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軍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後來到了哪裡?

草上搭個飛白

國民革命軍第29軍原是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中原大戰後被改編為第29軍,軍長宋哲元,先後駐紮熱河、察哈爾、平津一帶。1937年7月7月7日,第29軍與挑釁的日軍首先交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宋哲元為了保存實力,企圖與日本人談判解決華北問題,但沒有取得預期效果。1937年7月底,宋部南撤保定。當時第29軍下轄第37師(師長馮治安)、第38師(師長張自忠,留北平)、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已陣亡)和第143師(師長劉汝明)4個師,10萬人左右。宋哲元害怕國民政府追究其責任,於是派副軍長秦德純到南京活動,經過秦德純運作,國民政府軍委會將29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為集團軍總司令,第37師和132師合編為第77軍,馮治安任軍長;第38師編為第59軍,宋哲元自兼軍長(張自忠歸隊後由張擔任);第143師編為第68軍,劉汝明任軍長。

第一集團軍組建後,駐紮津浦路沿線。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指揮津浦路抗戰。宋哲元明白這是馮玉祥要奪他的軍權,於是以退為進,稱病辭職;第一集團軍將領在宋支持下反對馮玉祥擔任津浦路指揮,致使設立第六戰區的計劃無疾而終,後來宋哲元重回部隊。

1938年,第一集團軍自河北退入河南,歸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指揮;後來,第一集團軍整建制改為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宋哲元改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1940年代初在四川去世。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戰死,馮治安接任總司令。抗戰勝利後,第三十三集團軍編為第33軍,馮治安任軍長;淮海戰役期間,第33軍擴編為第三綏靖區,司令官馮治安,下轄第59軍和第77軍,駐紮賈汪前線,期間大部在張克俠和何基灃帶領下起義,加入瞭解放軍行列,1980年代有一部電影《佩劍將軍》,講的就是這段故事。



原屬第29軍系統的劉汝明部,在抗戰中被調離原系統。該部在解放戰爭中部分投誠,部分被殲,餘部逃往臺灣。

這就是打響抗戰第一槍的第29軍的來龍去脈。


民國年間那些事

29軍士兵與日軍對峙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原來是馮玉祥的西北軍。1930年中原大戰馮玉祥戰敗後,西北軍殘部經張學良整編,組成了第29軍,宋哲元任軍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29軍撤往保定,1937年8月擴編為第一集團軍,1938年4月撤銷編制。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中國駐屯軍一部在宛平縣附近進行軍事演習。日軍聲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29軍37師拒絕。日軍隨後便炮擊宛平城,29軍反擊,七七事變爆發。

29軍守衛盧溝橋

7月28日8時,日軍在香月清司指揮下向第29軍發動總攻。戰至13時,南苑戰鬥結束。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指揮作戰中殉國。28日下午,宋哲元委派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長,於當日晚離北平赴保定。

29日凌晨,駐防天津的第29軍第38師由副師長李文田指揮,主動向天津日軍發動攻擊,攻佔天津總站日軍駐地,並向駐海光寺日軍司令部和東局子飛機場展開攻擊。但在日軍飛機、炮火反擊下,至15時開始撤退,隨之天津淪陷。

29軍士兵向前線開進

1937年8月中旬,蔣介石將29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為總司令。原37師和132師擴編為77軍,馮治安為軍長。原38師擴編為59軍,宋哲元兼任軍長。原143師擴編為68軍,劉汝明為軍長。部隊駐守津浦路沿線。9月上旬,磯谷師團沿津浦路向南進攻。第一集團軍此時內部矛盾重重,於是一觸即潰。1938年3月,宋哲元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一集團軍隨即被撤銷了番號。


飛豬漲姿勢

後來被整編為第一集團軍,初期在冀南和豫北作戰,宋哲元死後各部分散到各戰區繼續抗戰。




七七事變前的29軍,擁有80個團10多萬兵力。具體番號如下:

第37師,下轄109、110、111旅,獨立第25旅。

第38師,下轄112、113、114旅,獨立第26旅。


第132師,下轄第1、2旅,獨立第27、28旅。

第143師,下轄第1、2旅,獨立第29、40旅,和保安旅。

騎兵第9師,下轄1、2旅。

132師、143師、騎兵9師為正式番號,三師下轄各旅、團都不是正式番號,為自行組建部隊。


此外,還有軍部直轄的特務旅、獨立第39旅、騎兵第13旅、冀北保安隊,下轄第1、2旅,該保安隊按照正規師編組。


1937年8月,國民革命軍第29軍擴編為第1集團軍,原29軍所有部隊整編為四個軍。分別是:

