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1971年的馬克·呂布對著拍?

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年 中外攝影對著拍

將歷史背景融入 萬象更新的時代

今年4月上旬,“中外攝影對著拍”發出徵稿消息,雖然至截稿不足20天,時間緊迫,仍有829位攝影人積極投送了5100餘幅作品應徵,最終有4幅作品和主辦方組織的40幅外國攝影師拍攝的改革開放初期作品在本次節展上並肩亮相。未能“牽手成功”的其餘36幅作品將繼續虛位以待,靜候理想的“另一半” ,期待在今年11月“中外攝影對著拍2”中能完整地在北京、鄭州等地亮相。針對此次徵集活動入選名額高度空缺的現象,活動組委會負責人強調,這是一個富有意義的展現,從“高原”到“高峰”的攀登,必須本著嚴格專業標準和嚴謹學術態度,力爭讓每一組對應作品都有精彩看點。以東西方不同的視角徵集作品,以中外作品對比形式呈現展覽,“中外攝影對著拍”活動在中國攝協的展覽歷史上屬破紀錄之舉,也為組織籌備工作帶來了更大挑戰。

如何與1971年的馬克·呂布對著拍?

上海 馬克·呂布 攝 1971年

如何與1971年的馬克·呂布對著拍?

棋逢對手 賀勳毅 攝

需要面對挑戰的不僅僅是活動組織方。入選此次“中外攝影對著拍”活動的攝影師宋衛華表示,改革開放40週年,城市建設、格局環境、人物外貌服飾、精神面貌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外對望中如何發現歷史、重新出發,考驗當代攝影人的智慧。同樣入選本次“中外攝影對著拍”活動的攝影師賀勳毅的入選作品是《棋逢對手》,該作品對應法國攝影師馬克·呂布1971年拍攝的上海街頭下棋的照片。他說:“對應40年前的老照片,攝影師應該儘可能從時空的跨越、環境的變化、表現的手法等方面來重新構思,不能簡單地複製40年前的場面。有一部分老照片的環境地點並沒有說明或者已經消失,所以可以嘗試用創新的理念來完成部分作品。參與這個活動對自己是一個新的挑戰,我也在積極構思其他老照片。 ”

如何與1971年的馬克·呂布對著拍?

重慶長壽 布魯諾·巴貝 攝 1980年

如何與1971年的馬克·呂布對著拍?

故地重遊 卓建林 攝

時光的變化最能引發無盡的感慨,激發藝術創作的靈感。攝影師卓建林本次的入選作品是《故地重遊》 ,展現重慶長壽江邊碼頭的情景。他這樣闡釋創作意圖:“我在拍攝時突出了長江兩岸山清水秀的環境和現代水上運輸工具明顯的變化,由原來的小木船草蓆棚變成了目前的鋼鐵船運輸工具,由鋼鐵躉船代替了木跳板,形成40年來運輸工具變遷的強烈對比。從圖中人物看,現在的人物充滿笑容和自信, 40年前的人物都低著頭、彎著腰,為討生活而忙碌。 ”卓建林說, 2018年4月,中國攝協發出“中外攝影對著拍”的徵稿通知後,重慶市長壽區攝影家協會發現其中有一張布魯諾·巴貝於1980年在長壽江邊碼頭拍攝的照片,立即組織攝影骨幹對這張照片進行研討,通過分析、理解和採點,最終創作了現在的作品。通過“中外攝影對著拍” ,反映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和人們生活更加幸福、更加自信。

如何與1971年的馬克·呂布對著拍?

西安,從鐘樓上的走廊探出頭拍下城市的主要大街的照片 阿德里亞諾·馬達羅 攝 1976年至1979年間

如何與1971年的馬克·呂布對著拍?

滄桑鉅變 王玉新 攝

如何與1971年的馬克·呂布對著拍?

四川萬縣 交通管制 伊芙·阿諾德 攝 1979年

如何與1971年的馬克·呂布對著拍?

井然有序 宋衛華 攝

配合“中外攝影對著拍”活動,主辦方組織了“主題與視角: 40年來部分中外攝影人中國拍攝的比較分析”專家討論會,楊浪、陳衛星、楊小彥、肖小蘭、陳曉琦、王曉松和趙迎新共7位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及河南本地的視覺藝術研究者分別作主題發言,將徵集展覽活動引向縱深研討。

如何釋讀老照片是資深媒體人楊浪一直關注的話題。他指出,改革開放的國策、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文化交流的擴大,使得150年來尤其是近50年來有關中國的老照片愈益進入人們的視野。“變化這個主題本身具有極大的觀賞性。 ”楊浪表示,構成歷史的是人物、事件以及細節,通過書面文獻,人們或許熟知事件發展和人物行止,但對於瀰漫在人事中的細節卻幾乎一無所知。所以即使在我們熟知的歷史事件的照片面前,人們也會感到十分陌生。“解答陌生,正是釋讀老照片的方法論的意義。 ”楊浪說,比對老照片中的歷史信息,體現了滄海桑田變化的張力,通過比對,可以發掘人物及人物關係,在細節中隱藏重要的歷史信息。“影像之於文字的核心區別就在它的形象性、可視性,在可觀瞻的圖像中,細節的歷史價值不可替代。經常,所謂的震撼,就在瞬間呈現的空間裡的巨大變化,歷史被濃縮、跨越,因而呈現出其他的藝術或者社會意義。 ”

來自上海的藝術評論家、策展人、上海美術館學術部原主任肖小蘭則關注當今上海城市攝影的傾向與缺失。肖小蘭說,改革開放40年,上海的城市風貌以及城市人口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形成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和新的價值觀念,這為包括攝影在內的所有文化藝術提供了豐富而強勁的題材,但上海的攝影家對上海的文化歷史,對正在鉅變的現狀瞭解和研究還不匹配,於是出現不少“五香豆式”的作品。肖小蘭說,五香豆是上海城隍廟裡賣的一種土特產,現在一些作品滿足於做特色風味的點綴,由此形成了“五香豆文化” 。肖小蘭所期待的,是把歷史背景融入到萬象更新的願景中去,既有本土特質,又有國際風範,“這也正是當今全球化進程中所有城市要面臨的問題” 。從肖小蘭提出的這一問題看,“中外攝影對著拍”為中國攝影人提供了一次審視歷史的獨特視角。

通過本次展覽與研討,“中外攝影對著拍”活動組委會期望未來入展的36幅作品能有更多突破與創新,為中外新舊對比這一課題提供更多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