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中那點事
上善若水,出自於《道德經》,可是這麼多人做了註解,都註解對了嗎?那種引申的見解雖然也不錯,可也不是老子本意哦。我今天最不客氣,要做註解並批評人!老是這麼胡亂解釋,怪不得自古以來都講,能讀懂《道德經》的沒有幾個人?
我們來重溫下原文,《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我親自給予註解:最隨順的就是水了,水對萬物都有利益,也從不跟萬物爭奪什麼,水的所做所為,正是人們最不願意自己也這麼幹的事,所以它和道,差不多一樣。
現在,我們來批判幾個關鍵字的解釋。
這個“善”字,都跟好啊,善良啊,仁慈啊,拉上關係攀上親家了,可是您現在感覺是嗎?
“處”字,也總是什麼動詞啦,名詞啦,說的好像很懂文言文一樣,也好像很懂得用字寫文章一樣,搞得自己跟專家似的,或者本來就是專家,爆破專家!
“惡”字,什麼兇惡的惡,可惡的惡啦,講了一大堆,其實我覺得就是充篇幅的。說著說著,還弄到臭水溝裡去了,說什麼別人不想去的地方,它也願意去。叫我講,實在噁心,噁心至極!老子氣得鬍鬚都翹到頭上去了。
我今天,說話不客氣,我希望越多的人,看到我這一篇,越好!我的註解,就是不一樣,我的註解,就是道!託大一回,“上善若水”,就得我這樣解釋的,才正確!
命理師陳一宏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是啥意思?此四個字如此博大精深,很多企業大佬直接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甚至把它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杆。
我們來看一下它的出處:上善若水出《老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是啥意思?水利萬物而不爭:咱都知道,水是萬物不可或缺,一個人不吃飯,可以頂個7天,不喝水,3天就去了。水滋潤了萬物,但是它從來沒有向我們索取啥,儘管它對我們是如此的重要,給了萬物這樣那樣的好處,但是它從來沒有去和誰比個高下。這就是上善。上善與若水結合起來,告訴我們的就是咱做人要像水一樣。為啥要像水一樣?水有什麼值得我們特別學習的成功品質?
1、淡定、淡然。咱都知道,水乃萬物之源,如果論功行上,歌頌萬年都不為過,如果它要炫耀自己,炫耀N年都難以炫耀完。在如此豐功偉績面前,水始終保持一顆淡定的心。不驕不燥,不僅不張揚,反而哪兒低往哪兒流,哪裡窪在哪裡聚。在目前如此浮躁的環境中,能有一顆如此淡定的心,的確是相當難得的。
2、超強的凝聚力。水一但融為一體,聚成小溪或江河。便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朝著共同的方向義無返顧地前進。難怪李白有云“抽刀斷水水更流”之慨嘆。在很多企業中,或許正是缺了水一般的凝聚力,最後企業的超級航母沒能乘風破浪到達彼岸。
3、堅韌。崖頭上的小水珠,日復一日,千萬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頑石身上鑿出一個窟窿來。這的確讓人匪夷所思。九曲黃河,多少阻隔、多少誘惑,即使關山層疊、百轉千回,東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絲動搖,雄渾豪邁的腳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最終終於駛入東海。這就是水咬定目標,不驕不躁,堅持到底的結果。
4、博大。海納百川,有溶乃大。不管是青、紅、白、綠、青、藍、紫甚至是黑。水都可以溶下。水還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
5、靈活變通。遇到高山,水繞道流過去,遇到沙漠,水變成水蒸汽飛過去。夏為雨,冬為雪,熱成氣,冷變冰,遇圓則圓,逢方則方。順勢而為,應景而變。而不是一門子死腦筋,在一顆樹上吊死。
6、公平。不管是金碗還是木頭碗、瓷碗。對於水來說,都是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不差分毫。如果碗搞欺騙,破了個洞,故意想搞點額外的油水。那水則咆哮而出,不平則鳴,大聲抗議 。難怪古語云:人若以水為尺,便可裁出長短高低。
7、透明。有人水,水有時候也有臭水、黑水、髒水的時候。怎麼說是透明的呢? 其實我們看到的並非水,那是水裡面的溶劑,水的原形實際上是透明的。無顏無色;光明磊落。隨便哪個角度觀看,都是一樣的晶瑩剔透 !這就是所謂的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如果咱修煉的和水一般通透,豈不自由愜意?
