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斯
答:所谓“朱元璋要杀开国功臣刘伯温”只是阴谋者论断、小说家言。
按照阴谋论者的说法,刘伯温是个谋比张子房,智压诸葛亮的能人大牛,既能兴人国、亦能覆人国,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子孙坐稳龙廷,就狠心把他杀害,免除后患。
在民间传说里,“火烧庆功楼”、“烧鹅杀徐达”等等骇人听闻的奇闻怪谈就是这么来的。
事实上,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真没有多重要。
我们用事实来说话好了。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最初所拟名单里并没有刘伯温的名字。
封赏结束后,过了二十天,朱元璋觉得工作有遗漏了,匆匆补封了两名位列于公、侯之下的三等伯,刘伯温才得以排在了被封功臣中的最后一名:诚意伯。
这一年,刘伯温已经六十岁,跟了朱元璋十年,这不容易才混到这么个象征性爵位,业绩应该不是太出色。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之后的一次祭奠孔子活动上,朱元璋没有安排刘伯温参加。刘伯温却在活动仪式结束后,站在了领受祭肉的行列。
朱元璋当场发话:你刘伯温不是在学圣人之道吗?你都没参加祭奠,却来要享受祭品,学礼学到哪里去了?
末了,朱元璋还下令停发其一个月俸禄。
刘伯温斯文扫地,颜面无存,于洪武四年(1371)以病老致仕,归乡隐居。
浙、闽交界有一个名叫谈洋的小地方,经常有走私盐贩聚集,治安不好。
退休后的刘伯温闲不住,觉得应该在青田设立谈洋巡检司,让长子刘琏上奏其事。
以左丞相掌管中书省事务的胡惟庸是刘伯温曾经的政敌,其抓住机会,指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伯温,说:“谈洋这个地方踞山临海,有王气,刘伯温想占来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请求设立巡检司来驱赶百姓。”
胡惟庸这一诬陷,上纲上线。
刘伯温赶紧入朝当面向朱元璋交待问题。
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衰样,也没怎么为难他,反倒多番慰藉。
刘伯温就没有急着返乡,在京师住了下来。
洪武八年新年,刘伯温体感不适,却仍和京官参加元旦的早朝,并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
正月下旬,刘伯温感风寒,病重,卧床不起。
胡惟庸不知是过意不去,还是不安好心,送来医生诊治。
刘伯温服过药后,却感觉病情加剧。
三月下旬,刘伯温病情恶化,朱元璋于是颁发《赐归老青田》诏书赐归田里。
诏书中,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功过进行了一次总结,并特别强调自己对刘伯温的一切安排和处置都是符合“国之大体”的。
洪武八年(1575)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卒于家中。
从刘伯温的死亡过程来看,说他是善终乡里也是成立的,何来朱元璋杀害之说?
但是,阴谋论者咬定,刘伯温是胡惟庸派来的医生下毒药毒死的,进而又说,胡惟庸派医生下毒,幕后主使就是朱元璋——这真是脑洞大开!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刘伯温已经是六十开外的老人了,而且是多病多悉的身体,又手无寸权寸柄,患此重病,就算延医求药,也是去日无多,朱元璋和胡惟庸何必要多此一举要下毒杀人以授人口舌?!
