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門級戰列艦的性能如何?

哼哈321

長門級戰列艦作為舊日本海軍的旗艦,在一戰結束後一直被日本國民寄予很大的期望,巨炮即是正義的時代,各國為了爭奪海上霸權都在建造自己的大型戰列艦,舊日本海軍為了趕上列強的步伐,通過八八艦隊計劃一共建造了兩艘長門級戰列艦。



大和號還沒建成之前,長門級戰列艦一直都是舊日本海軍引以為豪的鉅艦,從上世紀20年代下水到二戰結束,長門級經歷過大大小小的無數戰役,可以說是一艘幸運與不幸於一身的戰列艦,幸運的是它沒在戰爭中像大和一樣被擊沉,不幸的是戰爭結束後它一直被作為美軍海試核彈的靶艦,這樣優秀的試驗品被炸了兩次才炸沉!

接下來我們就看一看經歷萬苦磨難,在核彈下還能屹立不倒的長門級戰列艦究竟是什麼樣的!

一、火力和防禦

長門級戰列艦的建造初衷就是奔著世界級鉅艦去的,為了更好的滿足巨炮即是正義的意義,長門級破天荒的裝配了16(410mm)英寸主炮,也是世界上第一艘410主炮戰列艦。


四座聯裝主炮呈對稱狀分兩座一對各裝配於艦頭和艦尾,八個巨炮同時開火在當時是特別壯觀的一件事(要的就是震撼),艦中部共設置了兩層20門140mm副炮,最上層甲板左右各3門,上甲板左右各7門,通過高低搭配的形式來防禦來襲的飛機和驅逐艦。

長門級的前置樓放棄了英式三角牆結構(通過研究大量的英式戰列艦實戰效果後決定的)而改用更加結實的七柱圓錐結構(經過後期評估這樣的結構能讓艦艇霸氣美觀),這樣的結構相當堅固,即使戰時有一半的支柱受損,指揮塔樓也不會倒塌,還可以改善開火時震顫對於指揮樓的影響,這樣可以提高觀測和炮戰指揮能力。


二、機動性

長門級戰列艦的機動性在當時是個奇蹟,將近4W噸的戰艦能在海上飆到二十六節,裝配如此大的主炮還能開那麼快,相對於當時各國的艦艇已經是海上法拉利的存在了!

三、歷史戰役

長門級服役後一共經歷了一次救援行動和三次大型海戰,1923年關東大地震最新進港救援的船隻(從此在日本人民心中確立了守護神的位置),1941年參與“偷襲珍珠港”行動(怪不得美國最後要用核彈炸沉它),1944年10月在萊特灣海戰中被飛機炸彈擊中(艦載機槍和第一鍋爐艙送風機被毀),10月26號撤退路途中又被炸了一次(這次損毀不大),1945年成功被美軍接收(作為戰後賠償),1946年7月作為靶艦第一次受到核彈的轟擊(當時長門是位於核爆點附近400米左右,受到衝擊後幾乎無損),1946年7月25日經歷第二次核試驗(這次位於核爆點附近1000米左右位置,被炸後屹立不倒了三天,最終於29日沉沒)。



四、旅遊景點

自從長門沉沒後,核試驗爆炸點比基尼環礁也就逐漸成為旅遊景點,長門號戰列艦殘骸自然就成了眾多潛水愛好者的必去之地(有興趣的小夥伴旅遊的時候可以去看看!)


MarcMellits

長門級戰列艦是舊日本海軍在20世紀初建造的一型戰列艦,首艦“長門”號於1920年11月完工,二號艦“陸奧”號則於1921年11月完工。作為當時日本最為先進的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裝備有410毫米口徑的主炮,這是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戰列艦主炮。長門級戰列艦也因此與其他5艘裝備406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合稱為“BIG SEVEN”。到了二戰時期,長門級戰列艦經過了現代化改裝,具備了相當強的作戰能力,但由於航速較低,卻沒有在實戰中起到多少作用。其中,二號艦“陸奧”號因不明原因,在港內發生爆炸事故而沉沒,具體原因至今仍然成謎。而一號艦“長門”則倖存到了戰後,成了日本海軍最後的戰列艦,最終在美國海軍的核試驗“十字路口行動”中沉沒。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長門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比同時期戰列艦的主炮口徑略大,但影響火炮性能的因素有很多,這一點差距對性能的影響是相當小的。實際上長門級戰列艦的主炮性能與同時期的406毫米口徑主炮基本一致。其航速達到了26節,這一速度在1920年是相當高了,但到了二戰時期,26節的航速已經難以跟得上其他作戰艦船,以至於全隊都要遷就於低速的戰列艦。這也是長門級戰列艦在二戰時期極少出動的原因之一,反而是更加陳舊,但航速更快的金剛級戰列艦起到了巨大作用。不過總體而言,長門級戰列艦的性能在當時還是相當強大的。


旭說軍事

紙老虎。航速慢,設計有點過時,缺乏精密的火控系統,副炮設計太爛,只要被一發大口徑炮彈命中,整個舷側的副炮群都要啞火(因為副炮和副炮之間是相通的,不說彈藥殉爆問題,就一發大口徑炮彈爆炸之後的高溫和衝擊波都能把整個舷側的副炮兵們炸死炸傷)。數據看上去比較光鮮,實際就是一個紙老虎。而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日本人根本就不注重損管問題,再強大的戰艦,戰鬥中中彈受損在所難免,而損管不利最後結局都只能是下海餵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