希望之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8章,意思是說:最好的、最上乘的“善”就像是水一樣。很多人把“上善若水”當成是自己的座右銘,可自己真的能做到“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嗎?真的能理解為什麼“上善”要“若水”,而不是“若”其他物嗎?真的能通過老子對“水”的解讀來悟道嗎?要想搞清楚這些問題,首先要理順“水”和“
道”的邏輯關係。老子奉行的是道本體論,道是宇宙本體元氣,氣本為一,分為陰陽,陰陽和太極是道即元氣運行的形式。既然道是本體,那麼“水”與“道”的邏輯關係是怎樣的?泰利斯(約前624-前547)是西方自然哲學之父,他是西方世界第一個擺脫用神創論去解釋萬物的產生,提出“什麼是世界本原? ”問題的人。他從具體事物中尋找自然萬物的統一性,認為“萬物皆有靈魂”,提出了“萬物皆水”的本體論主張,其思想被視為西方哲學的開端。
歐盟發佈的泰利斯紀念郵票
《老子》第8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說:最好的、最上乘的“
善”就像是水一樣,故曰“上善若水”。水,清淨柔和,滋養著天地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安居樂業,所以“水”幾乎就接近於“道”的境界了。老子雕塑
泰利斯奉行“萬物皆水”的本體論主張,西方文化又有“
水是萬物之源”之說。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水是宇宙萬物和生命本體,“水”豈不是就等於“道”了?而老子奉行的是道本體,對於“水”與“道”的邏輯關係,老子只是說“故幾於道”,而不說“水即道”,這是怎麼回事呢?
1993年出土的戰國中期的郭店楚簡《太一生水篇》雲:“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這裡的“太一”指的是宇宙第一物元氣,元氣生水,水反哺元氣,是以生成了天。“水”與“道”即元氣的邏輯關係是:“道”即元氣是本體,“水”是本體的產物,氣在水先,水在萬物先。
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道”是無形的形而上者,“水”的形因器而變,雖然也無形,但卻是形而下者;“道”是看不到的,而“水”卻是看得到的。作為宇宙本體“道”的第一個產物,“水”有“幾於道”的特質;“水”本身的形而下特質,可以幫助人們通過“水”來認知“道”。“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就是“水”與“道”都具備的特質!
老子講“上善若水”的目的,就是因為“水”具備“幾於道”的特質,“道”即元氣是形而上的存在物,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無法實證;而“水”則是形而下的存在物,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可以實證。因為“水”有“幾於道”的特質,因此,通過“水”來認知“道”,可以說是悟道的捷徑!
