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第一心冷之人?

我们是湖南人

所谓心冷不过世事练达后的冷静而已。薛宝钗心其实很热的。薛宝钗心冷不过是金钏儿死后,薛宝钗劝王夫人的那席话。



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这一席话从旁观的角度确实很让人不舒服。毕竟对金钏儿有点太不公平了。人都死了,她背后还如此说。而且是在知情的情况下装作不知情。无论怎么都说不好。可我们建议有时候看书需要抛弃自己的上帝之眼,尽可能融入角色中,会发现如果我们处在宝钗那个位置,一定不比她说的更好。



金钏儿是什么人?王夫人的一个丫头。丫头什么身份?奴隶!牲畜一样可以赠送,买卖,甚至偷偷处死。金钏儿这样的丫头什么都是,就是不算人。金钏儿的死,并不比家里的宠物狗死了能掀起巨大波澜。我们之所以觉得金钏儿可怜,薛宝钗一可恶,是我们不了解当时的阶级。在那个年代,主奴之间不啻天地。在金钏儿死和宽慰王夫人的问题上,薛宝钗不会有任何选择,一定会想办法宽慰王夫人。其实这一点放在现在依然如此。只是我们看书,不过吹毛求疵而已。

当然,我们要说,宝钗这句话也有个问题。就是最后一句不为可惜!无论怎样,生命在她嘴中成为草芥,难免为人诟病!王夫人还内疚落泪,宝钗无论如何也有点轻描淡写了。

但这就是宝钗不是么?“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为此真无情,我认为是“谓不留情”和“犹无意”的意思。从薛宝钗的表现绝不是无情无义。


林黛玉说薛宝钗:“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我只当你心里藏奸…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

林黛玉和史湘云对薛宝钗的评价不可谓不好了。尤其林黛玉,那么敏感的性格,如果不是仔细观察了,绝不会与薛宝钗交心,真心接纳!所以说宝钗心冷并不是分正确。

林黛玉病重,薛宝钗觉得人参太多了。一定是查过医案,得到得结论有理有据,显然是仔细查了很多典籍。史湘云请客,螃蟹宴也是宝钗主动安排。至于王夫人找人参,惜春画画等等,都了表明薛宝钗是很有热心的。对人真诚。包括宝钗愿意拿出自己的媳妇给死了的金钏儿装殓,宝钗都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大度和温厚热心。

薛宝钗是被误解的最严重的一个红楼人物。我们要承认,《红楼梦》中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人。但薛宝钗由于被读者设定成女二的样子,加之最后又代替林黛玉嫁给了贾宝玉。所以将她身上非常多的优点冲淡了。我认为这是不客观也不正确的。薛宝钗值得很多人认真对待!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有一种“冷”叫“你觉得她冷”。

不吃药的宝钗热得很。

薛宝钗是一个内心深处冷静、理智的人。不用过分的装扮,平时只穿半新不旧的家常衣裳,她住的蘅芜苑,像“雪洞”一般,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这对于一个妙龄少女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作为《红楼梦》中儒家文化的坚定代表,是“三从四德”思想的坚定捍卫者。她的一言一行都特别重分寸、讲礼仪,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强者。其“随分守时、行为豁达”立刻与黛玉 “孤高自许、上下无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大得下人之心”。她不多言多语(但随时都在观察),用王熙凤的话说,她是“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的处事哲学可以用那副对联来阐明,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她也是坚定地按此执行的,一丝不乱。在金钏投井之后她对王夫人的一番宽慰之语让给人一种透心凉的感觉。

但同时她也是一个矛盾的人,她经常服用的那种制备过程极为繁琐、冗长,原料极不易获取的“冷香丸”,是用来克服体内的“热毒”的,因为她“体丰怯热”。仅仅是体丰怯热吗?不然,她分别不是一个无情之人。书中包括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等多处多次提到宝钗动情和害羞的场面,比如宝玉被打那次似乎也有脸红的记录。除了害羞,还有嗔怒,有被贾宝玉称为“杨妃”而生气导致靛儿垫背的事情,如果无情,何来愤怒呢?再就是“杨妃戏彩蝶”那一次(忽略后面的栽赃嫁祸吧),终于看到了一点少女的活泼可爱吧,分明是有情之人嘛,说什么“任是无情也动人”呢?

