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最后为什么把江山还给了李家而不是留给自家人武三思?

看侃影娱

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又说:‘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

这段记载说了两个理由。第一个是天人未厌唐德,就是上天和百姓还没有怀疑李唐的影响力。狄仁杰举了一个足以憾动武则天的例子,营州之乱。 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饥荒,武周边官不恤而谩之,大贺氏部落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史称营州之乱。初,武则天仼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负责平乱。但,朝廷军队轻率冒进,遭伏击全军覆灭,造成兵源紧张,后幸亏突厥人从背后偷袭孙万荣契丹军,孙万荣被部将所杀,这场动乱才得以平息(因这场胜利武则天把年号改为神功元年,有人考订李白家族从碎叶城返四川应在这一年,而误记为神龙元年)。这场战争,武则天本来想让武氏子弟建功立业,所以委以重仼,没想到适得其反,武氏子弟不仅

无建树,而且平庸贪婪和怯弱都被大伙看在眼里。狄仁杰抓住这一点把武三思和李显在营州之乱中招兵上的号召力作一比较,武三思一个多月招不到一千人,李显不到十天,就招到五万多人,民心向背一目了然,政治上精明透达的武则天怎能不心头一震。第二个理由才提到母子之情和庙不袝姑。所谓庙不祔姑,就是皇家宗庙只能供奉父系母系直系血源的,没有供奉七大姑八大姨的规矩,李显是你亲儿子,他做皇帝,你才配亨宗庙的祭祀,武三思是你侄子,你是他的姑姑,他做皇帝以及他的子孙做皇帝怎么可能把你这姑姑供在宗庙里呢?这就是中国宗法制的规矩,武则天活着可破,死后就破不了。这两条称得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武则天怎能不慎重考虑。(有人考订第二条庙不祔姑出自御史中丞李昭德之口,而非狄仁杰说的,并因此话丢了性命。我以为并不必拘于谁说,在武周后期恢复李唐的势力暗流汹涌,持此说法劝谏则天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狄仁杰只不过因位高权重,深为则天信任,所以影响更大而巳)。

其实还有第三条,作为政治家的武则天已近垂暮,她巳嗅到朝野上下甚至外邦还是认李唐不认武周,狄仁杰只是捡轻的说,道理她己明白。第三条就是她无法逾越两个儿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这道坎,两个都是她亲生,两个都做过皇帝,就像两座寂静的火山,一旦她撒手西去,多少人想举起这皇帝的旗帜。虽然她为了上位镇压了许多李姓藩王,但她不可能为了她那些无能的武姓侄儿而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亲儿子下手,她不下手,那些武氏子弟就根本不是对手,为了避免她死后武姓一族遭到毁灭性杀戮,她主动还政李唐才有一线可能,因此,公元699年重立巳做过皇帝后贬为庐陵王的长子李显为太子,这一举措巳表明武则天的态度,断了武三思的念想,此时她精力尚可,极力想协调李武两姓的关系,但公元705年当她病危之际,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那个深谙韬光养晦之道也做过皇帝的次子唐睿宗李旦发挥了急先锋的作用,控制了朝廷的权利,逼武则天下诏禅位于太子李显,唐中宗是在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完成权利交接的。中宗复辟,史称神龙革命。半年后武则天才病逝,亨年八十二岁。


null108161361

武则天没办法,

被儿子杀了,谋害,假诏书!

武则天一辈子能成就霸业,是个绅士多度的人,不违抗时代,很多时候都是借势而为,很多人认为是武则天还给儿子,大错特错!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武则天想着还给李唐的人,就不可能改国号,既然改了国号就说明武则天本来打算武家上位的!但是为什么最后又给了!其实成也武则天,败也武则天!

武则天其实最大的优点,会用人,但是不是什么人都用,要贤能的人到重要岗位,这也就导致了一个奇葩现象!

武则天选的官,提拔的却不听武则天,反而听李唐的,这有好处,就是国泰民安,也有坏处,那就是武氏一族继位就难了!

所以到最后朝廷的官员,比如狄仁杰,张柬之等等都劝谏武则天,不过武则天压根就不听,不然就不会有武三思立储君的事,其实这个时候武则天还是希望给武家人的!把周朝继承下去!

但是最后,为什么给了李唐,被害的!

