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存在知識焦慮?

amiermo

當下,焦慮可以說幾乎是整個社會的代名詞了。

焦慮可以引發人們的很多行為,但這些行為往往具有很強的盲目性。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焦慮,或者說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焦慮了呢?

不同群體有不同群體的焦慮,不同年齡有不同年齡的焦慮。什麼造成了當今社會的普遍焦慮呢?

1.信息爆炸帶來的無所適從。

現在社會可以說幾乎是一種信息爆炸的狀態。每分每秒都會有大量的信息傳遞出來,而作為個體的人,接收信息的能力以及接收信息的數量都是非常有限的。這種有限對無限就很容易讓人產生無力感,因為總有人比你知道的更多,總有你不瞭解的事物。而在這些不了的信息中,有些可能跟自身的工作、生活非常相關,因此,無力感就會將人帶入焦慮之中。並且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越無力越焦慮、越焦慮越無力。

不僅如此,還有很多人比你強卻比你努力,當你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別人的成就時,就會焦慮而不知所措。當然,也有很多人,會選擇很多速成的課程來學習,每天都很忙碌,但忙碌之後依舊一無所獲,學習了很多速成課程卻依舊沒有掌握更多的技能。這樣的後果,就是遭到更大的打擊。

2.成功標準的單一。

現代人對於成功的認定標準非常的單一,似乎富有成了唯一值得認可的成功,其餘所有都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功。富有的標準是什麼呢?月薪、房子、車子、孩子上什麼樣的幼兒園等等。很多大家熟知的新媒體大V號也常常會在標題中出現月薪3萬、年薪百萬或是從月薪2000到月薪.....的標題,通常出現這些字眼的文章幾乎也都是爆款文章。

這種單一的成功標準,使得所有人的追求都非常固化,有些人明明在內心並不認同,卻不得不屈從於社會標準和社會目光。因此,整個社會都在追求財富,但只有少數能能夠達到成功的狀態,這就造成了對失敗的焦慮或者說對階層下滑的焦慮。

3.被同齡人拋棄的恐懼。

當摩拜共享單車85後創始人套現十幾個億,你正在被同齡人拋棄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可見,引起了很多人內心的慌亂,而這種慌亂就會發展為焦慮。

其實,焦慮狀態下的人們由於慌亂會做出很多看似努力卻不附和自己努力方向的事情,往往事倍功半,讓自己更加焦慮。

知識焦慮特別強調碎片化時間,但是碎片的時間和閱讀方式並不利於知識的學習,二者本身就是相悖的。

焦慮的根源就是因為明明知道或是潛意識中能夠認識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不足或是能力欠缺卻不得不要完成這件事。

怎樣避免焦慮

其實,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明白自己想要活成什麼樣子,能夠活成什麼樣子,明白別人的成功不是自己的成功,成功也不是隻有一種方式,一種樣子。按照自己的路線和腳步,踏實的生活。


不倒翁小姐

知識焦慮症,其實也叫信息焦慮綜合。是一種精神病學疾病。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呈平方數增長,但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人類的思維模式遠沒有高速到接受自如的階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嚴重的還會突發性地出現噁心、嘔吐、焦躁、神經衰弱、精神疲憊等症狀,女性還會併發停經閉經和痛經等婦科疾病。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有知識焦慮,我想從社會心理學來分析下:

1、知識創業者製造的知識焦慮

這兩年最紅火的是羅胖子,他火了背後就是他成功給中產階級的人制造了知識焦慮,可以說沒有他的推波助瀾,我們或許對知識沒有那麼焦慮。

知識焦慮之所以會出現,需要滿足兩個要素,一個知識焦慮製造者,一個是相信知識不夠用的人。所謂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捱打,知識焦慮的產生也是如此。由於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每個人人手一機,那些知識創業者用脫口秀成就了他們,所以他們需要極力的拓展市場,他們必須要營造中產階級的焦慮,其實就是創造一種氛圍,最後讓消費者相信他們的確缺少知識。

這波知識焦慮的重點對象就是中產階級,他們本身處於一種不固定的狀態,有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所以非常不踏實。這種不踏實就是知識焦慮來源本身,他們希望能夠改善自我狀態。

羅胖的得到恰好橫空出世,讓他們看到曙光,更重要的是安定了他們內心的焦躁與不安。

2、知識焦慮來源大家對優質內容的渴望

另外一方面,大家許是要知道,知識焦慮其實來源大家對優質內容的渴望。由於移動手機的普遍,人們玩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如果說以前手機只是具備通話功能,現在的手機早已具備娛樂休閒辦公支付一體。

有時都會覺得出門啥都可以不用帶,但是手機必須帶,因為那真的代表一切。問題來了,當手機智能的時候,人們有了更多可以支配的時間,此時大家極度需要優質內容充實到各網上,因為生活的煩惱都還在,而這也是知識焦慮本質的來源。而這也是頭條為何會迅速崛起的原因。

3、終身學習的理念深入人心

第三個有知識焦慮的原因,那就是終身學習的理念深入人心。移動互聯網到來,讓我們看到知識爆炸社會下,人們開始不懂得怎麼吸收與學習,太多太雜了。而有些人是專門告訴你如何挑選有用的信息為你服務,在終身學習的理念帶動下,再加上商家的蠱惑下,你的焦慮開始無處可逃,尤其是你身邊的人都在學習刷屏的時候,更是讓你感受到危機。

