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崇飛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個體
“自我延展”的需求。而且對於初次見面或者剛剛相識的人來說,彼此之間都很可能因為最初某一點的相似性而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這點在女性群體特別明顯和常見。不熟是另一種親密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
初初相遇的兩個人,彼此可能僅僅因為一點點小小的,彼此相同的愛好,例如,喜歡同一個藝人、明星、小說、電視劇等等,就判定對方是同自己一樣的人,人都會對跟自己相像的人產生好感。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雖然對方在某些方面跟自己的觀點或看法不同,但我們卻並不反感對方的觀點,甚至認為對方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路,這是,我們也會熱衷於跟對方聯繫。而這兩種情況,都在某種程度上,延展了雙方的自我,使得個體有很強烈的新鮮感以及對觀點或認知的吸收。
當然,陌生的人還會帶給自己一些安全感。這也是網絡平臺匿名性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完全的陌生以及生活圈的彼此隔離,有助於個體的自我暴露,會讓個體敢於暴露平常不太便於暴露的信息,或是會影響自身形象的內容,而這些暴露都會讓自我暴露的一方感到非常舒適,因內心壓抑的事情得以宣洩而感到非常放鬆。
那麼為何又慢慢斷聯了呢?
其實原因也並不複雜。雖然陌生人或者不太熟絡的人能夠帶給我們自我延展的新鮮感,但是自我延展是有限度的,而並非是無限的。隨著交往的頻繁和深入,這種自我延展的感覺就會逐漸減弱,也就是說陷入了邊際遞減效應中。一旦,不能從對方身上發現“新鮮感”,彼此的聯繫就會減弱,並且這是一個雙方之間彼此默契互動的過程。
另一方面,越來越熟悉,自我暴露的安全感也就越來越少。換句話說,就是越來越能根據已知的信息判斷出“你是誰”,雙方跟可能有共同好友,為了降低“風險”就會選擇減少聯繫。
不倒翁小姐
為什麼有的人剛開始能聊得來,後來不知不覺的就陌生了?這個話題我覺得蠻有意思,值得我們一起來探討,因為它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
一、剖析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我想無非有三種情況會導致這樣的現象出現。第一種:在人際關係中,兩個人是從遠到近,像《道德經》裡面講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是這個世界的規律。人際關係也是這樣,從一開始彼此不認識到認識;認識當然就是通常說的相遇;相遇之後要交往,交往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要有相知;相知之後呢,就是有相交;相交這個時候才能說是有交情了。所以一開始兩個人在一條道路上相遇了,這就是叫“道不同不相為謀”,道相同了我們就一起。我們平常所謂的同志、同學都有一個“同”字,這個同我們也說“同道”。人和人之間,朋友之間他一定是有“同”的地方,才會相遇;然後從相遇到相知、相交,再到相伴、相守、相戀等更高的層次。最後,我們就會變成同志、同道,一起同行,相攜前往。
你要知道,人際關係這些發展的歷程,層次會越來越高,深度會越來越深。這個時候,一個人內心的人格、價值觀、情緒情感的模式都會在另一個人面前暴露出來。當我們可能在人際關係裡暴露出自己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一種本能——就是自我保護。
比如說:我和一個朋友認識了,一開始挺好的,我們在一起談心,要相交了。這個時候我跟他朝夕相處或一起做生意、一起合作,那麼我的一些人格的東西都會暴露出來。我們沒有那麼深的交情,沒有那麼深層次的互動時,有一些不好的東西我會掩飾掉。一旦交往深了之後,是掩飾不住的。
就像我們在心理諮詢中,在團體心理輔導裡,我經常會對我的團體心理輔導的成員們說:“在這裡,無論你怎樣表現、怎樣偽裝,你穿著什麼樣的‘馬甲’,你的人格、你的行為模式、你的情緒特點都會一覽無餘。因為我們已經在三米之內,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了。這種親密的關係,‘馬甲’都脫掉了,完全可以你看到我,我看到你。”
