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76167782075
有句话说的好,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也是如此,我们首先要来考虑,唐玄宗是在安史之乱后“让”出皇位的吗?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这几部权威性较高的史书入手,来看看唐玄宗之子肃宗是如何登基的。这几部史书对于当时事件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那时,玄宗被迫幸蜀,当时的太子也即肃宗随行,行至马嵬之时,当地父老肯请太子留下来讨伐逆贼,在这样的局势之下,玄宗继续西行避贼,太子则率兵留了下来到北边参与战事。当太子率兵到达灵武之时,裴冕、杜鸣渐等大臣进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于多次推辞之后最终接受,在灵武登基,是为肃宗,在这之后,才将消息传到蜀地告之玄宗,玄宗得知消息后才命人将册书送到了灵武。
由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玄宗的逊位、肃宗的上位实际上很大可能并非玄宗的本意,如若玄宗早有“让”出皇位的打算,那么在命肃宗北上讨贼之时就该有所表示,而史书的记载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肃宗即位是一件先斩后奏的事件,肃宗先于灵武登基,此后才派人到蜀地通知玄宗,玄宗无奈之下只能认可,继而帮助肃宗把该走的流程走完。关于这一点,《新唐书》表现地很明确,内称:“癸巳,灵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灵武册称上皇,诏称诰。己亥,上皇临轩册肃宗,命宰臣韦见素、房琯使灵武。”可见,唐玄宗并非于安史之乱后主动册立肃宗的,“让”出皇位一事无从谈起,是一个伪命题。
而肃宗之所以能顺利策划登基,与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权威的跌落有关,安史之乱的爆发实际上与玄宗晚年的昏庸是密切相关的,耽于享乐、所托非人的玄宗在安史之乱后权力实际上已经被架空,被肃宗取代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国家人文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很快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带领皇亲国戚和部分近臣逃出长安。走到马嵬驿的时候,军士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缢死。第二天,当唐玄宗率领人马准备继续西行的时候,当地百姓出来阻拦。唐玄宗犹豫很久,最终留下太子李亨“宣慰父老”。后来,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就是唐肃宗,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
图注:马嵬驿军事哗变
李隆基在西行的路上并不知道李亨已经即位称帝,还一直以皇帝的身份发布诏令。当来自灵武的使者告诉李隆基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后,李隆基说:“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四天之后,李隆基宣布:“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标志着李隆基正式让出皇位,承认李亨的皇帝地位。
图注: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让出最高权力的。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让出皇位呢?
第一,在安史之乱的打击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虽然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被盛世掩盖的各种危机都显现出来。潼关失守后,“百官朝者什无一二”。李隆基宣布要御驾亲征,也没人相信。在西行的路上,跟随李隆基的人纷纷逃跑,普通百姓也指责李隆基的种种失误。马嵬驿军事哗变后,李隆基亲自出面“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隆基丧失了军心民心。
第二,在混乱的局势下,李隆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他迫切需要用另一个人的威望团结全国的力量,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太子李亨。马嵬驿父老的挽留,使李隆基意识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杨国忠。他坚决不肯留下,而是让李亨留下抚慰人心。结局是“父老共拥太子马,不得行。”李隆基在“使人侦知”这样的情况后,说了两个字:“天也。”又派人对李亨的随行军士说:“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
