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消受
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影片,很多地方有些刻意牵强,但是却不影响电影传达的内在精神,影片出来后,评论两极化很明显,就像《妖猫传》一样,有的人觉得是经典,有的人却睡倒在电影院,我只想说,比起那些简单的流水账故事,《无问西东》和《妖猫传》这样的真正正能量电影才是一种精神享受。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是《无问西东》里的第一句台词,也是张果果的一句独白,张果果是影片中四个故事之一的主角,也代表了现代青年的内心状态,面对职场上的尔虞我诈,面对世俗的各种耳语,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保持初心,这是很多人迷茫的事情,我们经常说,社会黑暗,人性复杂,可是却很少有人真的肯卸下防备,回归自己最初的真心。
张果果最后选择把四胞胎的家人一一安置好,面对奶粉的众多卖点,还是选择了安全,曾经,他认为那个救了自己父母的叔叔离自己很远,他认为“死者已逝,生者如斯”在现在这个时代说起来有些可笑,因为那样的无私在这个时代是无立足之地的,可是最后,他选择了善良,他终于知道,善良是一种本性,也是一种传承,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馈赠。
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民国时期,文科成绩很好的吴岭澜却选择了实科,他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最好的学生都在念实科”,故事发生在民国时代,但是现在依然有无数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只是老师让学习,家长让学习,所有人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就这样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他们从未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他们等待别人给自己安排好人生路。
或许学生没有错,只是没人告诉他们何为真实,如何保持自己的真实。这也是现在大学所缺少的,大学,不仅仅是要传授技能,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如何在世俗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初心。
吴岭澜在自己的迷茫中走出来,到抗战时期,他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孩子们上课,在那个连一张课桌都没有的战乱时代,他从容的告诉学生们:“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沈光耀是真正戳中我泪点的故事,当空军教官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我哭了,因为我不知道这个时代是否还存在这样的人,我知道,我不是,我不是完美的人,更没有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我渴望善良,憎恶世俗,可是却选择了妥协,就像沈光耀第一次面对母亲的期望选择了妥协一样。
沈光耀最后在国家危亡之际还是选择了奉献,那样的青年热血,我不断的问自己,在这个时代,还有吗?我们是否还有心怀天下的伟大与真实?当面临国家危难,我们是否也能像沈光耀一样选择勇往直前?当在朝不保夕的时代,我们是否也会想到那些没有饭吃的孩子?我们是否也能像沈光耀一样,用自己的生命来摧毁敌人的战舰?
我没有找到答案,或许因为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所以无法预料自己是否也能有那样的伟大与无私,也无法知道自己能否承担起国家危亡的责任,可是,现在的我,以后的我,会努力的从心里给出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
陈鹏的爱太过于厚重,没有一丝的杂质,我记得有人说过,什么是真正的爱,爱就是永远的奉献,不需要任何的回报,这才是最纯粹的爱,陈鹏对王敏佳就是这样的爱,看到王敏佳与李想在一起的后,他选择了成全,在知道王敏佳出事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回来,他把王敏佳安置在了他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着王敏佳,这就是最纯粹的爱,最终他也得到了王敏佳的爱,只是为了国家,为了核试验,他奉献的是自己的健康。陈鹏不仅救了王敏佳,也救了李想,“死者已逝,生者如斯”,李想抱着这样的信念,才救了张果果的父母,他曾经错过,但是却把陈鹏的善良传承给了下一代。
刘淑芬是个值得同情的女人,她爱着自己的丈夫,而那个丈夫却变了心,她不甘心,却还是对他好,自己不舍得吃饭,都留给丈夫,她无奈,辛酸,痛苦,无助,她从没有想过让王敏佳付出什么,只是想找一个发泄口,让自己可以在那个痛苦的深渊里可以喘息,可是她处在一个只是一味把错误无限放大的时代,所以她的一句话,却引起了巨大的蝴蝶效应,最后她以为王敏佳死了,才真的慌了,良心的不安让她选择了投井自尽,这是刘淑芬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最后影片介绍了片中没有被我们注意到,却在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冯友兰、钱穆、蒋梦麟、杨振宁、马约翰、钱钟书、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穆旦、闻一多、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蒋南翔。他们看起来是那么平凡,却成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愿我们都能可以保留自己内心的善意,传承给下一代的都是温暖的希望,内心光明,便无畏黑暗。
90式青春
《无问西东》这部本来在六年前就该上映的电影,却让我们足足等待了六年。电影是由李芳芳执导,章子怡、黄晓明、张震、王力宏、陈楚生主演。影片的第一部分交代了四个主角故事的起因,时间线逐一往前推,从二十一世纪,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似是四个全然无关的故事,它们有着不同的主题却彼此牵连,不断产生影响。
概括电影所期欲表达的理念,个人认为,"美德、自由、功利"是每一名大学生都该认知到的三种特质。
美德
一种利他的思维,小从无偿的帮助他人,大至深明国家大义,都属于"美德"的范畴。剧中王力宏所饰演的富家子弟,承继著家族光宗耀祖的期许,本应依循著母亲的教诲,致力于攻读学业之上;却在听了一场演讲后,毅然决然的选择投笔从戎,最终为了保护同僚,而奉献自己的生命。由此观之,随著知识的开拓与成长,当个人懂得从自利进阶至利他的美德,则大学教育方可谓达到其终极的目标。
自由
一种随心所欲的概念,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天赋,应该存有绝对的自知之明,顺著自我特质去尽情挥洒才能,而非受到外在任何因素而有所制肘。剧中就读于文学院的文科天才,差点因著时代学习理科的浪潮而随波逐流,最后是在教授、以及诗人泰戈尔的感召下,体悟到依循天赋发展的自由真义。换言之,读到了大学阶段,学子们必须具备著洞悉自我本性的能力,而非懵懵懂懂的,依循著社会的主流影响志向,最终随波逐流。
功利
若说念大学非为了经济利益的理由,我想也太过陷入到泛道德的空谈。功利,自然也是求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驱使著自我前进的动力,但与未曾有过高等教育薰陶者所不同的,大学生必须建基在前述"美德"与"自由"特质的基础上,复行思考如何从中汲取功利,才是知识分子所应该展现的风骨与高度。三者间的衡平,或许不容易达致,但话说回来,大学教育本就不是个容易的学程,如何在当中求取最适,当然就是来到高等学府所应该培养的训练吧!
电影用光和影的交替展现出,一所大学乃至教育界需要展现其本质上该有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