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次吃苦勝過1萬次說教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報道。
一個泰國的5歲男孩,早上起來不願意上學,他的父母怎麼勸都沒有用。
這個場景對於我們而言都很熟悉,但這位泰國媽媽的處理方式卻很不一樣,她幫孩子請了一天假,帶著他去撿垃圾。
一開始,孩子還因為不用上學而高興,但沒過多久,就開始喊累了。
這個媽媽絲毫沒受影響,依然帶著他走了3.5公里,用一小袋空瓶子換了2泰銖。
孩子累得實在走不動了,想做公交車回家,結果因為錢不夠而作罷。
路過冰淇淋店和餐廳,孩子一次次的停留,又不得不繼續前進。
最後,孩子跟媽媽說,“媽媽,好累,好熱,我想上學,我要回家。”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與撿垃圾相比,回家上學實在是幸福太多,這個媽媽用最簡答乾脆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到這一點。
在我身邊也有一個相似的故事。
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學,是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的高材生,在讀高中的時候,他曾覺得學習太辛苦想休學,他的爸爸拗不過他,於是就同意他暫時在家,但不能閒著,而是下地幹農活。
結果,每天早出晚歸,風裡來雨裡去,不到半個月,他就大呼辛苦,最後心甘情願回去上學,而且比以前更加努力用功,高考的時候,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全省最好的大學,讀研的時候,又考上了清華大學。
真真切切的吃苦體驗,遠勝於各種語言堆砌的說教,對於農村孩子而言,學習是最直接改變命運的方式,學習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
二、有智慧的父母,都會讓孩子吃苦
拍完《讓子彈飛》之後,姜文便從大眾視線中消失了整整一年。
這一年的時間,他帶著兩個兒子到新疆鍛鍊,住最簡陋的房子,實行最嚴格的計劃。
姜文把從小嬌生慣養、備受寵溺、總愛無理取鬧的“小公子”,硬生生鍛鍊成,精力充沛、身體強壯、能夠在高原上飛奔,與野兔賽跑的“野孩子”。
他說:
如今的小孩,最缺乏的食物不是營養品,而是苦頭。多吃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既鍛鍊了身體,又增強了能力。少時吃苦不算苦,算財富。
他還計劃每年都要帶孩子去最艱苦的環境中鍛鍊。
去年夏天,樂嘉帶著4歲半的小女兒靈兒徒步沙漠,四天走完了76公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腿上和腳上起了水泡,覺也睡不好,半夜裡帳篷太熱,被蚊子圍攻……
面對這些困難,兩個人都沒有放棄。他說:
帶女兒徒步沙漠,是想讓孩子明白,作為一個女孩,這一生必須要學會獨立和堅持。
雖然這次徒步因為孩子年齡小、強度大而備受爭議,但無可否認,野外生活體驗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堅韌毅力,提高孩子對於艱苦環境適應能力。
華人首富李嘉誠對於李澤鉅與李澤楷兩兄弟,一直以來所奉行的就是“吃苦教育”。
他堅信,教孩子學會自立自強,學會做人處世,比給他金山銀山要強百倍。
他從來不用私家車接送孩子上下學,而是讓他們每天擠電車,他極少給孩子零花錢,鼓勵他們用課餘時間做兼職,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
他說:
“望子成龍”之心人人皆有,但空懷一副慈愛心腸並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許多父母教子的失敗就在於不能夠“忍心”。教育孩子要“忍心”,這樣孩子們才能自立而成才。
商界大咖董明珠從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從小到大,她都沒有用車接送過兒子一次。
兒子都是做公交車自己回家,甚至會為了坐一塊錢的公交車而多等半個小時。
畢業後,兒子獨自闖蕩社會,沒有接受董明珠的資助,做著月薪只有五六千的律師工作,開著十多萬的車,住著租來的房子。
他說,“媽媽能從零開始,我也可以。”
在董明珠看來,父母真正的愛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給予滿足,最重要的是教他學會怎麼做人,讓他樹立自立自強的觀念,放任和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
溫室裡的花朵,難以經受風雨的洗禮。