《老子》第8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通篇就是老子通過解讀“水”,來證悟“道”的內容。下面逐一予以解讀:
居善地
受地球萬有引力的影響,水的特性就是向下,哪兒低往哪兒流,哪裡窪在哪裡聚,而這些低窪之處卻是世俗的人們最厭惡的地方。水的天性就是“水往低處流”,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這就是水的謙下之德。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處卑不動,守靜不衰”,水的這種謙下之德就是“道”本體的上善特性之一。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
但人類的天性則是“人往高處走”。如果在人際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處”走,那就勢必要“爭”,輕則拳腳相加,頭破血流,重則你死我活,魚死網破。如果有人能注意放低身段,自居卑下,保持謙和的心態,那麼就是“不爭”,“不爭”就是“上善”的行為之一。而“上善”是最符合“道”的。
中國古諺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水最有愛心,最具包容性、滲透力和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奉獻而不圖回報。它養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壯,從不挑三揀四、左顧右盼、嫌貧愛富。它映襯“荷塘月色”,構造洞庭勝景,度帆檣舟楫,飼青鰣鰱鯉,任勞任怨,不辭勞苦,殫精竭慮。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彰顯自己。
心善淵
水“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水的本質是清明寧靜的,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事實上卻深不可測。水愈深邃愈安靜,此等寧靜和達觀,是很多人難以企及的。水從來不受任何外來物的影響,它的物理化學性質極為穩定:無色無味、晶瑩剔透,它光明磊落、無慾無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人們才能以水為鏡,照出善惡美醜。
“靜水照大千”,清靜湖面,猶如一面鏡子,照映景物,一覽無遺。寧靜中,我們看見了湖光倒影,美若仙境;清澈中,鉅細靡遺,反應出大自然的景象,是如此清泰、寧靜、平和。從中我們體會了,唯有內心的清靜,才能洞悉天下的事理。它在急速運行時可以混雜夾帶著泥沙礫石,但一停下來,就慢慢澄清了,回到了它本來的面目。它可以包容很多的無機鹽和礦物質,但當它昇華(蒸發)的時候,它又回到了本身的純淨。
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靜如水,善莫大焉。我們的心境應該如深淵一般清明寧靜。因為,波瀾不興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徹的鏡子,可以映照世間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麼是純粹,什麼是汙濁,在清澈的心靈面前,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而煩惱、雜念,猶如出山之水,汙濁不清,常染心靈源頭的淨潔。故需去除內心的汙垢,才能洗心易行,顯露心地本有的清靜,從而品味到人生的甘美真味。我們做人,能像水那樣始終不被環境所迷惑嗎?始終保持住清明寧靜的本心嗎?能不改變天然的本性和善良的初衷嗎?
與善仁
水對任何物體都是很“仁愛”的。水“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崖頭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咬定目標,不驕不躁,千萬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頑石身上鑿出一個窟窿來,真可謂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但水絕對不會把頑石整個損壞,而是損而不竭,有自己的出路就可以了。水源源不斷地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
山泉,清爽甘甜,淨潔透明,在山則清,毫無雜質,令人品來暢快無比。生活中,一瓢飲,能解乾渴;品茗一盅,去疲除憂;酷熱難捱,沖涼解暑;又能滌盡汙垢,常保環境清潔……似君子之德風,被覆世間角落,能隨緣教化,廣利社會。其仁慈博愛,平等無私的特質,更彰顯其至善的美德。
