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專家解析我國入汛以來天氣氣候特點

專家: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

陳麗娟:4月以來,我國氣候波動較大,雨季進程偏晚,雖然全國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但降水呈現“北多南少”格局,空間分佈極不均勻。主要特點有:

華北、黃淮、江漢、江淮等地降水多,中東部出現5次強降水過程,局地影響大。截至目前,淮河、海河、黃河流域平均降水量分別比常年偏多88%、70%和43%,但遼河、珠江、松花江流域分別偏少52%、30%、22%。

華南入汛晚、雨量少,華南東部和江南南部氣象乾旱發展。今年華南4月20日入汛,較常年偏晚14天,平均降雨量只有19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35.6%,為1992年以來最少。

強對流天氣發生早、強度強,部分地區災情重。今年我國發生了8次強對流天氣過程,雖較常年同期偏少10次,但發生時間早、強度強。5月15-18日,華北南部、黃淮、長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等地出現了大範圍的雷暴大風和短時強降水天氣,多地風力達8-11級,甘肅、重慶、江蘇、河北、安徽、河南等地遭受不同程度風雹或洪澇災害,災情嚴重。

氣溫波動幅度大,階段性低溫和階段性高溫範圍廣。4月以來,有6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其中清明節前後的大範圍寒潮天氣影響最大,北京出現本世紀以來首次4月降雪,西北、華北、東北,以及黃淮、江淮等地過程最大降溫幅度達到14℃,部分地區超過17℃。但5月中下旬江南大部、華南東部出現35度以上高溫天氣。

气候专家解析我国入汛以来天气气候特点

陳麗娟:去年10月至今年4月,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了一次拉尼娜事件。目前華南降水偏少的原因是本次拉尼娜事件對熱帶和副熱帶大氣產生的滯後影響以及中高緯度大氣環流異常共同作用的結果。

同時,今年中高緯度環流也呈現異常狀態。貝加爾湖至北太平洋地區高度場異常偏高,導致東亞東部環流場呈現“北高南低”的特徵,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有利於引導來自孟加拉灣的西南暖溼氣流沿副熱帶高壓西側北上輸送到長江以北地區,再配合冷空氣南下的影響,導致江淮、江漢、黃淮等地降水偏強、偏多。

气候专家解析我国入汛以来天气气候特点

陳麗娟:南海夏季風平均爆發時間在每年5月23日前後,截至目前,南海夏季風尚未爆發。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今年孟加拉灣季風和南海夏季風的爆發均較常年偏晚。

熱帶大氣低頻振盪(MJO)活動是導致今年南海夏季風偏晚的重要原因。MJO具有顯著的30~60天週期振盪特徵,它的起始位置一般在印度洋西部和非洲地區,它的活躍位置一般對應著龐大對流雲團,有強烈的垂直上升運動。這些對流雲團通常能夠佔據幾十個經度,並以一定的速度向東移動,但移動速度快慢不均,大約1至2個月可以繞赤道地區一圈,之後又在印度洋西部“東山再起”。

MJO如同熱帶地區的“巨人”,在成長和移動過程中通過加熱大氣引起全球範圍內的天氣和氣候的變化。當MJO主體位於不同的熱帶地區時,全球降水異常的分佈會有很大差異。通常當MJO位於中南半島和海洋性大陸區域時,我國南方降水易增多。總體而言,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在年際-季節尺度上對我國氣候有較大影響,而MJO在季節內時間尺度上對氣候的影響更為重要。

今年5月以來,MJO的對流活躍區一直在熱帶印度洋西部和非洲地區,沒有明顯向東移動,而中南半島至海洋性大陸地區的對流受到抑制,明顯偏弱,因此南海地區一直維持東風特徵,副熱帶高壓也相對西伸,控制南海地區,季風無法爆發。

一般而言,南海夏季風與副熱帶高壓之間存在一個“你退我進”的關係。南海夏季風爆發意味著副熱帶高壓向東撤出南海地區,南海地區底層的盛行東風變成西風控制;之後,南海地區對流活動顯著加強,華南前汛期降水的性質將發生明顯變化,由之前的“鋒面降水”變為“季風降水”,降水強度較季風爆發之前將會增強。

在東亞夏季風系統中,南海夏季風爆發意味著東亞夏季風季節進程的開始。所以梅雨通常發生在南海夏季風爆發之後,因此今年的南海夏季風爆發異常偏晚也容易造成梅雨開始時間偏晚的可能性增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