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何必說謊何必那麼虛偽
我認為,曾國藩不造反稱帝的原因是“三個不足”。
一是兵力不足
上面這個問題的先決條件基本是錯的——曾國藩的湘軍哪有50萬,不要說50萬,連20萬都沒有,他實際能指揮的部隊,也就是曾國荃麾下大約5萬多人,最多加上一個未必很可靠的鮑超的霆軍,總共7萬人不到,哪裡來的50萬大軍?
湘軍的軍制和其它軍隊不同——募兵制,這導致湘軍的部隊只聽從招募他們的將領。即使曾國藩是湘軍的創始人,也無法全權指揮所有湘軍,如楊載福、左宗棠、多隆阿、李續宜。曾國藩要指揮這些部隊,也得通過他們的頭兒,自己無法直接指揮。另一方面,滿清朝廷又有意識的開始籠絡這些將軍。因此,曾國藩就算有心起兵,實力也不足。
二是野心不足
曾國藩主觀上缺乏造反的願望,他是孔孟之道教育出來的大儒,忠君思想從小就深入骨髓。攻克太平軍首都天京後,曾國藩身邊的第一謀士趙烈文曾半開玩笑,半認真試探曾國藩:“東南半室無主,曾翁豈有意乎?”曾國藩什麼反應呢?——半晌無語,不了了之。由此足見,這個念頭在曾的心裡必定也掀起過巨大波瀾。
三是膽量不足
曽國藩本有太平軍餘部幾十萬人可用於造反,但他膽兒不夠肥,不敢用。歷史記載,李秀成曾經許諾,如果曾國藩起兵,他願說服太平軍各路將領擁護曾國藩,共同反抗滿清。應該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當時的太平軍餘部勢力還很強大:侍王李侍賢在浙江擁兵15萬,康王汪海洋和陳玉成舊部賴文光、陳德才分別擁兵10萬多,這對兵力不足的曾國藩來說,是個有效的補充。但曾國藩不得不考慮,自己剛才還在和太平軍生死搏殺,轉眼就合作成盟友,這個轉變速度太快,可能令自己的部下和太平軍都難以接受。再說了,自己才幾萬人,太平軍幾十萬,李秀成又是人中龍鳳,萬一無法控制,後果不堪設想。
總之,曾國藩綜合各方面考量,包括軍事實力,經濟條件,國內形勢,以及自己內心的鬥爭,最後時刻,他還是選擇當一箇中興名臣,而不是亂世梟雄。
腦洞大開的歷史
曾國藩從小受儒家文化影響,一心除暴安良忠君報國!大清朝有恩於曾國藩,曾國藩的理想是成為聖人不想做亂臣賊子!即使在位極人臣權傾朝野曾國藩也沒有過分的舉動,反而主動裁撤湘軍自剪羽翼,不得不說在那個動盪的時代需要像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藩等等這樣的人才!功過由後入評說!但是曾國藩李鴻章都是為中華民族做出貢獻的人,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不能因為一些做法而否定他們,他們是臣子還有歷史的侷限!換做別人不一定比他們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