图注:唐肃宗李亨画像
第三,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清楚地知道,大敌当前,李唐政权最需要的是团结。当他得知李亨真的即皇帝位以后,尽管心里有诸多不情愿,但还是例行公事般地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和《皇帝即位册文》,相当于是后补了让出皇位的手续。如果李隆基得知李亨即位后仍然不肯放弃皇权,那么李唐政权将会“天有二日”,出现内讧局面,使安史叛军从中得益。
综上所述,李隆基让出皇位是在特殊形势下对既成事实的认可,是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卷三十四
秦泉主编:《中国历史之谜》,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研习社
从马嵬坡兵变开始,唐玄宗已经被架空,支撑局面的是他亲封的兵马大元帅李亨,即后来在灵武称帝的唐肃宗。
唐玄宗是在四川得到儿子称帝并尊奉自己为太上皇的消息后,才发文书表示认可的。因此,从来没有让位一说。
要说唐朝,的确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朝代,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皇帝轮流坐,太上皇最多,二进宫的皇帝最多,怕老婆的皇帝最多。
1.太上皇。
很不幸,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因玄武门之变开了当太上皇的头,结果他的子孙争相效仿。首先是李旦被儿子李隆基拱成太上皇,接着李亨把李隆基遥奉为太上皇。不急,后面还有补充。
2.二进宫的皇帝。
历史上二进宫的皇帝并不多,唐朝一下子出来李显和李旦两兄弟,他们都是武则天所生,可谓难兄难弟。虽然都两次上岗,但真正掌权没几天,显哥哥被老婆毒杀,旦弟弟被儿子打了土豪。
这还没完,唐昭宗李晔也是牛人,不但当过太上皇,还有两次登基的履历。这业绩,史上总共4位,一个晋惠帝司马衷 ,一个明英宗朱祁镇,还有就是李旦和李晔。这四位履历虽好,日子真是难过,没什么好羡慕的。
3.怕老婆的皇帝。
男人怕老婆,在现在是美德,但在古代就是悲剧,尤其是当皇帝的人,只要怕老婆,就基本定型为昏君或亡国之君了。这一点,在唐朝得到很好的证明。
第一证,李治与武则天。
李治本来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大唐也就在他执政期间版图最大,是名副其实的大唐。
可是,自从让武则天当了天后,李治就沦落为昏君,如果不是显哥哥和旦弟弟替他守了几天店铺,李治就是亡国之君。
第二证,李显与韦后。
由于李显与韦后共过患难,所以李显对老婆比较放任,说啥就是啥。没想到,韦后会越来越飞扬跋扈,直到给李显戴上绿帽子。
仅仅是戴绿帽子也就算了,韦后跟老武家的人一商量,还是让李显当武大郎吧,于是毒死了李显。
第三证,李隆基与杨玉环。
李隆基是靠政变上台的,本来很强势,本来也不怕老婆,还曾两次把杨玉环赶回娘家。
事情就坏在把人接回来了,杨玉环通过这两次经历终于明白了,这老头根本离不开她呢,于是更加胡搅蛮缠,而杨家的人更是鸡犬升天,祸乱朝纲破坏经济,直到搞出了安史之乱。
有文化气息的历史号,有军事气质的文化号,欢迎关注头条号军缘鑫播客。
军缘鑫播客
唐玄宗并不是主动让出皇位的,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之后,长安的陷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唐玄宗仓卒之间,带着禁军一路西逃。这个时候玄宗有好几个选择。
一是去太原。河东地势险峻,有精兵强将。唐玄宗去了太原,可以背靠太行山,威胁叛军后路;
二是去朔方。朔方军是边防军,久经沙场。在朔方安行在,就意味着玄宗要兼任前敌总指挥,直接和叛军决战以收复京师;
三就是入蜀,成都天府之土,剑阁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果是四十年前的那个雄才大略的李隆基,毫无疑问会去太原或者朔方,精神抖擞的和叛军一决雌雄;但是做了几十年太平天子,李隆基已经没有当年的勇气,反而坚持入蜀。
客观上说,入蜀是胆怯的选择。因为蜀地进去容易出来难,一旦入蜀,就丧失了对外界的控制,如果真的是安史叛军消灭了忠于唐廷的势力,单靠剑门关又岂能独善其身?如果能的话,刘禅就不用投降了。
所以太子李亨在跟随玄宗入蜀的过程中,决定要脱离父皇的控制,他也耍了一点小聪明,没有直接说自己要去朔方,提议说自己要组织军队,就地反击夺取两京。玄宗当然应允。封李亨为元帅,但是同时让各皇子分典天下兵马以分其权,相当于太子就是一个光杆司令。都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玄宗还在耍权术,相比这个时候太子已经非常的有怨念了,更严重的是,这让唐帝国有了分裂的隐忧,尤其是永王李璘在经营江南,在试图模仿司马睿建立东晋的故事。
事态紧急,在脱离了玄宗的控制之后,太子马不停蹄的赶到朔方。为什么是朔方呢?因为唐朝制度,节度使正职都是亲王遥领,而李亨遥领的正是朔方。加上朔方拥有当时唐朝最强的军队,由忠于唐朝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统帅。