所以交往一旦深入,我們的人格特點,我們試圖掩蓋的那個部分,以前‘馬甲’保護的那個部分,都會暴露出來。
於是你就會發現:有一類人,一旦進入到可能暴露自己的時段,他就會選擇放棄這段關係,或逃避這個關係,就不往前走了。這種現象不單是在朋友裡會出現,夫妻關係裡也會出現的。比如說,有的夫妻為什麼他們過了二十年、三十年了,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在生活層面都彼此瞭解,但是他們的心靈卻沒有完全碰撞在一起,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因為他們都帶著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方式,就是沒有走到“心心相印”的那個水平階段。關係到了一定階段時,他為了保護自己人格里一些不完善的部分或者是他不想被人知道、看見的部分,就不往前走了。以前我談兩地分居的時候談過這個話題,我們這個教室裡也有這個內容。
所以說,人人都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即便是在親密關係裡,在人際關係裡。一些人相處一開始很聊得來,後來不知不覺就陌生了,第一個原因就是:有一部分人,他們和別人相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他就開始把自己保護起來,不能再往前走。如果再往前走的話,他人格里面的東西都會一覽無餘。這就好比脫衣服,脫到最後還剩兩三件了,不能再脫了,再脫就進了洗澡堂子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這樣。這是第一種原因。
第二種原因,那就是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既是主動方又是被動方。也就是別人在選擇我們的時候,我們害怕別人如果看見我們,就可能會離開我們,所以我們就不往前走了。同樣我們也會選擇別人,我們跟別人交往的時候發現對方和自己不匹配。因為在現實中,確實還有很多的人是表面化的。
我記得之前有一個女孩子來找我做心理輔導。她說,她每一次戀愛,一開始別人對她很好,因為她長得漂亮,看起來又很乖巧。但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別人就主動離開她了,或者對她就沒有那麼殷勤了。她因為這個就很苦惱,甚至得上了抑鬱症。
這是因為什麼呢?有一些人他其實是沒有內涵的,就是我們說的經不起推敲。人如果是一本書,有的書看一遍就永遠不願再看第二遍了。但有的書,你看完一遍之後還可以再看、還想再看,每看一次都會有新的意思。就好比說這個人他有味道。你跟他越相處越覺得這個人有內涵,越相處越覺得這個人好。
這就讓我們看到,人際關係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自上而下,一種是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人,他的人際關係模式是:一開始就把自己包裝得非常好。但是你跟他相處時間長了,他裡邊包裹的那個部分就會被你發現了,他其實沒有那麼好。就是分數慢慢、慢慢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就開始想要離開他。還有一種是,一開始他沒有什麼包裝,你看上去他不起眼。像那個“非誠勿擾”電視節目,一上來一看這個人不起眼,然後“嘣嘣嘣”……那個燈都滅掉了。等到放他的短片一介紹,哇!中科院博士,高端人才啊!大家“譁”一下眼睛都亮了。
就像我們做心理學的課,我看到很多老師講課風格不一樣。有的是在出場之前做得非常非常的好,包括會場的佈置、前面的主持人串場,再隆重請出,他就從上面下來了。他是要帶著很好的光環下來的。但是講幾分鐘後大家就覺得不過如此,再聽他幾回課以後,就不想聽了。別人說:“你聽過誰誰的課嗎?”“唉呀!他的課我都會講……”還有一種老師就是:一開始你到會場找不到這個老師在哪裡。他不起眼地坐在某個角落,沒有藏在那個舞臺後邊等著隆重歡迎,永遠沒有那種鮮花光環。但是他由下而上,越講越有味道,越講越好,你發現他的人格、學識各方面都好。從我們講師的角度來說就這兩種。但大部分人都選擇第一種。
