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非聖
崇禎比天啟親政,比天啟能力強,可為啥亡國了?
他倆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崇禎沒有藩邸舊臣。
這是個深層次的制度問題。在明代,太子登基後會把自己的老師引入內閣,會把自己藩府的太監引入司禮監。正因為如此,在給太子配備太監和老師的時候,都是人中龍鳳。
(團隊很重要,內閣與司禮監就是左右手)
這樣的好處就是在登基後,迅速形成新的班子,保證新帝的權威,高效率的開展工作。如此情況下,最高權力被完全掌握在皇帝和親信手中,很容易做到如臂指使,想做事可以做好,做壞事可以做的很大。
君王勤政就是明孝宗。不勤政就是明憲宗,穆宗,還有天啟。
天啟有值得信任的孫承宗與魏忠賢,不管皇帝如何,他們都為皇帝遮風擋雨。孫承宗在遼東有進展,魏忠賢雖然操蛋,但他知道自己的家在哪。
(天啟貪玩,但他有自己人幫他)
那藩王入位就沒有藩邸舊臣了嗎?有,但水平不夠。
嘉靖就抱怨自己從安陸帶來的太監水平太低,素質也低,承擔不了司禮監和京營的任務,還腐敗。所以嘉靖還啟用武宗時期太監張永。但嘉靖通過大禮議培養了自己的親信文官,張璁,桂鄂等,在內侍上培養了一批人。自然也就垂拱而治,大明1566的那個就是。
(嘉靖的帝王心術,冠古絕今)
崇禎面臨的情況和嘉靖初期一樣。而且更嚴重。沒有就藩,周圍太監,長史等文官配備都很少,所以登基後內閣,司禮監都沒有他的人。加上這時期朝堂黨爭嚴重,內閣很難找到信任的,前後換了五十人,始終沒培養幾個自己人。
太監倒是培養了一批親信,高起潛,盧九德,王承恩等,他們矜矜業業,有的四處領兵作戰。
文官中偶爾有親信用到前線。崇禎信任袁崇煥,女真入關到了京師。信任孫元化,吳橋兵變,登萊亂成一鍋粥。
(崇禎確實是孤家寡人)
十七年沒有人替他遮風擋雨,他也沒有依靠,自然越來越與臣下距離遠。他抱怨臣下不可靠,臣下抱怨君王急於求成,殺人太狠。
當他遇到楊嗣昌,就是找到了知音,楊可以給他背黑鍋,不畏人言,踏踏實實做事,最後以大學士出征。崇禎也投桃報李,給大學士,前線兵敗也不計較。很好的搭檔。
整體而言,崇禎朝太缺乏班底,中樞從來都不穩定。且崇禎沒受到過有效帝王教育,面臨內外軍興。自然難以應對,藩王入衛的制度困境。
一枚明粉
中國歷史上的大明王朝,歷時276年(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經十三世,共十六帝,最後一任皇帝乃是崇禎皇帝(朱由檢)。雖然有種說法是“明非亡於流寇,而亡於廠衛”,揭示了明朝的滅亡和宦官專權有不可推脫的干係,但崇禎皇帝的三次失誤,則成為了壓死大明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崇禎皇帝
人心不穩,殺魏忠賢
一個新皇帝上臺之後,最重要的事兒是什麼?是穩定人心,不管前朝舊臣也好,本朝新臣也罷,上臺之初穩定好局面是非常有必要的選擇和安排,當時明朝廷內部主要是兩撥人,宦官集團和東林黨人,魏忠賢自然就是宦官頭子,東林黨人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寫文章罵人,然後欺上瞞下兼併農民土地,組織幹工廠也不交稅的一幫人,明熹宗臨死前對崇禎帝說過你要依靠他才能坐穩江山,為什麼這樣說呢?
魏忠賢
首先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要知道就算在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公司裡,靠的都是上下一心,更何況是一個朝廷了!明末的朝廷更是混亂不堪,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依然有一個可以統一思想的領袖,他就是魏忠賢!依靠著自己一手創立起來的特務系統讓當朝官員驚恐不已,大小官員的隱私把柄都在手中掌握,使其不敢不與其同心!浙江巡撫潘汝楨奏請熹宗為魏忠賢開立生祠,一時間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地方官都在本地開設了魏忠賢的生祠,包括前線將軍袁崇煥!可見此人威望之大!崇禎帝倒也可以,一上來就把他給殺了,好傢伙,那大小官員還怕什麼?蜂擁而上一鼓作氣把宦官特務集團幹掉,讓皇帝成了睜眼瞎,繼續加大力度兼併土地,反正也不上稅,不幹白不幹,那就幹吧,這下可好有地的東林黨人利用制度把稅務加到沒地的農民身上,那不起義才怪呢?!崇禎第一錯,錯在此處!
前線無人,殺袁崇煥!
袁崇煥
崇禎帝接手的大明朝已經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農民起義和外敵入侵不斷的摧毀著大明的根基,清太祖努爾哈赤帶領東北軍不斷南下,袁崇煥奉命把守寧遠,大明軍隊一方面要抵抗南下的金兵一方面又要鎮壓農民軍,兩線作戰疲憊不堪,此時中央國庫空虛,軍餉拖欠,遼東子弟兵譁變此起彼伏,袁崇煥像一個救火隊員一樣,到處滅火,打秋風,湊軍餉,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保家衛國,崇禎二年,袁崇煥殺毛文龍,致使皇太極與南蒙林丹可汗聯手攻打北京,直逼城下,袁崇煥領兵回防,在廣渠門大財聯軍,但是卻遭小人讒言,讓生性多疑的崇禎帝誤以為袁崇煥與皇太極有了秘密交易,一代名將落得凌遲處死!