因为武则天死了,然后发的诏书,如果是自愿给,武则天可以在活着宣布,活着宣布,有很多好处,最起码,不回让武家人起疑心,还可以稳固儿子的江山,为什么活着没说?因为被谋杀的,而且诏书是假的!这又是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军权在武则天手,武家人军权在手,武则天活着不宣布,死了自然武家人上位,不过可惜的是,天算不如人算,李唐后人先动手,杀死武则天,改诏书提前夺取江山,然后清理武姓,为什么要立马上位,清理武姓的人,就是害怕人家查出来什么,然后反扑,快刀斩乱麻!活生生的玄武门之变!

所以说,从武则天改国号,武三思立储君,到最后武则天死,才拿出来诏书,就可以看出来,绝对是谋杀,只是李唐重新掌权之后,表面上要对武则天好厚葬,甚至乾陵等等,实际是为了争取时间,清理武家人,免得人家反应过来!

好,我们在往下走,李唐天下,武则天无非就是进去祖坟,供奉,有撒意思?很多人认为武则天就是这样,其实能够把武则天请进李唐祖坟,说白了,也是为了麻痹武姓人,争取时间,一网打尽,还落个好名声!

但是假如武三思做了皇帝呢?那就不一样了,很多人说,皇位给侄子,还不如给儿子,笑死了!你可能忘记主要的一点,如果武三思做皇帝,武则天那可就是周朝的开国皇帝,那功绩可大了去了,随便是侄子,也要供奉的,和李唐开国皇帝一个待遇,你想想,武则天,愿意选择那个?如果是你,你会给谁?

答案,显而易见,是给武三思,但是活着不能说,因为要给李唐面子,让武三思及武家掌握军权,自己走了,武三思顺利上位,军权在手天下我有!当初武则天立后不就这么回事!

只是历史是阴暗的,李唐提前杀了武则天而已,武家人没反应过来就被连根处理!

所以说,李唐‘江山自从玄武门之变之后,基本只要换皇帝都有这么一手,多谢采纳!

我来集中回答网友的疑问,儿子比侄子亲?

武则天自从改朝换代之后,地位变了,成武皇帝,代表的利益也变了,儿子孙子等李唐后代,此时并不是武则天代表的,反而武三思武家的利益才是最主要的,不然不会把很多军权给武家,更不会让武家的利益越来越大!

神龙政变,没有杀武则天?

所谓的神龙政变,就是逼迫武则天的,而且从2到11月,对外界一直说是病了,说白了,第一武则天年龄大了80多岁了,基本就是靠躺着!第二,就是武则天不愿意传位给李唐,才有这样的政变,如果愿意传位,政变风险多大?

第三,武三思始终没有见到武则天,开始三个月,武三思信了,然后怀疑,最后也准备行动结果武则天,死了,才立马知道,坏了!

而很明显,武三思及武家没反应过来,其实这时候人家就是逼迫武则天,武则天不同意,最后杀了武则天,假昭都出来了,顺便对外宣布武则天驾崩,等武家人反应过来,武则天死了,死无对证!在厚葬,趁机清理武家人!

网友问题:神龙政变只是为了还政给李显?没杀武则天?

这位网友,你是电视剧看多了,自己好好想想,80多岁了,要还政,谁信,如果是给李唐,还等不了几天!说句难听的,是李唐在赌博,如果武则天不是被谋杀,篡改诏书李唐就拿不到江山!当时的武姓基本霸占了朝廷,军队方方面面,而李唐根本不是对手,才没办法,铤而走险有这一步,利用假诏书先把皇位拿到,慢慢削弱武姓的影响力!

所以杀武则天是最简单,最快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李唐为什么发动神龙政变?而不是武三思发动!

对于李唐,已经认识到了,一旦武则天离开,自己凭本事根本拿不到江山,因为在武则天时期,李唐的权臣基本消灭了!武姓基本垄断朝廷的方方面面,所以形式对李唐并不利,再加上武则天本人根本就没有还江山给李唐的意思,最后才铤而走险,杀武则天,改诏书,先发制人躲得江山!

而武三思为什么没有?没有对80岁的武则天政变,道理很简单,形式对武三思有利,如果没利,武三思肯定先发制人!武三思胜券在握!皇位绝对自己的,一种就是武则天诏书给武三思,第二种就是武三思自己夺取,都可以!因为武三思也知道,武则天不可能给李唐江山,所以才静观其变,没有动手。

不过最后也没想到,李唐会先发制人,杀死武则天,等反应过来,皇帝都变了,晚了!


