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军事“蠢才”有哪些?

流年等待-

作为一个数千年来频繁进行战争的国家,中国历史上不光有很多天才的军事将领,而且有很多军事蠢材!

纸上谈兵赵括

赵括这个人,说起他的出身还是挺高贵的,他是赵王的远房亲戚,他的父亲赵奢是当时有名的大将,曾经率领赵军击败过秦军,还是很厉害的。

(赵奢)

没想到虎父生了个犬子,赵括这个人平时喜欢夸夸其谈,论起真正的指挥能力却惨不忍睹,所以赵奢告诫自己的家人,千万不能让赵括去指挥军队。没想到长平之战打得不顺利,老将廉颇闭门不出,急于胜利的赵王心急如焚。而正在这个时候,秦国实行了反间计,派人散布谣言,说只有赵括才能打败秦军。

病急乱投医的赵王迅速启用赵括来到长平前线,而秦王听说赵括来到前线后,派出了当时著名的军事将领白起应战。结果,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括也成了千年来被人耻笑的对象。

皇亲国戚李广利

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是一位不世出的名将。他率领骑兵长途奔袭龙城,打的匈奴人措手不及,在河朔大捷中,卫青杀敌数千,俘获牛羊百万只。仗如果这么打,汉朝就不会面临财政的困难了。

有了卫青这个出色的小舅子,汉武帝对李广利极为看好。可惜李广利太不给力,在打大宛国的时候屡战屡败。最后汉武帝先后动员了十几万军队,才将其征服,但是等回国的时候,只剩下了1万多人了。

不仅如此,李广利在面对匈奴人的时候消极避战,致使北伐接连失利,最后甚至投降了匈奴人,和卫青相比这位皇亲国戚可真是天壤之别。

领兵的太监童贯

说到蠢材级的将领就不能不提宋朝。

宋朝重文轻武,武力值几乎处于历史的最低阶段。北宋末年,宋朝和金国海上之盟之后,派出了10万大军北上,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统兵的将领就是著名的宦官童贯,10万大军又有当地的汉人配合,而且当时辽国已经被金国打的奄奄一息,所以理应轻易的取得燕云十六州。没想到10万大军在童贯的指挥下,屡战屡败。因此,引起了金国灭宋的欲望。在辽国被灭短短几年之后,北宋也被灭掉了!


历史风暴

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军事蠢材,笔者认为非蒋介石、蒋中正莫属。

军事谋略,这是一种稀有的能力和天赋,显然并非人人都有,不过一般人也没有施展军事谋略的机会。

然而如果让军事上的蠢材执掌大权,后果就很严重。

就说蒋介石,此人早年间参与的黄埔军校,教出来的黄埔毕业生很多都陆续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立场暂且不论,其中很是出了一批纵横捭阖、指点沙场的名将,而这位蒋介石的水平呢?

有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概括的十分精妙,其实内战也不见得内行,不过就是打外战的水平实在太差、反衬出来的而已。

先看外战,蒋介石执政的年代,中国正遭遇军国主义日本的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军面对日军的挑衅,本来完全有一战之力,蒋介石却电令张学良“不得抵抗”,坐视东北大好河山沦陷。

再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进犯华北,这时候蒋介石终于觉得大事不妙、电令全国抗日,然而军事谋略水平实在太差,华北的国民党军队布防、调遣和作战都一塌糊涂,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不应该是前线指挥官的责任吗,问题在于蒋介石虽无将才、却热衷于指挥,日军进攻河南时,异想天开的下令掘开黄河花园口大堤,“用汪洋大水迟滞日军”,结果民众受灾死伤无数,日军的行动却并未受多大影响。

待到抗战后期,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失败已成定局,大陆战场国军却接连失利、丢失大片国土,其中蒋介石的的指挥槽点太多,无法尽述,虽然当时国军的战斗力的确较差,后勤也很成问题,但也不至于如此一溃千里。

抗战的诸多失利,喜欢一个电话打到前线、在地图上指挥战斗的蒋介石难辞其咎。

二战结束后,国共很快爆发内战,内战爆发时的460万国民党军队,不到三年时间就被消灭殆尽,解放军则一路乘胜追击、解放了除台湾外的全中国,内战中蒋介石的指挥能力再度被质疑。

纵观几大战役,可以说蒋介石的最大问题在于不理解运动战,将态势瞬息万变的大军会战想象成军棋游戏,只凭一张地图和凭空臆想来调动军队,下达的命令毫无逻辑、甚至前后矛盾,时间上也严重滞后,应该说内战的失利,前线指挥官只承担三成责任,主要的锅还是得他自己来背。

蒋介石的军事能力,客观上讲,并非一无是处的完全蠢材。

然而其军事谋略才能与国军总指挥的位置完全不匹配,责任大过能力,则是毋庸置疑。

此人主政中国的数十年,内忧外患,国家几乎毫无发展,定性其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军事蠢材,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


炎黄军武

”仁义之师“——宋襄公

所谓兵者诡道也,而历史上的宋襄公却在战场上大施仁义,不进攻半渡的敌人,不进攻没有列好队的敌人,就是因为这样的“仁义”导致宋国在和楚国的争霸中失败,而宋襄公本人也受伤身死。战争是残酷的,宋襄公连这一点都认识不到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军事蠢材了。

“纸上谈兵”——赵括

赵括同志的事迹基本上是人尽皆知的了,他在顶替廉颇出任军队主帅之后照搬书本上的战术,致使四十万赵军损失殆尽,最终身死国灭,沦为千古的笑柄。

“越俎代庖”——蒋介石

蒋公政治斗争的手腕自然是极其厉害的,但不得不说同很多当时的国家元首尤其是希特勒一样,他们都喜欢用自己不是很灵光的军事头脑来越级指挥战斗,最后的结果就是昏招迭出,兵败如山倒。


英勇的少年大侠

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军事蠢材很多,我简单列举两个。

第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赵括。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中秦国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作主将,赵括改变赵国军事部署,由防守改为进攻,结果中了秦军的埋伏,赵括兵败被射杀,四十万赵军投降,秦将白起下令坑杀赵军。自此一站,赵国年轻主力几乎殆尽,彻底失去与秦国争霸的实力。如若不是赵括的失误,赵国军事上一泻千里,中原各国失去了赵国这个抵御秦国的有力屏障,秦国能否最后统一全国仍是未知。赵括也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笑柄。

第二个是明朝建文时期的李景隆。李景隆,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建文帝朱允炆听从 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削蕃”,明太祖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义自保起兵,朱允炆令李景隆被拜为大将军,率朝廷军队征讨燕王朱棣,结果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被燕军击败,丧师数十万,以致攻守形势逆转,最终被夺职召回。 燕军逼近南京时,李景隆开金川门迎敌,致使南京失守。南京失守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成为千古疑案之一,燕王朱棣即位,史称明成祖。在这场“靖难之役”中,如若不是主将李景隆的愚蠢,最终胜负或许会有极大的改变。李景隆身为建文帝主帅,战败尚且可原,但是在关键时刻,打开城门放敌军进去,造成君主的失踪或死亡,实在品行不端也!


江渚渔樵452

那首选张学良,带着三十万东北军还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却对十万日本关东军惊如呆鹤,毫无战心,这点跟他父亲张作霖相比差之甚远。

张学良就是靠这父亲剩下的家底,却最后把它输得一干二净,他是最不会打仗的司令,也是历史上最大的军事蠢才。

不过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还是做了一件好事,这也是值得赞许的。

"臭骂与赞许齐飞,东北共西安一色"。这是张学良的人生写照。也是对张学良最真实的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