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常說的“出五伏了”什麼意思?

順其自然244747036

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

農村常說的“五伏”是什麼意思?什麼才是“出五伏”

在我們農村經常聽到老人說,這個人“出五伏”了,該怎麼怎麼做了。那“出五伏”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準確的說“五伏”應該是叫“五服”的,因為在古代的話,五服之內的人是需要奔喪守孝的,這裡的“五服”就是喪葬禮儀的五個等級。

那麼“五服”是怎麼算的呢?從我們自己算起,往上算就是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往下算的話就是自己、兒子、孫子、重孫、玄孫,這樣就算是“五服”之內了。除了以上說的這些輩分之外的就是“出五服”了。

農村的“五伏”有什麼講究

剛才說到了“五服”是古代喪葬禮儀的五個等級,那麼在古代的話,奔喪是有規定的,“五服”之內的人是進行奔喪守喪的,而且每一服的人穿的喪服也是有講究的,還有守喪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再者就是我國為了避免近親結婚,規定“五服”之內是不能通婚的。

以上就是我瞭解到的一些信息,希望對你有多幫助


鄉野小妹

看到這個題目,老農感覺這個問題有意思、問得好。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不瞭解這些了。對於一些城市小孩來說,親戚只有父母、爺爺奶奶、姨姨舅舅姑姑叔叔以及他們的孩子。其他人親戚見了面都不知道該怎麼叫。有的甚至都沒見過面。

老農我不喜歡城市的生活氛圍,感覺太冷漠。一棟樓對門打對門住著,愣是互相不瞭解,平時見面打聲招呼。都不知道人家家庭。不像回到農村,七大姨八大姑,到處都是親戚,都是熟人。好了,閒話不多說。



什麼是五服?一服多長時間?其實,這個不按時間長短來說,而是輩分問題。就比如說,在農村,七十歲的耋耄老人要叫剛出生小孩爺爺的情況經常發生。所謂五服,也就是五輩人。比如說,從你太爺爺開始,爺爺、父親、你和你的孩子,這就是五代人。一般情況下,三伏以內是之間是真的親情,往遠了老農就不敢說了,爺爺疼孫子是常有的事,但是太爺爺疼重孫子,很少聽說,一般人也活不了這麼大的歲數。


在農村人心中,五伏之內,還算親戚。如果出了五伏,那就不算親戚了。當然,有人可能認為這五伏也沒有多少人啊,也就十幾個人的關係群吧?其實不是的,過去沒有計劃生育,一個人養四五個子女很正常,再加上四五個子女的子女,子女的子女,這樣下來,五伏家族有上百人了。是不是隊伍很龐大呢?

好了,關於五伏就談這麼多,希望對大家有用處!


農人話農事

我看了許多朋友的看法,大都認為五代,五輩,五伏,五服,叫法不一,但含義相同。族的概念就大了,不能把族認為是服。即夠上五伏之內,必夠同族。但夠上同族也可能超出五伏。怎樣算族有朋友說,以已為零點上追四輩,下延四輩,合起九輩稱為九族,可稱同族。對於五伏,必須弄清,因為撤及法律問題,近親結婚是違法的。到底多近為界,應以婚姻法條文規定為準。(本人尚不知法律細節)

然後,在回到五伏討論上,朋友們說法有二點分歧較大,我為此談點看法。一,說出了五伏就沒血緣關係了,這個提法不妥。只能談關係的遠近,不可說沒有關係。咱們是炎黃子孫,有著相同的血緣關係,就是出了五伏,血緣也是很近的。二,說五代乘五為五五二十五代,為五服之內,不論什麼書上怎雲,我認為不符合實際。我舉一例,可做參考。我所在村一宗族經大約三佰年,約十代人,光緒一年,出五伏者,已有三大部分,即白虎爺族已分為三個不同伏的集體,稱之為白虎爺族三大份。總戶數十,總人數百。所以,說二十五代為一服的說法可能有悞。

然後,我在說說我們這(藍田,長安部份)情況。就是何為同伏,怎區別?一,將父稱爸,伯,達,稱爹者極少。與父同靠者可稱爸,達,伯,對與母同輩者稱娘,大娘二孃或大媽,二媽。但對出五伏者,即伏外人,與父同輩者,男的統稱叔,對男的妻子稱之為嬸。不論伏內外,對爺輩的稱呼無區別,稱爺,婆,奶。二,我們這把伏內人稱為夲份人,自家人或稱之門中。伏外則稱為鄉黨。這問題關係到,紅白事的規模,禮節,職責等習俗問題。三,過白事,凡輩份低於亡者的,都為孝子,為全孝,穿白掛,帶長布,拿喪棒,女的皆同。但對份外人,無講究,輩份低的頭帶尺把短布也行。當孝子的各種祭念話動,都必須參加,禮節方式這裡不做祥說。四,農村紅白事有大有小。但對參與者有講究,根據規模,確定參與人範圍。一般小事伏內參加,規模大,用人多則全村鄉黨出動。