看图猜电影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归结为狄仁杰的劝谏起了作用,其实不是,有些夸大了狄仁杰的作用,也有些小看了武则天。

脑子正常的人都清楚,儿子和侄儿谁跟自己更亲。这个问题不用多想,也不用狄仁杰来告诉武则天,她自己就会懂。

武则天之所以考虑过武三思,是因为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就是儿子姓李,儿子当了皇帝,是必然要把国号改回去的,武周的事业就算是完蛋了。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儿,那么侄儿姓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但是,如果武则天真的选择把皇位交给武三思,情况会更好吗?

答案是不会。武则天可以当女皇,可以反对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但武三思毕竟是个普通人,还是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更多一些。那么,如果武三思当上了皇帝,会不会以武则天的继承人自居,把武则天奉为武周的开国皇帝,当成武周的太祖皇帝呢?

也不会。这有两方面需要考虑的原因。

第一个问题,武三思虽然是武则天的侄儿,但他也有自己的生身父母。姑姑和父母谁更亲,这对武三思来说,是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当了皇帝以后,是要给祖先立庙祭祀的。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庶人没有。作了皇帝,就要追封自己的七代祖先为皇帝,而且都是自己的男性直系祖先,父亲,祖父,曾祖父,这样一路往上追溯。

武三思如果如愿继承皇位,要立七庙,自然会祭祀自己的直系男性祖先,武则天是没有位置的。

如果武三思继承了皇位,要让自己的武周王朝延续下去,毫无疑问会选择最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继承方式,也就是让自己的子孙继承皇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武三思脑子正常,也不会给武则天太高的评价,否则就无法确实子承父业这种继承方式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只要有基本的常识,没有人会想不明白。武则天这种人精,更不可能想不明白。

那么是否可以如很多人说的那样,武则天干脆打破常规,让太平公主继位呢?

也不可能。太平公主和李显李旦一样,姓李。即便武则天可以以政治性的方式,强迫他们改随母姓,和武则天一样姓武,但这也同样毫无意义。太平公主和李显李旦都清楚,他们继承的合法性来自他们的父皇唐高宗,而不是母亲武则天。

而且,对太平公主兄妹来说,这天下本来就是他们的,只是被自己的母亲偷走了而已,现在还给他们,他们也不会感恩戴德。如果有一个人偷了本来属于你的东西,又还给你,你是对他感恩戴德,还是仇恨?

太平公主还有一个自然而然的必定被排除的原因就是,她没有子女,即便她继位,将来继承也是问题。就算是她有子女,也是不姓武的,而是随父姓的。他们日后继承皇位以后,会面临和前面提到的武三思同样的问题。

而且,李显李旦都在,太平公主并不是力争让自己继承皇位,而是在帮李显争夺皇位。因为她很清楚,这是李氏和武氏的生死存亡之争,如果武三思真的在这个斗争中赢了,他们都是死路一条,没有退路。

相比之下,把皇位交给自己的儿子,这是最不坏的结果。即便他们必然把国号改回为唐,武周从此就没有了,但武则天毕竟还是他们的亲生母亲,即便不能享受武周开国皇帝的祭祀,起码还可以和高宗合葬,享受皇后的祭祀吧。

所以说,到底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儿武三思,还是自己的儿子,还是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这对武则天来说其实是一个稍微冷静思考一下就不难作出决定的问题。

狄仁杰的回答只是让武则天再次确认了一下,即便是她最信任的大臣狄仁杰,她给了他极高的待遇和恩宠,狄仁杰实际上也是心向李唐的。也就是说,武则天在狄仁杰的回答里看到的是人心向背,她并没有让天下人真正接受一个女皇帝。所以,她最终还是选择向世俗妥协。

《大路朝天:中国道路与中国革命》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萧武

其实武则天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把皇位传给武家,她之所以重用武家兄弟,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朝廷的政治平衡。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又怎么会想不明白若是武家兄弟称帝,自己这个做姑妈的连太庙也不能配享,更何况武则天与武家还有一层血海深仇。又何必用狄仁杰来提点武则天立子不立侄呢,所以说武则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持朝局的政治平衡。

