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幽靈場到退票門,深究中國電影票房亂象背後的原因

票房數據造假在行業裡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作案”主體各不相同,方式各異。

這個五一檔最大的熱點無疑就是《後來的我們》退票事件了。4月28日,電影《後來的我們》帶著預售票房1.2億的國產愛情片最好成績在國內上映,卻隨即便被曝出大規模退票事件,被退票影院數4000餘家,約佔全國一半影院,涉及數額近1500萬。

“先讓鄉紳捐,鄉紳捐了百姓才會捐”

貓眼的解釋是,54%是觀眾正常退票,46%是黃牛惡意刷票後退票(非常巧妙的一個比例)。然而,這種解釋很難讓人信服。首先,在線售票普及後,哪裡還會有這麼多黃牛囤票,又集中退票,況且,《後來的我們》是否火爆到值得黃牛囤票;其次,為什麼有這麼多消費者會退票,且同時退票;更重要的是,黃牛退票和普通觀眾退票為什麼會出現神同步?

目前所有的說法裡,貓眼一手操縱了這一事件是各大媒體和行業從業者所持較多的一種解釋。因為從利益和實際操作來說,貓眼嫌疑最大。

首先,對任何“造假”的行為,“作案動機”最為重要,縱觀退票事件的利益相關方,貓眼顯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既是《後來的我們》出品方之一,又是宣傳方和發行方,通過炒高預售票房來刺激影院增加排片和觀眾購票,顯然能讓貓眼在出品和宣傳、發行三方面都受益。

從幽靈場到退票門,深究中國電影票房亂象背後的原因

其次,從實際操作來說,涉及4000多家影院、超千萬票房的退票,且絕大多數發生在貓眼平臺。作為國內唯二的線上票務平臺和數據方,貓眼想要操作這件事情很簡單,只需要在自家後臺買進賣出就行。而如果其他人和機構要製造如此大規模的購票和集中退票,要困難的多。

據網友爆料,貓眼此前吃過類似事件的甜頭,去年國慶檔,貓眼就曾憑藉初期推高《羞羞的鐵拳》預售票房,大獲成功。但當時是否存在暗箱操作,不得而知。

貓眼是《羞羞的鐵拳》出品方之一,同時兼任發行和宣傳,與它此次在《後來的我們》中扮演的身份如出一轍。當時貓眼COO康利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電影發行中的最漂亮的一個動作就是預售票房,“(《羞羞的鐵拳》)開啟預售的10個小時內排片就破了2萬場,當天實現9.30首日預售票房近500萬”。

上映15天就為一部電影預排了2萬場,首日預售票房近500萬,這在創造了預售模式的貓眼運營的項目歷史上也是很罕見的。

無論當時是否有暗箱操作,至少這件事情讓貓眼意識到,預售的火爆不僅僅是提前回籠票房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提升影院和市場的信心,刺激影院自行增加排片和觀眾自發搶購影票,從而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提振票房效果。

知乎網友影智姜文《讓子彈飛》中的一句臺詞解釋這種行為:先讓鄉紳捐,鄉紳捐了百姓才會捐,得錢之後,鄉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成。

票房造假:從主體到手段 變化日新月異

票房數據造假在行業裡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作案”主體各不相同,方式各異。2015年之前,票房造假更多是影片手寫票、偷票房等方式為主,規模小,利益線條簡單,影院為了獲得超利益,因此偷漏瞞報票房。而隨著資本、互聯網平臺的介入,票房造假手段日新月異,主體也在變化,從影院到票方,到發行方。雖然表面看起來,造假目的與之前一樣,都是為了提升票房,但深究其背後,實際有更深刻的資本和市場層面方面的原因。

2015年,國產票房冠軍《捉妖記》“幽靈場”事件算是行業內第一次曝出大規模、有組織的票房造假,方式是片方砸錢做包場。

《葉問3》的造假方式跟《捉妖記》如出一轍,通過串通影院設計幽靈場、高價場(票房超過100)、虛假排場(如單場放映時間10分鐘)等方式買票房。

這兩起票房造假方式、目的和邏輯都很像。通過與影院串通製造虛假排片,利用全產業鏈優勢和分賬方式漏洞回收成本,推高票房在資本市場獲得超額收益。

因為對《捉妖記》和《葉問3》的片方來說,一旦影院是自家旗下或共同利益集團,那麼每買100塊錢的票房,實際付出的成本只有5塊的電影專項基金,3.3塊的流轉稅,及2-3的數字設備費,加起來不到10塊錢,剩下的90塊錢都可以回收,所以只要出10%的錢,就能買到你想要的票房數字,何樂而不為。