到了灵武,也就是朔方节度使的所在地之后,李亨就即皇帝位,同时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这个时候木已成舟,天下人都看到了玄宗逃跑到蜀地,而太子还在坚持奋战,人心所向,不问可知。唐玄宗后来也是迫于形势,不得不承认了肃宗即位的合法性,并非是心甘情愿。
恰恰就是因为玄宗和肃宗的这种隔阂,让肃宗只能自立为皇帝,丧失了合法性,必须要早立大功来巩固自己的位置。于是肃宗不听李泌良言,让肃宗放弃长安和洛阳,直捣叛军巢穴彻底消弭祸乱;反而只能急功近利,不惜借回纥兵涂炭中原,只求快点收复两京。从而让战争持续很久,最终让河朔三镇永久的从唐朝分离了出去,成为了事实上的国中之国,也买下了晚唐藩镇跋扈的伏笔。
所以玄宗和肃宗父子不和,间接的导致了唐朝后期的衰弱乃至于覆亡。家和万事兴这句老话,真的应该说给玄宗听听。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靠谱写历史,轻松聊经济。
请关注经史通义,不负有深度的你。
经史通义
其实唐玄宗并不愿意让出皇位,只是没有办法了,很多人都说到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声望一落千丈,对于他能不能框扶社稷,再兴盛唐已经有很大怀疑,其实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原因。
第一,历史原因,其实从唐朝的建立以来,皇室之间的争斗一直到玄宗朝都有存在斗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逼父,后来登基之后又杀子,再到高宗武则天,后来的中宗等,皇室的安稳一直都存在问题。包括李隆基本人对儿子也是很防范的,所以在安史之乱后出现这样的局面很多人也能接受,玄宗自己本人也明白这点。
第二,身体原因,当时的唐玄宗年事已高,身体不如从前,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已经没有年轻时的精力去应对了,这也是很多大臣拥戴李亨的原因,毕竟他儿子比他年轻,能够有精力带领大家处理很多事情,而且唐玄宗经历过马嵬坡之后自己估计也有点心累,可能也有点想放弃了。
第三,现实情况,当时李隆基放弃长安一路败退,还是有很多人心中不满的,因为本来感觉是可以一战可以收拾的局面,而且唐朝以来对外都是胜利的局面较多,很多人都靠这个博取功业,可是你什么都不干,又自毁长城,放弃国都,给天下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认为他没有能力掌握国家了。
第四,就是责任问题了,唐朝经历这样的大乱,唐玄宗是要负很大责任的,而当时太子继位也是名正言顺,况且还更年轻有精力处理这些复杂的局面,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这样的交接也是很顺畅合理的。
雾之心
先纠正一个错误,唐玄宗不是退位,而是当了太上皇。很多人说唐玄宗是因为杨贵妃之死才让位的,其实真相另有隐情!唐玄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他开创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可惜爱美人不爱江山,后期宠幸杨贵妃,重用杨贵妃无能的哥哥杨国忠当宰相,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仓皇出逃。等到了马嵬坡,太子李亨率领禁军将领发生哗变,要求杀死杨贵妃和杨国忠,不然就停止进军。唐玄宗没办法,忍痛杀死了杨贵妃和杨国忠。这样一来,唐玄宗父子两就没办法共事了,于是李亨就带了一批人走了。之后平定安史之乱的工作都是太子李亨在做,不就李亨就在宦官和将领的拥护下称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像唐代名将郭子仪、李光弼都是李亨提拔任用的。
这之后唐玄宗实际上就被架空了,等到李亨把唐玄宗从四川接回来以后,唐玄宗基本属于被软禁的状态,类似于李世民对李渊!
慕良论史
并不是让出皇位,而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
安史之乱后,潼关被攻破,唐玄宗带着妃嫔、太子等人出长安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军队发生哗变,杀了杨玉环、杨国忠等,然后唐玄宗继续去了四川避难。而太子则去平叛去了。其实太子刚到朔方军大本营灵武的时候,他就称帝了,而尊李隆基为太上皇。然后这才开始平叛。平叛完了,李亨继续做皇帝,把玄宗也接回来做太上皇。
所以,李隆基是迫不得已成为了太上皇,兵权都不在他手里,太子平叛声望也要高过他,没办法。
伦理君
如果他聪明,如果他儿子真正有超越李世民的,他就避免安史之乱,他就不会任由杨家和安禄山之辈把天朝(中国真正天字第一号的位子源自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摔下尘埃,毁了华夏的历史机遇:带世界走向昌盛光明!
如果早止住歪风,大唐之花,世界第一美人杨玉环就死不了!第一佳人虢国夫人可能嫁往日本,从而成为日本排名笫一的女天皇!
历史无情,盛年不再,交出实权,可保性命!他逃安史之乱时李已皇权受到挑战,来自军队,班师回朝后面对野心勃勃的政治力量,只好识趣退位,当天上皇!
武则天无甚失误就得让位,何况他这一老不中用,只会坏事之人!
很奇怪,从大唐开始。,女人天下影响中华女子成了世界上最,最了不得的光明!