琵琶嘴

五伏又稱五服,即五代,五輩。就是五個輩分。從自己算起往上,或者往下五個輩分。五伏之內屬於一個老祖宗。五伏之外的,只是同宗同姓,但是沒有血緣關係。

還有一種更普編的理解: 五伏為 兄弟姐妹、父輩(包括姑姨叔伯等有血親的)、祖父輩(也包括姑祖叔爺姨祖有血親的)、曾祖、高祖五輩,在這五伏之內的親戚應該拜一個祖宗,而且不能通婚。出了這五伏,可以避免近親結婚。


皖太三農

農村人農民工萬歲,說說五服的算法,很簡單,從爺爺算起的話,父親兄弟幾個叫頭服,到我們這一代為二服,兒子侄子為三服,到孫子輩為四服,重孫就是五服。

向下續重孫的兒子為近親,一直紅白喜事都來住,不論向下幾輩都為近親,如人多了分開院了,紅白喜事不叫都去幫忙,但不送禮的,都叫遠親,也不送禮也不幫忙的,叫一家子,也叫同族,也叫一個族宗,謝謝


農村農民工萬歲

其實不是五伏,而準確的字面是“五服”,代表五種喪服。在古時,人們一般以喪服來表示親屬之間血緣關係的遠近及尊卑關係。具體原則為:服式越近,即血緣關係越親;相返,則代表血緣關係越疏遠。由親至遠依次是:斬衰(指喪服)、齊衰、大功(功同工,指做工。大功即做工粗)、小功(即做工細)、緦麻。

斬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縫邊,像斧斬一樣,故得其名。一般用於臣、子、妻妾為君、父、夫服喪,一般會服喪三年

齊衰:是縫邊的生麻布做成。服喪時間一般為一年。

大功和小功:是用熟麻布做成,只是粗細做工不同。服喪時間一般為九個月和五個月。

緦麻:是用細的熟麻布做成。服喪時間一般為三個月。

五服輩分排序:

由高到低: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己。

由低到高:玄孫、曾孫、孫、子、自己。

而在西晉時的定律首次把“五服”制度納入了法典中,作為判斷是否構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輕重的標準。

一般家裡老人死了,出了五代的就叫“出了五服”,就不算直系親屬了,是不用戴孝的。另外,按照中國的傳統習俗,出了五服的本家人,也就可以通婚了!、


龍百曉生

這個問題我以前曾經特意查證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研究成果。五伏確切說是五服,指的是五種孝服,我們都知道有長輩去世晚輩要披麻戴孝,也就是穿孝服。古人根據血緣關係的親疏,將孝服分為五種,分別是斬縗、齊縗、大功親、小功親、緦麻。父親死後兒子穿戴斬縗,孫子齊縗,以此類推直至緦麻,五輩人穿戴五種孝服,五種孝服之外血緣比較遠的後輩就不再戴孝。因此從孝服的不同引申出來五輩人血緣的親疏,親兄弟是第一服,堂兄弟是第二服,以此類推直到第五服。五服以後的後輩之間的血緣關係比較淡薄,我們平常所說出五服了,主要是指一個家族後代分支之間血緣關係淡薄了,不親近了。古人說服盡則親盡。



閒談茶館


親屬關係向上追溯到爺爺的爺爺,向下延續到孫子的孫子,從自己開始數,往上或往下算五代以內都算五服以內親人。


泰山木32140178

一般人都認為一輩為一伏,據記載的確是這樣的,但人們常說的出五伏並非只有五輩人就出五伏了,據記載從祖父到孫子三代不算伏,因為這三代屬於直系親屬,現在國家婚姻法也是這樣規定的,三代以內直系親屬不能通婚, 三代以後到曾孫輩往下一輩為一伏,也就是說總共八輩人,到九輩上就是出五伏了。


一介布衣181987418


規範地講不是“五伏”,是“五服”。服在這裡是指喪服,五服是喪葬禮儀的五個等級,以此來別親疏,界遠近。

農村裡常說的,“出了五服”是指家族同輩人,離共同血源的祖輩己經歷了五代人的區隔。在傳統喪葬禮儀中不要著孝服行孝儀,用通俗的形像化說明,即我和他同輩,我爺爺的爺爺,與他爺爺的爺爺是親兄弟,我們這一輩出五服,我們父親一輩是五服未尾。

在傳統禮儀中,五服內的親人逝世,皆要守孝,孝服因親疏遠近不同布料粗細做工而不同。孝期也不一樣。

服由血源所派生,跟時間沒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