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被捕後,為什麼沒有被處死?

翀少1

關於汪精衛刺殺載灃這件事,對於當時的歷史,尤其是汪精衛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汪精衛曾經也抱著:“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想法,想一死了之,但是按照當時大清的法律本應該判處死刑,為什麼後來沒有被處死。

這裡面主要涉及的人物,還是攝政王載灃,很多人對載灃的看法認為其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實載灃是清末一個很難得的政治人物,清朝將近三百年基業,只出現了兩個攝政王,一個是多爾袞,帶領清軍入主中原,一個是載灃,順利護航完事,使清朝皇室免遭屠戮。

所以,載灃並非無能,只是晚清時勢如此,在載灃主政期間曾想力挽狂瀾,武昌起義後,載灃看到大勢已去,於是不苦於掙扎,選擇順應時勢的發展。

孫中山先生說: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載灃就是看清世界大勢的人。

在載灃執政的三年裡,積極進行新政改革,並且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尤其是將軍權想要提升到中央,這個舉措我認為無論是誰執政,包括袁世凱或者蔣介石都在致力於做這件事,正是因為地方的權力太大,才有了後來的軍閥割據,這正是導致我們在反侵略當中不能一致對外的重要原因。

載灃被稱為最大度的政治家,在汪精衛刺殺載灃的時候,汪精衛26歲,載灃也是26歲,其實他們是同齡人,但是相對於汪精衛的激進與優柔寡斷,載灃反而在本應該血氣方剛的年紀,表現出了難得的自我控制和寬容,這就是載灃。

正是載灃權衡利弊,處於拉攏南方革命黨的需要,而沒有將汪精衛斬首,中國走向共其實帶有“光榮革命”的感覺,想想優待清室條款和查理一世,路易十六等被送上斷頭臺的皇帝,載灃絕對是為清朝掌好最後一般舵的攝政王。

史論縱橫認為,載灃的胸襟氣度,完全有那種清朝的帝王範。

汪精衛在此次刺殺之後,個人思想卻發生了反轉,對清室有了感恩的心裡,汪精衛曾說: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

到這裡載灃在汪精衛的心裡儼然已經將載灃當做偉大的政治家來看待的。除了對汪精衛的寬恕外,我認為汪精衛也看到載灃的遠見。

如果載灃執意以殘暴手段對待革命,最後滿清皇室絕對不會“軟著陸”,大概汪精衛在載灃那裡學到的東西就是一種叫做“妥協”的東西吧!以致汪精衛在面對日寇入侵最後選擇了妥協。

汪精衛沒有學習到的是,載灃是面對歷史潮流,順勢的妥協,不是做無謂的掙扎;但是汪精衛的妥協,則是違背國家利益的,違背民族意志的,違背歷史潮流的,所以汪精衛最後只能失敗,只能遺臭萬年。


史論縱橫

汪精衛之所以沒有死在革命成功的前夜,和一位王爺有關。而這位王爺的子孫和汪精衛,在二十年後又深刻地改變了這個歷史的進程。


1910年正月,汪精衛潛入北京意圖刺殺攝政王載灃,失敗後被捕。在等待處決的時候,他寫下了著名的“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但是清廷最終沒有殺掉他,甚至還放了他,這和負責本案審理的肅親王有關。


審案過程中,善耆看到汪精衛的手稿《革命之趨勢》、《革命之決心》、《告別同志書》之後,感慨萬分,遂有了不殺之意。此外,善耆已經預感到清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認為此時殺幾個革命黨人無濟於事,不如以懷柔手段對付之。在其力促之下,汪精衛得到從輕發落,僅以“誤解朝廷政策”之罪名,被判處永遠監禁。不久,又得以釋放。

汪精衛入獄期間,善耆多次到獄中看望他,想借機做汪的思想工作,希望能為己所用。但結果是,兩人的談話每次都如一場辯論賽,二人旗鼓相當,誰也說服不了誰。而此時,南方的革命黨勢力暗流湧動,思想已經逐漸左傾的肅親王意識到如果手裡有一個活著的革命黨人質的話,在將來可能出現(也確實出現了)的和談中會有很大作用。所以,這位刺殺未遂的革命黨最終居然就被提前釋放了。

辛亥革命後,善耆私下裡與人半是玩笑半認真地說:“如果不是出生在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黨反叛朝廷了。 ”而汪精衛也說: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


十二年後,肅親王去世。十八年後,他的女兒川島芳子刺殺了張作霖。二十六年後,汪精衛投敵賣國,成了川島芳子的戰友。這讓人不禁感嘆,如果當時肅親王殺了汪精衛,歷史又會有何改變呢?