寧可活受罪,也死要面子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割地,不賠款,不遷都”這些熟悉的語句成了今天我們對大明好感的讚美,如果我們客觀站在當時明王朝的立場上,還會不會覺得好呢?
李自成一戰滅國
崇禎帝太愛面子了,對於後金政權,就一個字,打!對於李自成的起義軍就一個字,打!誰動我江山,我動誰腦瓜!不和談,絕不和談,就算打進北京城也不談,不遷都,就算打進紫禁城也不遷都!是,和談遷都都留罵名,可江山都丟了就留美名了嗎?後金政權早年曾和明朝密談只要遼東一片地,可稱臣納貢,李自成直逼京城時還和明朝當局談判只要封一個王爺噹噹就好,但崇禎帝都沒有答應,最後在一個黯淡無光的時刻淪落到身死國喪。
奇點歷史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正統意義上的明王朝滅亡了,後人在評論崇禎皇帝時,有一種論調特別受人尊崇,那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很多人都認為崇禎皇帝勤勉有加,為病入膏肓的大明拼命續命,並沒有歷史上那些亡國之君的荒淫腐敗之相,彷彿一切的錯都是崇禎朝的大臣們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崇禎皇帝坐像
要我說,崇禎皇帝要為大明王朝滅亡負很大的責任,他就是亡國之君。
其實大明王朝在崇禎的手上並不是非亡不可,崇禎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是西北地區的“流賊”,就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上說的農民起義軍隊,李自成、張獻忠等,二是來自東北地區不斷壯大的後金(清朝)。崇禎皇帝同時面對著這兩大強有力的對手,拆東牆補西牆,最終兩邊都沒堵上。
明末農民戰爭
但是,在崇禎年間,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嗎?其實,至少有兩次機會,崇禎皇帝可以挽回局面,或者至少可以為大明王朝再爭取幾十年時間。
第一次是1642年,大明王朝同時面對農民軍和滿清內外交困已久,不堪重負的兵部尚書陳新甲派遣使者與清朝議和,後此時被崇禎皇帝知道,召見陳新甲,之後崇禎皇帝默許陳新甲與清方議和,其實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當時雖然清朝已經在東北佔據了有利的地位,關外幾乎已經全部喪失,但是皇太極並沒有入主中原的想法,而且皇太極終其一生也未能正面突破山海關。
崇禎皇帝默許陳新甲和談
如果能以山海關為界,先與清廷議和,平定內亂後休養生息,再與皇太極一爭高下,關外之地失而復得也未可知。即使不能收復關外之地,但是至少能力保關內不遭受滿清鐵騎的踐踏,不致使華夏民族衣冠淪喪。
可惜,最終秘密和談的消息被言官們得知,言官們紛紛上書彈劾陳新甲,愛面子的崇禎皇帝只好把所有的罪責都推給陳新甲,最終和談也不了了之,崇禎皇帝只得繼續兩面作戰。
第二次是1644年,李自成在陝西西安稱帝,並率大軍一路東征,一路上勢如破竹,李自成一月份從西安出發,三月份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其實,這一段時間,崇禎完全有時間進行轉移,崇禎皇帝可以遷都到南京,明朝有個先天優勢,明朝是兩都制,南京有一套備用班子,只要皇帝南下,到了南京以後政府機構可以照常運作,而且當時南方還有相當多的兵力可堪調用,與李自成劃江而治、甚至劃淮而治都是很有可能的。
李自成
從後面南明的歷史中就可以看出,清軍消滅了李自成之後南下,南明尚有江北四鎮、湖南何騰蛟、福建鄭芝龍等兵力,再加上崇禎皇帝無可置疑的正統身份,南方軍民必定跟隨崇禎一起抗擊以異族身份入侵的清兵。
而且,南下之後的崇禎還有一個優勢,雖然說出來很多人要罵人,但是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南下之後崇禎雖然丟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但是也是丟掉了一個沉重的包袱,西北與河南遭到流賊的破壞,山東則經常遭到滿清的侵略,此時的北方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全靠江南的財政支持,如果沒有北方的拖累,崇禎完全可以憑藉南方的經濟和兵力,鞏固長江或者淮河防線,而且李自成將會夾在崇禎和滿清之間,南下之後的崇禎皇帝將會處在一個十分有利的位置,反而是李自成將要承受南北雙方的壓力。
1644年4月形勢
如果,崇禎皇帝能夠在1644年果斷拋棄北方,將一舉扭轉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而且能夠利用江南的經濟構築堅固的防線,再圖恢復也未可知。
有人說,明朝276年“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些品質能夠做到固然好,但是也應該審時度勢,崇禎皇帝是不割地,但是自己死後明朝的全部領土都成了滿清的,這就是不割地?崇禎皇帝是死社稷了,但是留下的百姓呢?任由他們被異族欺凌?任由民族文化和傳統遭到敵人的摧毀?難道這就是一個帝王應該做的嗎?
天涯看點歷史號
我對明朝皇帝大多不喜歡。但對崇禎,還是比較欣賞和敬佩的。
那明朝的滅亡,是崇禎誤了明朝,還是群臣誤了崇禎?
