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鱼雷基本上都采用线导技术?

早慢熊1

图注:图中下方的绿色鱼雷为美国研制的MK48重型鱼雷,该鱼雷采用线导加声自导制导技术,雷体尾部被塑料罩保护的白色装置即为该雷的放线装置

原因有很多,首先线导技术的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不易被潜艇或水面舰艇发射的诱饵诱骗;其次,可以在鱼雷发射出去后,不断调整其航行姿态和方位,进一步提高命中概率。

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潜艇自身的探测精度不够高。因为潜艇在水下为避免暴露,一般不会打开主动声呐,只使用被动声呐。而被动声呐只能探测到目标的方位,而不是目标的准确深度、距离、航行速度等攻击要素。虽然现在可以使用拖曳阵声呐加上舰艇自身声呐阵列,采用多位置探测算法来解算目标位置,但所需的时间太长。

图注:线导技术一般多用于重型远程鱼雷,像图中搭载于NH-90反潜直升机的MU90航空反潜鱼雷就未采用线导技术

使用线导鱼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本方潜艇通过被动声呐发现了目标的概略位置后,就把鱼雷发射出去,在鱼雷的航向过程中,一边继续解算目标的准确位置,一边通过导引线调整鱼雷的方位和姿态,大大缩短了攻击准备时间。而且就算一开始跑偏了方位,也能操控鱼雷回到正确的位置上,不像其他鱼雷,发射出去就脱离了控制。

此外,线导鱼雷除了人工辅助导引外,本身还具备其他自主导引方式,如水声导引或尾流自导等。线导主要负责发射前期和中期的导引和修正,末端制导则由鱼雷本身的导引头完成,当鱼雷导引头锁定目标后,会自动切断导引线,转入攻击模式。目前,线导鱼雷约占到全世界鱼雷总数的80%。


兵工科技

线导鱼雷,实为一种有线的遥控鱼雷。早在1892年,美国研制出一种名为“西姆斯·爱迪逊”的电动遥控鱼雷。该雷采用一根长为1400m的电缆与鱼雷相连接并向它供电,连接电缆主要起输送鱼雷航向和控制炸药引爆的指令作用。由于当时还无水声自导技术,发射舰只能借助观察鱼雷上方浮子的旗子及指示灯的变化来遥控鱼雷航向,此法易暴露自身,被攻击目标易逃脱。

40年代后,随着鱼雷水声自导技术的应用,鱼雷的线导技术也相应得以改进和提高,如鱼雷头部安装了水声接收器后,发射舰就无需以观察鱼雷上的浮标来控制雷的运行,通过接收由导线传送而来的鱼雷运动信息,便可控制鱼雷隐蔽地攻击目标。传输电缆材料也相应改为铜芯电磁细线。

50年代初,美国在研制MK39遥控鱼雷的基础上开发了MK37-1型线导鱼雷。到60年代,美国又发展了MK45线导鱼雷。此后,线导鱼雷的优越性逐渐受到各海事发达国家的关注,先进的线导技术也随之得到深入发展。发展至今的线导鱼雷,主要是指由铜芯或石英光纤芯这两种不同材料组成导线的两种有线制导鱼雷,前者一般称之线导鱼雷,后者即为光纤制导鱼雷。不管鱼雷采用何种导线,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均是由导线传输发射舰火控系统对鱼雷发出的操作控制指令和鱼雷反馈给发射舰的各运动参数,如雷位、航速、航向、航深、自导参数、目标噪声等,最后控制鱼雷导向目标附近实施攻击。可见,线导鱼雷的整个攻击过程是人-机实时机动操作过程,也即是舰-雷之间的控制操作过程,该型鱼雷能识别真假目标,精确导引,命中率之高是非线导鱼雷所无可比拟和取代的。

目前,各国海军所拥有的鱼雷中,线导鱼雷占了绝大部分,特别是用于潜艇的反潜鱼雷。线导鱼雷以其在战术使用上所具有的独特优点,而受到世界各国海军的广泛重视,现已成为现代舰艇的主要作战武器。线导鱼雷的突出优点是:反应速度快,可做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对目标运动要素的依赖性小,可在有限目标信息的条件下使用;对目标机动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强,攻击效果好。随着鱼雷技术的不断发展,鱼雷与艇上武器系统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从而对武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导雷或直航雷射击时,仅要求艇上武器系统提供较为精确的目标运动要素,并按照一定的射击方法计算出鱼雷射击诸元,就可使用鱼雷,鱼雷发射出管后,即与发射艇脱离关系。线导鱼雷的使用虽然在发射条件上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对目标运动要素的依赖性,但在发射之后,却还与艇上武器系统保持线导联系,要求系统不断地对鱼雷进行遥控导引,并将其准确地导向目标。这对发射艇和武器系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线导鱼雷自导方式的多样化(如既有声自导又有尾流自导),也给线导鱼雷的使用方法研究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及复杂性。在线导鱼雷导引过程中,存在断线或线导通道故障的可能性。因此,要求艇上武器系统在每个遥控周期计算导引参数时,都要计算一个当前的“断线偏航角”,当线导断线时,鱼雷立即进入断线程序,自动转入“断线偏航角”指示的航向直航,去搜索发现目标。显然,在已知目标运动要素的条件下,“断线偏航角”是不难计算的。断线处理问题就是要解决在有限目标信息条件下,如何正确计算“断线偏航角”的问题。

在线导鱼雷的作战使用过程中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是先敌发现并先敌使用武器。为保持潜艇攻击的隐蔽性,要做到先敌发现并先敌使用武器,而线导鱼雷则是潜艇在较远距离上进行隐蔽和快攻的首选武器。通常,声纳一旦发现目标,只要估计目标距离在鱼雷射距范围之内,即可发射鱼雷。由于线导鱼雷在发射后还需艇上系统通过线导通道继续进行遥控导引,线导导引时间长达10多分钟,因而要求本艇能保持隐蔽并稳定地跟踪攻击目标,不作大范围的机动,以免丢失目标。

第二在导引期间,一般也不允许使用暴露性攻击武器(如导弹攻击),以免暴露本艇,否则可能会为了尽快脱离攻击点,而被迫中断线导;同时,在攻击目标的方向上一般也不能使用水声对抗器材,以免影响本艇声纳对目标的稳定跟踪,因此线导鱼雷一般应在远距离上,短时间内本艇不会受到严重威胁的条件下使用,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线导鱼雷的优点,取得最佳的攻击效果。


诤闻军事

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还是电磁波在水中衰减太快,传播距离极其有限。就算是岸对潜通信的超长波(频率300HZ以下)也只能穿透不到200米的海水(海水的导电性使其成为天然的法拉第笼)。无线电波频率越低,单位时间内能传递的信息就越少。以300赫兹的电波为例,理论上完全不考虑容错时其每秒能传递的信息也就是300/2/8=18字节,这对于致导时速几百公里的鱼雷来说就完全不够用了。而且要发射超长波,天线的长度至少得是波长的1/8,也就是125千米……这样的大家伙没法装到潜艇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