武则天的父亲有两位妻子,第一个妻子早亡,留下了武元庆和武元爽两兄弟。后来李渊做媒,武则天的父亲娶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而杨氏只生下了则天姐妹,没有儿子。所以在武则天父亲去世以后,家业由儿子接管,杨氏母女的苦日子到了,武家人对杨氏母女颇失礼。所以武则天才入宫,企图寻求机会。

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苦于朝中没有自己的亲信,于是将

武元庆和武元爽两个异母哥哥弄到朝廷中为官。可是这两位非但不感恩戴德,还口口声声说自己能进朝为官是靠了父亲的恩德。武则天知道了以后勃然大怒,将两兄弟废黜出京城。而他们的家人,男的被流放岭南,病死者众多,而女的则被没入后宫。以前欺负杨氏(武则天母亲)的武家人,被杨氏用鞭子抽到骨头都露出来而死。武则天和武家堪称血海深仇,她又为何重用武承嗣与武三思呢?

众所周知,武则天改唐为周本身就有很大的阻力。朝廷中的大臣心中颇为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暗中反对自己的人太多了,武则天不能屠戮殆尽,否则无人来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后来武则天对这些李唐分子说:

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
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

一席话说的李唐分子哑口无言,还好武则天称帝时已经六十七岁了,他们不介意再等几年,更犯不上拿命来赌。换句话说,他们都在等着垂垂老矣的武则天去世罢了。所以武则天要找一股势力来制约李唐势力,这样武家兄弟才被武则天选中,她让武家兄弟来监视那些李唐的遗老遗少。

武家兄弟很卖力,把李氏诸王杀得很干净,而那些支持李唐的臣子被杀的被杀,靠边站的靠边站。武氏兄弟还拼命的收集李显和李旦的罪证,企图杀了他们好让武家人入嗣大统,可是武则天就是不杀李显和李旦。因为武则天心里雪亮,知道武家兄弟的小算盘。武则天要的只是两派势力的平衡,这样她的皇位才能坐稳当。

而武则天虽然暂时平衡了内部,外部发生的一件事又将彻底打破这个平衡,那就是北方的默啜可汗造反了,口号是光复大唐。这个时候武则天让武家兄弟去平叛,无奈武家兄弟业务水平实在太差,二人都只是溜须拍马之徒,好久才招了几千士兵。武则天一看这肯定不行,所以又派李显去平叛,几天便招募了五万士兵,直吓得默啜可汗立即退兵。朝中的狄仁杰看准时机,说了这样一段话:

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

所以武则天为了保持帝国的稳定就迎回了李显,立其为太子。李显一回来,李唐的势力明显增强,武家则戚戚然,哪里还肯拼命干活。武则天为了继续保持稳定,让武家继续卖力,想了一个好主意,让武家和李家联姻,成为一体。还让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武三思等人在宗庙昭告天地,发誓和睦共处,还把发的誓刻在丹书铁卷上。

可是武则天万万没想到李家和武家好的速度太快了,血海深仇竟然和没有一样。武则天也看傻了眼,两家一起把控朝政,竟把自己给架空了。这是武则天不能忍受的,她决定引入第三股势力来再次平衡,张家兄弟(武则天的情人)粉墨登场,成立控鹤监。两人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渐牵制了武李两家的势力发展。

而武则天也在两派势力中间插入了楔子,让二张不可能倒向李武势力,这样朝野再次取得微妙的平衡。可是武则天毕竟越来越老,二张毕竟也是靠脸上位的草包。以张谏之为首的李唐势力发动了神龙政变,杀死了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登基,复改国号为唐。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于之前的安排,武家竟没有人遭到诛杀,反而继续被李唐重用。

以上。


逆流时代

晚年的武则天到底怎么想的,我们已经无法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最后的光景,过得相当凄惨。唐朝政治纷争,可用残酷二字予以形容,始终伴随着流血牺牲,甚至常有骨肉相残之事。题主问“武则天最后为什么把江山还给了李家而不是留给自家人武三思”,似乎有些过于高估了皇权。事实上,在武则天晚年时,下一任皇帝交给谁,已经不是其能左右的了。

(武则天画像)