最后补一笔,刘伯温的名声在后世如此隆厚,主要是其子孙的高超运作。
首先,刘伯温次子刘璟早早就在老家青田县城的一座道观里为老爸建立了祠堂,为此捐出了115石的田租。
弘治十五年(1502),刘伯温九世孙刘瑜又动用重金,通过好友给事中吴仕伟向明孝宗请求重建刘基祠堂于处州府城。此举当时虽未获准,但朝廷却同意将原有祠堂按建制扩建成庙,并御赐给“诚意伯刘公庙”一块“翊运祀碑”,还诏授刘瑜为处州卫世袭指挥使。
由“祠”改“庙”,并且是统治阶级的行为,意义非同小可,刘伯温从此一跃而成为当地神祗。
到了正德九年(1514),刘氏后裔又依靠广泛的人脉,把祖先运作成了“太师”,谥号文成。
当时朝廷对刘伯温的赞誉之辞为:“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好家伙,在朱元璋封功臣中排名在第三十七位的刘伯温竟然成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到了嘉靖十年(1531),刘伯温的同乡、刑部郎中李瑜向当时的世宗朱厚熜上疏,说刘伯温应当陪着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孙也应该像中山王徐达的后代一样世袭爵位。
此议很快得到了嘉靖朝君臣的同意。
在此基础上,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演义小说《英烈传》又加了一把火,把刘伯温塑造成一位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神算军师。
关于刘伯温事迹的造假神化,到了明末,谈迁、许重熙等人觉得太过、太火,曾提出过种种批驳。
近代历史专家,曾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的杨讷也著作有《刘基事迹考述》,对神化刘伯温事迹一一作出考辨。
一句话,刘伯温,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朱元璋没有非要杀刘伯温的理由。
事实上,刘伯温也不是朱元璋杀害的。
覃仕勇说史
朱元璋和刘伯温在一起打天下的时候属于英雄惜英雄,刘伯温也是个大能人,朱元璋想到的事情他想到了,朱元璋没想到的事情他也想到了,这让朱元璋很是忌惮刘伯温,但是从根本上还是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斗争才有了朱元璋非杀他不了的理由。
喜欢明史的都应该知道,帮朱元璋打天下的大部分都是淮西将领,李善长,汤合,常遇春,徐达,蓝玉,李文忠,邓愈等,除了李善长都是能征善战的厉害角色,明朝建国以后朱元璋分封六公都是淮西子弟,而且还封李善长为明朝开国丞相,六公之首也是李善长,淮西集团也就以李善长为首,而刘伯温只被封了诚意伯,还是伯爵里面俸禄最低,的,李善长的俸禄是刘伯温的几十倍,相反朱元璋并没有让淮西集团做大的意思,封刘伯温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对刘伯温也是大力提携,至此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和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开始了正面的交锋,当他看到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反而像局外人一样等着看好戏。
李善长有个心腹叫李斌犯了罪,刘伯温也以这件事向李善长发难并把事情也向朱元璋报告了,李善长就向刘伯温求情,并说京城好长时间都没有下雨了不宜杀人,刘伯温就说杀了李斌天就下雨了,虽然说刘伯温通晓天文地理到也有算错的时候,杀了李斌以后也没有下雨,李善长就向朱元璋打小报告说,京城好长时间没有下雨,他还要杀人这下惹怒了上天不下雨了,朱元璋对刘伯温也颇有微词,后来以刘伯温为首的言官集团也向朱元璋说一些李善长的坏话,一次两次朱元璋也没往心里去,后来越看李善长越不顺眼。罢免了李善长的丞相,朱元璋就召见刘伯温问丞相的人选,第一个提到了刘伯温的门生杨宪,刘伯温反驳,提到胡惟庸刘伯温支持,最后朱元璋说其实我想让你做丞相,刘伯温是个文人,也就有文人那些毛病,我知道我自己是丞相的最佳人选,但是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看见什么说什么,容易得罪人,你让我做丞相以后你有什么问题我也就直接说了,朱元璋从这里就对刘伯温厌恶了。
最后刘伯温实在是在京城待不下去了就请求朱元璋让他告老还乡,朱元璋也就批准了,但是淮西集团李善长胡惟庸不想放过他,编造谣言在朱元璋跟前说刘伯温的不是,刘伯温看着实在没办法就想着朱元璋对我这么不放心我还不如就在他眼皮子底下,至少能保住性命,但是这次他想错了,有次他得病了,朱元璋专门派胡惟庸带着医生去给刘伯温看病,没过几天刘伯温就死了,后来胡惟庸案逼死刘伯温也成了胡惟庸铁定的案子,那些医生也指认是胡惟庸指使他们给刘伯温下毒的,但是作为朱元璋他不可能不知道胡惟庸和刘伯温是死对头,反而让胡惟庸去给刘伯温看病,这其中的问题想必大家都能看出来吧。