我不贊同崇禎誤了明朝。我認為,表面上是群臣誤了崇禎。但根本上,是明朝誤了崇禎。
中國歷史上,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最典型的帝王是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杜周,把群臣和皇族屠戮殆盡),最典型的朝代是明清。
法家思想就是以刑罰捍衛君權,奴役臣民。《韓非子_忠孝》篇謂之: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正如《大明王朝》第一集開頭,周雲逸因誹謗朝廷臺被梃杖打死。大明朝的君主把大臣當奴才。大臣自然不會為國家盡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最後,大臣貪汙了幾百萬兩銀子,寧肯亡國,也不捐給和國家。
正如孔子所言:只有君守君道,臣才會守臣道。正如孟子所言:君視臣如心腹,臣視君為手足。君視臣去草芥,臣視君如賊寇。
皇帝把群臣當了二百多年奴才,即便你崇禎是是明君。大臣也不想為你盡忠了。通俗的說,是徹底不一心了
所以,表面上是群臣誤了崇禎。實際上是用法家思想治國的大明誤了崇禎。
楊朱學派
竹山的清溪澗
我認為是崇禎誤了明朝,不是群臣誤了崇楨。(為聖君者親賢臣,遠小人。像袁紹失敗了,能全怪手下文武嗎?曹操都說河北殊多士乎,袁紹不能用。)群臣有好壞、有能幹的有不能幹的、有忠的有奸的。崇禎身為一國之君,要會識人用人。有句話講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人才莫盛於三國,唯三國之主能用人。那朝那代沒有奸臣壞人小人,難道君主都講群臣誤他的嗎?史書經常講奸臣誤國,難道身為皇帝就沒有責任?沒有皇帝的提拔重用,請問他如何能誤國?
崇禎在太平時,也許能成為治世之君。但明末數代積累下來的弊端,崇禎難救明朝於危難之中。
第一:處置閹黨,牽連過廣。處斬二十五人(兵部尚書、綿衣衛指揮使、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綿衣衛左右都督)、充軍十一人(大學士、總督、吏部尚書、各部左右侍郎)、流放徒刑革職二百餘人。(內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工部尚書、督師、還有眾多小官)閹黨(還有數十位漏網,後面也有受打擊的)東林黨到了南明還繼續黨爭。明朝官場可以說是大換血,致使東林黨獨大。(處置閹黨迅速,能得出崇禎是有能力的君主)閹黨也不盡然都是壞官,東林黨也不盡然都是好官。(像抗倭名將督師胡宗憲,戚繼光的領導。名氣沒有部下的大。因早年嚴嵩提拔他,在嚴倒臺後。打成嚴黨,獄中自殺。)
第二:用人更換太頻繁(降罪、下獄、殺、免官)先講下內閣來,崇禎十七年間,首輔換了十五個。(基本上一年換一個,難道這麼多都不堪用?首輔更換頻繁對國家並非好事)加上次輔等內閣成員換了五十多個。(明朝一般是一個首輔、加上幾個次輔)內閣成員大多都是比較清廉的,能幹的。下面列舉部分內閣成員:1
鄭以偉:蓋棺之日,囊無餘貲。2程國祥:布衣蔬食,不改儒習。卒後,家貧不能舉火。(一個國家內閣副總理死後家中揭不開窩,可以說是非常清廉。也能在側面反應明朝官員俸祿太少,加上經常欠俸、實物抵俸)反對國家對老百姓加稅,建議借都城賃舍一季租谷可得50萬。勳戚閹豎,多怨國祥。3薛國,素仇東林。被認為是閹黨餘孽。(辭官回家)後來首輔溫體仁再提議用他。同樣是反對加稅,提議向皇親國戚那裡借錢助響。崇禎雖同意,但受到激烈反對,罷官回鄉。後拘回京師,下令自縊並懸屍兩日。4傅冠:誤批奏摺引罪歸鄉。後清朝勸降,拒絕投降。(有章奏發自御前,冠以為揭帖,援筆判其上。既知誤,惶恐引罪,帝即放歸)5賀逢聖:為人清廉,行仁政,減稅。兩次入閣,兩次辭官。6文震孟:因受彈劾而免職,後詔復原職。(天戶年間曾彈劾魏忠賢,杖八十貶職外調。向天啟皇帝上書 大臣朝見皇上,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場.......陛下與大臣當場裁決。如此,則皇上更加聖明,百官皆有進取之心。若僅執揭帖一紙,長跪一諾,北向一揖,還要那些蟒袍玉帶、冠冕朝笏的大臣幹什麼?魏忠賢扣留,跟天啟皇帝講傀儡登場。並未全文讓天啟看。崇禎年上書:最近幾年來,振肅綱紀都採取了哪些措施?選賢任能用了幾人?安內攘外有什麼策略?富國強兵有何方法?(其實崇禎看到這段話,也是不高興的?這等於在質疑崇禎)陛下應奮然一怒,頒發哀痛之詔,追究犯法該職者的罪行,從重處治,採取切實可行的安撫、綏靖政策,放寬對黎民百姓的徵派。