人際關係的交往其實也是這兩種。大部分人都選擇一上來就把我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所以一開始你們聊得來,聊得不錯。再不怎麼地的人,只要用心地把他所有的優點,所有華麗的詞語,所有學問都用在第一次交流上,那還有問題嗎?但是你經過幾次交流之後發現:這個人肚子裡就那點貨。再聊下去沒意思了。他覺得沒意思了他就提前跑了,你覺得沒意思你就離開他了。所以我們說第二種情況往往就是“華而不實”的這種人或者人際交往模式,往往最後會使我們發現了他。那反過來同樣,別人發現了我們這樣子,別人也會離開。
因此,一開始很聊得來,聊到最後不知不覺就……什麼叫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很微妙的,第一種不知不覺就是在人際關係中,有一個人感覺到可能要碰觸到自己人格的那個陰暗的部分,那個不願意被別人知道的特點。所以他就逃避開了。第二種不知不覺就是我們被對方發現或者我們發現對方實際上是華而不實,交朋友當然就要賞心悅目,要安全啊!這是很重要的。價值其實還是排在後邊的,這是第二種不知不覺的就陌生了。
第三種就是我們常見的不具備深交的能力。 它和第二種還是不一樣的,第二種是他的交往模式已經固定了,就是華而不實的。第三種人際交往能力屬於技巧不行,能力不夠,這個人本身並沒有很多的套路。比如跟有的人說話,你說一句他就回一句。如果用打拳擊來形容,先打一個刺拳,再來一個後直拳,再來一個擺拳,最後來一個勾拳,勾拳之後再來一個直拳,他這種是組合拳。人際交往也是這樣,你跟我說一句話,我可以回答,也可以問一些話,也可以反問你的話。我可以傾聽,可以表明態度,可以很多方式。比如有人問:“韋老師,您給我們講講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發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這有什麼好講的呢?”有的人就沒招了,他就只能出一招,他尷尬了,因為他只會一招。向別人詢問,別人不回答他就不知道怎麼辦了。他的人際交往不具有深交的這種技能,這一類的人一開始談得來,後來就不知道怎麼進行下去了。
好的銷售人員有這樣的說法“生意不成,言語沒到。”就是生意沒做成,是因為話沒說到。有些做生意的很會與人互動,別人說什麼,他都有話回答,而有些人就是別人問什麼就回答什麼,說賣貴了,就沒辦法回答了。
我們說,零對零的溝通,是沒有溝通;一對零的溝通,是溝通過去了,回不來了;一對一的溝通,溝通過去了,又回來了;一對二的溝通,二對二的溝通就是我說一句,你回一句,我再回一句,你再回一句;五對五,十對十,越聊越投機。像我這樣的人可以跟別人聊一夜,聊一天,什麼話都可以聊。但是有的人你真的沒辦法跟他聊,怎麼啟發都沒有話。我有一個同鄉就是這種類型,我用什麼高招,他都說不上來,這就屬於人際交往當中溝通能力的欠缺。剛開始的時候,聊的還不錯。他是賣饅頭的,你跟他聊饅頭,他可以跟你聊,說其他的事,他就沒有話說了,不知不覺就沒話說了。
二、我們如何處理背後的三個問題
三個原因的本質其實是三個問題。
如果是身邊的人,我們就要抓住他,讓他跑不掉。如果是我們自己,就要反省,為什麼我們不能深交下去?為什麼不能相遇、相識、相交、相戀、相守,不能一直下去?下去再回來就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就是老子《道德經》說的大自然的規律,當然也包括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律。
第二種就是在社會中的相處之道。我個人的觀點,是希望不論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都要內外統一。不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土得掉渣,但是我講的東西大家受用”,不賞心悅目,別人接受的程度也會打折扣。即使你是自下而上的,是靠實力的,但是還是要考慮到包裝。同樣的,人人都喜歡交厲害的朋友,交出色的朋友,要搞好光環,但是不要離譜。從這個層面來講,我們可以綜合一下。
第三種問題的解決,就是有針對性的提高自己的技能。 人格層面的問題,我們就成長自己;模式層面的問題,我們就要把模式調整到健康模式;技術層面的問題,就提高一下技術水平,爭取和別人說話有來有回,慢慢就提高了。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為什麼有的人剛開始能聊得來,後來不知不覺就陌生了?就是這三個原因。“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上得去也能下得來,經得起而且不逃避,讓我們守住一顆真誠的心,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謝謝大家!