武则天初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任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和皇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高宗死后,先后于高宗、睿宗两朝临朝称制,并于公元690年改国号为“周”,又称“武周”,自封为武周皇帝。自公元690年至705年,武则天做了十五年的女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范冰冰饰武则天)

但是,武则天的皇位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稳固,在武周政权中一直存在着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即李唐王朝的拥护者。随着这位女皇帝的逐渐衰老,其对政权的掌控力也日益减弱。因此,这股势力也开始暗流涌动,最终演变成了一次政变,即历史上的神龙之变。

(刘晓庆饰晚年武则天)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拥护李唐政权的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兵变,率兵攻入皇宫,迎立被废黜的中宗显复位。因这一政变发生于神龙年间,故又称为神龙政变。在神龙政变中,将武则天宠幸的张易之、张昌宗等人诛杀,残酷地打压了拥护武则天的政治势力。

(神龙之变主要领导张柬之)

面对张柬之等人的胁迫,武则天被迫妥协。在兵变的第二天,武则天宣布由李显监国,第三天又宣布自己退位禅让,第四天李显继位称帝。可以说,武周政权在短短的三四天便再次易手于李唐,此事已完全超出了武则天的控制。

(唐中宗李显画像)

所以,武则天并非是把江山还给了李唐,而是在政治斗争中丧失了主动权,最终在极其凄惨的状态下进行了“禅让”,并很快于当年年底病逝,享年82岁,系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碣石樵子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女皇帝。但是皇帝也是人,也有寿数终尽的时候,选择继承人成为她必须考虑的事。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皇位为子承父业、兄终弟及,一直在同姓人中传承,再加之武则天女性皇帝的特殊性,导致她的皇位传承陷入了两难境地——

传子还是传侄

一方是自己的同姓子侄,一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看起来似乎的确难以抉择。

可是,只要我们去看一下武则天的少时经历,就不难理解她将皇位交还给李家的行为了。

她和两个哥哥有仇怨,她可以说是两个侄子的杀父仇人,她怎么可能把帝位传给侄子。


武则天之父武士彟(音约)本为商人,因资助李渊起兵而受重用,官至工部尚书。

起初,武士彟的妻子为相里氏,生子武元庆、武元爽。后相里氏亡,再娶杨氏,生三女,武则天为二女。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继位,武士彟被外派做官。

在武则天十二岁那年,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她的父亲去世了。

武士彟去世后,这个家庭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其中详情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只是知道武元庆、武元爽兄弟对待继母杨氏无礼。

可以想象,父亲死了,武元庆、武元爽二人怎么会继续对继母和三个的同父异母的妹妹以礼相待呢,母女四人的日子一定不好过。

于是,武则天随母亲搬回长安居住,十四岁被召入宫中为才人。



这之后的故事不再多说,武则天入宫,一步步坐到了皇后的位置。她依旧忘不了她的两个哥哥曾经是如何对待她的,她将二人贬谪至边远地区,形同流放,两人均死在了流放地。

武则天称帝后,需要自己人来对抗心存不满的官员,于是重用武氏宗族的人,尤其是他的两个侄子武三思、武承嗣。

可是重用不代表重视,也可以取后一个字为利用。武则天对两个侄子只有利用、只能利用。我认为武则天自己是十分清楚这一点的。

一切的根源来自她的少女时代,失去父亲的呵护,两个哥哥的落井下石已经在她弱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只有自己不断地向上爬才能不被别人欺负,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武则天做到了,她完成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她一步步地爬到了时代的最高点。看似风光,背后的酸楚也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甚至她亲手杀掉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她不会将帝位传给两个哥哥的后代,她没理由这么做,凭什么让她这么做!


谢谢各位啦!


林杭之

武则天是中国第一位女皇。

她登帝之后改国号为大周,当时武则天已67岁,在位执政15年。

武则天做为一个女性来说,能有男人一样的雄才大略,当然也对自己的身后退路早已想好了万全之策,把江山还给李家正是她顾全大局的考虑。

她还是觉得自己的儿子是自家人,娘家侄子毕竟不会拿她当亲妈对待。于情于理她都不会将江山留给武家人。

1、她在位期间虽然屡次废太子,镇压李姓藩王,也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和政权。并没有对李家子弟赶尽杀绝。