瓦礫和寶玉都可以跟著它一起去旅行,它絕對不會厚此薄彼。參天的大樹和卑微的小草它都願意去滋潤,既不趨炎附勢,也不故作清高。這樣的德行,正是“道”的特性之一,即至仁至善。
言善信
水“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圜,同圓,水遇到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因為水守信,遵循天地大自然的法則,絕對不會欺騙我們。天行有常,這也是“道”的特性之一。大自然從來都不會欺騙我們,欺騙我們的永遠都是人類自己。
水性柔順而往下,意味著自居卑下,如那謙謙君子,恭敬有禮,仁義有德。故孔子贊水曰:“其流卑下倨邑,必修其理。”雖然姿勢低下,但水卻非常的守信,它一定會遵循其應有的渠道,始終不變其行,終入大海。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執,有時細膩,有時粗獷,有時嫵媚,有時奔放,但水卻非常守信。水會因時而變,夜結露珠,晨飄霧靄,晴蒸祥瑞,陰披霓裳,夏為雨,冬為雪,化而生氣,凝而成冰;水會因勢而變,舒緩為溪,低吟淺唱;陡峭為瀑,虎嘯龍吟;深而為潭,韜光養晦;浩瀚為海,高歌猛進;水也會因器而變,遇圓則圓,逢方則方,直如刻線,曲可盤龍,故曰“水無常形”。水因機而動,因動而活,因活而進,故有無限生機。
政善治
水“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雖然也有渾水、汙水、濁水甚至臭水,但汙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水原本就是這個世界上最乾淨的東西,我們要依靠水來——洗滌群穢。
水不汲汲於富貴,不慽慽於貧賤,不管置於瓷碗還是置於金碗,均一視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謂“水平”。倘遇坑蒙拐騙,水便奔騰咆哮,此乃“不平則鳴”。人類若以水為尺,便可裁出長短高低。
水完全根據“道”的原則和具體地理環境來決定它要走的路,無論東西南北,無論直行蜿蜒,它都依據地勢而為。水也不考慮氣派和麵子的問題,寬可以數十里,窄可以幾米,可以在地上走,也可以在地下走,甚至不考慮最終是奔向大海還是奔向沙漠,絕不會自動自發地去趨吉避凶。水這種“善治物”的特性也是“道”的特性之一。
事善能
水“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用水來載舟舟就能浮起來,用水來鑑定馬上即可分出清濁,用水來攻堅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原因就在於水善於使用自己的能力,這也是“道”的特性之一。
水可以滋潤,可以溶解,可以清洗、可以沖刷。可以是一滴救命的“甘露”,也可以“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的凝聚力極強,一旦融為一體,就榮辱與共,生死相依,朝著共同的方向義無反顧地前進,故李白(701~762)有“
抽刀斷水水更流”之慨嘆。因其團結一心,水威力無比:匯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蕩今滌古;乘風便起波濤,轟轟烈烈,激濁揚清。動善時
水又是最善於等待時機來發動的。春天萬物復甦、萌生,需要一定的水,它就來了;夏天萬物生長壯大,需要大量的水,夏季的雨水也四季最多的;秋天萬物氣息收斂,生機轉入種子,相應降水就開始少;冬天萬物閉藏,生機封固於內,就基本上不怎麼降水,即使降水也不流動(雪),留待來春地氣回暖、萬物復甦時再用。
夫唯不爭,故無尤
因為“不爭”,所以“無尤”。要理解什麼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看看水吧。只有象水這樣去對待學習、對待工作、對待愛情、對待事業、對待家庭、對待師長、對待同事、對待朋友、對待家人、對待人生所要面對的一切,才能既沒有來自內心的憂慮和憂鬱,也沒有來自外界的憂患和憂難,這才有利於自己機體元氣的養護。
文喜有話說 2017.11.11.
文喜有話說
這是通行版《道德經》,馬王堆出土帛書《道德經》第八章有幾處不同,通行版,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帛書是,〈上善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與善仁。帛書是,〈予善信。正善治〉。其它都相同。我讀過培真老師的道德經註解與領會,從養生之道觀點入手,談他自己在調馴心神去順應道的規律時之體驗感受,以及這些感受與《道德經》中折論述理論的結合領會,並對高層次的功態結合其它道家之著述並經過自身的多年修行所體吾所得出的對道德經的註解。