查。想要避開敵人的偵查,不僅要偽裝的很好,還取決於敵人的偵查手段。在抗戰期間,一般軍隊都會配有偵察兵,日本人也不例外。但是,因為日本初期的一些大勝,導致日本人比較驕傲輕敵,部隊出擊時偵查往往沒有到位。

以上,純屬個人胡說八道!


小鎮月明

一般來說,打伏擊具備幾個條件,第一是絕對多數打少數,第二速度快,第三絕對不會打成消耗戰。所以,伏擊戰並不是以絕對全滅對方作為唯一目標,而是以取得顯著戰果作為目標!也就是說,像影視作品中那樣打完,全殲敵人+打掃戰場+安全撤離的模式,在整個抗戰中也不多見。

最常見的伏擊戰,就是趁敵人進入伏擊圈,迅速殺傷日寇,然後在一定時間內儘量增大戰果,然後在日寇增援到達之前,迅速撤離。只有極少數伏擊,我軍佔據極大優勢,才做到全殲日寇。

所以,不需要擔心敵方指揮官發現,而且即使發現了,發現和打破伏擊完全是兩個概念。


那一曲花瓣雨

以前的戰爭片都有軍事常識顧問,現在的神劇沒有了,導演是萬能的了,想怎麼演就怎演。你看那些千篇一律的套路:火力密集下在一棵小樹後面躲子彈。正面人物臨死前一定要說幾句重要的話。小鬼子像個二傻子一樣進伏擊圈。拼刺刀一個人能幹掉好幾個鬼子。正面人物談戀愛是他或她愛上那個,而那個又不愛這個卻愛上另一個,而另一個卻喜歡這個,弄的亂七八糟。戰鬥中互相開著笑話,好像不是打仗是玩遊戲。我不知道國家那麼多有名的院校竟培養了這麼多低素質的導演,可能在校期間光想著以後怎麼拿下女一號了吧,潛規則可能學的很精通。這個望遠鏡讓我看到了這些問題,還有很多沒看到,距離太遠又有偽裝…哈哈!


相隨心轉5

伏擊戰埋伏區域和戰鬥區域,並不在同一地點,通常戰鬥規模越大,埋伏區域距離戰鬥區域越遠,戰鬥過程通常是由外圍區域逐步向中心區域逐步壓縮,像平行關戰役,大部分部隊埋伏在距離,一兩公里之外的山坳裡,等待敵人進入伏擊圈後才逐步,壓縮包圍圈向中心地區,隱蔽接敵,實際上戰鬥開始時,最先攻擊的是,被伏擊部隊的偵查部隊或者哨兵,只有小規模的伏擊戰,才會像電視劇裡那樣,直接射擊進入陣地的敵人,這種情況通常敵人都已經進入了400米範圍內了,這麼近的距離,除非有很好的遮蔽物不用望遠鏡基本上也差可以發現了


胡楊書屋

因為實戰不是神劇唄!

實戰中的伏擊必然要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偽裝措施,並利用地形地物隱蔽,來確保自己不被對方發現。

就以山頭埋伏為例,大部分人員應該隱蔽在反斜面或其它敵人視線不及的地方。只有負責觀察警戒的人在經過有效偽裝後留在山脊線正面,以降低被發現概率。當敵人進入伏擊圈,主力才會進入山頂射擊陣地發動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