“冷香丸”就是用来压抑他心中的这些情感,让她“藏愚守拙”成为一个“温良恭俭”之女子。宝钗来京城的目的是备选入宫,期待“好风凭借力”送她上青云。在选秀失败之后,从家族利益出发,她不得以要退而求其次来迎合“金玉良缘”,还记得原著里面似乎有一句话,是说她在知道元春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的时候,“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虽然没意思,她却执意要如此。

在“冷香丸”的帮助下,宝钗成了道德模范,在贾府上上下下已经赢得了人心。在旧社会那种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作主的环境之下,像林黛玉那样视爱情为一切的只知哭哭闹闹的小丫头片子在她这里根本没有竞争力,宝钗已经成为贾家家长的标准儿媳妇人选。“刻薄失人心”的黛玉除了泪尽而亡还能有什么结局呢?宝钗赢了,赢了婚姻,却没了爱情,丢了宝玉,误了终身。

写完又突然想到“冷香丸”的配方,里面居然是各种花的花蕊,有牡丹花蕊,有荷花花蕊,芙蓉花蕊……再联想起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家抽花签……宝钗,你也是那些“风流孽鬼”之一吧,你下界来做什么呢?你这是在用这些女子的生命在配药啊,更恐怖的是,配方当中居然还有你自己……


三十有五而志于学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并非是心冷之人,更不是第一心冷之人。

恰恰相反,曹公的意思其实是说她是一个大热之人,所以才需要用冷香丸压制内心的热情。

宝钗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女儿。

父亲自小爱她“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所以她用功读书,识礼知法,不使父亲失望。

父亲死后兄长薛蟠不争气,为慰母怀,便“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为了重振薛家,任凭母兄送她进京选秀。

同样是为了重振薛家,在选秀失败后,对母兄企图攀上贾府,让她嫁给她明知并不爱自己的宝玉,依然丝毫没有反抗甚至没有流露出一丝不悦,而是积极配合。

宝钗是一个安分体贴的女孩儿。

随母亲借住在贾府时,“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从不主动张扬自己的性格和才华。

譬如元春命宝、黛、钗三人作诗,黛玉自视才高却发现元春没有给太多机会展现,随胡乱做了一首应付,宝钗却是中规中矩的做了一首,还悄悄替宝玉修改了作业。不强出头,是宝钗一生安身立命之本。

知道史湘云做活辛苦,所以替她把袭人想要委托的针线活揽下来。

对黛玉也是真心,会经常去看望黛玉,并让母亲认了黛玉为干女儿。

宝钗唯一的缺点就是“世故”,可这其实未必不是她最大的优点,反之亦然。

宝钗的世故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却不是她的本心。

从小父亲就对她报以重望,希望她能够以一己之力支撑薛家,却对本应担此重任的儿子薛蟠溺爱放纵,不能说父亲爱宝钗更多。

母亲亦是如此。在选秀失败后,薛姨妈并没有顾及一点宝钗的脸面,明知宝玉深爱黛玉,依然散播“金玉良缘”的消息,目的只是想利用宝钗嫁到贾府后,能够继续支撑薛家。母亲也没有爱宝钗更多。

你看,同样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林如海把黛玉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没有任何压力的率性成长,虽后期未能如愿嫁给宝玉,那也是因为贾家败落,不得已为之,却不是父亲没有为她铺垫。

而宝钗却是从小生活在被父母利用的压力下,她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便只能接受现实。可以说宝钗是一个命运非常悲惨的女子,但绝不能说她是心冷之人,她的冷,只不过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罢了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Share汪

薛宝钗真的冷吗?几百年来大多看官都对宝钗的冷嗤之以鼻,觉得她的冷香丸是“冷”,任是无情也动人也是“冷”,衡芜苑雪洞一般更是“冷”。

薛宝钗被斥心冷的两件事,一件是金钏跳井后对王夫人的劝慰。

金钏是王夫人的贴身丫头,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赶出贾府,不想此女性子刚烈,一气跳井作了短见。宝钗到时,王夫人在自责后悔,流着眼泪。宝钗便劝:“我看她不像有这样的气性,估计是在井边玩不小心掉了下去。纵然他是自己跳下去的,也不过是的糊涂人,不为可惜”;“姨妈也不用念念于兹,不过多打发几两银子,就尽了主仆之情了”。一番话停下来,确实够“冷”;



