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大學
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哪一所?長期以來一直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有千年歷史的湖南大學前身嶽麓書院,有的說是創辦於1893年的武漢大學的前身湖北自強學堂,有的說是創辦於1895年的北洋大學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學,也有的說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實際上,1903年改制前的嶽麓書院不具備現代大學的任何特徵,湖北自強學堂雖有高等學堂的性質但仍不屬於大學,京師大學堂則誕生於北洋和南洋之後。
中國真正的第一所現代大學也不是北洋大學堂,而是1879年由兩所誕生於60年代的教會學院合併而成的外國教會大學——上海聖約翰書院,於1905年改名為聖約翰大學。聖約翰大學是完全按照西方大學模式設立的,這所實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學最終在解放後被強行解體,有關係科併入在滬其他高校,校址在今華東政法大學。
中國現代大學基本上是橫向的移植,而不是縱向的繼承。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洋務運動興起,西學漸入,出現了許多新式學堂。這一時期創辦的新式學堂,以外語學堂和軍事學堂為主,如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馬尾福建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武漢湖北武備學堂、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等等。此外,也出現了其他類型的學堂,如上海電報學堂等。西方教會也在中國創辦學堂,這一時期為主要教授外語和宗教及其他西學的書院,如山東的廣文書院、武漢的文華書院、上海的聖約翰書院、蘇州的中西書院、廣州的格致書院、北京和南京的匯文書院等等。
那麼誰是中國近代官辦最早的大學?應該是北洋大學堂(1895年由天津中西學堂改辦),之後是南洋公學(1896年)。京師大學堂(1898年)則是中央政府設立的第一所國立大學。武漢大學前身(1893)和浙江大學的前身(1897)屬於有高等學堂性質的傳統書院,並不能列入大學之列。因此在1895年之前聖約翰書院則是中國唯一一所大學,當然也是最好的大學了。
到了19世紀後期,“北洋”、“南洋”則是黑暗中國科學和進步的啟明燈。北洋大學堂的前身是天津中西學堂,1895年改為北洋大學堂,1903年改名為北洋大學。主要培養工程技術人才,早期首設土木工程、採礦、冶金等門,學制四年,為中國近代工程學科的鼻祖,是我國近代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學。後幾經變革,1929年後改名為國立北洋工學院,抗戰時參與組建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直至1942年恢復國立北洋工學院。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立北洋大學正式在天津覆校。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定名為天津大學。
北洋大學堂誕生不久,天津就開始鬧義和團,此後又是八國聯軍入侵,其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南洋公學則由於地處人文薈萃的上海租界,一直致力工業救國,發展更好一些,因此是本世紀二十代前中國最好的大學。
1902年新頒欽定學堂章程,時設京師、北洋、山西三所國立大學堂,並先後創立南京兩江、武昌兩湖、廣州兩廣、北京京師四大優級師範學堂。全國官私均興起了辦學高潮。在推動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方面,上海南洋公學、清華留學預備學校、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先後成為早期的三大留學預備學校。
京師大學堂於1898年在戊戌變法應運而生,它是光緒帝變法設立的清朝最高學府,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嚴復為首任校長。由於受封建主義影響,入學的大多的是紈絝子弟,直到1916年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校風才為之一振,四海人才會聚,五四運動更使之聞名中外、留名青史,迅速發展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最佳大學。北京大學不僅是當時的國學中心,更是全國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心。當然五四運功並非只是北大一家的功勞,北師大等北京其它學校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大學也有功勞,但歷史往往只記住最傑出者。五四運動使北京大學成為中國當時最有名的大學,特別是人文方面更是無人能望其項背,但當時的北大理工科還很差。南洋大學於1921年併入唐山、北京兩校後,改稱交通大學,是當時最好的理工學府。北洋大學理工科也十分強勁。但南洋北洋雖有理、工、管,但缺乏文科,還不是綜合大學。
