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嶽指哪八座山?它們的由來是什麼?

科普歷史

“三山五嶽”的提法,很早就出現了。現在所說的三山五嶽,泛指中國的名山。

五嶽,我國的五座名山,現在指:東嶽泰山(在山東省中部)、西嶽華山(在陝西省華陰縣) 、中嶽嵩山(在河南登封縣北)、南嶽衡山(在湖南省衡山縣西)、北嶽恆山(在山西省渾源縣)。

古代人們認為一些名山是群神居住的地方,而封建統治者又迷信神仙,因此帝王們常常喜歡到一些名山祭祀天帝,並把這些名山命名為“嶽”。唐玄宗、宋真宗還曾封五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尊五嶽為神。

據考證,“五嶽”的提出始於漢武帝,到漢宣帝時已經確定以山東泰山為東嶽、陝西華山為西嶽、河南嵩山為中嶽、安徽天柱山為南嶽、河北恆山為北嶽(在河北省曲陽縣)。其後又改湖南的衡山為南嶽,隋朝以後,固定下來。明代,開始以山西渾源縣的恆山為北嶽,清代就在這裡祭祀。直到今天,五嶽的名稱未再改變。

關於三山是哪三座山,現在較流行的主要有2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三山即古代傳說中的東海蓬萊、方丈、瀛洲三山,總稱“三神山”。《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人海求仙人。”古代神話傳說,在東海之外有五座仙山:岱輿、員嶠、方丈、瀛洲、蓬萊,仙山巍峨挺拔、山中瓊樓玉宇仙氣嫋嫋且有神仙居住,但卻無根,由神龜馱著漂在海上。後來岱輿、員嶠二山不知什麼原因飄走了,只剩下了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山。

另一種說法是,五嶽之外的名山中選擇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蕩山作為“三山”。三山的概念源自於道教,尤其是黃山,堪稱道教聖地,傳說黃帝軒轅曾在此山中煉丹。

雖然三山五嶽在中國雖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聳在平原或盆地之上,顯得格外險峻。《詩經》中有“泰山岩巖,魯邦所瞻”、“嵩高維嶽,駿極於天”等詩句,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嶽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東、西、中三嶽都位於黃河岸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論景觀,五嶽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華山險、嵩山奧、衡山秀、恆山奇。三山處於南方,相對於中原稍遠,繼五嶽之後成名,反映了華夏民族的南向擴展和中原文化的傳播。


科普歷史

三 山黃山、廬山、

五 嶽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恆山

東 嶽泰山

中 嶽嵩山

南 嶽衡山

北 嶽恆山 它們的由來已久,沒人類的時候就有了山,主要還是因為地球板塊相互運動對接造成隆起構成山脈,最終由於人類的進化,一些讀書人開始杜撰故事來提高所在地的知名度,所以就有了三山五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