另一件是柳湘莲离家出走。

柳湘莲于薛蟠有救命之恩,原要于尤三姐配婚,不想节外生枝。尤三姐自刎后柳湘莲也离家出走。薛姨妈为其打点的结亲之事物也不了了之。正在惋惜难过。薛宝钗知道后却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那是他们前世命定”,转而提及与薛蟠南下的伙伴们还没宴请打点,别让人觉得自家不懂人情。这样看来,一条人命和一桩婚姻的破碎还不如宝钗家的人情口碑来的重要,确实够“冷”



但我们可能忘了,薛蟠南下前被柳湘莲怒走了一番,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意欲告诉王夫人,要去拿柳湘莲。薛宝钗却劝:“这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他们一处吃酒,喝酒翻脸是有的。况且咱们家无法无天,也是人所共知的……”难不成宝钗对自家的兄弟也是面冷心冷?

不是的,金钏之事,在宝钗看来人死已是无可挽回的局面。现在主要是别让活人受到太大影响,难不成你要他陪着自己姨妈叹息悔恨?岂不是更添了王夫人的罪恶感?而宝钗不忌讳地拿出自己衣服给金钏穿,可知她并非冷,而是冷静地对待突发事件。

柳湘莲事件呢?跟金钏事件一样,事情已然发生,现在黯然神伤,除了徒增烦恼无济于事。这是一种冷静的处事态度。而“人命天定”则是宝钗的佛法觉悟。



第三件更是体现宝钗处事的态度,自家吃亏了,第一个就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我批评,而不是一味得怪罪他人。这种冷是深明大义,镇定自若。

在此我们可以发现,宝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在极端处、倾斜处、特殊处,宝钗都努力克制一种“分别心”。所以,平日里处事为人都是圆融的,没有区别对待的问题。对主仆之别,嫡庶之别都是一视同仁的。正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微影窥人生

宝钗原本就是一个和宝琴一样的薛家女孩,美丽而活泼。宝钗的哥哥若是薛蝌,宝钗就可以在丧父之后继续做另一个“宝琴”。

宝钗遭受了命运的“热毒”,宝钗的冷是“冷香丸”所赐。曹雪芹是宿命论者,癞头和尚要化黛玉出家或者要她不见父母之外的亲人。癞头和尚给宝钗“冷香丸”的方子也是一样的意思,是告诉宝钗面对人生风浪挫折唯有冷静理智。

如果黛玉自小出家,她就是另一个“妙玉”,黛玉也就不可能有贾母做靠山,有宝玉长期呵护左右,可以事不关己心里只装得下一个宝哥哥,心无旁骛谈一场风花雪月生生死死的纯洁爱情。

曹翁笔下的宝琴和妙玉就是宝钗和黛玉的另一种命运走向。

面对无情的命运,宝钗选择的是接受现实、是担当。少年丧父让宝钗明白人死不能复生,悲伤也无益只有节哀顺变。面对人生的生离死别,宝钗更明白需要把精力放在关心爱护支持身边的亲人。

宝钗对薛家所投靠依附的贾府上下人等有讨好、有忍让,这是寄人篱下必须要做的是生活所迫。但宝钗的内心中更多的是真诚,是对他人命运的理解包容和体贴关怀。更难得的是宝钗非常明白并坚守做人的界限,事不关己绝不逾越过界。

最难得的是宝钗对与她同命运的甚至于更悲哀的湘云与黛玉,宝钗的包容关心体贴帮助不但是真诚的物伤其类的理解,而且还充分体察被帮助者的自尊心,真心实意为她们着想默默的并不图虚名。