青言論史

因為有人保他,這個人還是清朝鐵帽子王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

這個肅親王在滿清貴族裡也是個異端,思想比較先進,也算銳意進取。結果因為這些事被大貪官慶親王奕劻兩次彈劾罷免。

抓住汪精衛後,肅親王已經預感到:這大清國是藥丸吶,殺人解決不了問題,不如以懷柔手段對付之

汪精衛得到從輕發落,僅以“誤解朝廷政策”之罪名,被判處永遠監禁。

肅親王多次到獄中看望汪精衛,藉機做汪精衛同志的思想工作,希望能為己所用。

要說汪精衛同志革命思想也不怎麼徹底,最後二人旗鼓相當,誰也說服不了誰。

後來宣統三年1911年10月,張紹曾和藍天蔚在灤州發動“兵諫”,清廷被迫下罪己詔,宣佈解除黨禁、特赦國事犯。

汪精衛同志這才撿了一條命,走上了從烈士到漢奸的人生道路。


飛鷹走馬大誰何

當時的攝政王載灃,肅親王民部尚書善耆都被汪精衛黃復生的氣勢嚇倒了。

汪精衛:

黃復生:

而此時的清王朝已經是岌岌可危。無法控制政權。1905年廢黜科舉之後,士紳極為不滿。他們除了八股文之外別無所長,卻又是控制中國最廣大地區、最多人口的農村。此外,此起彼伏的暴動,保路運動,極大動搖了清政權的政治基礎。

所以善耆與汪精衛接觸過之後就勸說攝政王載灃,殺了汪精衛兩人,不過讓他們乘機立名,亂黨反而會將其捧為典範並更加仇恨我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而留下他們的命,一是可能軟化他們,未來收為己用。二可以留做與亂黨的溝通渠道。

攝政王載灃和肅親王善耆:

因此,1910年4月29日,清廷以汪黃二人“誤解朝廷政策”為由免除二人死罪判永遠監禁。

一年後武昌起義爆發,全國20多個省市響應起義宣佈獨立。為挽回民心,清廷趕緊宣佈廢除黨禁釋放政治犯。包括汪精衛和黃復生。1911年11月6日,汪、黃二人被釋放出獄,受到北京社會各界民眾1000餘人的夾道歡迎。


張勇達州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汪精衛刺殺載灃被捕後獄中所做。


汪精衛刺殺晚清攝政王載灃,應該說是他人生不多的亮點之一,雖然和他最後的選擇大相徑庭,但此事在當時頗具轟動效果,下面就由我帶大家去領略下此事的前因後果,弄清汪精衛為何沒被處死的原因。

汪精衛(1883年——1944年),原名汪兆銘,浙江人。早年的汪精衛與後來的漢奸形象完全不同,是一個傑出人才和熱血男兒!

1902年,汪精衛參加廣州府舉辦的科舉考試,就獲取了第一名秀才。第二年,他赴日留學,不久便結識了孫中山先生,並於1905年加入了同盟會,成為同盟會的創始人之一。由於他良好的文學功底,迅速成為革命黨人的骨幹力量。


同盟會雖然迅速壯大,但1905年到1909年間革命黨人在國內發動的革命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身處尷尬境地的革命黨人又被保皇黨人梁啟超等譏笑為貪生怕死,出事只會逃亡國外的膽小鬼,使得熱血青年汪精衛憤憤不平,雖然孫中山等同盟會領導極力反對,但汪精衛為了舒展革命黨人的氣概,還是決定回國刺殺清朝政要,以此回擊保皇黨人的幸災樂禍。

經過一番策劃,汪精衛和黃復生等人秘密返回北京,將刺殺人物鎖定為當時清廷的攝政王載灃。愛新覺羅·載灃,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父,光緒帝的弟弟,也是晚清政府中的保守勢力代表人物,刺殺他,可以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載灃出入都有大量護衛隨行,所以刺殺只能選擇爆炸,因為當時還沒有電話線引爆法,只能人工點燃炸藥,也就是說,點燃炸藥的人會和被炸目標一起就死,而汪精衛奮勇的承擔了這個任務。