國民革命軍第59軍,軍長張自忠。(張自忠被看押,軍長由宋哲元兼任)

國民革命軍第77軍,軍長馮志安。

國民革命軍第68軍,軍長劉汝明。

騎兵軍

整個集團軍歸屬第一戰區指揮管轄。



津浦路作戰

整編為第一集團軍後的第一場作戰。以六個師的兵力和石友三部的兩個保安旅,防備日軍的磯谷師團。日軍攻佔靜海縣後,沿運河和鐵路線前進。在飛機大炮的支援下,正面突破國軍陣地,又分兵包抄至側後,國軍腹背受敵,堅持了一個月之後,全軍向滄石線的滄縣撤退。

津浦路作戰失利造成的一個連帶影響是,讓開了第二戰區的肋部,日軍從石家莊分兵至山西,猛攻娘子關,為後來太原會戰失利埋下伏筆。

冀南作戰

第一集團軍以一個師加一個旅的兵力駐守大名縣,其餘大部兵力分進合擊,向邢臺急進。日軍由邯鄲南下,以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並配備多輛坦克,向大名進攻。擔任防守任務的是何基灃的一七九師,另還有第三十七師吳振聲旅亦臨時歸其指揮。

國軍和日軍激戰一天後傷亡很大,大名外圍工事被日軍攻陷,日軍派出大批土匪、漢奸混進城內,到處進行擾亂、縱火。日軍飛機前來轟炸時,漢奸們竟用火把指示目標。

何基灃師一面剿匪,一面迎擊日軍,在戰鬥中損失重大,激戰一天後,大名城西陣地被日軍突破,何基灃率部退守城垣。又激戰一天,全師基本被打潰散,當天晚上何基灃擬召集幾個旅長研究如何調整部署與日軍作戰,卻只見部隊情況混亂,找不到指揮官。此時日軍已攻入城內,何基灃在百感交集情況下,憤而舉槍自殺,幸有副師長曾國佐在旁拉住他的右臂,子彈未中頭部,從左胸穿過,幸而未死。

豫北作戰

冀南作戰失利後,第一集團軍主力移至河南新鄉,原屬第一集團軍的五十九軍調歸第五戰區李宗仁指揮(參加了後來的臺兒莊戰役),六十八軍被調走構築黃河南岸工事。全軍可調的兵力只剩七十七軍和萬福麟的五十三軍。全軍向冀豫之間的敵人進攻,因缺乏友軍支援致戰鬥失敗,新鄉棄守。


宋哲元死後,第一集團軍就徹底散夥了。其中第59軍和77軍後來改編為第33集團軍,集團軍司令官張自忠在棗宜會戰期間於湖北戰死。

張自忠犧牲後,77軍軍長馮志安提升為集團軍司令,該軍軍長由何基灃擔任。該軍的兩個師後來在淮海戰役中起義。

第68軍被劃歸第二集團軍,先後參加了棗宜會戰、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和豫西、鄂北會戰,抗戰結束後政改編為整編第68師。在渡江戰役中,一個師起義,餘部在福建被三野部隊殲滅。

總體來說,29軍被改編為第一集團軍後,沒有什麼亮點。分散作戰後,三個軍分別打了不少硬仗。具體資料可以在網上查閱。


Mer86

1935年夏,國民政府中央軍受制於“何梅協定”退出河北,宋哲元成為冀察地方集團領袖人物。蔣介石心裡極不情願,但也只好面對現實,“今後二十九軍居華北前線,全軍動向,關係大局,切望兄肩此重任,不負所托;我與日寇終將一戰,謂努力與日周旋,在維護主權之下,為我國備戰盡力爭取時間。”

全面抗戰開始不久,第二十九軍擴編為第一集團軍,宋哲元擔任集團軍總司令,第三十七師擴編為第七十七軍,馮治安任軍長;第三十八師擴編為五十九軍,張自忠任軍長;第143師擴編為第六十八軍,劉汝明任軍長;騎兵第九師擴編為騎兵第三軍,鄭大章任軍長。

