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皇帝封餘鶯兒為官女子後吟了一句詞,果郡王聽後若有所思,他在想什麼?

relicsking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是宋代朱敦儒《鷓鴣天·西都作》中的詞句,並非李白的詩詞。果郡王通過皇帝吟誦的這一句詞,便試探出了餘氏非倚梅園中放小像的那女子。



除夕夜宴,皇帝見席間紅梅,思念純元,到倚梅園散心,偶遇甄嬛。一句“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令皇帝記憶尤深。感念倚梅園中女子的才情,皇帝便命蘇培盛尋人。


蘇培盛拿了詞的上半句去,在倚梅園一眾宮女太監中,餘鶯兒對出了下半句,只因除夕夜她在園中值守,聽到了甄嬛與皇帝的對話。
除夕夜皇帝不顧皇后華妃等人的勸說,執意孤身一人外出散心。皇后放心不下,讓果郡王跟了去。於是,倚梅園中甄嬛的小像,被果郡王允禮先拾了去。都說小像剪得精巧,極像甄嬛,允禮藏有小像,見著蘇培盛尋來的餘氏,看著不像,心中已有幾分狐疑。 蘇培盛尋來了人,特意安排餘氏奉茶。梅香撲鼻,皇帝對純元的思念和感情一下子被喚起,也顧不上去做仔細的甄別,再說蘇培盛做事,皇帝估計也比較放心。

這餘鶯兒,可能是被蘇培盛教導過,對答得很還算得體,言行間也有幾分書香女子的味道。皇上一下春心萌動,龍顏大悅,便吟出了“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皇上於倚梅園中喜獲佳人,原本和純元隔斷的過往,似乎尋得了一處聯繫和銜接,自然喜不自勝,一時飄然,彷彿體會到“天上的神仙府邸也懶得去了,只願頭上閒插著梅花,醉倒在繁華洛陽城中”的神仙風致,才會吟詞抒情。


果郡王通曉詩詞,才情滿腹,自是知道皇上所言為何。但這餘氏本就只是區區宮女,胸中無墨,聽了皇帝這一句詞,自然不知其意。蘇培盛的教導,能對付面聖的一時半會,卻補不了這詩詞歌賦和涵養。

果郡王看餘氏疑惑不解,便以“這是李白的詩,皇上喜歡李白的詩”試探,餘氏果然露了餡。果郡王確定餘氏非倚梅園中女子,本還想提醒蘇培盛,說“這路走錯了不要緊,東西要交錯了人,那可就不好辦了”。不想餘氏唱起崑曲,皇上聽得高興,對這餘氏有幾分喜歡。果郡王不想多事,就不再提起了。


謝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點贊與留言


蘭臺知事

果郡王首先很疑惑,看餘鶯兒的樣子,好像不太明白皇上唸的這句詩是什麼意思,按說一個能隨口唸出“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詩句的女子,應該是才華橫溢的,不應該聽不懂“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這是朱敦儒寫的《鷓鴣天 西都作》其中的兩句,全詩為“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於是果郡王起了疑心,決定暗自探查一番,於是他故意騙餘氏說這是李白的詩,而餘氏竟輕而易舉的相信了,還感恩戴德的叩謝果郡王,這一下就露出了馬腳!

雖然試探出了真相,但餘氏嫵媚,皇上高興,蘇公公辦事得力,如果此時果郡王多嘴說出真相,就會一下得罪三個人,所以果郡王只是隨口點了蘇培盛一句,並沒有將真相說出來。

果郡王大概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是個冒名頂替的宮女,無傷大雅。


瞳心看世界

皇帝封餘鶯兒為官女子,隨時念了一段詩歌,大概意思是說自己難得遇到俗世中的一點輕鬆自如,餘鶯兒就像梅花一樣讓他心動。

餘鶯兒聽了詩歌卻沒有任何反應,果郡王故意告訴她說這是李白的詩,皇帝喜歡李白。餘鶯兒信以為真。事實上這不是李白的詩,餘鶯兒聽不懂,說明他並沒有很有學識,倚梅園裡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極大可能不是她說的。

加上果郡王拿走了梅花樹上的小像,餘鶯兒和小像上的女子長得也不像。所以果郡王知道蘇培盛選錯了人,可是看皇帝高興的樣子,也沒有說破。

事實證明,皇帝后期也說餘鶯兒沒有除夕夜裡的溫婉心動了。所以說假裝有才華,還是會穿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