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如果说要问哪个动物大类是这个世界上最辉煌的类群

,那么我觉得这个称号应该属于昆虫,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昆虫种类数目已超过100万,可能还有几百万种在等着被人类发现—每年新发现的品种在7000个左右。然而,在不断发现新品种时,昆虫种类也在不断减少,每年消失的数量超过我们发现的数量,它们的栖息地。尤其是热带雨林日渐遭到破坏。

蜻蜓与蟌

几个世纪以来,尤其在东方,蜻蜓因其美丽的外表得到了世人普遍的赞誉。中世纪开始,这种美丽的昆虫就出现在人们的书稿和佛兰德人的花卉画中。荷兰人把蜻蜓画在瓦片上作为装饰,日本人则用蜻蜓作为邮票的图案。它们还成为许多歌曲和诗篇的主题。然而西方的民间传说则倾向于认为蜻蜓是不详的象征。

蜻蜓的英文名“dragonfly”的意思实际上就是“空中的龙”,它们拥有极高超的飞行技艺、超强的视力和色彩斑斓的翅膀,石炭纪时代的某些蜻蜓,翅展足有75厘米,当今最大的蜻蜓目品种,大小只及这种巨型蜻蜓的1/4。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出土的石炭纪蜻蜓化石

  • 形态与功能

蜻蜓与蟌的幼虫均为水生,栖息地很广,幼虫从8龄到18龄不等体长不超过6.6厘米低等古蜓科蜻蜓的幼虫期可持续五六年之久,但有些住在临时水洼里的蜻蜓或蟌,幼虫期只有30~40天多天温带的某些蜻蜓和蟌,幼虫期普遍会持续一两年。而热带的某些种类,生命期不超过30天。有些在春天出生的蜻蜓,会在冬天度过最后一个幼虫期,在随之而来的春天里从蛹中孵化出来。而在夏天出生的蜻蜓,则要过来冬天之后才进入最后一个幼虫期,有时更长,因此孵化的晚。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螳螂

螳螂是静静的埋伏着对着猎物进行突然袭击的食肉昆虫,它的身体构造干这个非常适合:大大的复眼、拒绝式口器、三角形的头部在狭长的前胸(胸部第一节)顶部能自由旋转;前胸的附肢像钩子一样被一排刺武装起来,具有抓取的功能,好似齿夹式捕捉器,猎物一旦被捉住,逃生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所有的螳螂都是肉食性动物,主要捕捉其他昆虫,包括自己的同类。年轻的螳螂自相残杀的情况很常见,它们都是独行侠,有可能那些被观察到的它们同类相残的现象只有部分可靠性。对于会守护卵的种类来说,雌性螳螂在自己的后代们从卵中孵化的时候不会去攻击它们。人们还不清楚是不是在这个时期螳螂母亲的食肉本能完全被“切断”了,还是它能够把自己的后代和其他潜在了猎物区别开来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前胸附肢常常的钩子

  • 伪装和拟态

除了有敏锐的视觉和强大的进行攻击性武器之外,大多数螳螂都有与植物颜色相近的隐匿性保护色,利用这种保护色,它们能暗中守候猎物。在非洲的干旱季节,

许多绿色螳螂体色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变为棕色非洲和澳大利亚的有些螳螂种类,顺应环境的变色有时非常突然,比如经常发生的林区大火把地面烧的一片焦黑之后,当地的螳螂会让自己的体色变得与周围环境非常匹配(像得了黑变病一样),并且保持多日。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背部的叶子能够进行伪装

有些种类的螳螂更略胜一筹,不仅仅只是保护色的变化,它们能把自己变成环境的一部分而且是活动的。有些螳螂能把自己变成草尖或绿油油的树叶,有些甚至能够惟妙惟肖地模仿一片死树叶,令人叹为观止。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的鬼螳螂在进行这种伪装时,你简直无法把它和一片破破烂烂的树叶子区分开,这其实是它把身体倒过来守候猎物的姿势,许多枝形螳螂,会把前肢向前伸长,头向下低,摆在两前肢之间,保持一个树枝的造型;非洲的有些螳螂,前基节上甚至长有一个v形凹口,正好可以把脑袋放进去,许多热带的螳螂还能以相当高的逼真度模仿花朵非洲巨眼螳螂的若虫最擅长这个,它们选定了要模仿的花朵后,能一连好几天虽花朵变化体色,如粉色、黄色或白色。如果把它们放在植物的茎上,看起来就好像这颗植物长出的花,要是某只前来采蜜的昆虫上了当,通常就是有去无回。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伪装的螳螂