清華大學始於1911年庚款興學而創立的清華學堂,初期為留美預備學堂。1925年清華學校設大學部,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由外交部移至教育部管轄,羅家倫為首任校長,1931年起梅貽琦任校長。當時的清華大學迅速發展起來,到1930年前後,成為全國最高水平的大學。
20年代以後的大學
20年代中期,北伐成功,國民黨定都南京,國內形勢趨向穩定。國民政府紀念先總理孫中山,於依次捷佔的四大古城建設四大國立中山大學:在廣州、武漢、南京分別以原國立廣東大學、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東南大學為基礎改建;在杭州則以浙江工業專門學校和浙江農業專門學校為基礎創辦。
中國大學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期。國民黨四處收集人才開始組建中央大學,想將之建為國民政府的最高學府,到了30年代,學科門類最齊全的中央大學終於建成。但中央大學由於與政治聯繫緊密,經常捲入各種政治運動中,師資流動很大,學術和教育質量受到很大影響,學生有的很優秀,有的則是達官貴人子弟不學無術。清華大學也於20年代崛起,由於清華前身是留美預備學校,起點好,因此,較短時間就發展成為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文、理、工都有很強的實力。北京大學則改名為北平大學,由於蔡元培的離去和全國重心的南移,有些衰落。張伯芩和範嚴孫在天津創辦了私立的南開大學,發展也很快。同濟大學成為有名的理、工、醫大學,此外,全國有名的大學還有東吳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聖約翰大學、燕京大學等。交通大學至今演化成多所大學,可以分為三條主線:1896年設立的上海南洋公學演化至1959年分為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1896年設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學堂,曾名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唐山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等等,現演變為西南交通大學。1909年設立的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曾名交通大學北京學校、北方交通大學等等,現演變為北京交通大學。1929年鐵道部次長黎照寰任交通大學校長到抗戰爆發前的1936年,為交通大學最黃金的時代。
總的看,二十年代中期到抗日戰爭前,中國最好的大學是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北平大學,不相上下,時稱北高南名(南指中大前身東南),北清華、南交大之稱。中大是國民黨官方最高學府,學科龐大,名師眾多,但缺點是由於基礎是從無到有,師生良莠不齊,沒形成很有特色的校風。交通大學下設上海、唐山、北平三分部,規模更巨,致力於工業救國、基礎好,底子厚,理工科無人能及,缺點是由於隸屬交通部,只限於理工,基本沒有文、醫等,十年間沒有中大、清華髮展快。清華則以火箭速度發展,文、理質量雄居全國之首,名師薈萃,蔚為壯觀。北平大學文、理科依然不錯,工則較差,比之五四運動名望下降,但仍屬一流。除四強外,再下來就是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以及北洋、東吳、同濟、浙大、南開、山大、復旦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各大學開始內遷。清華、北平、南開遷到昆明組成了西南聯合大學;中大和交大遷到陪都重慶;浙大遷到貴州;武大遷到樂山,中山大學顛簸三南,東北大學輾轉陝川,同濟大學流落至川。西南聯大合聚三校之力,無疑是當時全國最好的大學,名師璀璨,學生優異,也可以說是當時世界的名校,但三校雖然聯合,其實也是各自為政,註定最後不可能合成一校。中大和交大內遷重慶,但在南京和上海都留下偽中大和偽交大,交大的唐山和北平分部在茅於升帶領下則遷至貴州,從而使其實力大受影響,無法與西南聯大比肩。浙江大學則創造了一個神話,在竺可楨帶領下,在戰火中成長壯大,一舉成為最好的大學之一。李約瑟到貴州發現這麼貧苦的地方居然有這麼好的大學,驚訝之餘,稱讚其為東方劍橋,雖然老外言過其實,但也說明當時浙大的強大,這也是浙大學子最為驕傲的時期。北平師範大學和天津北洋大學最後遷陝西,與本地學校合併,組建為西北聯合大學,不久先後獨立出西北工學院、西北農學院、西北師範學院、西北醫學院等校,1939年西北聯合大學改稱國立西北大學。抗日戰爭期間,西南聯大一枝獨秀,中大、交大、浙大則不相上下,另外還有國立武漢大學。
抗戰勝利後,各校遷回舊址,開始了新的發展。清華在西南聯大時期又招集了一批名師,分校後更加強大,中大和交大也開始恢復元氣,浙大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北平大學則停滯不前甚至有些不如燕京大學,南開從私立成為國立大學後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經過西南聯大時期也更為有名。抗戰到解放前,中國最好的大學則是清華、中大、交大、浙大。其次是北平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東吳大學、武漢大學、燕京大學等。國民黨退到臺灣,主要帶走了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北平大學四所大學的教師,組成後來的臺灣清華大學(原清華校長梅貽琦)、交通大學(原交大校長凌宏勳)、臺灣大學(原北平大學校長傅斯年)、中央大學。目前臺大、清大、交大都遠好大陸相應的大學。