當我們加班加點地拼命賺錢,好吃好喝地供養,給孩子報最昂貴的課外班,勒緊腰帶讓他們參加各種夏令營,努力讓他們“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時候,那些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那些我們所仰視的成功者,早已經把“讓孩子學會吃苦”,擺在了教育最重要的位置。
三、不讓孩子吃苦,家長只會越來越苦
去年,有一則弒父殺母的新聞讓人唏噓不已。
32歲的楊某是家中獨子,從小就是家中的寶貝,父母捨不得讓他受到半點委屈,省吃儉用地供他讀完大學。
因為沒受過苦,在步入社會後,楊某頻頻碰壁、屢遭冷落,他的心理逐漸扭曲,只想快速賺大錢。他發現意外保險有高額賠付,於是便為父母購買了多個保險。
他親自為父母下廚,在牛肉中加入了準備好的亞硝酸鹽,吃飯的時候,他主動把有毒的牛肉夾到父母的碗中。
但楊父楊母太愛自己的兒子了,一口都沒捨得吃。
楊某不甘心,又跑到廚房,把亞硝酸鹽倒入水中,端給父母,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喝下,在他面前痛苦掙扎著死去,最後,他打開煤氣製造了煤氣中毒死亡的現場。
是怎樣的溺愛,才會養出如此禽獸不如的孩子。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輩子以孩子為中心,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的父母,必然會培養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知感恩、冷漠無情的孩子。
在走上社會之後,孩子必然難以適應複雜的環境和各種激烈的競爭,家長也只能自食苦果。
盧梭曾說過一句話: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它事情不用你管”,這是多少父母曾說過的話,以為給孩子好吃好喝地伺候,他們就能成龍成鳳。
結果,最終夙願還沒達成,就分分鐘被不愛寫作業的孩子氣到心梗住院。
苦和甜永遠是相對的,沒吃過世間的苦,自然不會感受到生活的甜。
你所拼勁全力,用生命保護的小孩,可能終究會長成一個不懂感恩,不會珍惜,不知幸福的人,甚至是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廢物蛋。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吃苦受挫折是必須的,教育不能只從正面灌輸,也需要有反面教訓,不誇張地說,沒有吃苦受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學會吃苦,是一門學問
經歷苦難,可以讓孩子快速成長,甚至帶來脫胎換骨。
這並不是說,苦難本身有多大的意義,而是經歷苦難的過程,所帶給孩子深刻的思考與感悟。
學會吃苦的重點,並不是讓孩子嚐盡貧窮的滋味,明明可以衣食豐足,卻偏偏要吃糠咽菜,明明住著樓房,卻偏偏要找個茅草屋。
而是對於孩子心性的磨練,鍛鍊孩子在未來過程中,承受住一時最壞的情況,並能更好地走向未來的能力。
知乎上有個提問“當下鍛鍊小孩吃苦還有意義嗎?”
一個網友回覆意味深長,他說:
吃苦,在某一方面就是讓其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做一件相對偉大的事情,除了興趣支撐以外,都是枯燥無味或者週期性長的工作。鍛鍊吃苦,更多地是鍛鍊一種吃苦的習慣,鍛鍊一種遇到困難迎難而上的品質、鍛鍊一種不懈的勁頭。這才是吃苦最根本的目的。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伐其身行,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成長路上,沒有捷徑,剝奪了孩子吃苦的權利,也就是阻斷了他未來的成長與發展。
曾經聽過一句話,一個人只有經歷了苦難這所學校的教育,才能獲得實際有用的智慧。
從小沒吃過的孩子,缺乏對於這個世界的瞭解與感知,缺乏對於他人的理解和體諒,缺乏到達目標的堅持與毅力,缺乏對抗挫折的決心與能力。
所以,真正愛孩子,絕不是把他放在蜜罐中,而是鼓勵他去接受風雨的洗禮,體會個中滋味,鼓勵他迎著太陽奔跑,為夢想而奮鬥。
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說: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那麼首先要學會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沒有跳不出的困境。
習得技能,會為孩子增長浮華,強大內在,才能助力人生起航。
讓孩子吃到該吃的苦,才是對他最好的教育。
閱讀更多 爸媽精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