寄生蜂

大部分寄生蜂也不是寄生性,也不是肉食性,不想真正的寄生虫—它们在幼虫阶段总是把宿主杀掉并以之为食。而仅需要一个单一的宿主(猎物)来完成它们全部的发育过程这一点也不像肉食动物,因此,寄生部的成员被更确切的称为“拟寄生蜂”。雌性成虫在宿主身上取食,产卵的时候会麻痹宿主,利用产卵器把卵产在宿主体内、体外或附近

。此后它就表现得跟自己的后代或宿主没什么关系一样。孵化后,幼虫就开始进食,但此时带来的危害很有限,然而到了发育的末期,它们开始大量进食宿主体内的组织,并导致宿主死亡,最后,幼虫在宿主遗体内部或外部化蛹。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寄生蜂在麻痹宿主

  • 寄生过程


拟寄生蜂一般具有宿主专一性。比如,在攻击古北区西部蚜虫的姬蜂中,大约半数的拟寄生种类都认一种蚜虫,而另一半中的大部分会侵袭同一个属或同一个亚科中近亲种类,相反,其他许多的姬蜂和一些小蜂,会攻击某个环境中的多种没有任何关系的宿主—小环境生物(或小生境生物)。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成蛹的幼虫

甲虫

甲虫鞘翅目昆虫的统称,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是角质,厚而硬,后翅是膜质,如金龟子、天牛、象鼻虫等。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35万种以上,使其成为动物界中最大的目。主要特征是它们特殊的前翅,其已变成硬的鞘翅,覆盖在能飞的后翅上。鞘翅目包括一些最大的和最小的昆虫,而且是分布最广的昆虫目。

在恐龙时代之前就有的一种昆虫。那时的甲虫一个体长约3~4米,至于甲虫该种生物诞生了多少年和它们为什么变小至今也只是一个谜。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 种类特征

甲虫和其它的昆虫一样,身体分头、胸、腹三部,有六只脚。它们最大的特征是前翅变成坚硬的翅鞘已经没有飞行的功能,只是保护后翅和身体。飞行时,先举起翅鞘,然后张开薄薄的后翅,飞到空中。翅鞘的颜色花样多变化,有发金光的,有带条子像虎纹的,有带斑点像豹皮的,也有的是杂色图案。有些甲虫的翅鞘连在一起,后翅退化,不能飞了,如步行虫。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 毒性

有一些瓢虫幼虫,身上长的刺是中空的,断裂后会流出黏性的黄色血(血淋巴),里面含有味道不好的化学物。成虫的“膝关节”处也能产生这种物质。这种现象叫反射性出血,比如,当一只蚂蚁用它的鄂咬住瓢虫的附肢时,瓢虫的血淋巴会把它的触角和口器都粘在一起,于是遇到麻烦的蚂蚁会迅速跑开。在甲虫中,这种排斥性的化学物得到广泛的使用,而且非常有效。例如,有些不会飞的地甲虫会喷出甲酸,这种物质会烧伤敌人的皮肤,并引起严重的眼部损伤。

受到压挤的隐翅目虫喷出的毒液如果不小心被人抹到眼角膜上,会导致疼痛难忍的“内罗毕眼病”叶甲虫属的一些幼虫,其毒性非常强,卡拉哈里沙漠的土著人就利用它们的毒液涂抹捕猎用的箭头。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黑点大白斑蝶

(蛺蝶科)展翅 110 - 125mm,翅膀底色白色,翅脈黑色,翅面散生許多黑色的大小斑點。本種有2個亚种,本岛亚种分布於墾丁、恆春、蘭嶼及東北角海濱,綠島亚种分布於綠島,其黑斑較大 ,為台灣最大的斑蝶,飛行緩慢,喜欢访花吸蜜,又称大笨蝶

。 幼虫體色白色具黑色的橫紋,胸背有3對及腹端的一對細長突棘,側視有紅色斑點,幼蟲以爬森藤植物寄主,近幾年人工蝴蝶園漸漸增多,大白斑蝶的分布也跟著擴散,為常見的種類。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 防御行为

平常看起来笨笨的大型蝴蝶,受到惊吓时,会以高速的“turbo(涡轮)飞行”逃离现场。

世界之最—昆虫大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