1937年秋冬,第一集團軍主力參加了津浦路北段沿線作戰,一部參加了平漢路北段沿線作戰。沒過多久,該集團軍番號撤銷,所屬各軍先後投入徐州會戰,其中張自忠第五十九軍和龐炳勳第四十軍在山東臨沂一帶表現積極,勇敢纏鬥日軍精銳第十師團,為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贏得基礎。

1938年10月,第三十三集團軍成立,總司令張自忠,副總司令馮治安,下轄第五十九、第七十七軍。保衛大武漢,該集團軍在江北戰場節節阻擊日軍。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該集團軍隸屬第五、第六戰區,基本上活動於湖北境內,先後參加了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1940年5月,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壯烈犧牲,集團軍總司令由馮治安繼任,直至抗戰勝利。

劉汝明第六十八軍後來一直隸屬第五戰區,但不歸第三十三集團軍指揮,屬於第二集團軍建制,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也是西北軍系統的骨幹將領。1943年2月,孫連仲升任第六戰區代司令長官,集團軍總司令一職交由劉汝明代理(8月實任)。

騎兵第三軍軍長鄭大章很遺憾,1940年投靠了汪精衛政府,成為一名可恥的偽軍將領。就在這一年,病魔纏身的宋哲元在四川綿陽去世,蔣介石贈送“天地正氣”挽幛,又送輓聯:“砥柱峙中流,終仗威稜攝驕虜;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


馮傑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原來是馮玉祥的西北軍,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西北軍殘部被張學良收留整編成第二十九軍,由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宋哲元任軍長,抗日名將佟麟閣、張自忠、趙登禹等人都在其中任職。

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前第二十九軍已經發展到4個師,10萬多人。軍長宋哲元,副軍長秦德純,副軍長佟麟閣,參謀長張樾亭,第37師師長馮治安,第109旅旅長何基灃,第110旅旅長王治邦,第38師師長張自忠,第112旅旅長黃維綱,第113旅旅長佟澤光,第132師師長趙登禹,第143師師長劉汝明。

全民抗戰爆發後由于軍長宋哲元軍閥思想作祟,意圖保存實力造成平津地區丟失,蔣介石開始分化瓦解二十九軍,先是給宋哲元升官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以安其心,三十七師和一三二師擴編為七十七軍,軍長馮治安;原三十八師擴編為五十九軍,軍長張自忠;原一四三師擴編為六十八軍,軍長劉汝明。看似二十九軍實力增強,實際上各路將領已經和宋哲元離心離德了。

不久蔣介石將劉汝明的六十八軍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調離宋哲元麾下,原二十九軍其他部隊也被拆分,宋哲元黯然下野遠離軍隊。

原二十九軍部隊分開後成了抗日戰場上的主力之一,劉汝明的六十八軍和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參加徐州會戰戰功卓著。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和馮治安的七十七軍參加棗會戰和棗宜會戰,均立下赫赫戰功,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

抗日戰爭結束後因為第二十九軍的部隊都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遭到排擠,得不到補充,編制不斷縮小,當年的10萬大軍只剩不到2萬人。1948年11月第二十九軍餘部在張克俠、何基灃率領下於淮海戰役開始時宣佈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


當狗容易做人難

抗戰爆發時,二十九軍轄4個步兵師一個騎兵師10萬人,過於龐大,當年8月底被分成了三個軍,37師和132師合編為馮治安77軍,,38師和第26旅及天津保安隊擴編為59軍,宋兼軍長,次年張自忠接任,134師和軍屬特務團、騎兵團擴編為劉汝明68軍。軍的數字之和為7+7。9月29軍改編為第一集團軍,另有鄭大章騎兵師擴編的騎兵第三軍。後第一集團軍撤銷,宋本人回四川,不久因病去世。

餘部組建第33集團軍,張自忠司令,下轄77軍,59軍。40年5月16日張在棗宜會戰中殉國,24日馮治安接任,44年1月馮繼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


第33集團軍於45年10月改為第三綏靖區,駐守徐州。48年11月8日在淮海戰役中,77軍兩個師和59軍一個半師大部起義,未起義的180師一個團後被殲滅。另有所轄餘部之孫良誠107軍13日在江蘇睢寧投誠。馮治安去臺灣。

