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在得到了荆州全境后,为什么不从荆州北伐,而一直执着于攻取合肥?

AlexChen1111

这个问题参看关羽襄樊之战就能得到答案。从荆州出兵北伐难度太大,而合肥战略地位重要,需要夺下来。


(荆州七郡)

首先要明确一点,杀关羽夺荆州后,东吴也并没有获得荆州全境,最北边的南阳郡还在曹魏手中。荆州共七个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阳郡。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荆州北部的南阳郡和南郡,刘备夺得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江夏郡孙刘两家都有部分。后周瑜夺取南郡,刘备以荆南四郡太偏远不适宜发展为由借荆州,其实就是借南郡。刘备取益州后,孙权讨要南郡,刘备要与曹操争夺汉中,不敢跟孙权爆发冲突,只能谈判用长沙、桂阳二郡代替南郡还给孙权,并且完全从江夏郡撤出,于是,刘备得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郡,孙权得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三郡,曹操南阳郡一郡。史称“湘水划界”。

(湘水划界后三家形势)

所以,为什么关羽打的是“襄樊之战”就是打南阳郡的襄阳和樊城,这是绕不开的。要从荆州北伐,就必须先拿下荆州背面的南阳郡。所以,如果孙权夺下荆州后想从荆州北上,必须走和关羽一样的路打襄樊。能成功吗?答案是肯定不能。

襄樊一直是曹魏防御的重点。为什么?因为位置太重要了。从襄樊再北上就是京畿重地司隶地区,而司隶地区最南边的就是许昌了,那可是曹操控制的汉献帝所在的“东汉国都”。因此,曹魏势必保证南阳郡万无一失,那是南大门屏障。故而襄樊的守卫固若金汤。关羽打襄樊开始很顺利,靠的是老天帮忙,天降大雨,关羽水淹七军,但即使这样,即使樊城城墙都被大水泡了这么久,曹仁仍然可以靠着几千人守城坚持到各路援军齐集,足见易守难攻,如果没有大雨帮忙,纯打襄樊,绝对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防备蜀汉偷袭。这还是关羽的前车之鉴。关羽为了打襄樊,抽调走了荆州守军,以致后防空虚被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夺取南郡。如果东吴要从荆州北上,也会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荆州防卫空虚,谁又能保证蜀汉不仿效东吴当年那样偷袭荆州?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孙权出于战略考虑,坚持打合肥)

再看合肥的情况,首先是只存在与曹魏和东吴之间,不存在被蜀汉偷袭的可能。其次,合肥城所在的位置是江淮两条大河的水陆交通枢纽,曹魏长期盘踞合肥,势必对东吴水上优势造成威胁,可以水陆并进攻打东吴,甚至直接威胁到东吴的国都建业。所以,东吴一直打合肥不光是从那里北伐,也是要获得这个关键的战略要塞。这就是东吴坚持打合肥的原因。


伊耆角木

有这样一句话,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叫做守江必守淮,意思就是说北方的军队一旦进入淮南,江南政权的边防就会陷入危机,而淮南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就是合肥。大家可以翻看一下地图,从合肥到南京,只有仅仅175公里,按照我们现在开车行驶的速度,也就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抵达。

古代没有汽车,自然没这么快,如果按照骑马来算,最多一天时间就可以到达。我们再来看看荆州地区的军事重镇襄阳,它距离南京的路程有近550公里,几乎是合肥到南京距离的整整三倍。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孙权调集大军从荆州北伐,那曹魏完全可以率领大军从合肥直捣孙权的都城建业(南京),到时孙权不说立马拉稀,至少绝对不敢再继续北伐。

更何况,孙权想从荆州北伐,还将面临襄阳这座坚城的阻挡,襄阳这颗钉子有多难拔掉,想必大家应该是知道的。当年关二爷威震华夏全盛之时,也没有拿下襄阳,孙权想在短时间内攻破,恐怕是非常困难的。相反,从合肥攻取南京,一路上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钉子,可以说是一马平川和一路直下。

还有,就算曹魏在孙权北伐的时候不攻打南京,如果孙权在荆州举兵北伐,到时候必然要将荆州地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部往北上调集,如果在关键时刻,蜀汉的东线边防军从秭归顺江而下直逼荆州,那孙权北伐军的下场,恐怕和当年的关二爷,不会有多大区别。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无论如何都是不敢从荆州地区北伐的,而且事实上,孙权在没有拿下合肥之前,他根本没有办法向北发展。因为他的都城,距离合肥实在太近,他的军事主力必须驻扎在淮南地区,否则孙权是没有任何安全感的。