先收人心以遏制叛逆,慢慢地再籌劃增加稅收的方法,切毋竭澤而漁。把那些患得患失的官吏都趕出朝廷,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以定國亂。如此,國家尚可挽救。崇禎並未採用。後因為許譽卿說話而免官回家)7李標:清正,性耿直,敦大禮,顧大局,明辨是非曲直,敢於直言諫君,克保令名,每事持大體,以風節顯。曾 上疏:對窮困痛苦的百姓,應該實行撫綏政策,而不是鎮壓和屠殺;應寬免多年積累的餉賦,反對全國各地的竭澤而漁。李標還提出,要還鹽政權力於國家,官府不能侵佔百姓農田等。每當有大臣受誣、受陷害時,總有李標挺身而出,為其力辨,有時甚至頂撞崇禎。殺袁崇煥時,李標還竭力為袁崇煥辯護。(明史:自是深疑朝臣有黨,標等遂不得行其志。五次上書辭歸。)8成基命:逮捕了袁崇煥時,主張慎重處理。(明史:基命獨叩頭請慎重者再,帝曰:“慎重即因循,何益?”基命復叩頭曰:“敵在城下,非他時比。”帝終不省。)祖大壽率關寧軍回遼東。建議讓袁崇煥寫信召回。袁崇煥案件中,持保袁態度。主張施政從緩(召對文華殿,帝言法紀廢弛, 宜力振刷。基命曰:“治道去太甚,譬理亂絲,當覓其緒,驟紛更益擾亂。”帝曰:“ 慢則糾之以猛,何謂紛更?”其後溫體仁益導帝以操切,天下遂大亂。)崇禎頻繁召對,可見也是非常想中興大明。可就是太急了。後因袁案數次受彈劾,三次上書引歸。(首輔只做了幾個月)9何如寵:崇禎要誅袁崇煥族,幸得他救。三百餘口免死。後六次上書請辭。10邱瑜:曾召對:督師孫傳庭出關,安危所繫,慎勿促之輕出。俾鎮定關中,猶可號召諸將,相機進剿。”帝不能從。內閣中當然也不少奸臣之類的。例如溫體仁,周延儒。崇禎繼位後錦州兵譁,督師袁崇煥請給餉。帝御文華殿,召問諸大臣,皆請發內帑。延儒揣帝意,獨進曰:“關門昔防敵,今且防兵。寧遠譁,餉之,錦州譁,復餉之,各邊且效尤。”帝曰:“卿謂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發。但當求經久之策。”帝頷之,降旨責群臣。居數日,復召問,延儒曰:“餉莫如粟,山海粟不缺,缺銀耳。何故譁?譁必有隱情,安知非驕弁構煽以脅崇煥邪?”帝方疑邊將要挾,聞延儒言,大說,由此屬意延儒。(沒響給還疑邊將要挾)
首輔陳演曾嘆息說:在崇禎面前,每句話都要思前想後,稍微一句說錯,能嚇得後脊樑都溼
六部尚書和其他官員也更換頻繁。例如1刑部易尚書十七人。薛貞以奄黨抵死,蘇茂相半歲而罷,王在晉,未任改兵部去,允升遣戍,韓繼思坐議獄除名,胡應臺獨得善去,馮英被劾遣戍,鄭三俊坐議獄逮繫,劉之鳳坐議獄論絞,瘐死獄中,甄淑坐納賄下詔獄,改系刑部,瘐死,李覺斯坐議獄削籍去,劉澤深卒於位,鄭三俊再為尚書,改吏部,範景文未任,改工部,徐石麒坐議獄落職閒住,胡應臺再召不赴,繼其後者張忻,賊陷京師,與子庶吉士端並降。(雖然有些是罪有應得,但不盡然那麼多吧)2兵部尚書十四人:重罪、自殺、革職、下獄。3督師總督十一人處死,自殺。4巡撫十一人:終崇禎世,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
第三:在當時內憂外患,南北受困(南有農民軍起議,北有後金入侵)其實當然先跟後金議和是對的。先消滅農民軍,日後再回頭滅後金。我們知道從古自今,主和的通常給人罵賣國,喪權辱國。而主戰的往往高風亮節。有罵主和的,罵主戰的基本沒聽過。我覺得只有對國家有利,就是對的。主和也好主戰也好,那個對國有利就行。像一戰時德國進攻蘇維埃政權,外有德國及帝國主義武裝干涉蘇維埃政權。(帝國主義,資本主資國家是敵視共產主義的)內有沙俄殘餘勢力(得到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幫助)列寧勸說各委員對德國議和。(簽訂了和約,割地賠款。在很多看來無疑是賣國)蘇維埃紅軍集中力量對付沙俄勢力。一年後德國戰敗,列寧宣佈對德和約作廢。
楊嗣昌也曾主張議和,崇禎不同意。後陳新甲以南北交困,派人跟後金議和。開始崇禎不知道,陳新甲也是敢有作為。後來崇禎同意(帝既以和議委新甲,手詔往返者數十,皆戒以勿洩。外廷漸知之,故屢疏爭,然不得左驗。)陳新甲更是作死上書講是崇楨同意的,於是斬陳新甲。如果崇禎能果斷力排眾議主張議和未必不可行。當時還問內閣議和可不可行,但內閣不說話。(知道崇禎要找擋箭牌,內閣謝升就因議和一事免職歸鄉。後在家鄉抗闖軍。但後面降清,是其一汙點)之後無人敢言議和。所以農民軍每當給剿的差不多時,又要面對後金。農民軍春風吹又生。
