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班回家,遠遠地就聽到鄰居張阿姨在樓道里大聲教育兒子。
聽兩人的口氣,應該是兒子月考成績沒考好。
張阿姨一個勁地在埋怨他:“我提醒過你多少次了,一定要留點時間檢查。
每次都粗心錯這麼多,再這樣下去,你別想考重點中學了,我跟你說,以後每個月的零花錢減半,電腦也不許玩了……”
剛開始選擇沉默的兒子,後來忍不住和媽媽理論起來:
考不好也不能完全怪我,你給我提供好的學習環境了麼?每天看電視聲音開那麼大,再說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平時都補課的,你又嫌花錢不讓我補,你就沒錯嗎……
直到我上樓,關上門,還能隱約聽到兩個人激烈的爭辯聲。
我在想,如果只是一味地責怪、懲罰孩子,這樣的教育有效嗎?
對尚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學習是需要父母幫助的,成績不理想,除了分析孩子的問題,父母也應該反省是否做足了自己該做的。
上週去親戚家,晚飯過後,表嫂忙著收拾桌子,表哥坐在沙發上自顧自玩起了遊戲。
他們8歲的兒子放下碗筷,剛想看會漫畫,卻被表哥“罵回”了房間,讓他趕緊做作業去,不然一看起漫畫來就更不想做了。
小傢伙一副很不情願的樣子,看著爸爸在那飯後娛樂,自己卻要即刻開始做作業,嘴裡唸叨著:“就知道叫我寫作業,自己還不是在玩手機……”
但還是乖乖進了房間。
看到此情此景的我,卻並不想誇小傢伙聽話,反而心裡咯噔一下:如果表哥長期如此對孩子實行“雙重標準”,父子間的矛盾恐怕遲早還是要爆發的。
往往不懂自省的父母,都會採取類似雙標準對待孩子。
他們總是得意於孩子們的乖乖聽話,殊不知這是在為孩子的未來埋雷,並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在一些父母看來,自己的“任務”就是要求孩子做的好一些再好一些,他們手裡拿著指揮棒,瀟灑指點著孩子的人生,卻不會事先反觀自己。
但問題是,一個不夠好的自己,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別人?
就算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會發自內心的去盲目崇拜,不同形象的父母說出來的話分量絕對是不同的。
不懂反省的人,是固步自封的,沒有自我成長,也無法帶動他人成長。
其實,任何一段親密關係都是先成就自己,再成就別人。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也是如此。
02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無一不是希望自己孩子有所成就。但究竟什麼樣的父母才最能成就孩子呢?
能自省的父母,一定不會差。雖然父母生育了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彷彿生來他們就是高於子女的。
但是說到底,親子關係也是親密關係的一種。
而且隨著子女逐漸成長獨立,這種關係的高下會沉澱為彼此心底的關切和感恩,外在的表現形式仍然是尊重和平等。
胡適在家庭教育上雖然倡導“獨立、合群、重學”,但他也曾犯過一味“高壓”的錯。
1929年,胡適給大兒子胡祖望寫信說:
功課及格,那算什麼?在一班要趕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趕上一校最高一排。功課要考最優等,品行要列最優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這才是有志氣的孩子。
這時候的胡祖望才十歲,遠離父母,獨自在外求學。面對父親的高壓,胡祖望的表現差強人意。
次年,學校發來了“成績欠佳”的報告單,這讓胡適非常生氣,怒罵兒子:“你的成績有八個4,這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你自己看看這表。”
多年之後,在給妻子江冬秀的信中,胡適自我反省道:“我真是不配做老子。平時不同他們親熱,只曉得責怪他們功課不好,習氣不好。祖望你交給我,不要罵他,要同他做朋友。”
後來胡祖望進入美國康乃爾大學主修機械工程,畢業後服務於美國斯都德貝克汽車廠,後擔任中國航空公司的工程師、臺灣駐美國機構"經濟參事"等職。
雖然遠遠沒有達到父親先前對自己的高期望,但胡祖望也是度過了不平凡的一生。
不得不說,這與胡適後來自我反省中作出的觀念轉變也有著很大關係。
實際上,教育孩子也是一個成年人自我教育的過程,缺乏自省能力的父母會總想著從孩子身上找問題,卻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
久而久之,孩子會產生抵抗心理,甚至潛意識裡也會養成這種推卸責任、偏執自大的“惡習”。
龍應臺曾在《親愛的安德烈》裡公開了兒子寫給她的一封信,在信裡兒子抗議道:
媽媽,你跟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
對,這就是你的心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
這段話給了龍應臺很大的觸動,也使她在兒子的教育方法上進行了反省和改變,所以她把這封信的內容公佈出來,給廣大的父母們做個借鑑。
反省心理學認為,能夠自我反省的人,也是善於分析他人心理的。
如果能夠準確分析孩子的心理,那麼育兒也就沒那麼難了。
這也是很多聰明父母能夠和孩子像朋友相處,教育成效甚佳的原因。
除了自省,自我的成長意識也同樣重要。
斯賓諾莎說過:父母的行為影響了孩子,孩子再把這種行為表現出來。
說的通俗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自己拒絕成長的父母,都忘了自己在親自關係中應該承擔的角色,不是做一個默默付出的陪伴者就夠了。
更應該要成為正向的引路人,不要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從自身成長上找認同和成就感。
不斷前進和成長的父母,才能更好地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也才能更好地陪伴。
共同成長,就好像先富帶後富,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同時,更能把教育理念深入孩子的內心。
03
要做到自省,首先得建立平等心態。
當父母總是把自己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來比去時,作為孩子來說,他們心裡是很不舒服的,除了壓力外,更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覺。
他們會覺得自身的價值不是要和別人一樣,而是要成為獨特的自己。
這點在孩子對父母親疏的選擇上就能體現出來。
袁詠儀和張智霖有一次做綜藝節目,被要求現場給兒子打電話。
先是袁詠儀接的電話,兒子十分簡單的問了句在哪,後來聽到張智霖說話,小傢伙態度來了個180度大反轉,顯得特別熱情和活潑。
後來被問及原因,袁詠儀坦言,因為自己對兒子一直比較嚴格,這個不許那個不行,而張智霖就顯得寬容很多,會給兒子更多成長的自由空間。
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善意,是親子關係穩固的關鍵,而親子關係則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其次,只把眼光停留在孩子的問題上是用處不大的,父母需要用同樣嚴格的要求審視自己、反省自身。
很多父母心裡想的都是孩子未來生活的藍圖,但對於自己該如何生活並不清楚。
總想著找各種好的老師、學校來成就孩子,但是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特殊老師的父母們,卻總是缺席。
構建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以及堅強積極的家長形象,對孩子來說,才是最好的根本性教育。
你在觀察和要求孩子的同時,他亦同樣在審視著你。
04
知乎上有人說,父母和孩子是“身體最近,認知最遠”的兩個個體。
其實放下自以為的“權威”,把孩子當做一面鏡子去反省和成長,父母和孩子間的距離可以很近。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我曾聽一位老師這樣回答:“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說,他的成功都得益於父母的言傳身教……或是說爸媽才是他想成為的人……那我就覺得自己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
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僅是時間的魔力,更是人格的力量。
時常自省,不斷成長,呈現一個最好的自己,才是成就孩子最好的助力。
閱讀更多 爸媽精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