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從未發現元朝歷代皇帝陵墓?

哈哈大笑佛

2002年的8月份,一個由芝加哥大學歷史學者伍茲以及黃金交易商克拉維茲共同組成的考古隊突然宣佈了一條令全世界震驚的消息:他們找到了成吉思汗的墓地!這則消息一經發布,馬上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然而當所有人懷著滿懷的期待,準備一睹這個曾經屠殺了世界兩億多人的偉大帝王的神秘陵墓時,挖掘墓穴的科考隊突然宣佈放棄了挖掘工作,並迅速的撤出了蒙古國回家了,實在令人所有人感到費解。

成吉思汗墓在歷史上一直以來象迷一樣的存在,數百年來有無數的人都在尋找,然而即便是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也沒能找到它究竟在何方。能夠發現併發掘成吉思汗的墓穴,任何一個有志於此的人都不會放棄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這群美國人竟然放棄了,一時間人們又開始懷疑他們發佈消息的真實性。



提起我國古代皇帝的陵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清兩代的皇陵,它們保存完整,史書記載也都是清清楚楚,可要說到元朝的皇帝陵墓,不但找不到存在的位置,就連史書都沒有相關的記載,著實令後人感到遺憾,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成吉思汗所創立的“密葬”制度。



公元1227年8月25日(夏曆七月己丑),成吉思汗病逝於清水縣行營。臨死時,他叮囑部將“密不發喪”,實行“密葬”。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死後,他的遺體“用圓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圍繞固定”,運回漠北起輦谷埋葬。為了不讓人知道確切的埋葬地點,在前往墓地時如遇有行人,都要直接殺掉。等到了埋葬之地,把挖墓所開出來的土塊都要依次排列,等將棺木放下後再依次將挖出的土塊按原序覆蓋,如果有剩餘的土,都要運到其他地方。等到葬禮結束,就在墓地上面放牧馬群,等青草長高後,墓地已和周圍一樣難以分辨之時才允許進入,而到這時皇帝陵墓也就無從尋覓了。

自成吉思汗創立“密葬”制度之後,此後元朝的數十位皇帝都沿用了這一埋葬制度,這也就是元代帝王陵墓至今都沒有被發現的原因。

另據傳說,為了讓後人祭祀時能找到墓地,在皇帝下葬時在墓地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掉一隻小駱駝,母駱駝就會記住這個地方。等到祭祀的時候,讓母駱駝走在前面,等到它發出悲鳴時,就到皇帝墓地了。(這種方法好殘忍)等到若干年之後,母駱駝死了,參加送葬的人也都死完之後,從此便再也沒人知道陵墓的準確位置了。


認真學歷史


首先說文化。在蒙古草原那塊地方,先後經歷了不同的人類居住、統治,就從著名的匈奴人算起,經過了柔然人、突厥人、契丹人,再到蒙古人。最後鐵木真一統蒙古草原,結束蒙古草原各部落的紛爭,開啟對外征伐的模式。可是我們知道,生活再這片土地上人類自匈奴的時候就開始虎視眈眈中原的財富,時而交戰、時而互市。因此他們也知道中原文化土葬,要不然怎麼有多處“王昭君墓”出現呢?可是他們也有“天葬”、“野葬”、“草原葬”等等的習俗,他們的文化裡面認為“天葬”、“野葬”、“草原葬”等都是對草原生態環境最好的保護,是迴歸自然的表現、是親近祖先、靈魂最好的表現。同時我們要想想看,他們是遊牧民族,他們是時常遷徙的,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像中原文化一樣去同一個地方祭祀祖先,他們必須隨水草的變動而變動。因此受限於自然條件,故而形成了獨特的自身文化,包括“身後事”怎麼葬才好。

故,元朝皇帝雖然在中原稱帝,但是他們堅持了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死後歸葬草原。既然葬在草原,那麼可能會遵從文化、遵從風俗,有沒有墓都還很難說。因為他們親近自然、迴歸自然的理解與中原文化不同。

其次,說鐵木真(成吉思汗)。據說鐵木真死後,要求密葬,即秘不發喪,秘密葬之。意味著鐵木真的墓地不會被任何人知道,為保密可能參與喪葬之人大多數都會被滅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因此,後世之人必然會學習先祖鐵木真的方式,一律採用密葬,而且不興修豪華陵墓。不然,誰敢大興陵墓,誰就是反叛鐵木真(成吉思汗),那哪個元朝皇帝敢呢?所以密葬的元朝皇帝們肯定不會有陵墓流傳後世,也肯定不會有記載。