给我小惊喜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可以与诸葛亮媲美的。朱元璋小名朱重,八一个重,农村放牛娃,慢慢长大之间到明朝开国皇帝自己能力不得不说,相当有魄力,相当重义气,相当有能力,当然也相当有机遇。
朱元璋在最开始刚刚启军起义的时候,在郭子兴的麾下后来接替郭子兴作为大帅之后由李善长来作为自己的军师。在李善长的推荐一下,朱元璋,多次请求刘伯温来到自己的幕府,作为自己呢军师多次请求,刘伯温才答应刘伯温,其实最开始是不来的,后来由于元朝统治的腐败,不得不投靠朱元璋,当然在朱元璋的幕府列,刘伯温做出了巨大的骨架,朱元璋想不到的,他想到了朱元璋,不会的躺会了,朱元璋十分的仰仗刘博文,可是慢慢的,明朝成立以后,出现了两个政党,第一个就是以李善长为头的淮西岛,淮西党,为了打倒刘国翁就说刘伯温自己也有一档叫做浙东党。
朱元璋已经察觉到,朝中有党争的存在,但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太子成功的登上帝位,不得不忍受他们相互争夺,后来懦弱的太子去世以后,朱元璋心伤不已,觉得自己的太子驾驭不了朝中的大臣,所以一起陪他打江山的将军都被他伤害了。刘伯温作为陪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朱元璋太知道他有多厉害了,他能帮助自己打天下也能帮助别人推掉自己孩子的江山,他心里一直是畏惧刘伯温的。
刘波见朱元璋杀掉了大批的开国功臣自己对刘伯温心怀不满,觉得明军一般都不会这样做,但是朱元璋这样做,自己也就会惹火上身。多次请求回自己的老家静养,但是朱元璋不放心不让他回去。刘伯温后来重病,自然张很是恼火,以为又是在骗自己的结果,就派丞相胡惟庸送去药,胡雍对刘伯温心怀不满,在里面放了毒药,将刘伯温毒死了。
传说刘伯温留了一本后世之书,要求孩子传给后世之君,不要留给朱元璋,朱元璋听说以后就挖地三尺把那本书找到了,结果书中写的都是治国之策这张心想,刘伯温这是对我心灰意冷了,治国之策都留给后世之君,看来对我特别的失望啊。
自古帝王多薄情,刘伯翁在朱元璋的墓府里,其实和刘朱元璋相处的十分的好,只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天下,所以才不得不杀掉刘伯温。刘伯温也帮助朱元璋斩掉了很多的龙脉。来维持明朝的统治。
东倒西歪说历史
历史总是在轮回,人生处处是惊喜,同样也处处充满了惊吓!
开国皇帝想尽各种办法杀掉跟随自己征战打天下的功臣,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也并不能全怪皇帝,皇帝也是迫于无奈才对昔日的战友痛下杀手!
皇帝对跟随自己打天下的战友是十分了解的,谁有几斤分量也都是门清儿。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能人豪杰,如果造起反来那跟自己当初取得政权一样是不费劲儿的!自己在世,手下这帮兄弟还能听命与己,若是自己命不好,死他们头前去了,难免这些人不会居功自傲,不服自己的子孙!所以为了保住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也为了给自己的子孙扫除一切威胁,皇帝只能对这些老战友下杀手!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胡惟庸跟刘伯温不对付那是人尽皆知的事,朱元璋派他去给送药岂不是意有所指?这就跟当年曹操给荀彧送来的食盒一样,都是在暗示。只不过碍于老战友的情面,不能自己出面;又找不到这些人的小辫子,只能强行暗示!
刘伯温的智谋很高,自己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门道儿。“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伯温知道自己也逃脱不掉这个魔咒了,与其等待被人抓到小辫子问罪,不如自己了解了自己,免去皇帝的威胁,还可以保全家人!
所以自古君臣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关系,皇帝靠臣子为自己开疆辟土、保家卫国;臣子靠皇帝升官发财、青史留名!如果不能急流勇退,自然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人之欲,淡;人之福;浓!
我是笑笑生,喜欢笑侃历史,关注我,每天都有新观点!
k笑笑生
问题有误,朱元璋杀的开国功臣有多少?或者说开国功臣有几个活下来的?