68軍於38年6月成立為第28軍團,下轄68軍,後68軍編入孫連仲第二集團軍,43年2月,劉代理總司令,8月實任,轄韓復榘餘部曹福林55軍,孫連仲部33軍,石友三餘部米文和69軍。

內戰中45年10月改為第四綏靖區,48年12月改為第八兵團,兵力僅2個軍4個師。淮海戰役與李延年兵團從蚌埠北援黃維12兵團。不果,南撤,隸屬京滬杭警備司令部,渡江戰役後退福建被殲。劉去臺灣。

張克俠何基灃起義後,部隊與江淮軍區34旅和獨立旅編為第34軍。132師為100師,獨立旅為101師,34旅為102師。

渡江後100師改隸33軍,33軍兼淞滬警備司令部,100師改編為華東公安17師。


天明遙遙山海關

抗戰後期,原二十九軍系統部隊在國民黨最高當局排擠下編制不斷縮小,靠著喜峰口、盧溝橋等榮譽才勉強保留下番號。抗戰結束後,第五十九、第七十七軍只剩下四旅八團,人數不過2萬,該部官兵又對蔣介石將他們推上內戰前線極為憤怒,長期在 徐州以北防地消極避戰。1948年11月,在分別於1929年、1938年便秘密加入了共產黨的張克俠、何基灃率領下,這兩個軍於淮海戰役開始時宣佈起義,加入了人民解放軍。


太極雲飛揚

我是走心的推薦,對於二十九軍,也就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喜峰口

大刀怒斬鬼子,其後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奮勇抗擊日寇的光輝事蹟。

卻少有人注意到“七七事變”時,盧溝橋戰區敵我兵力對比5000:120000,卻在7月底潰敗丟失北平、天津,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9軍蒙羞。

當時坐擁12萬兵力的第29軍軍長宋哲元(原馮玉祥西北軍五虎上將之首,時任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主任和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在任期間與土肥原賢二態度曖昧,默許成立漢奸機構偽“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在蔣、日之間搖擺,意圖將平津控制手中,保存自身實力。

“七七事變”

後,才從山東老家匆忙趕回29軍駐地,在其活躍平津政商界的王揖唐、曹汝霖等眾多漢奸忽悠下,以及日華北駐屯軍要求和談假象的矇蔽下,第29軍軍中也蔓延著盲目樂觀情緒-盧溝橋戰區敵我兵力懸殊,輕信仍可政治和談解決“七七事變”嚴令第29軍各部剋制反擊,嚴守駐地,積極與日寇和談

由於擔心蔣介石趁機佔據平津地區,削弱自身實力,宋哲元甚至在7月24日,中央軍增援部隊到達保定,仍電告蔣介石:刻下擬請均座千忍萬忍,暫時委曲求全,將北上各部隊稍為後退,

以便緩和目前,俾得完成準備。拒絕中央軍進入第29軍防區。

截止7月25日,日軍陸續從國內和東北增調第五、六、十、二十師團和獨立混成第一、十一旅團到平津地區,加上原來的天津駐屯軍,總兵力達到十幾萬餘人,並先於第29軍發起進攻,駐紮南苑的第29軍軍部遭到日軍主力攻擊,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陣亡第29軍防線被攔腰斬斷,隨即7月29-30日,平津陷落,張自忠將軍率殘部敗退。(下圖中為宋哲元,前排左2為張自忠)

第29軍敗走平津之後,被中央軍擴編第一集團軍,駐紮津浦路沿線,原各部主官相繼晉升,但內部已各懷異心,矛盾重重,不久後各自調任不同戰區,張自忠將軍最後壯烈殉國。宋哲元調任調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不久後病逝於綿陽。

奮起抗日-喜峰口振我國威!

後繼無力-讓人扼腕嘆息!


走心的推薦

二十九軍在抗戰爆發後,其下屬部隊改為三個軍77軍(馮治安的37師)、59軍(張自忠的38師)、68軍(劉汝明143師)。這三個軍一直堅持在抗日前線。解放戰爭中77軍(何基灃)和59軍(張克俠)在淮海戰役初期起義加入解放軍,這次起義作用關鍵,國軍攻防立刻全線崩潰,為全殲黃伯韜兵團立下首攻。劉汝明68軍最終在福建被解放軍消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