George
长安城门,仓皇的人群,不断奔走,大队的车队,犹如长蛇,川流不息,无数的御林军护送着皇帝的銮驾向西逃窜。
一路上所有的怨念愤恨,渐渐在御林军中生根发芽,慢慢累积到极点,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所有人心中萌生。
我们是伟大的大唐帝国子民,我们是最骄傲的御林军,为何会在这里落荒而逃,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
一个人开始高声大喊,铲妖妃,除奸臣。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所有人的喊声震慑整个营地。
大帐中的唐玄宗,顿时懵逼。眼看着旁边,泪眼婆裟的杨贵妃,和屈膝跪地的杨国忠,他无奈的说,我该怎么办?
兵谏的脚步声正在渐渐临近,帐篷内所有人的心悬着,随着铁蹄声渐渐临近,伟大的大唐皇帝李隆基,自问,难道是我做错了吗?
可是我做错了这些我也不会要我最爱的女人去承受。
军士们不由分说,根本不听皇帝的劝解,对原来的君王,现在的罪人,鞠躬一礼之后,就将杨氏姐妹啦出帐外。
一声娇喘,一声惨叫,刀下的亡魂又多了两个。(杨国忠,杨贵妃被杀)
继续赶路的士兵并不在意皇帝心理,而我们伟大的皇帝,此时此刻,却在帐篷中瑟瑟发抖。
路程还在继续,悲伤还在持续,皇帝的内心波涛汹涌,从长安城破,慌乱出逃,到马崽坡下,贵妃殒命。曾经的风光无限,变成现在的稀索萧条,自我怀疑在心中生根发芽。
罢啦,罢啦,也许我已经不再适合领导这个国家。
风华渐渐消失,胆气渐渐磨灭,心灰意冷的唐玄宗,面对跪地希望他能停下逃串脚步,保护臣民的百姓。
羞愧的低下了自己高傲的头颅。
看着脚下所有人,他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孩子太子李亨。
悲伤的说道,孩子,父亲老了,这一切我已经无法承担,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大唐帝国的领导者,你要弥补我的过错。
随后转身,对所有人深深一礼,继续西行,留下自己的孩子抵抗这一切。
月余后,他的孩子唐肃宗李亨登基,并尊称父亲,唐玄宗李隆基为上皇天帝。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一事件的自我解读,我个人认为,唐玄宗李隆基最终放弃皇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心中失去了信心。
因为兵谏,他失去控制军队的信心。
因为大臣反对,他失去对于臣下控制的信心。
因为百姓的恳求,他抛弃了他们,他失去了天下万民对他的敬仰。
因为失去最心爱的女人,他觉得已经生无可恋。
一个失去所有信心的人,他是无法重新振作,并带领这个帝国重新奋起,他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放下了自己的权利。
阿斗不傻
让出皇位是无奈之举,唐肃宗登基的胜利,就是唐玄宗晚年悲剧生活的开始。二人间的政治较量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必然产物。唐玄宗皇位的让出主要是通过马嵬驿兵变、李亨灵武即位、诛灭永王李磷、迁太上皇于京师等几个步骤逐渐实现的。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全称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因此,也被称为“唐明皇”。
他是28岁即位,71岁因为安史之乱而退位,做了太上皇,78岁去世。他在开元年间(713-741)把唐朝带入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创造了"开元盛世";又因其任用奸佞,沉迷酒色,昏庸无能,在天宝(742—755)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几乎倾覆唐朝江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安禄山的叛军攻势迅猛,仓促组建的唐朝官军节节败退,潼关失守后,已做了45年皇帝的李隆基仓皇之中被迫离开长安,带着杨贵妃西逃成都。御驾途经马嵬坡,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被哗变的兵士所杀,唐玄宗被迫让杨贵妃自缢。
而当时承担抗击叛军重任的皇太子李亨已经在将士的拥戴下在肃州灵武宣布即位,他是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根据祖制,遥尊远在成都的李隆基为太上皇,唐玄宗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既成事实。此时,肃宗虽说已经称帝,但是地位还不稳固,唐玄宗在四川还掌握着一部分力量,各地诸王也跃跃欲试,窥视中原。为了确保皇位,他之后决定先收复长安,执意南下,花费很大力气才收复长安、洛阳,并迎还了因逃离京师失去民心被迫结束自己统治的李隆基。
在北方战乱胶着之时,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磷在江陵起兵,在江淮等地扩充实力,肃宗得知后,让其去四川参见玄宗,李磷拒绝,意图割据,随后,肃宗调集南方各部对付李磷。李磷的行动遭到各方势力的联合抵抗,757年2月,在双方的军事较量中,李磷兵败身死。
此时,平定安史之乱并未取得最后胜利,唐肃宗在位期间,中原各地也是反复争夺,直到唐代宗时期,叛军才被彻底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