再次,說一下元朝皇帝在中原的作為。我們不說元朝把中原地區得人分成幾等人,也不說他的苛捐雜稅,更不說他的殺戮和征伐。只說元朝建立後,就開始大型得盜墓,盜誰得墓呢?宋朝皇帝得陵墓,那是元朝大規模得挖掘。可想而知,既然元朝皇帝們自己盜前朝皇帝得陵墓,難道他就不怕自己得墓也會被人盜嗎?會被人挖嗎?會翻過來翻過去嗎?所以,有這經驗教訓,元朝皇帝們肯定是不敢興建陵墓,就是有更不敢公開,而是極度秘密下進行,除了宗室外,無任何人參與得秘密工作。

為什麼?因為元朝皇帝只要敢公開陵墓所在地,百分之百就會被盜、被挖,有幾個就會被挖幾個,這是肯定的。



雪峰居士

中華上下五千年,帝王很多,最後全都歸於黃土,為了防止自己的陵墓在死後慘遭被盜的厄運,各個朝代的帝王們都挖空心思想盡各種措施來防盜,其中最成功的無疑是元朝。

翻開記載,可以知道絕大多數帝王陵墓地址,在其死後不到百年便會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大多都會受到盜墓者的“光顧”,然而元代的帝王陵墓卻打破了這個規律。到現在為止,考古學家們還沒有發現一座元代帝王陵墓,當然,可以肯定這些皇帝一定是有陵墓的。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又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漢化,很多習俗還保持著鮮明的蒙古族特色,其中就包括蒙古傳統的帝王墓葬風俗。

元朝墓葬風俗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土葬,然後驅馬群將墓地踏平,使其不留絲毫痕跡,別說外人根本無從發覺,就是元朝皇帝的後人,一兩年之後也難以尋找墓地所在。

通過這種墓葬風俗,如果一旦識墓標記不復存在或者一旦認識墓地之所的人死亡,由於陵墓與地平齊並被草地所掩蓋,後世想要發覺自然比登天還難。

元朝皇帝陵墓的第二種風俗即是民間流傳的“天葬”,也就是通過牛來決定陵墓之選址。元朝皇帝為了避免其陵墓被盜,在其死亡後將屍體用好的緞子包裹好放在一輛小木牛車上,任憑牛奔跑,屍體掉下來的地方就是皇帝的葬身之所,這種選墓方式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所以也很難尋找。

第二種風俗是蒙古族遊牧時代遺留下來的薄葬方法,不過當元朝皇帝入主中原以後,這種方法應該很少使用,因為元朝皇帝對風水的重視比漢族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隨意選擇墓葬地點的方法,很難保證風水寶地的條件,難以為人接受,所以第一種風俗當為主因。


平沙趣說歷史

有人認為元朝皇陵不存在,其實不然,只是我們未能找到,比如成吉思汗的皇陵。

根據《草木子》記載:

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據悉成吉思汗下葬就是採用這要的方式,由此可知元朝皇陵的神秘性。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的喪葬習俗是“薄葬簡喪”,元朝建立後,收到漢化的影響,用棺木入葬,但依然推崇“薄葬簡喪”,隨葬物多為生平所用的武器。

如今關於元朝皇陵存在五種說法,一為八白室說(被否定,為祭祀場所),二為大鄂托克說(大鄂托克是大地的意思,也就是大地之下),三為瀘溝河畔說,四為不兒罕合勒敦山說,五為起輦谷的說(現在普遍認可)。


五味社

元朝皇帝,都是蒙古族。而蒙古族不向漢族人那樣重視身後事。所以沒有設立陵寢的傳統習慣,加上成吉思汗,就沒有陵寢。根據史書記載,是由一匹母駱駝引導到了一個走不動的地方。就埋葬在那裡,之後每年祭祀時就還由那匹母駱駝和其幼崽引導。在那個地方將母駱駝宰殺,來來年在到這裡時,由於是母駱駝喪命的地方,小駱駝到了這裡就會悲鳴不止。就是到了地方了。這匹小駱駝死掉了以後,就沒有任何人知道埋葬在哪裡了。