在宝钗“审”过黛玉之后,一贯自我中心的林妹妹也成长了、成熟了,懂得理解关心贴体别人了,几乎再也没有耍过小脾气。

宝钗初入贾府对帅哥表弟宝玉是有趣兴的,那个少女不怀春!但她很快明白这宝玉是个拒绝成长的孩子,宝玉的不争气只不过是与薜蟠不争气的路数不同罢了。宝黛之间的生生死死,宝钗何等聪明岂有不明白?乘着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宝钗立刻搬走用脚投票。薜家母女继续关心林妹妹或者有私心,要知道黛玉是大观园中呼声最高的“宝二奶奶”人选,薛家母女岂有不讨好之理?(有粉丝说宝钗在送给黛玉的燕窝里面下毒,真是荒谬绝伦!把《红楼梦》读成了“红楼甄嬛传”了。)

宝玉的婚姻能主张的人说穿了只有贾母。贾政极孝顺母亲,贾母力主的宝玉婚姻贾政只会无不从命,更何况贾政喜爱妹妹贾敏、欣赏妹夫林如海、喜爱欣赏他们女儿黛玉的才华,说穿了贾母、贾政、林黛玉是血亲。元春虽贵为妃子,但她是孝顺女儿绝不可能忤逆父亲与祖母。王夫人必须“从夫”没有发言权,说穿了宝钗就算执着于“金玉良缘”也毫无胜算。宝钗何等聪明,怎么可能如此执着?

“宝黛姻缘”为什么迟迟没有坐实?因为对于这件关系到整个贾府前途命运的大事,贾母这位饱经世事的最高领导是非常谨慎的长期观察犹豫不决的。贾母在感情上偏向黛玉是肯定的,但贾母绝对不是凭感情用事而会一时冲动的邻家糊涂老奶奶,贾母是“人精”、是“老妖精”。

其实宝黛之间的哭哭笑笑完全系于贾母的一言一行,就是证明。

再说回薛家母女,她们做为王夫人的娘家亲戚,明知王夫人不喜欢黛玉,怎么可能去参与宝玉婚姻这样的最重大事件的决策呢?

不论曹雪芹原意如何?“金玉良缘”一定是命运始然。正如《红楼梦》开篇的甄英莲(真应怜)与娇杏(侥幸),曹雪芹本人就是宿命人生观。

《红楼梦》通行本最后,薜蟠杀人坐牢有求于贾府,宝玉失玉发呆症需要宝钗(金锁)“冲喜”,封建家长们在种种情况下达成了“金玉良缘”的利益交换,这种结局是合情合理的。

这样的戏剧冲突更是高潮的、华彩的,是整篇《红楼梦》的焦点,画龙点睛之笔!

说高鄂完全《红楼梦》绝非虚言。

宝钗黛玉两位风华绝代的青春少女,她们都是封建社会婚姻制度悲惨的牺牲品。

这正是曹雪芹的原意!


阿丹151014015

我从来不觉得宝钗真的心冷,若说她是封建礼教调教出来的标准产物我也不全认同,试问大观园中哪位女子不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准则下成长和生存的,就连超凡脱俗的妙玉都将“不能失了闺阁面目”挂在嘴边,为什么独独说宝钗是时代牺牲品,遭人白眼唏嘘呢。薛宝钗的“心冷”或是“无情”是她必须选择要走一条那个年代合乎上流社会的正统之路,就好比如今你希望走仕途,或当公务员,你需要认同政治体制认同国家标准和中心思想一样,需把自己培养成符合标准的人。宝钗必须走上皇家选秀之路或者退而求其次成为四大家族合乎正统的媳妇,是因为她不是只为自己活着,自从出生在四大家族之一,她的命运和婚姻就会牵太多东西,考虑太多因素,面对父亲去世之后薛家政治地位的日益下滑,加上有个不争气的哥哥,宝钗肩负的责任太多,她如何能像黛玉一般洒脱随性地生活,过着诗情画意般的日子。她只能按照母亲的希望和自己使命,去嫁给皇上,或进入“上流社会”,巩固家族地位。既如此,她必须从小心甘情愿地接受封建礼教熏陶喝毒害,努力使自己合乎上流社会的女子标准。为此,她必须压抑自己的内心正常欲望,放弃年轻女孩子正常的喜好需求,压抑内心那股对美好生活及事物的热情,她常年吞食“冷香丸”,强行将体内所谓的“热毒”压下,她克制自己不爱脂粉钗花,不爱打扮,衣着素色,生活积极朴素,住着“雪洞”一般,简约得让贾母都觉得忌讳的屋子,在世人眼中,她便是一个没有欲望,缺失了十几岁女孩特有天真烂漫热情的“心冷”之人。她对大观园里所有人都好,和所有阶层的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只是这种对自己的要求有些过分,反倒得不偿失,让人觉得她心机深重。