虎毒不食子,她还是把两个亲儿子李显和李旦留下了,只是削弱了他们的势力而已。想想我们普通女人也肯定觉得儿子比娘家侄子要亲,自己的财产都愿意留给自己的亲儿子而不给娘家侄子的。

这是人之天性。她只是想以女人的身份向世人证明女人也可以执政天下,指点江山。她做到了。

虽然她颠覆了男权时代的很多伦理,但武则天并不是不明事理的人。

她当然可以洞察天机,明白江山、权力随着她的离去最终还是要交给儿子的。只要她想把江山留给儿子们,那肯定是民心所向,也是李氏家族的众望所归。所以你看武则天还是很英明的。

2,最后促使武则天将权力交付给李显,太平公主也是有一定功劳的。大家都知道太平公主是武则天非常溺爱的一个女儿,当时在朝廷也很有自己的政治势力。

太平公主自然是偏向于李氏子弟的,毕竟她也姓李,从小和哥哥们一起长大,自然和自己的哥哥们感情深厚,她总是在明里暗里的帮助李氏子弟,为李氏子弟保存实力。

这也为李家江山重振皇威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做为武则天并不是不知道,她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太平公主在她的母亲前也是排斥将江山交给武姓子弟的。

3,虽然在武则天在位期间,武家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但那都是因为武则天在后面撑腰。武姓子弟粗俗不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毕竟和李氏子弟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资质没法竟争。这一点武则天比谁都清楚,就算把江山交给武姓子弟,他们也治理不了,守不住江山。

何况武则天自己也无法逾越两个亲生儿子,总不能为了侄子对两个亲儿子下手吧。她做不到。

但是为了避免她撒手西归之后,武姓子弟遭到毁灭性的杀戮,她主动把江山交给李家,才有一线希望。

因此,公元699年重立做过皇帝的李显为太子,这一举措,表明了武则天还政于李家的态度。也断了武三思的念想。

在此期间武则天极力的协调两姓关系。公元705年当武则天病危之机,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次子李旦起了先锋作用,控制了朝堂的权利,逼武则天下召禅位于李显,唐中宗是在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完成了权利交接的,史称“神龙革命”。

武则天半年之后病逝,享年八十二岁。留给后人一块无字碑。


有书共读

武则天晚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一方面自己的儿子都是李姓,如果立儿子为太子,那么以后他们必然要恢复李唐社稷,这是已经建立武周政权的武则天不愿意看到的;另一方面,如果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那么武周的政权将会保留下来,但是侄和子之于她的亲疏显而易见,而且自己百年以后也无法被奉到祖庙里,武则天可谓左右为难。



就在武则天左右摇摆的时候,狄仁杰的一次精彩的回答让胜利的天秤向李家倾斜。

《新唐书》:会后欲以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唐中宗李显被废后,封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又说:“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

以上的文字来自《新唐书》,是武则天和狄仁杰的一次对话,大概意思是武则天想立武三思为太子,问大家,大家都不敢回答。这时候狄仁杰说:天下人心还在唐,武三思去募兵,很久也不过千人,而庐陵王取而代之,很快就有五万募兵。狄仁杰首先从“天意”的角度来说明,人心在李不在武。虽然武则天已经杀了更多“拥唐派”,但是人心不变,武则天深感压力巨大。

狄仁杰先打“天意牌”,接着又发起了“亲情牌”。

他开门见山的说,儿子和侄子孰轻孰重陛下还不明白吗?而且如果你立庐陵王为太子,以后理所当然的配享太庙,但是如果立武三思,他怎么会让姑姑享受太庙呢?狄仁杰又从亲情角度分析问题,而且又提起皇帝都很在意的太庙问题,直戳痛点,令武则天茅塞顿开。

《资治通鉴》:武则天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翅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指前面“太帝以二子托陛下”中的“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资治通鉴》的内容是武则天让狄仁杰解梦,狄仁杰顺势而为,说梦境导向李唐将振作起来。通过以上几次交流,武则天逐渐放弃立武三思、武承嗣为太子的想法。


其实武则天自己知道人心向李唐,更明白子和侄的亲疏,只是利益熏心,使他不够清醒,经过狄仁杰恰到好处的点拨,最终明白过来。

而后来由李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则直接杀死了武则天的男宠,并威逼武则天退位,最终李显登上皇位,唐朝复辟!