後金想不想議和,我認為是想的。1明朝必竟國力人口數十倍於後金。後金是想如越南故事:黎氏越南奪了陳氏越南政權。明成祖數伐越南。黎氏越南一邊跟明朝打仗,一邊想要得到明朝的認同。嚮明宣宗上書講:我也想把政權歸還給陳氏,但遍尋越南並沒有陳氏後人(實際上都讓他幹掉了)明宣宗考慮到明朝主要敵人是北元,於是封越南國王。當時來說明朝是天下共主。(朝鮮棒子就以明朝小弟,自譽小中華為榮)2後金生產條件落後,需要跟明朝的互市。後金一直保存著從女真各部蒙古各部奪來的敕書。(就是跟明朝貿易的憑證。努爾哈赤的父親爺爺讓明朝軍誤殺,明朝就賠了十三封敕書)3皇太極曾寫過一封信給崇禎。開頭九個字就表明了要議和。金國汗謹奏大明皇帝。謹奏:是明清大臣給皇帝的奏本用語。表明皇太極是臣,崇禎是君。金國汗大明皇帝:表明皇太極是藩屬國王,崇禎是天下共主。(汗、王可以有很多,帝只能有一位)汗無論是在少數民族還是漢都是國王的意思。例如忽必烈是蒙古大汗,還要再稱帝。
第四農民軍勢大,內無糧響兵員外無救援。應南遷南京,尚可有一息之存,來日再光復。南京必竟是明太祖據而稱帝的龍興之地。而江南並未受到農民軍的大規模衝擊。崇禎遷南京,至少不會出現後來南明的諸王爭大統(弘光、魯王監國、唐王監國、隆武、永曆)當時是有不少官員上書南遷。
周皇后也提議南遷:周後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問之,遂不語,蓋意在南遷也。(皇后不敢直接回答,也是有原因。必竟後宮不能幹政。)讓天啟的張皇后知道了講: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這個我不認同,國要是亡了宗廟陵寢還有用嗎?何況南京有明太祖的廟陵寢)崇禎不敢揹負這罪名。(北宋時勸宋真宗遷的人就給人罵個半死。但這時的明朝跟北宋那時的情況不同。北宋尚未到存亡之間)勸過崇禎遷都的也有不官員。1李明睿:對崇禎講:現在是生死存亡的時候,賊人要逼近京師,南遷吧。崇禎回 此事重大,爾且密之,切不可輕洩,洩則罪坐汝。(誠急危亡之秋,那容拖拖拉拉)然後李謀劃遷都事。在上朝時公開上奏南遷,激起眾人口誅筆伐。有的言官還痛哭流涕。提出不殺李不足以安人心。(宋真宗時寇準也是講要殺了提議南遷的人。最終宋真宗沒有南遷。前面也說了明朝跟北宋情況不同)2李邦華提出讓太子去南京監國。這時很多人沉默不語。(明成祖北伐就留明仁宗在南京監國。當時還未遷到北京)光時亭跳出來阻攔講:國難當頭,怎麼能棄宗廟陵寢而逃呢。(話是很對,但不切實際。後來投李自成了,再投南明。南明以他阻先帝南遷,再投賊。殺了他)跟著越來越多人反對。崇禎於是發表堅守不南遷的話。3督師李建泰、大學士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少詹事項煜請,先奉太子撫軍江南。光時亭又跳出來講:奉太子往南,諸臣欲何為?將欲效唐肅宗靈武故事乎?(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往蜀地。眾臣在靈武擁唐玄宗兒子率唐肅宗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也是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他們不敢回答。崇禎於是問戰守之策。群臣沉默。(外無救兵,內無糧響。如何戰守)於是崇禎講:朕非亡國之退,諸臣盡亡國之臣爾。(人家都勸南遷和先帶太子南遷,自己不敢拍板反而盾責諸臣。崇禎 有想法總是拿大臣說事兒,自己不願意承擔一點兒責任。崇禎也是想南遷,但他不願揹負棄京師宗廟陵寢的罪名。要諸臣一求再求,求著南遷。古代皇帝駕崩,太子繼位都要三讓。權臣逼皇帝禪讓都要假裝三讓。何況遷都。4再次商議戰守之策,,李邦華、項煜、範景文等再請南遷,罷而不議了。5李邦華、項煜、範景文等又請南遷,崇禎怒曰:國君死社稷,古今之正。朕志已決,無復多言。(這就是眾多明粉所講的君王死社稷。在我看來崇禎是對一些官員寒心,而說的話)6駙馬鞏永固面奏:‘賊勢猖獗,官兵畏賊如虎,祈簡才望大臣,重守都城,聖駕南行,徵兵親討。臣號召京畿義勇,可得十萬眾,扈從啟行。’上意不決,諸臣皆言其誕妄。
崇禎是想南遷的,知道京師是守不了的。1上以邊寇交織,與周延儒議南遷,命無洩。2帝召中允李明睿陛見, ……屏左右,趨近御案前,……言:‘惟有南遷,可緩目前之急。’……帝四顧無人,曰:‘朕有此志久矣。3 邦華密疏,請帝固守,而太子監國南京。帝得疏,意動,繞殿而行,將行其議。中允李明睿,亦疏言南遷便。4大順軍已兵臨城下。崇禎忽又發南遷奇想:“上密召鞏永固曰:‘卿向勸朕南行,今尚可及乎?’永固曰:‘今無及矣!暇時人尚易集,今事急,人心已去矣。