宝钗的内心也并是冷的彻底,再如何去压制自己合乎正统,但那颗少女之心也常透露着一分热。独自一人的时候,看到美丽的花蝴蝶,她也会禁不住去扑玩,直到满身大汗。这只花蝴蝶,多么像宝钗内心真正向往的纯真自由的那个自己啊。可怜、可叹。看见自己爱的宝玉睡着了,她也会独自坐在宝玉床边,像个妻子一样替她绣肚兜,或许这种行为不符合正统,但也挡不住她内心那份欲望。她关爱兄弟姐妹,悄悄接济需要帮助的人,连史湘云、邢岫烟这样地位不高又窘迫的人,也会不求回报地默默相助,切将自己的新衣服不加忌讳地给死去的金钗做装裹,
若是有心机,她的这种“心机”又是图什么呢?她的那种“心冷”倒特别地有人情味,我们不能对一种既有的善举过度揣测和加以苛责,毕竟比没有去做的人强很多,何必道德绑架。长年能这样做的人,不能说不是一种习惯素养,她压抑着自己的人性欲望,却能常常成全别人的欲望,理解他人的人性诉求,她的内心,并不是真正的冷。

或许你说,宝钗为达目的太“装扮”自己,看看当今社会,每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职场上,在生活交际上,何尝不是带着面具示人,生活太无奈,理想又太遥远,人如何活得黛玉般诗情画意,只枕着风月和儿女私情过活,品着宝玉的爱终了一世呢


音十娘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钗在没有男女之意的情况下,依然动人:这点在红麝串一处有很好的体现,而且无论怎么说,宝钗对家人还是很有感情的。

我认真最典型的冷的一次,是得知金钏儿的死讯时她的反应。
当时她和袭人在一块儿。袭人的心情:不觉留下泪来。



宝钗却是:


听见这话,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宝钗是这样劝王夫人的"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活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若是为跳井)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说她内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她又是如何讨好王夫人的呢?很简单。1.踩踏金钏儿,撇清王夫人的责任。2.已金钱之物解决金钏儿的事。"多赏几两银子,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也就"而字,寒冷至极。



宝钗的冷在她太理性,她所作的一切都是有考虑的说难听就是带有目的的,不是从感而发,很少露出有血有肉的真性情。我觉得这才是她的冷。

对生命里所有美好事物的淡漠吧。试想一个十几岁的花季女孩,却己经心如枯井不起微澜,何其冷清也。


悦言红楼

说薛宝钗心冷是在事件中表现异于常人的感情,比较冷,硬,平淡,不亲近,淡泊,生分,感情疏离,拒人千里之外之感。但无情未必真无情,无情之中是有情,只是情感不外露,埋得较深而已。

宝钗有情体现帮母料理家,父亡兄不成才,能担当一面,帮助母亲理家管业,便是有情的体现。宝钗懂事,心疼母亲,有责任感,相比同龄的女孩宝钗胜出一头。在别人天真烂漫不知事的年龄,宝钗已俨然是一个大人一样了。从内心早熟起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富家的情况也有不一样处,富家子也有生活的担承。拥有的多担承的更多。

同样年龄就与别的女孩还处于娇娇女,一派天真是不同的。宝钗脱去了那个壳,已在生活中锤炼成另一幅身心了。在现实中的适应者,他劝宝玉经济仕途,历经生活的艰难而对宝玉的劝告。现实不是浪漫场所,它需要有适应生存的本领。活下去的资本。宝钗这一点已面对现实,高于宝玉的见识。见识了豪华之上的生存压力。无情中是有情。她的见识是秦钟死前才意识到的,劝诫宝玉。然而宝玉的生活经历与二者不同,没有亲身经历别人感悟再深他领悟不到。