史徒行者

武则天姓武,但是她座的天下是李唐的天下,按理来说皇位应该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是她的儿子姓李,如果传给武姓后人就只能传给侄子。

到这里就涉及到古代帝王享太庙的问题,也就是死后能不能得安生的问题,一半政治一半鬼神。

武则天中间几次废立太子,让她觉得自己几个儿子始终都是李家血脉,跟自己无法同心同德。

如果立武家的子孙做太子,无非就是武三思或者武承嗣这样的,自己的女儿是女人,但无法像自己一样独霸天下,没有这样的本事。那俩货,不管立哪个,将来继位之后,肯定要改自己的父母为太上皇和皇太后,武则天不是他们的亲生父母,肯定不能进太庙的,那自己不是没有人供养香火无人祭奠,自己奋斗了几十年的丰功伟业谁来歌颂?

据说这还是当朝宰相狄仁杰提醒,武则天想到自己进不了后世子孙供奉的太庙,自己变孤魂野鬼那多凄凉,所以武则天还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武则天做为历史上的传奇女性,被拍成许多版本的电视剧,冯宝宝、潘迎紫、刘晓庆、贾静雯、范冰冰等等都演过武则天,今天咱们来说说范冰冰版的《武媚娘传奇》。

范冰冰自导自演的《武媚娘传奇》毁誉参半,许多网友都是一边骂一遍看,但最后还是看完了,范冰冰从十几岁的少女演到80多岁的老妇,人物把控并不到位,但是她颜值高,而且整部电视剧服装造型相当华丽,也是让人大饱眼福!

范冰冰的美可以让人忽略她的演技,精致的五官美得如同妖孽般,皮肤更是好得没话说,范冰冰曾说过自己一年要用掉七百多张面膜,每日早晚两片某品牌的微碳净彻黑面膜护肤,美女都这样勤奋,作为平凡人的我们还有什么资格成为黄脸婆!


星娱看点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子,她开创了女人做皇帝的历史。

但是历史上对她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她在位期间既贤能又凶残,在疯狂打击李唐皇室的同时,又将李唐王朝推向了开元盛世。所以唐朝王朝对于武则天,可以说是非常矛盾的,敬之又恨之。

武则天在费尽心力夺得李氏江山,为何最终又决定在死后,把皇位还给李唐皇室呢?我想可能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一、人心在彼

武则天是通过夺权上台的,她夺的谁的权?是她儿子的权,可以说武则天的武周王朝是继承于李唐王朝的。

这种继承并没有通过政变或战争来进行,而仅是武则天通过个人的政治权谋手段来获得的。

虽然武则天依靠自己强有力的手腕夺取了自己儿子的皇位,但是手上可用的人全都是李唐王室的臣子,聪明的武则天自己也明白,她只不过是李唐王朝的管家罢了。

她在执政晚期,虽也受到武三思等人的蛊惑,有了传位武氏的想法,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因为武则天很清醒地知道,武氏一族在唐朝根本就不得人心,一旦强行传位,那么在她死后,武氏一族立刻就是刀斧加身、顷刻族灭的局面。

所以深思熟虑之后,武则天最终决定将皇位还给李氏,这也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

二、身后之事

在中国,古人对自己死后能够享受的待遇是非常重视的,在这一点上就连皇帝也不会例外。

左传讲“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就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当武则天在意识到自己已经衰老以后,自然也会考虑到这一点:自己死后,有谁来祭祀呢?

武则天自然也会和其他人的想法一样,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就算自己再怎么对儿子不好,也是抹杀不了儿子和自己的血脉亲情的。

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一族,是绝不可能与自己的亲生儿子相比的。哪怕在身前,武三思会声称要祭祀自己,但是死后的事情,又有谁能知道呢?

其次,武氏不得人心,如果武则天强行传位给武氏一族,必然会招致国内叛乱,毁掉武氏一族。到时候李唐皇室重新获得皇位后,也不会再祭祀自己了。

因此权衡相关利益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武则天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女人,她巾帼不让须眉,虽然在位期间杀伐果断,权谋手段无人能及,但是到了临终的时候,还是决定回归到一个母亲和女人的角色上,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并以李氏媳妇的名义与高宗李治合葬。

这一聪明的举动,既避免了自己死后被翻案的同时,也避免了因为传位不当而导致国内的混乱,这无疑是一国之君英明的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