崇禎不敢決斷南遷的原因:上意非不欲南,自慚播越,而遺恨於後世,將俟舉朝固請而後許。(要是拿出當年誅閹黨的雄心、迅速果斷、)
小鴻哥
我用一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崇禎元年,有個叫周道登的內閣成員,就是抓鬮入閣的那一批,最後雖然沒被殺頭,卻也經歷了三次危機。
從這些危機裡,可以看出崇禎對待大臣的風格,也可以看出明末大臣的水平。
第一次是一天朝會,崇禎帝見一封奏摺上有“黑齒”一詞,不知道是何意,恰好周閣老在旁邊,就問他。周想了半天,回奏道:“黑齒,就是牙齒髮黑吧。”其實,黑齒是《管子》裡面講的:“齊桓公九全諸侯,一匡天下,南至吳、越、巴、牂牁、不庚、雕題、黑齒、荊夷之國。”指的是“南方蠻夷小國”的意思。周閣老熟讀四書五經,卻估計沒有讀過諸子百家。崇禎皇帝后來知道了,罵周道登“不學無術”。
第二次是崇禎皇帝正在朝堂上口若懸河地訓話,大臣們都垂手而立、洗耳恭聽。周道登卻不知道為啥走神了,突然笑了一下,被眼尖的崇禎皇帝看到了,問他笑什麼。周道登低著頭不說話。旁邊的大臣看不下去,拉他袖子讓他趕緊回答,他也咬定青山不放鬆,就是不說話。崇禎皇帝又罵了他幾句。
最後一次就沒這麼幸運了。崇禎皇帝在書房讀書,讀到一句“宰相須用讀書人”。他覺得很有意思,於是就問身邊的大臣這句話如何理解。恰好周閣老又在現場。這個問題按說是很好回答,但是周道登想了半天,支支吾吾地答道:“請皇上等臣回到內閣查明之後,再回奏皇上。”連崇禎皇帝身邊的小太監都忍不住笑了。
皇帝這次就憤怒了,對他厲聲說:“朕來給你講講吧,乾德元年,宋太祖平定了四川,得到了後蜀宮中的珍寶,其中有一件很有年頭的銅鏡,鏡子的背後卻刻有‘乾德四年鑄’字,宋太祖大驚,問宰相這是為什麼,宰相答不出來,朝堂上只有一個叫竇儀的讀書人答出來了,說前蜀偽朝的皇帝王衍也用過乾德年號,這肯定是那時候的舊物。於是宋太祖感嘆說,宰相須用讀書人,我當時定這個年號的時候,你們這些宰相都不說話,都是不學無術啊!”
周閣老和大臣們都跪下來,汗流浹背。崇禎餘怒未消,冷笑道:“呵呵,宋太祖還有個竇儀,朕呢?連這麼個問題都要回內閣研究後再告訴朕!真是愚蠢至極!朝廷養你們何用?你們讀的聖賢書都去了狗肚子裡嗎?你來回答!周道登!”無論崇禎怎麼發脾氣,周閣老就一招——沉默,沉默是最好的武器。皇帝發脾氣的時候,啥也別說,等氣消了再解釋。然而,他低估了崇禎皇帝的脾氣。第二天,周閣老就被崇禎皇帝勒令致仕,也就是強制性提前退休。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崇禎對待士大夫是比較嚴厲的,而另一方面,明末士大夫的水平真的比較一般。
因此,可以說,是崇禎和大臣一起誤了明朝,兩者之間,算是互相耽誤吧。
唉,歷史有時候真的是覆水難收。
歷史有妖氣
在我看來,朱由檢是明朝皇帝裡最沒本事的那位,雖然他始終有挽救江山社稷的抱負,可是對於政治與軍事他卻總是霧裡看花,這位性格多疑且沒有主見的皇帝,作為下棋的人卻看不懂棋盤上的局勢,弈棋的本事簡直了了。最終,朱家的江山葬送在他手裡,在生命的最後,朱由檢仍然沒有想明白他為什麼會敗,只是在埋怨或者說將亡國的責任推給了那幫他曾經信任的文臣,他認認真真寫了封遺書:“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一、朱由校落水病亡,臨終傳位朱由檢。
1627年,朱哥哥泛舟遊玩的時候,不小心落水,從此染了病,很久沒好。朱哥哥的病讓很多人心中難安,後來終於有人為朱哥哥送藥來了,說是“仙藥”,吃了以後肯定能好。朱哥哥吃了,瞬間覺得神清氣爽,拍著那人的肩膀說,不錯不錯,以後多拿點過來!
這天,朱哥哥吃過仙藥以後,如往常一般,蒼白的臉色因為興奮而有了抹紅潤,他輕輕地撫摸著他的摯愛,呼吸沉重,“親愛的,我會好好待你的。”他親暱地說著話,隨手在她身上打好墨線,多好的料子呀,要好好珍惜她。然後他拿出他的老夥計,在她身上不斷地摩擦,發出“哼哼”的沉重的聲音。
過了沒多久,他便滿身是汗,累得喘息。他停下動作,看著她,她曾經的風華竟已不再,此時的她只有累累的傷痕。
朱哥哥面帶愧色地嘆息,“是我對不起你,是我虧待了你,在我眼裡,你始終是那塊最美好的木料,放心吧,等我病好了,便將你雕刻成最美的模樣。”
忽然,朱哥哥右手壓在胸前,劇烈地咳嗽起來,最終暈倒在地上。朱哥哥醒來時,讓小魏為他拿仙藥過來,當朱哥哥正要吞藥時,卻被人將仙藥打落了。
朱弟弟憤然嚷道:“夠了,這不是仙藥!你不要再吃了,吃多了會死人的,哥哥!”