小玲子说点史

历史上,孙权不是没有从荆州北伐过,而是他攻了,但是没打赢。东吴从荆州方向的北伐次数,比围攻合肥还多一次。



孙权一共五次进攻合肥。第一次是赤壁之战大胜后,孙权引兵攻合肥;第二次是刘备攻打汉中,曹操无暇东顾,孙权乘机攻合肥。

这两次打合肥,孙权的都城分别在柴桑(江西九江)和建业(南京)。东吴的主力都在江东地区,攻合肥距离很近。而当时荆州方向有关羽镇守,孙权自然不可能从荆州北伐了。

孙权偷袭荆州得手后,将都城由建业迁到了武昌(鄂州)。东吴的主力也随之到了荆州,此后的十年,孙权一直都在荆州,主攻方向也是荆州,并未对合肥方向发动进攻。

在此之后,东吴从荆州北伐,有六次之多。

第一次北伐是偷袭荆州得手之后(220年)。曹仁被召回宛城,襄阳空虚,孙权乘机派部将陈邵占领襄阳。此举令曹操大怒,命曹仁和徐晃南下,击败陈邵后夺回襄阳,并把汉水南岸的老百姓全部迁到汉水北岸。从此,汉水到长江一线的区域,基本成为无人区。

此次偷袭襄阳,孙权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被曹仁和徐晃杀了一个措手不及,失去了占据襄阳的最佳时机。

第二次是黄武五年(226年)六月。孙权乘曹丕去世,魏国主少国疑之际,当年八月调集大军北伐攻魏。吴军分兵两路,西路军由从来没有打过胜仗的诸葛瑾率领,进攻襄阳;孙权则亲率东路主力进攻魏国新置的江夏郡(湖北安陆)。

结果孙权一路为魏将文聘所败,吴军的损失甚重,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的西路军也被司马懿击败,被斩首千余级。此次北伐,东吴的兵力堪比合肥之战的规模,只不过没打赢。

在此之后三年,东吴与曹魏并无大战。孙权称帝后,将都城由武昌又迁回到了建业,东吴的军事重心由荆州转移到了江东。从此之后荆州方向由攻势转为守势。

小结:公元208年—229年,孙权一共两次攻合肥,两次由荆州北伐,都被魏军击败。

————————分割线————————

孙权迁都回江东后,当年(229年)立即集结大军再攻合肥,此战为第三次合肥之战。

孙权此次采取了虚虚实实的策略,先是大张声势于合肥城下,使魏军召集兵力备战,待魏军聚集后,吴军又突然撤走。孙权的想法是以此麻痹魏军,想等魏军刚刚集结的兵力遣返后再趁虚进攻。却没想被魏军识破,魏国扬州都督满宠没有遣返军队,而是继续严阵以待。打了孙权一个措手不及,吴军只得撤走。第三次攻打合肥失败。

又过四年(233年),魏国将原来当然合肥城拆除,转而移到鸡鸣山下修筑新城。孙权听说曹魏移城,以为敌人胆怯,遂即调集大军进攻合肥,此为第四次合肥之战。

此次大战,由于魏国将合肥城迁移到了远离江河的地区,吴军的水师没有用武之地。孙权不敢上岸,便在船上待了二十多天不敢进攻。后来还是忍不住上岸攻城,结果被魏军早就埋伏好的奇兵袭击,被杀数百人,狼狈撤军。第四次攻打合肥失败。

一年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联络孙权一起出兵。渣权本人亲帅主力攻合肥,同时派陆逊和诸葛瑾从荆州方向,进攻江夏、沔口、襄阳等地区。这次蜀吴联兵,堪称三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北伐,不仅蜀汉倾巢出动,东吴也是倾力而出。

这一次北伐,是孙权第五次进攻合肥。同时也是荆州方向的第三次北伐。

蜀汉方向由于被司马懿拖住,进展不大。而东吴这边,孙权围攻合肥两个月,死活就是打不下来。听到曹睿御驾亲征而来,孙权立马跑路了。由于孙权退得太快,荆州方向的陆逊和诸葛瑾一路也只好退兵。第五次合肥之战和第三次荆州北伐,以失败告终。

小结:从公元229年—234年,孙权三次攻打合肥,一次从荆州北伐,同样以失败告终。

说到这里,有心的朋友其实已经可以发现孙权为什么钟情于攻打合肥了。

因为,当时的合肥城临江而建,而东吴以水军善战闻名。孙权攻合肥,他都不需要下船!所谓的打合肥,实际上就是躲在船上观察。能攻就攻,不能攻,立马就可以乘船沿江撤退。

————————分割线————————

继吴蜀联合北伐失败后,孙权将军事中心移到了荆州,在荆州又有三次北伐。

第四次从荆州北伐:吴将朱然领兵两万人围攻江夏,遭魏荆州刺史胡质率军解围,双方各有胜败,以吴军退兵告终。

第五次从荆州北伐:吴将朱然再次进攻襄阳樊城一线,孙权兵分四路的进攻,朱然围了樊城很久,司马懿亲自督军击退朱然,吴军败得很狼狈,丢了很多物资。

第六次从荆州北伐:败不怕的朱然再次领兵出征,然而小有战果,不过战果很小。(详细可参考朱然传)