愛看愛思考

古代皇帝生前擁有四海,享盡人間富貴,死後實行厚葬,大修陵墓,秦始皇從繼位時開始為自已修陵墓,直到死時還沒修完,規模宏大,歎為觀止,以後各朝代帝王仿而效之,可只有一個朝代歷外,這就是元朝。從1206年孛兒支斤.鐵木真當上大蒙古國成吉思皇帝(成吉思汗)起到元順帝,元朝共十五位皇帝。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一座元朝皇帝的墓葬。為什麼呢?這主要是根蒙古貴族的喪葬風俗有關。
蒙古貴族的喪葬風俗是,貴族死後將其埋葬不豎墳頭。。然後用馬將墓地踏平,派兵在死駐守,等第二年春暖花開

時,墓地上的草和周圍融為一體時軍隊才能撤走。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小駱駝,等來年親親人來祭奠時,就拉著母駱駝來找,當母駱駝站在某處哀嚎不止時,說明墓地己經到了。如果母駱駝死了,墓地的位置也就成為永遠的迷了。公元1227年夏季,在攻打西夏前夕鐵本真病世。按照他的遺囑密佈發喪。據說成吉思汗被密秘埋藏後,用一萬匹戰馬將墓地踏平,由一千名騎兵駐守,第二年開村長出草壙後,將士兵毒死,這樣外人就找不到成吉思汗埋葬地點,長汗就可以安息了。成吉思汗一生滅國數十個,掠到數不盡的財寶,他的墓中一定埋了不少,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盜墓者和考古工作者,結果都無功而返。今天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阿騰席連鎮成吉思汗陵是個衣冠冢。。以後元朝皇帝都尊從蒙古喪葬習俗。所以今天為止元朝皇帝都沒有找到。


關東俠客

這個和蒙古族的喪葬習俗有關係。

蒙古人和漢人在看待身後事這件事情上有大的區別,可以說分歧重大。

漢朝以來,漢人對死亡的理解不是消亡而是到了另一個世界,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存在,所以漢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就是說人死後應該和人活著一樣。所以漢人會把自己的陵墓修建的和生前住的房子一樣,而且身份地位越高的,修建的也越大。


而蒙古人因為出身草原,崇拜自然,遵循的是自然簡樸的喪葬風格,從草原來到草原去,用粗壯的樹幹掏空出一個人形,然後將身體放在裡面,再三段固定好,埋在草叢裡面,還用騎兵縱馬而過,看不出有挖掘的痕跡,最後等到初夏草木旺盛,看不出任何痕跡之後,葬禮才算結束。這樣任何人都無法找到陵墓,可以說極為奇特了。


夜月下鳴蟬

陵墓肯定是有的,只是沒發現而已。

因為蒙古族有“深埋不見墳”的喪葬習俗。而此習俗起源於成吉思汗。

我估計成吉思汗是擔心他在世時征服殺戮太多,害怕死後遺體被找出。所以臨死前叮囑“密不發喪”,實行“密葬”。即秘密埋葬。比如成吉思汗葬後周圍樹木叢生,成為密林,根本分不清葬在哪裡。

又比如忽必烈死後,掘一道深溝埋葬,以萬馬踏平,千騎守之,來年草長後,移帳散去。只見一片大草原,又沒有任何標記,真是連子孫都不知陵墓在哪,何況外人及後人。

而且蒙古人沒有漢人厚葬的傳統,所以陪葬的寶貝肯定不多,加之密葬,根本找不到墓穴所在。

再補充一個重要因素,元朝本身也沒幾個皇帝。


滴水載舟

這個問題跟其風俗有關係,元朝作為北方遊牧民族,皇帝在下葬時不會在地面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立功德牌坊和墓碑,看起來都很簡單。另外為了不給盜墓賊以機會,幾乎不留任何記載。據說成吉思汗就是採用這種下葬方式。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族一直是薄葬簡喪,這跟他們生活在草原,沒有固定場所,以遊牧方式為主有關,特別是適合在蒙元大舉擴張的時代。而且後來元朝皇帝下葬時,漢族官員基本沒有機會參加,對外宣傳運回漠北安葬,其實通過簡單的下葬儀式和少量陪葬品,不設置墓碑,讓這些陵墓與普通墓地沒有區別,讓外人很難察覺。


史說新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