关于刘伯温,这个人属于典型的情商+才学见识极高的人,实属罕见。情商高的地方在于他总是能够猜到朱元璋要干什么,或者朱元璋想干什么。如果朱元璋没有成为皇帝,或者没有造反,刘伯温也不是元朝名士。两个人一定会成为知己,朱元璋知道刘伯温知道自己的想法,其实朱元璋对刘伯温还是很欣赏的,而李善长只是一个精于户籍,田亩管理的技术性人才。
李善长被诛杀后,刘伯温在家养老,但是时时刻刻在被监视的情况下,也过的不安稳
当朱元璋一步一步要开始诛杀淮西旧部的时候,太子朱标为蓝玉等人求情,这个时候朱元璋做了一件事,可以反应出来杀功臣的原因:拿着一根满是刺的树枝让太子抓紧,太子说:父亲,上面都是刺,我怎么抓。朱元璋说:你不敢,我敢抓,于是一手鲜血把树枝上的刺都滤掉了,说:你现在可以拿着它了
另外,淮西大将们是非常难以驯服的,也就是朱元璋能降得住。尤其是蓝玉,仗着军工在身,感觉老子就得享受。甚至有了造反的心,于是对这些难以管理的大将,杀心肯定是有的。
而刘伯温不是淮西旧部,当时开国元勋基本都死了。加上年龄也大了,只想安稳度过余生,可是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年龄大,太子和太后的死更加刺激他。而他又想让孙子朱允炆接任皇帝,自己老了,如果留下刘伯温,他不放心。
中年时候的朱元璋是有考虑过让大臣,大将们回家养老的,也想过杯酒肆兵权,也给了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往一个大鼎里投辞官折子。结果第二天收到一大片不愿意辞官的折子。
朱元璋意识到,这些人对自己曾经的功劳看的过重了,放不下,如果朱元璋死了,他的儿子一定降不住这些人。开了杀戒,都杀了吧
ChrisSolomon
朱元璋杀开国功臣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但是刘伯温可以说是辅助他登上帝位的大功臣,为何朱元璋还要杀他呢?我觉得原因有3
1忌惮刘伯温
刘伯温号称神算,神机妙算,这一点朱元璋是深有体会的。朱元璋能够当上皇帝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有刘伯温的帮助。而正是这个原因,令朱元璋有了
戒心。他不怕有人功高盖主,因为这样的人很容易杀,功高盖主的人权势太高了自然就会自大。他大权在握,完全不需要畏惧这样的人。朱元璋畏惧的是功高盖主还低调的人,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朱元璋忌惮他。怕他就算是不造反辅佐别人造反也不是他能够承受的了的,要论鬼才,朱元璋麾下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
2刘伯温知道太多东西了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想做一个光明正大,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在他登基之前做过的很多不光彩的事情,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大多都知道。但是天下人不知道。
既然他已经稳坐帝位了,自然就不需要刘伯温这样帮他保守秘密的人物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 。刘伯温沦为了政治牺牲品之一。
3李善长的挑拨离间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是十分看重的,因为是他的老乡。其实朱元璋对于刘伯温全都是利用。他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从来没有把刘伯温当做是自己人。
所以面对李善长和刘伯温之间的矛盾,开始他采取的是制衡,也就是平衡两个人的势力。后来干脆就是一面倒,支持李善长。因为在他的心里面李善长才是他可以控制,可以信任的人。
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威胁是不大的,而这刘伯温不同。所以朱元璋靠向了李善长。
玄幻小子
谢谢诚邀!据我所知,朱元璋可以说是这一生杀的功臣最多的人了。其实我们可以还原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感染了风寒,在家养病。朱元璋知道了之后,由于政务繁忙,没有亲自去探望。而是派嫉妒刘伯温才能的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让管家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但是这时候就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但是呢,这时候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并没有对刘伯温的病情露出关心来。也没有让御医再治。看到朱元璋这样,刘伯温是相当的心寒啊。然后就辞退回家了。
刘伯温晚年最大的愿望是回到老家养老。于是向朱元璋提出了告老还乡。朱元璋痛快的答应了他这一请求。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就这样,没有几日就去死了。
其实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刘伯温的无奈。伴君如伴虎,当然了在官场的权利下,刘伯温也过的太不舒心。妒贤嫉能的人大有人在,如果我们太优秀,那我们很可能招致祸患。我们俗语有句话叫:人怕出名猪怕壮,或许吧出名了也就会招惹是是非非。如果刘伯温能早点看透这一点,早点退隐,在自己的家乡颐养天年或许也不会招致此祸吧。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留言评论)