1949年前中國最好的大學,除了國立大學,還有教會大學。儘管教會大學廣被視為殖民滲透的現象,有其副作用的一面,但實際上,當時的教會大學也為中國的教育科技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一般教會大學由早期開辦的書院演化而來。頂尖教會大學的教學質量並不遜於國立大學,如金陵大學在南京堪與中央大學媲美,燕京大學在北京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並雄,聖約翰大學在上海與交通大學齊驅。教會大學通常術業有專攻,注重某些傳統優勢學科的發展,所以都富有個性。當然,教會大學的學費普遍較高,那時頂尖的教會大學可以說是貴族大學。早期的教會大學,必修宗教,做禮拜,授課幾乎皆為為外文,教師、教材多來自外人,校政皆由外人控制。1920年代前後轟轟烈烈地掀起了收回教育主權的運動,才逐步改善。
中國本土的私立大學,即教會以外的私立大學,在民國時期也有所發展。最為突出的,北方當屬南開大學,南方當屬廈門大學。私立大學本可以學術獨立,自由發展。但是,那時的社會並不十分穩定,環境的因素也不成熟。那時私立大學生存壓力很大,復旦大學當時為私立大學,道路曲折,曾經因為經費的壓力大量招生,以學費養學校,學生也多是畢業即失業,抱怨四起,最後改為國立,才幸得以生存。私立大學社會地位懸殊,發展不容易。
下面列舉一些國立大學:
清朝時期
清朝時期並未有國立大學的稱呼,“國立大學”的稱呼始自民國。民國第一所國立大學是1912年的國立北京大學。而若以民國的“國立大學”定義反推至清朝,則直隸於中央、經費主要源自中央政府的大學是國立大學。以此為標準,則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為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
1901年 8月29日,清政府命自1902年始,鄉會試及歲科試策論,以中國政治史事及各國政治藝學命題,不準用八股程式,並停止武生童考試及武科鄉會試。
9月14日 清政府下興學詔:“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杭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這些均屬公辦大學。
1901年開始建立的大學堂或者從書院改制而來的大學堂有:
安徽大學堂(安徽大學)
1901年,清廷實行教育維新,下詔改全國書院為學堂,敬敷書院停辦,與求是學堂合併,產生了安徽省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堂——安徽大學堂。但是,安徽大學校史僅追溯到1928年的安徽大學。
山西大學堂(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
奉天大學堂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農曆十一月,盛京將軍增祺創辦奉天大學堂。這是當時奉天(瀋陽)乃至東北的最高學府。
兩湖大學堂(已停辦)
1902年兩湖書院改制而成。
浙江大學堂(浙江大學)
浙江求是書院改為浙江大學堂。
河南大學堂(河南大學)
1902年在開封建立的大學堂。
北洋大學堂(天津大學)
1895年北洋西學學堂建立,1896年更名北洋大學堂,1900年由於戰亂中斷,於1902年北洋大學堂覆校。
廣東省大學堂(廣雅中學)
1902年廣雅書院改制而成。
山東大學堂(山東大學)
1901年從濼源書院改制而成。
江蘇全省南菁高等學堂(南菁高中)
江陰南菁書院改制而成。
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
1902年籌建三江師範學堂。1949年中央大學改為南京大學之後校方以籌建三江師範學堂的1902年作為建校年份而不追溯古代校史的部分。1954年南京大學在校務委員會上做出明確規定,將繼續把1902年作為南京大學的建校時間,一直沿用。
廣西大學堂(廣西大學)
1902年從桂林體用學堂改制而成,分正、備兩齋。1911年(清宣統三年)停辦。
陝西大學堂(西北大學)
1902年從省城東考院和西安府崇化書院舊址興建而成,校史追溯到1902年。
貴州大學堂(貴州大學)
1902年從貴山書院改制而成。
江西大學堂
19世紀末,東湖書院、豫章書院、友教書院、經訓書院合併組成省會書院。光緒27年(1901年),省會書院改組為江西大學堂。
全閩大學堂(福州第一中學)
鳳池書院和正誼書院於1902年合併而成。
湖南高等學堂(湖南大學)
1903年從嶽麓書院改制而成。
民國時期
一、北洋政府時期最早的四所國立大學:
1、國立北洋大學1895年,天津
2、國立北京大學1912年,北京
3、國立山西大學1918年,太原
4、國立東南大學1921年,南京
二、國民政府時期設立的32所國立大學:
1、國立廣東大學1924年11月,廣州
(1926年正式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在臺灣高雄覆校後仍稱此名,廣州舊址則改稱新中山大學,並去除“國立”稱謂)
2、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7年3月,南京