朱哥哥疲憊地看著朱弟弟,伸手示意弟弟過來,正要說話,突然口吐鮮血,用最後那口氣艱難地說:“老朱家,以後便交給你了......”
朱弟弟心情激動地從朱哥哥手中接過權杖,他的雙手忍不住地顫抖,老朱家終於是他的了,老朱家的事由他做主了!朱弟弟嚴肅地看著朱哥哥說:“哥哥,您且安心去吧!朱家定會在我手中重獲輝煌!”
朱哥哥已經沒有力氣深思弟弟是否有能力做到承諾,只是輕輕地點點頭,然後伸出的右手沉沉地垂下去了。
朱弟弟沉默了許久,然後猛地站起來,走出房間,望著夜空,眼眸裡有萬丈光芒。
二、朱由檢胸有宏圖,智疏謀淺終失國。
1627年的秋天,朱弟弟在世間的最高處坐下,激動的心情仍然沒有消退,袖裡的雙手緊緊地握成拳,俯視芸芸眾生的感覺果然爽極了。朱弟弟在心中暗暗發誓,定要將老朱家的事業發展起來,讓老朱家永遠輝煌下去,讓老朱家的老祖宗們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
這天,朱弟弟召集朱家的管理層開會,商量怎麼讓朱家的事業蓬勃起來,“朱家是我的朱家,當然,也是你們的朱家,朱家好,你們便好,如此朱家面臨危機,你們也給想想辦法,看看如何能讓朱家渡過這次危機。”
數十位管理者在會議室裡議論紛紛,朱弟弟聽得頭昏腦脹,忽然聽到小東說:“朱家如今的困境,禍首當屬小魏,不如先將他開除吧!”
小林附和說:“對,對,小東講得對!應當開除小魏!”
朱弟弟聽到小東和小林說要開除小魏,頓時來了精神,心想我也早看小魏不爽了,這次倒是機會來了。於是,朱弟弟看著小東和小林點了點頭,沉重地說:“嗯,小魏確實不適合繼續在那個位置了,他的管理理念已經扭曲了朱家的發展方向!但是,小魏畢竟是我哥哥的人,如今哥哥剛剛去世,直接開除小魏的話影響不太好,你們說說怎麼安排他吧。”
小東和小林對視了一眼,然後異口同聲說:“鳳陽分公司那邊正好向總部申請一位掃地工人,讓小魏過去吧。”
朱弟弟開心地笑了,說:“嗯,很好,還是你們想得周到。”
然後,小東和小林便做了小魏原來的位置。小東和小林以前被小魏欺負慣了,如今取代了小魏,心中憋了很久很久的惡氣總算可以吐出來了,於是便開始驕縱起來。這兩兄弟本來便沒什麼管理能力與經驗,生性又懶惰貪財,小便宜也不放過,藉著職位的名義挪用公款,將朱弟弟瞞在鼓裡,朱家反倒越發窘困了。小東和小林對朱家的事業如何卻是無所謂的態度,只是每天飲酒作樂,來往於各種高級會所,好不自在。
小東和小林拍著胸脯對朱弟弟說:“放心吧,有我們在,朱家垮不了!”
朱弟弟深受感動地說:“嗯,我相信你們!”
這邊的朱家事業陷入低谷,那邊的愛新覺羅家卻趁著朱家虛弱的時候發展壯大起來,隱隱有將要超越朱家的勢頭。朱弟弟為此非常的擔憂,決定小武家的兒子小袁去發展市場,要跟愛新覺羅家搶地盤。
於是,小袁去了。小袁不僅去了,而且也做出了成績,倒是從愛新覺羅家手裡搶回了一些朱家以前丟失的地盤,並且開始穩固市場秩序。朱弟弟為此很高興,還幾次點名表揚了小袁。
小東和小林看到朱弟弟表揚小袁,心中很不高興,生怕哪天自己的位置會被小袁搶了去。於是想方設法捏住小袁的把柄,然後向朱弟弟告狀。
小東說:“小袁是愛新覺羅家的間諜,你可不能相信他!”
小林也高聲說:“就是,就是!只有我們才是真心為朱家的未來著想的!”
朱弟弟猶豫片刻後,問到:“你們有證據嗎?”
小林嗆道:“這還要什麼證據?他私自開除小毛,暗地裡接愛新覺羅家的私活,不就是最好的證明?”
朱弟弟聽了,怒道:“可惡的小袁!枉我這麼相信他,他竟然背叛我!我要開除他!”
小東小林連聲說:“開除他!開除他!”
小武聽到兒子小袁被朱弟弟開除後,心中感到很難過,更為小袁感到委屈,可是,他卻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也不敢做。小袁的弟弟小祖聽到哥哥小袁被開除後,既害怕又憤怒,於是決定離開朱家,外出闖蕩,後來小袁給小祖寫信讓他回來繼續幫朱家,他才回來的。只是小袁從此再沒有人見過他了。
小武家的情況也越來越糟糕。
愛新覺羅家的事業在小袁被開除後是蒸蒸日上,小皇到處讓人發小廣告,說要高薪聘請高層管理,到愛新覺羅家工作,有房有車有女人,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小皇的廣告效應非常好,小武的幾個兒子原本是在幫朱家和愛新覺羅家搶地盤的,可是總是因為小東小林在背後搞鬼而失敗,簡直心灰意冷到了極點。面對朱弟弟的不信任,小東小林的壓迫和欺負,以及愛新覺羅家的高薪誘惑,小祖和小洪他們終於還是忍不住跳槽了!