然而由於他們並非職業殺手,很快就暴露了行蹤,汪精衛和黃復生兩人被捕。至於是如何暴露的,有多個版本,這裡不在贅述,只講處理結果。當時清廷派出了肅親王善耆來審訊此案。愛新覺羅·善耆,是清朝十三個著名的鐵帽子親王之一,他的祖上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善耆本人屬於立憲派,也是後來大間諜,漢奸川島芳子的生父,他一生致力於聯合蒙古,日本,以圖復國。

在善耆看來,這場未遂刺殺案是革命黨人精心策劃安排的,用意就是要藉此擴大影響,點燃國內風起雲湧的反叛武裝鬥爭。為了挫敗革命黨人的企圖,體現大清政府的寬恕之道,他在和攝政王載灃商議後,決定判處汪精衛和黃復生終身監禁,實在讓人不可理解。



這種謀逆性刺殺,按照古代法律都是誅九族的大罪,但是此次審判竟連參與謀殺者都沒有死刑,實在令世界側目。雖然此事並沒有改變清政府覆滅的命運,但卻極大的改變了汪精衛的一生,一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汪精衛被特赦出獄,他的性格發生了不可逆的變化,由激情捨命變成了惜命愛名,為他日後投敵叛國,成為漢奸埋下了伏筆。


史書上冬眠的蛇

清末實行了新政,因此被抓進監獄的汪精衛沒有被立即處死,經過一段時間的關押之後,汪精衛得到公正的審判,負責審判此案的正是金碧輝的父親肅親王善耆。審判的時候,汪精衛一心求生,這樣又能壯大革命的聲威。善耆知道汪精衛的心思,審判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得了個終生監禁。

汪精衛在清廷的監獄裡並沒有關多久,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他被袁世凱放了出來。這並不是袁世凱好心,而是有他自己的陰謀。汪精衛是南方的革命黨,袁世凱可以利用汪精衛同南方革命黨示好,同時利用南方的革命黨來要挾朝廷。

汪精衛註定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前半生為革命者,一心求死卻未成,最後成為遺臭萬年的大漢奸。


歷史軍魂

年輕時的汪精衛是一個懷揣革命理想,不惜為革命事業犧牲的革命者,這和他後來投靠日本成立汪偽政府時的形象,有著天壤之別。

汪精衛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原名汪兆銘,精衛是他的筆名,19歲時,汪精衛第一次參加科考,就以第一名的成績中了秀才,此後成為公費留學生赴日。

正是在日本期間,結識了孫中山,參加了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成為了汪精衛堅定的信念。

1910年汪精衛和黃復生等人來到北京,準備刺殺載灃,因為載灃是攝政王,當時清政府的實際控制者。

刺殺載灃時,汪精衛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他希望靠自己的舉動喚醒沉睡在國民心中反抗的火種。他是抱著

“無論成敗,皆無生還之望”的信念而來。

由於事情敗露,刺殺失敗,汪精衛,黃復生被捕。

刺殺攝政王必然是死罪,但是載灃也認為他們是非殺不可,但是在審訊過程中,汪,黃二人都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爭當主謀,這讓負責審判的肅親王善耆大感意外。

善耆向攝政王載灃彙報,汪精衛等人一心求死,妄圖以次來鼓舞革命士氣,如果將他們殺了,就中了革命者的圈套。

善耆的想法得到了載灃的認可,於是汪精衛等人的罪名是“對朝廷政策有誤解”而免於一死。

其實從當時的形式來看,清政府岌岌可危,善耆和載灃的“格外開恩”也是害怕遭到革命者更大的報復,為自己日後留一條退路。

刺殺載灃一事,讓汪精衛名聲大噪,也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同時也為他積累了政治資本。


一點點歷史

汪精衛可以說是人盡皆知的大漢奸,但是除了民國大漢奸之外,一個其他身份,那就是,刺殺大清攝政王革命義士。



清朝末年,孫中山領導同盟會發動了多次起義,但是依舊沒有能力推翻清王朝,而且很多革命義士為此犧牲了很多。這樣一來同盟會收到了各界的質疑,尤其是維新派人士梁啟超更是稱其為“遠距離革命家”。諷刺同盟會只會煽動下級士兵去送死,領導人物貪生怕死。此時的同盟會士氣低落。全國上下都在指責同盟會的苟且。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孫中山左膀右臂的汪精衛站了出來。刺殺攝政王載灃的原因也很簡單,當時溥儀年幼,而他就是清帝國的實際掌權者。