第八章意釋,〈水的性格可是最良善的了,水是以柔靜的方法而滋養萬物成長的,它能安處於萬物所不願居的寂漠之位,所以水的特性才接近於,道,的特性,修道之人就效法水的這種特性,善於選擇眾人所不願到的寂漠請靜之地去靜處,心神善於安守清靜,對修養生之道的規範善於誠信,善於以中和的心神對身體進行治理,如此靜修就無事不能成功,人的舉止行動就能適應時機,正是由常人不能安於虛靜。所以才不會形成適時應事的特異能力)。這是第八章的註解。(領會),環境的安靜可以使心神少受外界事物的干擾而利於入靜,對道的誠信,才能從內心遵照養生之道的規範修功,而容易和,道,相同一,從而較快的體驗到,道,的信息,外在環境的請淨,加上內在心神的沉靜和自然場的道相同一的時候,身體就能適應自然的變化而健康長存,同時也可能感應到外在事物場的變化,從而顯示出主動的話時應事的能力,有時這種主動是莫明其妙的,但也會因一種不知其所以然的心理而改變自己的行動去避孫某些將要發生的禍事,而不自覺的去促成某些好事。這就是道德經所說的,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好不多講了,一下說不了清,第一章說玄之有玄,眾吵之門,就是說玄妙的人體中有了玄妙的。道,感應。這就是眾多奇妙生命現象產生的門戶。
手機用戶5922688855
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而在這裡水是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
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
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人無常在,心無常寬,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傳媒:北京西三環中央電視塔下的標誌建築物上,有著名書法家、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總後政治部丁嘉耕大校書寫的“上善若水”,被譽為“首都文化風景
【上善若水:上善:至高。水:沒有生命體,清澈透明,與萬物無爭;卻能自然地由高處流往低處,也可以安靜自然地彙集於一處。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真善矣。】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並對孔子有重大的影響。孔子:“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觀。”
《孔子家語·三恕》:“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循其理,此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
《荀子·宥坐》:“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見大水必觀焉。
上善若水,大愛不愛。
天山地水
一直很喜歡這四個字,上善若水。也一直在生活中實踐,做一個安靜的人。
上善若水,解釋1000次,不如半句話:底調的善良。
善良是一種優美的行為,遇到真正的困難者,我們伸出手,去幫助,這就是善良啊。
善良是外在的,善良的內心是什麼?這個核,好重要 。善良就是我天生喜歡幫貧救弱,我願意,我不圖回報。
善良不能被利用,也不能被用來做秀,善良的原因和目的都要從心裡發出,我幫助你,是因為我知道你需要,而我正好能,我幫助了你,你悄悄的忘記我就行了,你要繼續幸福地生活下去。有一天我們偶然相遇,你如果笑笑,我會開心;你不笑,我正在祝福你。這樣的幫助低調真誠,藏的很深。這是真善良,這種善良叫上善。大道無形,如水。你的好,因為大,因為真,所以如水般深沉,美好。
送君玫瑰,手有餘香,幫助中我們得到了快樂和美好,這就足夠了。
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在一個功利的社會,上善若水,如果只是書法家寫了一幅字,掛在廳堂,根本不去入心,只用來附庸風雅罷了。如此上善若水, 不善良。
李叔同大師曾經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世界上每個人都在愛你,你也用最真的心去愛他人,這樣的世界最美好 ,這也是天下大同,人人追求。
看過了好多高調的炫慈善的,總在公開宣揚自己拿多少錢去扶貧,去。。。。。。。如此炫,必功利。
上善若水,就是底調安靜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就這麼真誠而簡單。
荷花的盤子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細微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
為什麼說水是""上善""呢?