即使不是自家影院,因為虛假排片不需要真實放映,沒有觀眾,製片方只需要給影院一些好處即可,並需要按照之前分賬比例,給影院一半的票房。

這種票房造假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提升電影上映前期的票房、上座率,從而影響後續排場和觀眾購票選擇。此外,對於上市公司而言,票房高低直接影響公司報表和股價,帶來的可能是資本市場更高的收益。

這一次,如果貓眼暗箱操作坐實,那麼數據造假的主體從片方變為售票平臺,但是背後的邏輯是一致。無非是通過低成本、甚至0成本的虛假票房推高市場後續排片和觀眾預期。只不過此前造假都多是被競爭對手曝出,而這次卻是影院跳出來說,頗有一種分贓不均的既視感。

壟斷導致尋租,售票平臺如何重建信任

權力導致腐敗,壟斷必然尋租。無論是之前的《捉妖記》和《葉問3》票房造假,還是如今的《後來的我們》退票門,能夠產生這樣的事情,跟市場的壟斷脫不了干係。動機和操作缺一不可,誰都有獲得超額利潤的動機,但不是誰都有尋租的資格。

對《捉妖記》和《葉問3》來說,包括此前萬達給《我不是潘金蓮》低排片的事件,都是因為出品方與宣傳方、發行方的深度綁定。

比如《捉妖記》出品方、發行方、參與造假的影院方,背後的投資方都是安樂電影公司。而萬達院線給予自家電影高票片,《我不是潘金蓮》略低的排片也完全是市場行為。幾乎所有的院線都有這樣的傾向,只是明顯不明顯而已。

不管是製片方、發行方還是院線都有向產業鏈上下游覆蓋的需求,目前各大院線包括萬達在內,幾乎都完成了製片、發行、院線全產業鏈覆蓋,只不過博納、華誼兄弟規模和市場地位略小。

對任何行業都是如此,壟斷必然有尋租可能。錢從左口袋掏到右口袋就會變多,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不玩?

有人呼籲說應該出臺中國的派拉蒙法案,但實際上,美國的派拉蒙法案也早就名存實亡。當年得以通過,是因為電影行業如日中天,影響力最大,壟斷帶來了超高的利潤。面對越來越勢力大的電影集團,政府開始和他們爭奪電影行業的控制權。而隨著電視和互聯網行業的興起,影院成為低毛利行業,壟斷不再能帶來高額的利潤,派拉蒙法案也就名存實亡了。由此可見,垂直整合並不是原罪,派拉蒙法案阻止的不過是壟斷帶來的不正當競爭,垂直整合本身是合法的。

對於國內電影行業來說,誕生之初就與資本市場和互聯網行業深度糾纏,利益線條更加多元,權力關係更為複雜。

目前,售票平臺壟斷效應開始顯現,院線影院對售票平臺的依賴越來越高。此次退票事件,不過是售票平臺與影院方矛盾的集中爆發。貓眼和淘票票兩家不僅售票平臺也是數據平臺,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是肯定有問題的,如何重建信任是一個大問題。或許未來能夠信任的數據只有藝恩數據這樣的第三方平臺?

這件事情細思恐極,預售票房數字跟影院排片和觀眾購票一定是有一個數量關係的。像貓眼這樣的大數據平臺,如果能夠有一個數據研究部門專門研究預售與後期票房的關係(貓眼的確有一個專門做數據研究、輿情監測和用戶調研的機構叫貓眼研究院),算清楚預售投入多少可以獲得最佳收益,我相信不難。那麼如果下次再有這樣的操作但不退票,只是損失一點特價票的成本,不僅可以做高預售票房,也不會被任何人發現,影院也不會反抗,似乎也並不違規,那麼這件事情到底合不合理,能不能做,會不會被接受呢?觀眾又算不算是被欺騙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