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眼?打造自主無人車,國內企業必須突圍激光雷達技術

當前人工智能的算法遠不夠成熟,純視覺傳感器的無人駕駛方案在安全性上無法保障。強如Google,也還沒開發出脫離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方案。不過成本是激光雷達普及所遇到的最大問題,畢竟一款比車還貴的傳感器是車企無法接受的。

系統好造“鷹眼”難找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簡稱ADAS,是利用安裝於車上的各式傳感器,探測光、熱、距離、壓力等數據變量,或主動或被動提醒駕駛者車輛及道路情況。無人駕駛可以說是ADAS的最完美狀態。

鷹眼?打造自主無人車,國內企業必須突圍激光雷達技術

在激光雷達(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應用之前,攝像頭、紅外熱成像、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等,都或多或少成為過ADAS的眼睛。但在L5級的無人駕駛目標面前,各種類型傳感器的劣勢被逐一揪出。說激光雷達是無人駕駛系統的“鷹眼”也毫不過分。甚至一再強調“不使用激光雷達”的埃隆馬斯克,在特斯拉幾次車禍之後,也慢慢轉變態度。

固態激光雷達成“共識”

激光雷達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兼具了3D立體成像和遠距離精準測距:通過獲取激光打在物體上並返回接收器的時間,乘以光速即可獲得。由於打出的每一束光都帶有相對位置信息,再利用算法實時生成周圍環境高清數字地圖。

鷹眼?打造自主無人車,國內企業必須突圍激光雷達技術

隨著由早期機械式激光雷達(就是一直在車頂旋轉的那種“大花盆”)發展為固態激光雷達,未來無人駕駛汽車市場對可量產化激光雷達需求極其巨大。再加上傳感器中,激光雷達目前的不可替代性,法國市場研究公司Yole Développement預測,到2022年,激光雷達產生的總營收將達到16億美元(也有數據為52億美元),到2032年,將激增至315億美元。

市場突圍指日可待?

作為無人駕駛激光雷達鼻祖,Velodyne的壟斷地位在近幾年遭到削弱。數十家激光雷達創業公司紛紛湧現,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也各顯神通。谷歌的兄弟公司Waymo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研發一種專有系統;通用汽車收購了激光雷達創業公司Strobe;為福特開發自動駕駛系統的Argo AI收購了Princeton Lightwave。

鷹眼?打造自主無人車,國內企業必須突圍激光雷達技術

國外資本進入激光雷達市場如火如荼,國內也已經有數家激光雷達企業輕鬆拿到過億融資。那麼,國內企業突圍激光雷達市場,甚至乘著智能網聯車大潮出海全球是否指日可待?

據業內資深企業主介紹,國產激光雷達,尤其是固態激光雷達的量產化還有很多難關需要克服,比如算法優化、芯片化、集成化、電路板設計、核心配件工藝等問題。最早的國產16線產品於2016年推出,目前最高也只達到40線。

線數相同,國產激光雷達在精度、穩定性、分辨率等參數效果也與主流產品還有差異。尤其國產激光雷達的穩定性相對不足,汽車行業又對安全性要求極高,本來不大的市場,更難覓國貨蹤跡。

但也正因如此,國產激光雷達才要攻關。據介紹,量產版的國產16線產品去年賣價5萬元人民幣,今年不到3萬元 “一旦做出來,還是有車企來搶的”——對於智能網聯車和無人駕駛意義巨大的國產固態激光雷達企業來說,還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