实事求是的说,孙权并非不从荆州北伐。他确实尽力了,怎奈能力不济,每次都被打的灰头土脸。

孙权之所以多次攻合肥,是因为江东士族的土地和家人都在长江下游,孙权也只能以建业为中心,攻打合肥,取得淮南,与曹操对峙,争取土著士族的支持。

后来迁到了武昌,也有两次北伐,其中黄龙五年规模最大,孙权也亲帅大军出击了。这也表明孙权并不是不愿意从荆州北伐。

只不过东吴和曹魏的防线长达两千多里,而孙权的实力又没有魏国强,如果全线出击只能是挨打。如果集中出击的话,又必然是顾头不能顾尾。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

假如孙权集中兵力在荆州方向,蜀汉乘机偷袭南郡,孙权岂不是要重蹈关羽的惨剧?就算蜀国都是正人君子,也架不住孙权会往这方面去想。毕竟他是个小人,而小人是最喜欢怀疑别人的。


PS:当时孙权能选择的北伐路线有三条:

东路攻徐州,继而威胁青州;

中路攻合肥,继而取得淮南;

西路攻襄阳,继而威慑中原。

这三条方案,东路方案是最没有价值的。首先就pass掉。


另外,从东吴的大战略来看,孙权更倾向于划江而治,对于北方中原的野心有过,但最终没燃起来。

我上面的小结也说过,孙权打合肥,地形对他很有利。合肥离他近,打不下来也没关系,赶紧上船往回跑就行了。这个优势,在荆州方向体现不出来。

因为从地图上看,荆州和襄阳的距离貌似好像不远,但是当时吴国的进攻路径,并不是走陆路,而是沿汉江北上。而且司马懿都督荆州任内,魏国也发展了水军。孙权的水军若是深入汉水指向襄阳,魏国也有水军,孙权基本上没有优势。

所以从荆州攻襄阳,孙权自己要掂量一下。毕竟,荆州不是合肥。搞不好要全军覆没的。

最后总结一下:

其一、孙权并非执着于进攻合肥方向,而忽视荆州。若东吴主力在江东,必然是以打合肥为目标。一旦迁移到荆州,就以襄阳为目标。实际上他从荆州方向的北伐,比合肥方向还多一次。

其二、东吴的根本在江东,孙权如果以荆州为主攻方向,无异于开辟第二战场,这对于东吴来说,负担不起。况且,荆州方向还要防备蜀汉的偷袭。

其三、孙权安身立命的基础是防御,打合肥和打襄阳也只是贯彻划江而治的目的。打合肥比打襄阳更利于撤退,能有效的保存实力。


Mer86

东吴守城有余,进攻不足。而且东吴朝廷世家大族内斗严重,也不希望北伐。都只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东吴虽然得到了荆州但是并没有得到荆州世家大族的支持,而且东吴在荆州北伐,也得考虑考虑蜀国,怕会重蹈关羽的覆辙。之所以要攻取合肥。最主要的是为了防御首都建业的纵深。合肥离建业几天的行军就可以到达。。东吴和曹魏围绕着合肥爆发了几次大战,互有输赢。但一直都被曹魏控制着,相反东吴因为几次战争被曹魏打怕了。。在加上东吴内斗严重根本无力北伐。。。


上饶环球家具美国舒达黄立

东吴从来没有得到荆州全境,赤壁之战后荆州一分为三。襄樊之战后关羽败亡,孙权得到刘备的地盘,但是荆州的北部,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一直在曹操的手里。

我认为孙权不从荆州北伐有几个原因:

荆州在上游,扬州在下游。从上游向下游集结军队和物资,这样更方便,耗时少,效率大。所用的后勤人员也少,这样就可以节约成本,把兵力全部投入到战场。

荆州往北就是许昌,再往北就是洛阳。许昌是当时国家的首都,汉献帝就是在那里。许昌的兵力肯定是非常强大。洛阳是后来曹魏的国都,洛阳有虎牢关天险,易守难攻。东吴不像蜀汉那样,地域狭小,只能够攻打凉州。东吴和曹魏的边境线很长,所以他有更多的选择。相比较之下,合肥的防卫力量肯定比不上许昌和洛阳,自然也就好打的多了。

东吴和蜀汉曾经“瓜分”过魏国,等到魏国灭亡了,什么地方归东吴,什么地方归蜀汉。如果东吴真的从荆州北伐,先拿下整个荆州,接着拿下许昌,攻下洛阳。那东吴就把蜀汉困在西部了,蜀汉最多只能够得到雍凉,蜀汉肯定不答应,肯定会和曹魏联手对付东吴。所以还不如从东部去进攻曹魏,在西部留给蜀国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两家才能够一致对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