(1928年2月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1928年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解放後更名為南京大學)
3、國立勞動大學1927年5月決定籌建,9月開學,上海
(1931年解散)
4、國立同濟大學1927年8月,上海
5、國立第三中山大學 1927年8月,杭州
(1928年7月改稱國立浙江大學)
6、國立暨南大學1927年9月,上海
(1949年8月解散,1958年在廣州覆校,稱暨南大學。1991年在臺灣南投覆校,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7、國立第二中山大學1927年11月,武漢
(即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7年12月解散,以此為基礎於1928年成立國立武漢大學)
8、國立清華大學 1928年,北京
(後更名為清華大學。1955年,在臺灣新竹覆校,仍稱國立清華大學)
9、國立青島大學 1928年,青島
(國立青島大學是中國海洋大學與山東大學在1928年-1931年間使用的名字,是由私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源頭)與省立山東大學(今山東大學)合併而成。國立青島大學是中國海洋大學與山東大學輝煌歷程的一個重要階段。) [8]
10、國立四川大學 1931年,成都
(1931年四川省自設“國立四川大學”,1932年被教育部編入“國立”統計,但並不屬中央直屬且無國庫經費,1934年3月,中央政府明確川大經費“得與各國立大學平列”,由此正式改歸國立 [9-10]
)
11、國立東北大學 1937年05月,開封
(1937年1月,省立東北大學南遷開封,5月改國立,6月遷西安,解放後主要院系成為東北工學院,1993年複名東北大學)
12、國立廈門大學1937年07月01日 [11]
,廈門
(由私立廈門大學改國立)
13、國立湖南大學 1937年07月07日,長沙
(1937年07月07日,國民政府行政院發佈第1497號指令,正式批准湖南大學由省立改為國立,成為當時第十五所國立大學) [12]
14、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1937年08月,長沙
(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聯合南遷長沙,1938年4月西遷昆明並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解散,三校遷回北京、天津覆校)
15、國立西安臨時大學 1937年09月,西安
(1938年3月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7月撤銷建制,單獨設立: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醫學院、西北農學院)
16、國立雲南大學 1938年07月,昆明
17、國立交通大學 1938年,貴州
(此為交通大學唐山分校、北平分校聯合,1946年唐山交通大學返唐山覆校為國立唐山工學院,1972年遷四川后改名西南交通大學、北平校返北平復校為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另,抗戰期間交通大學上海分校被汪精衛政府接管,並命名為偽“國立交通大學。)
18、國立廣西大學 1939年,桂林
19、國立中正大學 1940年,南昌
(1949年更名國立南昌大學,後成為江西師範大學(江西師範大學才是正身,有政府大印的),1989年在臺灣嘉義覆校,仍稱國立中正大學)
20、國立復旦大學 1942年1月,重慶(1946年回遷上海)
21、國立第五中山大學 1942年,開封
(今河南大學,1927年6月河南省政府自設“國立開封中山大學”,7月改為“河南省立中山大學”,1930年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1942年改歸國立河南大學。
)
22、國立貴州大學 1942年,貴陽
23、國立重慶大學 1942年,重慶
24、國立山西大學 1943年4月,韓城
(1946年3月遷太原)
25、國立臺灣大學 1945年,臺北(乃由舊臺北帝國大學改制而成)
26、國立安徽大學 1946年,安慶
(1949年遷蕪湖,與安徽學院合併)
27、國立蘭州大學 1946年,蘭州
(由國立甘肅學院改建)
28、國立政治大學 1946年,南京
(後解散,1954年在臺灣覆校,仍稱其名)
29、國立南開大學 1946年10月,天津
(由私立南開大學改歸國立)
30、國立浙江大學1928年,杭州
31、國立英士大學 1928年,金華
(1950年解散)
32、國立長春大學 1946年10月,長春
(由接收的偽滿洲國高校改建,1948年解散)
教會大學列舉:
民國基督教教會大學20所:
1、滬江大學(Shanghai College)1906年創辦;
2、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1904年創辦;
3、金陵女子大學(Jinling College)1913年創辦;
4、金陵大學(Jinling University)1888年創辦;
5、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1900年創辦;
6、燕京大學(Yanching University)1919年創辦;
7、聖約翰大學(Saint John's University)1879年創辦;
8、之江大學(Hangchow University)