万盛文化传媒
这说实话跟朱元璋后面做的一些事情实在是脱不了干系。
首先说一下啊,关于刘伯温被朱元璋杀死这件事情是假的,因为朱元璋从来都没有亲自动过手,或者说从来都没有亲自下过命令,只不过历史上面记载朱元璋命令胡惟庸送药给刘伯温,然后刘伯温直接死了,所以大家怀疑说刘伯温是被朱元璋给害死了。
我们暂且不论这件事情的真相,我们说为什么刘伯温最后会有这样的下场,刘伯温民间号称刘半仙啊,大家都认为朱元璋能够夺得天下跟这个人的才能不无关系,朱元璋也是十分信赖刘伯温,甚至让他监督他以前的那帮老弟兄,也就是淮西勋贵,可是到最后呢?刘伯温在家里面奄奄一息,却只拿到了自己的仇敌给自己的一碗药,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是二者在最后在治国这个理念上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
到了朱元璋执政中期,这个时候整个朝政可以说是暗流涌动,宰相胡惟庸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希望自己不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一个门生,一个学徒,而是能够窥探更高的位置,但是偏偏朱元璋是一个从军队开始起家,从乞丐做到皇帝的人,说句实话,谁都不相信胡惟庸能够斗得过朱元璋,看着这个姿意妄为的小丑,刘伯温深刻明白这批人迟早会出事。
朱元璋的刀已经举起来了,可以说为了自己的儿子,为了自己的孙子,朱元璋已经是不择手段,大手一挥,杀个几千人1万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一点在朱元璋的后期可以说是恰恰证明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刘伯温所谓的能够监督朝廷能够替主子分忧的人,已经是没有地位了,为什么?主子心里一旦不舒服,立刻就是杀人,还用问你们的意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伯温你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了,你不需要揣摩底下那帮人什么心思,也不需要揣摩这个皇帝是什么心思,皇帝看谁不顺眼,直接一刀宰下去。
这个并且对于刘伯温而言,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孤独,朝廷有一个淮西勋贵,于此同时,为了能够衬托这个淮西党。朝廷里面这帮淮西的称刘伯温为浙东,但是说实话,这个浙东党只有刘伯温习个人整个淮西勋贵集团都把刘伯温作为一个假想敌,(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而淮西勋贵掌握着朝廷大半的权力和几乎所有的人事调动,这个浙东党就是一个笑话。
但是其他人不管,只是让能够保证淮西党能够正确的存在,你刘伯温就是得他妈的背黑锅,
本来一口朱元璋的权威,刘伯温可以活的好好的,但是偏偏这个时候,朱元璋开始怀疑刘伯温对他的忠诚,或者说怀疑刘伯温说的话是真是假,朝廷就是这么残酷,一旦主子对你失去了信任,你就算再怎么能干,你也照样翻不起任何的花样来。
刘伯温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敢去祭拜他,事实上已经证明刘伯温死的时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心病,再加上怒火攻心,就是刘伯温的死因。至于说被别人害死的这一点我们真的不能妄加评论。
漩涡鸣人yy
他知道得太多了,所以他必须死。刘伯温算是朱元章的军师。在成功打败敌人登上九五后。可能为了天下安稳。他必须在他死前为他后代登基铺平道路。而且朱元璋杀的又不是他一个实际上很多和他打天下的都被他杀了的。
荒漠道
朱元璋并没有直接杀死刘伯温,但刘伯温之死确实和朱元璋有莫大的干系,为什么呢?
明朝建立,天下稳固之后,曾经那个与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刘伯温已经失去用武之地,有些人可以共苦难但不可共富贵这点范蠡曾对文种说过,作为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许当时不能理解或者不想相信这句话,但随着天下稳固之后朱元璋的种种做法,让刘伯温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
比如刘伯温晚年偶感风寒,这时他的政敌胡惟庸带着御医前来给刘伯温诊断,胡惟庸刘伯温是信不过的,但御医不是一般人能指派的动的,刘伯温默认是皇帝对他的格外关爱,谁知御医的药也不靠谱,刘伯温吃后病情加重。对此刘伯温向朱元璋表达了自己的疑惑,结果朱元璋听完之后,只说了一些不咸不淡的宽慰话。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从朱元璋这次的表情中再加上其他一些功臣的遭遇让他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自己已是多余,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自己也逃脱不了这个轮回。现在朱元璋碍于情面念及旧情没有直接处死自己,若是自己不知好歹,不知进退,可能就要祸及家人了,因此为了家人考虑,刘伯温知道自己该上路了。
回去之后,刘伯温不再治病而是默默地等死,结果真如他所料,他死之后,朱元璋再没有追究他的家人,所以说刘伯温虽不是朱元璋直接杀死的,但刘伯温之死确实是朱元璋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