这一点宝钗也胜黛玉,黛玉母亡被送贾母处,依然处于保护伞下生活,没有宝钗的治家理财经历。缺少对生活的认知,精神上依然处于脱离现实。在现实中生活不知现实辛苦。即有苦没有机会掌握人生,有锻炼适应生存的机会。林如海死更处于困顿期,没有家。没有生存纠纷,不知时事。这也是所以她为人具有停机德之因,生命中未充斥那些事物。在成长中书籍充心,丰富了精神,脱离现实,在精神之界升华。

林黛玉与宝钗判词合一起,还有林黛玉代表人的精神高洁,灵魂上的圣境;宝钗代表的现实生存的世界,现实生存世界的强者。钗黛合一指人的精神与物质世界应该同时存在。

宝钗的冷,有时未必是冷,是生存,是责任,把一个人锻炼成熟了。情深义厚于心,谨遵生存法则,与现实不对抗,顺应现实,内心与现实保持平衡。


圃香

这种说法文本里没有,也不可能是作者曹雪芹的意思。很多读者都被这些似是而非的看法所迷惑。

宝钗的“冷”,只会体现在她的“冷情”上,或者说,宝钗所谓的“冷”,只是她面对生活的坦然淡定而已。


曹公给予她判词中与黛玉的并列第一,并与黛玉合二为一,一个世外仙姝,一个山中高士,红楼梦引子中的“怀金悼玉”,说明了钗黛是作者极爱的人物。

宝钗其实对什么都不热衷,所以才“冷”。她住“雪洞”似的屋子,,不爱花儿粉儿,不描眉不点唇。她以出世的态度入世,以入世为出世,融入生活,无欲无求。如顾城所说,成为生活本身。

宝钗知道世界于她毫无意义,也知道对于别人的意义,所以她尽自己所能,不动声色地照顾并周全好身边的人和事。她早已看清以后的路,所以会提醒别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点到为止,别人听或不听,她皆不以为意。

懂的人,自然会懂。婉转轻灵、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与宝钗结了金兰契,因为黛玉懂了。钗黛自此相安并互为知心。

相较于宝玉参透一切后的“悬崖撒手”,宝钗却直面世间,对宝玉的离去,却能“虽离别亦自能安”,不能不说她其实更像是一个勇士。

她所做一切皆适时适度,无论何时都能坦然自若,却被很多人曲解为圆滑世故甚至于阴谋腹黑,这实在是过度解读索隐。曹公给她的一字定评“时”,联系“山中高士”之词,以及花签中的群芳之冠“牡丹”,足以说明一切。

我想,即使宝钗面对现在所有的“钗黑”,她也只会淡然一笑,不以为意。


悠然亦心会

薛宝钗不心冷,她只是太懂事。她有许多优点,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才情超绝,诗社里边长夺魁。性情豁达,随分从时,但她却也有个极大的包袱,那就是她的兄长薛蟠。



她的父亲早死,寡母宠溺兄长薛蟠,养得他言行傲慢,仗势欺人,每天只知“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无奈,从小被父亲认真教养的她,只好把家族的兴盛的重担放在自已的心上。



为了这个目标,她参加朝庭大选,落选后又与薛姨妈炮制了“金玉良缘”。她最被人诟病的是滴翠亭事件,被读者定位为有心计,有城府,可仔细想来,她不这样行吗?她与黛玉相比,看似有母有兄,但她们却是真正的寄人篱下。虽然她们也可以搬出去,可是搬出去以后呢,离开了贾府的庇护,薛家已经没有与人抗衡的资格了。她有太多的无奈。也许她也希望象黛玉那样任性一回。但是她不能,真情往往才一流露,便被她掐死在摇篮中了。在贾府,她只能“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宝钗有太多的无奈,这并不能改变他热心的本质。史湘云要做东办宴,薛宝钗根据她的现状认真为她谋画,并资助她两篓新鲜的螃蟹,使她举办了一场既体面又实惠的“螃蟹宴”,她了解邢岫烟的贫寒,悄无声息的把邢岫烟当出去的棉袄赎回送了过去。不但这些姐妹,就是一向对她冷嘲热讽的黛玉,她也关心有加,并根据黛玉的体质提出黛玉养生的方法,主动承担为黛玉提供燕窝的事情。



宝钗作为书中的主人公,让人赞美的地方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也多,但无论怎样,她都是一个年仅十五左右的可爱的小姑娘,不该以成人的,苛刻的目光去要求她,衡量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