一個同盟會高層人士,刺殺大清帝國的實際掌權者,同盟會內部都不贊成,包括孫中山和胡漢民都持堅決反對的態度,然而汪精衛去意已決,此時的汪精衛帶上了黃復生,還有懂炸彈的喻培倫。

1910年3月31日晚,幾人挑選了載灃每天的必經之路甘水橋掩埋炸彈,但是卻被一個經過的車伕發現,然後報了警。幾人迅速逃跑,但是清廷故意釋放假消息,說暗殺犯人已經抓獲,於是汪精衛等人放鬆了警惕,但是炸彈沒有了,於是又讓喻培倫去東京買炸彈。然而在4月16號,清政府一舉抓獲了汪精衛和黃復生。



這個案件由肅親王善耆審理,也就是偽滿洲大特務川島芳子的父親,案件審理異常簡單,人證物證齊全。按理說汪精衛和黃復生難逃一死。

但是肅親王善耆向來欽佩革命人士,尤其見到了這兩個不怕死的人物,所以善耆勸諫載灃說;如果殺了他們二人,正好中了他們二人的下懷,會激起更大的民憤。就這樣,汪精衛和黃復生算是免於一死。但是被判處了終生監禁。



沒有想到的是,在獄中僅僅待了一年多,清政府就垮臺了,而汪精衛此時也被釋放了出來,當汪精衛走出監獄的時候,北京上千人員走到了監獄門口,夾道歡迎這個暗殺載灃的英雄。

或許其死在獄中,會成為革命烈士,受到敬仰。然而其在抗日戰爭中投降日本,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大漢奸。


越關換視界

人的一生總有閃光的時刻,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雖落了個“愛國志士”的美名,但最終走向了反面。1909年同盟會出現分歧,而汪精衛極力維護孫中山領袖的地位,他提出了“殺一虜首,以為激動之方”,就是以暗殺清政府的手段,促使國人清醒過來。

汪精衛被捕後,營救汪最積極的就是陳璧君,圖為民國初期的汪精衛和陳璧君。

1910年汪精衛組織了一個暗殺團,最開始計劃暗殺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未遂;又準備暗殺兩江總督端方,又沒成功;於是汪精衛在北京前門開了一家照相館,作為暗殺基地細心謀劃暗殺事宜,他們先計劃暗殺慶親王奕劻,因保鏢太多無法下手;後又計劃謀殺載洵、載濤兩位貝勒,因為不認識人作罷;最後鎖定目標,當朝攝政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溥儀父親載灃。

圖為善耆,清朝12家鐵帽子王之一,川島芳子的生父。

1910年3月31日夜裡,由汪精衛和同伴在載灃每天經過的小石橋下挖坑埋炸彈,但因為準備不足發現炸彈引線太短遂中斷,準備第二天繼續實施,不料幾人鬼鬼祟祟被附近的車伕發現,車伕帶來了警察,4月16日,暗殺同夥在照相館被捕,而汪精衛在東北園被捕,並當時從他身上搜出許多同盟會的小冊子。

武昌起義後,清政府為了緩和關係,在11月6日發佈:釋放所有關押的革命犯。

被捕以後的汪精衛只承認埋炸藥,絕不談炸攝政王之事,並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的“供詞”,陳述天下的形式,揭露清政府的行為,表現得非常剛毅,當時的肅親王善耆非常欣賞有骨氣的小夥子,而剛好有個同盟會的成員叫程家檉在肅親王善耆身邊做幕僚,也在極力斡旋此事。

圖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的照片,右邊是意氣風發的汪精衛,中間是兩位共產黨的大拿,張太雷和鮑羅廷。

當時的御史主張死刑,而主審官肅親王善耆認為清政府正在推行立憲改革,革命黨又不止汪精衛一個,如果不從寬處理,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於是汪精衛被判處了無期徒刑,並於4月29日轉入刑部監獄開始服役,直到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各省紛紛獨立,清政府發佈《罪已詔》,又發出《開放黨禁令》,1911年11月6日,汪精衛被釋放出獄。


圖文繪歷史

當時清廷正在搞立憲,表面上學習先進制度,所以有些人認為應該和革命黨和解,汪年軽又有學識,也讓他們一些人視作人材,不應軽易殺掉,日後可能用得著他,起碼可作為和革命黨談判的祺子或籌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