韋志中,民盟盟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督導師。從事心理諮詢與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學著作17本,發表論文60多篇。中國環保大學、廣州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員等。曾先後被人民日報、南風窗等上百家媒體採訪報道。現擔任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志願者協會會長、韋志中心理學網絡學校校長等職務,其創辦的心理學網校有2萬多學員。
一葦渡心
一種情況是:與人初交往,趨利避害的本能促使我們都會展現好的一面,儘量做到有禮貌有修養有見識,爭取給對方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
但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人的缺點就暴露無遺,讓對方產生了厭煩之情,自然慢慢就會變淡。
一種情況是:與人初相識,我們都會充滿好奇心和新鮮感,想要迫切的瞭解對方的一切。可一旦聊的多了,便覺乏善可陳毫無新意,就沒有了繼續下去的興趣。
一種情況是:彼此相交甚好,可時間和空間的阻隔及境遇的不同,導致聯繫越來越少,感情也就慢慢變淡,從曾經的“無話不說”變成了後來的“無話可說”。所以說,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都需要和歲月一起成長。
所以,“人生若只如初見”成了想象中的美好。我們總希望初見驚豔,再見依然,可事實往往不是這樣。
不管是天涯咫尺,還是咫尺天涯,我們都應該抱著坦然的態度淡然面對。“習慣一些人的忽冷忽熱,看淡一些人的漸行漸遠”。人生路漫漫,總有人陪我們走上一程,也總有人只是路過。
守望麥田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我來回答一下。
為什麼有的人剛剛開始能聊得來,後來不知不覺就陌生了?
這是人和人之間交往模式決定的,也是人的本性,說到底這種現象是正常的。
人是社會屬性的產物,所以大多數人害怕獨處,恐懼寂寞,天生要合群。
每個人都有交往的需求,每個人都想要得到大家的認同。
兩個陌生的人開始接觸交流時,往往都會下意識的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好的脾氣好的耐性,總之是要比平時的自己表現的更加美好。這是人的本性,無意識的行為,是人類進化留存在意識深處的本能。
但是隨著交流的深入,以及對彼此瞭解的加深,就會慢慢的顯露自己本來的面目。也不會刻意的表現自己,只是隨著自己的本性交流。所以如果兩個人不合拍的話,那麼可能就會慢慢的彼此疏遠。畢竟人以群分,話不投機半句多。沒有相同的愛好是很難得一直維持彼此之間的那種熟稔的關係的。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在一開始彼此都非常投機,有很多話題可以聊。談天說地,談古論今。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大家彼此成家立業後,都要忙於自己的家庭和事業,那麼就會很少 有機會再聊天,但是彼此之間的情誼還是不會變的。
自從網絡誕生後,很多相隔天涯的陌生人也能夠通過互聯網彼此交流,掏心掏肺,互為知己,一聊傾心,再聊傾人,這些多半見於異性之間的。可是一旦彼此見面後,可能不如想象中的美好,就像大家說的“見光死”,而從無話不談的兩個人,變成了完全陌生人一樣。彼此不理不睬,不聞不問。
總之,這種現象都是正常的。無論何種原因,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不可能維持一成不變的,從開始,到發展,到高潮。。。最後變成陌生。畢竟每個人都是別人生命中的一個過客而已。
思變隨想
第一,從小到大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再到社會,我們經歷了無數的同學朋友,當年我們恨不得吃住在一起現在也變得很少聯繫甚至不聯繫了,是我們不友好了,還是有什麼矛盾了呢。一切都是隨著我們成長了,圈子也就隨著改變了,環境改變了,需求也就變了。只能去尋找自己同類人交流成長。
第二,同樣我們生活中有的人開始聊的很好,原因是初次印象好,覺得相互容易交流,時間久了任何人總有一個交流的過程,慢慢的生活節奏外部環境在一個點上繼續交往,不在一個點自然來往就疏緩下來了。這是一種成長,一種進步,是很正常的一種規律。
因此說,生活中不是說誰把誰淡忘了而變得陌生,而是彼此都是對方生活中一段時間裡最後的陪伴。
HGgood
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只怪世事無常,變化太快,大多事情無法預知。
一、人和人交往,剛開始往往始於顏值,而後才開始瞭解,在相互瞭解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性格不合而互相疏離,到最後變成陌生。
二、剛開始有共同愛好而聊得比較投機,後來因為性格差異而疏遠。
三、因為利益疏遠變陌生。有一方大度,有一方計較。或雙方都比較計較的,友誼都難走遠。
四、同為環境變陌生。相隔遠了,感情漸漸變淡而變陌生。
這條最讓人傷感。我有很多朋友因為分別久了,最後漸漸疏遠了。
五、其它導致變陌生的原因。
朋友,能走過三個月的已不容易,能堅持六個月的值得珍惜,能相守一年的堪稱奇蹟,能熬過兩年的才叫知己,超過三年的值得記憶,五年後還在的,應該請進生命裡。十年後依然在的,那就不是朋友了,已經是親人,是生命的一部分了!