小東小林在朱弟弟面前咒罵小祖他們:“這些小人,不要也罷!遲早讓他們好看!”然後又拍著胸脯說:“有我們在,放心吧!”
小武的兒子們越來越多地跳槽到了愛新覺羅家,然後來搶朱家的地盤。朱弟弟對此極為恐慌,可是看到小東小林那副淡定的模樣,彷彿又看到了希望,他始終相信小東小林是老朱家的頂樑柱,小武一家根本不值得相信。
朱弟弟看著小東小林誠懇地說:“朱家的未來,便拜託你們了!”
小東小林還在回味著昨夜的美酒與美人,隨意地揮手說:“好說好說,小事而已。”
終於,小皇意氣風發地來到了朱家的總部,小皇原本想著好好羞辱羞辱朱弟弟,可是他沒想到他竟然已經來遲了,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竟然朱家的保潔員小李糾合一幫底層的普通員工持刀搶劫了朱家總部。
當時小李拿著刀頂著朱弟弟說:“你這個混蛋,為什麼總是拖欠我們的工資?!”
朱弟弟眼淚汪汪地說:“我不知道啊,小東和小林沒給你們發嗎?”
小李惡狠狠地說:“哼,你們是穿同一條褲子的!是他們不發還是你不發有什麼區別!既然你不給,那我們便自己拿,兄弟,什麼值錢拿什麼!”
朱弟弟哭得更厲害了:“小東小林,你們在哪?我好害怕啊!”
小李斜視朱弟弟:“別瞎嚷嚷了,他們早跑了,你個糊塗蛋!”
聽到小李的話,朱弟弟“啊”了一聲,然後渾渾噩噩地來到了煤山,眼神渙散地看著那棵歪脖子樹,怔怔發呆。
過了很久,朱弟弟緩過神來,哭道:“小東小林,你們這兩個混蛋!是你們害了我,害了我們朱家!我做鬼也不會放過你們的!”
說完話,朱弟弟覺得人生已經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還是做鬼去報復小東小林還有小皇吧。於是,他將褲腰帶解下來,懸在歪脖子樹上,然後上吊自殺了。
小皇看著吊在樹上的朱弟弟,心中說不出的感慨,氣氛逐漸凝固起來,旁邊的人也不敢出聲打攪他。
忽然,從旁邊竄出來兩個人,跪在地上抱著小皇的腳,諂媚地說:“皇老闆,皇老闆,我們也想跳槽到您這來!”
這兩人正是小東和小林。
小皇看著小東和小林,什麼也沒說,只是輕輕地點了點頭,然後又看向樹上吊著的朱弟弟,沉沉地嘆了口氣。
朱弟弟在風中懸掛著,朱家的事業沒了。
吾與吾國
公司倒閉了,老闆責任大還是員工責任大?你先問問公司在老闆收益大還是員工收益大。老闆天然就比員工責任大,崇禎到死都認識不到自己錯誤。不管明君昏君吧,您總得有人扶你吧!宋徽宗夠昏的吧!起碼還有蔡京,蔡攸梁師成童貫這些人保著,金人來了往南跑也能跑。崇禎這位爺可是一位真正的孤家寡人,朝中大臣不管忠奸都不管這位,因為這實在是個壞老闆,刻薄寡恩而且很混賬,老是讓人辦事,完了還讓人背黑鍋,這樣的老闆,誰給他賣命。
牛魔王78736374
我認為是崇禎誤了明朝。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明朝的問題不是一召一夕了,到了崇禎上臺後,明朝內政外交都已經是焦頭爛額了,可崇禎皇帝不懂變通,無論是治國領兵都拿不出好辦法,反而是自毀長城殺了當時的國之柱石袁崇煥。
崇禎皇帝可以說是最不會變通的皇帝,內有李自成張獻忠作亂,在外有滿清虎視眈眈,國家最後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了,崇禎不僅拿不出好辦法,卻還在那想著所謂天子守國門,這是不是傻了。
崇禎皇帝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一點也不會變通,比如就在當時可以嘗試和滿清談和學習北宋宋真宗和滿清簽訂類似《檀淵之盟》的條約,可以滿足滿清的錢財要求,如果能談判成功,最起碼能贏得幾年緩衝時間,那就可以先全力對付李自成張獻忠,等到平定李自成張獻忠後,就可以在和滿清開戰,這樣至少可以避免兩線做戰的窘境。
如果不和滿清談判,那在最後關頭李自成進逼近北京時崇禎如果打算殉國,那也應該安排好後事,因為當時明朝還沒到最後山窮水盡的時候,當時南方還在明朝控制之下,吳三桂還沒決定降清,左良玉還有幾十萬人馬,鄭成功史可法張煌言等重臣還在,而且都手握重兵,所以明朝其實還有機會翻盤,崇禎當時可以讓太子提前出京去南京為帝,這樣一來,崇禎死後南明也不會分裂,有崇禎兒子在位,鄭成功張煌言等會一心抗清,就是吳三桂也未必會死心塌地的為滿清賣命,而南明也就不會那麼快就被清軍擊敗,所以說崇禎是個糊塗皇帝。
崇禎做為皇帝不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最後國破家亡,這怨不得別人,就是崇禎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