9、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10、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
11、長沙雅禮大學(College of Yale-in-China)
12、湖北文華書院(Boone Memorial School)
13、武昌博文書院(Bowen College)
14、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1905年創辦;
1919年10月在上海參加中國大學校長會議,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的十四所在華教會大學。這十四所大學在當時已分別設有文科全部課程,多數設有理科或工科。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這些大學稱為“在華十四所”。
瀋陽文會書院、寧波三一書院、太谷銘賢學堂、岳陽湖濱學院、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當時未加入教大聯合會,但已開設大學課程(包括部分課程)的教會在華高等教育機構為了表達簡潔,通常將它們稱為“會外五所”。
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教大聯合會建立的當年才開設醫學本科,1920年加入為聯合會成員;但是該校在課程設置和資金來源方面和上述十四所大學有區別,簡稱“協和”。
天主教教會大學3所:
輔仁大學、震旦大學、天津工商學院
其中輔仁大學簡稱輔仁,震旦大學簡稱震旦,天津工商學院簡稱工商。
民間私立大學:
中華大學(武昌)
中國大學(北京)
朝陽大學(北京)
復旦大學(上海)
大同大學(上海)
南開大學(天津)
廈門大學(廈門)
中法大學(北京)
成立於1920年,它是在民國初年蔡元培組織發起的留法儉學會與法文預備學校和孔德學校的基礎上組建的。最初設在西山碧雲寺的法文預備學校擴充為文理兩科,改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是該大學創建之始。
大夏大學(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上海)
由1924年因學潮從廈門大學脫離出來的三百餘名師生在上海發起建立的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初名大廈大學,“大廈”即“廈大”之顛倒,後來取“光大華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學。抗戰期間先後內遷至廬山、貴陽、赤水,一度與復旦大學合併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聯合大學,光復後遷回上海。
光華大學(Kwang Hua University )(上海)
民國時代上海一所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1925年6月由退出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的572名師生所創建,建校26載,培養了大批有為人才。在校學生最多時曾達1700餘人,其中大學800餘人,高初中900餘人。至院系調整前,設有文、理、商三個學院和國文、外文、教育、政治社會、法律、數理、化學、生物、土木工程、經濟、工商管理、會計、銀行、鐵路工程十四個系科。1951年10月,除商、法和土木等系科外,其文、理科與大夏大學等校的相關科系合併成立華東師範大學,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師範大學;光華大學附中則和大夏大學附中合併為華東師大附中(今華東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光華大學1925年至1951年的檔案全宗及光華附中的部分檔案也一併移交華東師大。1985年3月10日,光華大學校友會在華東師大正式成立。華東師範大學自2011年60週年校慶起,將光華大學建校日(6月3日)確定為學校每年的紀念日。
廣東國民大學(廣東省)
私立廣東國民大學創辦於1925年9月,校長陳其瑗,校址初設在東山。校舍是租用廟前西街十七號鍾家的樓房。後在多寶路荔灣橋西原時敏學校校址建築新校舍。校務發展迅速,學生日增,再在惠福西路增設分教處。
1951年,建國後教育部決定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合並,國民大學按學系分別併入華師、中大,結束了她27年的光輝歷程,也給當年踴躍捐資辦學的海外僑胞平添了一件難以彌補的憾事。
南通大學(江蘇)
前身是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1912年3月由清末狀元張謇及其兄張詧創辦,是中國最早創辦的高等醫學院校之一,1927年南通醫學專門學校改為私立南通醫科大學,1928年南通的農、紡、醫三所大學合併為私立南通大學。
馮庸大學(東北)
馮庸大學是一所私立公益性大學。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該校學生總數達700餘人,是東北少有的幾所高等學府之一。“九·一八事變”後學校被日軍改建為飛機場。
摘自:360doc 中國大學發展史 月是故鄉明548所作
閱讀更多 國學大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