在道家的學說裡,水,至善至柔;品性,綿綿密密;微,則波瀾不驚;巨,則洶湧澎湃;與世無爭,卻容納萬物。
""道″,是指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指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
""上善若水"",實際上它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態度,是將水作為最受尊崇的美好的品格、高貴的修養來頌揚,倡導人們效仿和學習,它涵蓋的人生哲理,實際上就是""為人之道""。
道家學說,千百年來,簡單的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是對每個心靈內在的喚醒,是讓人們溫暖地浸潤其中,從而在感悟中深刻理解這些""為人之道″。
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方為方;在圓為圓;遇海洋,海洋之形;遇江河,江河之形;只要""道″暢通,就能""以百態存於自然界,於自然無所違也""。
冰為水,卻堅如鋼鐵,百折不撓;
霧為水,卻無形聚力,聚氣生機;
水淨化萬物,無悔接納,包容大度;
水流經菱磨,水滴石穿,以柔克剛;
水,上蒸為雲霧,下化作雨露,能屈能伸;
霧聚雲結雨,散去無影蹤,功成身退。
因此,做人要如水,至柔,至剛;能容,能大。
自古以來,無數仁人志士追求""上善若水″,作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作為為人處世之道,他們留芳百世,世人稱頌。
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就是其中一位。
他去世,聯合國為他""破格""降半旗,而且是聯合國降半旗時間最長的。
因為按規定,需等到第二天,而且只需當日或次日火化才降。而聯合國當天就下半旗致哀,並直到遺體火化。
他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世人稱頌。
中華民族五千年,之所以能在險象環生的生存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無一不是遵循著自然規則,始終像水一樣,保持生生不息的精神。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中華美德的一種體現。
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正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根基上潛移默化的中國之魂。
24幀半
《道德經》的閱讀理解要整體去理解學習,不能單獨一章分開來學習。這本書圍繞著道——天地——萬物、聖人——天下——百姓這兩條脈絡展開。
上善若水一句,應該是被誤讀最嚴重的一句,也流傳最廣。通常的理解為好人就像水一樣溫柔。沿著溫柔-不爭-不辨-無為-寬恕,這樣一條世俗人倫的脈絡闡釋下去,這《道德經》就成了心靈雞湯了,而不是萬世流傳的不朽之經了。
上善若水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為。在道德經全書中,所有的善字,幾乎沒有一處是單純的指人倫意義上的那種善良,好人好事。
道家思想應天,講的是天之自然之道,遞推到聖人以天道自然管理天下,行不言之教。
儒家應人,主要說人倫,仁者愛人,善良等。
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說,在聖人看來,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為,就像水一樣。像水一樣又是怎樣的呢,往下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樣,能夠通利萬物,而不與萬物撞擊。因為水沒有常形,它是根據外物的情況,來改變自己的形狀,沿著空虛的地方,使自己通利過去。從而也避免與萬物發生碰撞。這就是水利萬物而不爭的意思。
水利萬物,只是以水比喻道,說的是聖人以天道治天下,利萬物而不爭。
水沿著這些虛空的地方循行,避開了和萬物撞擊,不管它遇到什麼樣的情況,並總能找到通利的辦法和出路,它所循行的這些為眾人所厭惡的虛空之處,這正是道之所在。
崇儒
中國文化,主流三家:儒釋道,三家都講“善”,儒家的“善”即是仁愛孝悌,為人倫之善,道家的“善”為自然中萬物的善,故老子稱“上善若水”,佛家的“善”即是慈悲。所以道家的“善”是至高的善,老子把自然界中水的善引申到做人做事的大善,最高的善是符合自然之道的無私,若水一般。
先看《道德經》原文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在老子看來,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它使萬物得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相爭,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水,從來就是向低處流,藏汙納垢、海納百川、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水“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一副對聯這麼寫的: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要了解“上善若水”的全面含義,且往下看:
居善地:水,有謙性之德,處於低處,容納百川而深沉淵默,博大;
心善淵:心要想大海一般寬廣,有容乃大,做人心胸寬廣不膚淺,包容越多積累越多;
與善仁:水是滋養生長萬物所需的,但從不索取;
言善信:人說話要像潮水一樣準則有信,言出必行,言而有信,水不掩飾不偽裝;
正善治:人立身處世做到水一樣的公正平橫;
事善能:做事像水一樣調劑融合,發揮自己所長,無好惡;
動善時:把握機會,做到像水一樣風動水動風靜水靜,審時度勢,變化無窮,春露、夏雨、秋霜、冬雪,水無常形自由變換,只為萬物所需。
再從今天的角度來解讀水給我們的幾種啟示:
冰的強硬,越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它越能體現出堅如鋼鐵的特性,水可柔可剛。
水化成氣,氣看無形,若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雨。
水淨化萬物,無論世間萬物多髒,它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然後慢慢沉澱淨化自己。
水看似無力,自高處往下流淌,遇阻擋之物,耐心無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平,最終可以水滴石穿。
水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從高處往低處流,高至雲端,低入大海。
這就是道家“上善若水”的含義,幾乎如“道”一般,“智者樂水”的真實含義也是要我們學習水的智慧,做到像水一樣才是有智慧的人。
心念自在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八章,人們經常聽,經常寫,經常說,卻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其中含義。
在《道德經》中,老子總結了水的幾種道德:
第一,水滋潤萬物而不爭——即,做有利於大家的事,卻從來不著急爭論。
對此,《菜根譚》上有言: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這是什麼意思呢?你完美地做好了一件事,不要老想著自己霸佔所有功勞,要分一些功勞給別人,譬如一個球隊因為球隊的靈魂人物踢得很好而得到了冠軍,該球星如果說:“全是我的功勞。”會遭致反感,更何況普通人根本沒他那麼大的本事,就更不該這麼說了。而如果他說:“大家都很努力,很多人為我傳了好球,感謝大家!”那麼大家對他的印象就會很好,在球場上就更願意傳給他球。
當大家搞砸了一件事,不可著急推脫責任。譬如你說:“這件事搞砸,都怪***(隊友)。”那麼日後一定會遭致怨恨,遲早有一天,你把所有人都得罪個遍,就離禍患不遠了。但如果你說:“這件事搞砸了,大家都怨***,可我也做得不好……”如此,便可以“韜光養德”,如果對方是小人,那麼他不會害你,如果對方是君子,那麼他日後必定投桃報李。
水,滋潤萬物,卻一直低姿態,處在最低的位置,一直往下去,不與人爭高,所以老子才說“上善若水”,水近乎“道”。
第二,水最柔弱,但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即,鍥而不捨地完成自己的目標。
水的目的就是就下。
這是水的特性和使命,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水絕不會像山石一樣硬碰硬。在遭遇困難的時候,它絕對不會氣餒,而是耐心尋找解決方案——如果碰見石頭,那就繞過去!如果碰見低谷,那就等攢滿了咱繼續前進!如果碰見巨大的坑洞,那就積攢數年也在所不惜,並在最終形成一道瀑布。
水柔弱,但水從來不放棄,這也是“水德”之一。
所以,老子說,“上善若水”。
第三,水最包容。如果包容不了,那還是因為水不夠多。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也是水,水因為能容納百川和百泉,所以才成就了今日之大海。倘使有朝一日它沒那個心胸了,它也就萎縮了。包容會讓你變強,一味排擠,這不容,那不容,最終一定導致自己的乾涸。
一個人容不下一兩個人還好,要是容不下大部分人,那一定是自己有問題。
那麼,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情況怎麼辦呢?
在舉世皆濁的情況下,假設你有一個純潔崇高的理想,你最重要的是在實現自己的抱負,而不是抱璧自惜,任憑汙濁繼續。譬如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為了實現抱負,他賄賂補缺,又為了實現招募鄉兵抗擊日寇的目的而假報軍情謀取撥款。他的目的就是抗倭,可惜朝廷中沒人,他絕不可能擔當重任,而他要想當抗倭將軍,必須賄賂朝廷重臣。
是一個獨居在家,扼腕嘆息,眼睜睜看著倭寇殺死沿海居民的戚繼光值得尊重。還是不惜被人指著鼻子罵,被“高尚的人”嘲笑“原來你也不乾淨”,但殺光倭寇的大將戚繼光更值得尊重呢?
所以老子才說“上善若水”。
水的目的是純潔的。
水是可以忍讓轉彎的。
水可以耐心積累,突破壁壘。
水從來不會罷休。
最重要的是,水利萬物而不爭。
所以,一個不利於萬眾的人,哪怕再具備水的其他性質,也是“無道”的。這是根本,無此就不能稱為“上善若水”,一個人如果有“利萬物”“心懷天下”的想法,再兼水的其他性質,就可以無往不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