致每一個走入內心深處的朋友,你若不離,我必不棄!
春夏秋冬閒扯淡
為什麼有的人剛開始你聊得來,後來不知不覺就陌生了?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應該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人都是對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兩個人剛開始聊天,彼此是陌生的,都是感興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就會越來越熟悉,一些人就會喜新厭舊,尋找新鮮和刺激,這就像是我們很多人,讀一本喜歡的新書,開始讀的時候津津有味,如獲至寶,讀完了就會擱置在哪,甚至丟掉成了廢紙也大有人在。
歲月是一把刀,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幾乎所有的相聚,早晚有相忘江湖的一天。這也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所以說我們都要且行且珍惜。不要等到有一天曲終人散,一切都回不到從前的時候,徒留傷感。
楊子墨語
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人大腦情感所至!人性都喜歡😍關注新鮮的人和事物,時間久了,就不由自主產生疲勞效應!
二,人和人之間由於經歷不同,生長的環境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有差異,所以最終都有一些矛盾甚至衝突!開始初次見面,禮貌有加,懷著好奇的❤心裡相敬如賓,互相禮讓,當然就能和平相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就爆漏出每個人的缺點,產生分歧,自然開始保持距離!
三,現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互相爭利的事很多!容易產生敵意,為了自保也不能長期在一起聊天,唯恐把自己的實際想法出賣了,而失去處理事情的主動權!
輕鬆大自然
人和人交往,就好象中醫的望、聞、問、切。
剛開始的時候,相當於望,是觀氣色。言談舉止、衣著打扮,互相審視、判定,只是給人印象,眼緣。
聞,是聽氣息。聊天,無論是聊家常還是聊人生、聊人情、聊處世、聊工作、聊專業等等,一定都能聽出喜好和善惡。
問,是問症狀。通過進一步的聊天,慢慢就瞭解了一個人的脾氣、性格、人品、秉性。
切,是最後的摸脈象。聊著聊著,就會發現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因此,剛開始的聊的來,並不一定是情投意合。人與人之間,距離不是問題,差距一定是問題。話不投機半句多、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是一個圈子不必強融,都會導致後來的越來越陌生。
歲月靜好115618106
只知其表,不知其裡,時間卻能夠幫忙證驗友情的真偽。有時候,某些人有求於我們,就熱情的讓人招架不住,事兒辦完了,感情也消失的一乾二淨;有時候,我們被某人表面的繁華所吸引,聊著聊著,才發現與自己“三觀”風馬牛不相及,也就喪失了接近的主動性。一方對另一方失去了熱情,彼此的聯絡也就會跟著漸行漸遠,最後成為陌路人。
心境是一種微弱而持久的感情,人人都希望在茫茫人海中遇到能夠帶著自己飛翔的人,與隱匿在心中的另一個自己相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彼此呆在一起即舒服又自然,不必討好也無需太多的表達,甚至從對方的一個眼神中,就能獲得所希冀的東西,這是每個人的心理所祈求的最佳狀態。人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朱古力,永遠都不知道哪一種適合你。在失去中擁有,在得到中失去,本就是件很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