總的來說,我們的生活因為移動互聯網到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危機,也感受到成長速度的加快,焦慮其實只是提醒我們調整好自己的節奏,跟上,才是最好的態度與智慧。

我是唐若,職場心理顧問,願和你一起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唐若心學

那麼,“知識焦慮”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特殊的時代背景

(二)碎片化的時間

如今,我們的社會關係越來越複雜,我們的時間被工作、家庭、社交、娛樂…瓜分地四分五裂,很少有大塊的時間用來學習了。上學期間,最起碼可以用臨近考試最後整整三個星期學習一門課程,雖然是應付考試,但至少學了個入門;現在連入門都難,因為我們覺得沒有那個時間,但請仔細想一想,你真的沒有時間嗎?

(三)學習一項技能是長期的

大多數人知道“學習一項技能或者一門學問是長期的”,這其中,又有大多數人不接受“學習一項技能或者一門學問是長期的”,他們渴望立馬掌握,或者說用盡量短的時間去掌握這項技能,以滿足他改變現狀的需求。這難道不是明知故犯麼?明明知道短期實現不了卻不接受,他不焦慮誰焦慮?!

(四)不願放棄部分安全感

貌似大多數人都缺乏安全感,面對滿足必要條件的A、B、C、D他都想要,總覺得少選了一個好像少了點什麼似的?只有都選了才足夠放心,足夠有安全感!有句俗話說:“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你碗裡的都沒吃完,急什麼急嘛……

(五)不會選擇

這也是一直困惑我很久的事情,等等,我為什麼要用“也”?每個人生的關鍵點我們往往都在做選擇題,不信你想一想。“選擇大於努力”這句話越來越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可現實是,大家越懂得道理就越不在乎,就越不願意去思考它。現在仍然有很多人不會選擇,所以,“不會選擇”帶來的焦慮感也只能默默承受……


姑婆那些事兒

毫無疑問,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隨著互聯網的日益壯大,信息的增長和傳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不管是電視上的時政熱點和財經資訊,還是網絡上的文化沙龍和娛樂動態,不管是高校學者的前沿講座,還是出租司機的聊天吹水,不管是為了突破職場瓶頸而主動進行的“自我充電”,還是為了購物消費而被動接受的廣告信息,我們越來越像一葉孤舟陷入了信息的汪洋大海。在各方日復一日的信息轟炸下,有的人焦慮了。今年3月份,根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73.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存在“知識焦慮”

。至於焦慮的原因則多種多樣,部分受訪者坦言自己要麼跟不上信息更新的節奏,要麼分辨不出真正有用的信息,其中,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習和工作中用到的知識太多,而自己的儲備卻不夠,這也被認為是個人在信息收集和處理方面能力較差的一種表現。

那麼,應該如何提升自己在信息收集和處理方面的能力呢?日本暢銷書作家原尻淳一在其所著的《高效能閱讀》一書中給出了答案,他認為構建個人的“立體化知識體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說起原尻淳一,其個人履歷可謂豐富多彩,在從日本關西“八大名門學府”之一的龍谷大學畢業後,原尻淳一在廣告公司擔任品牌營銷長達7年,其後前往唱片公司擔任營銷和企宣工作,在營銷策劃方面長達十幾年的工作經歷為原尻淳一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由此開啟了其作為企業培訓講師的人生歷程。目前,原尻淳一不僅是Harajiri Marketing Design公司的董事長,還擔任了龍谷大學經濟學部的客座教授和龍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員,身兼數職的他還利用空閒時間出書著述,《高效能閱讀》一書便是他“HACKS”系列的扛鼎之作。

熟悉原尻淳一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在工作方面追求極致的人。為了寫作《高效能閱讀》一書,他前後讀完了百餘本介紹閱讀方法的書籍,最終在實證的基礎上去粗存精,留下了自己認為真正有用的89個方法,並按照不同難度劃分了層次等級,可以說讀完這本書相當於讀了一百本閱讀類書籍。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歷的原因,原尻淳一在書中介紹的不少閱讀方法都是通過商業範例來進行佐證,兩個看似跨界的領域卻在作者手中相互得到印證,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了“立體式閱讀”的魅力。

在《高效能閱讀》一書中,原尻淳一認為由於普遍不夠重視系統化的知識提升,才造成了信息處理的低效化。基於此,他從渠道營銷的概念中獲得啟發,提出從垂直和水平兩個維度進行學習的“立體式閱讀方法”。通過垂直閱讀提升專業深度,並構建起具備專業化思維的慣性思考方式,同時通過水平閱讀來擴大認知範圍,在此基礎上構建“立體化知識體系”,進而形成自己對信息的有效利用模式。這種以專業知識為主軸,其他知識為擴展面的“圓柱結構”知識體系是一種可以“成長”的動態體系,垂直方向的長短和水平方向的粗細取決於在這兩個方向上付出的精力多少,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孫悟空可隨心意變化的金箍棒,有了這樣的“定海神針”,在面對海量信息時就能做到有效甄別和快速處理了。

垂直閱讀,建立自己的“思考主場”

我們在生活中常說“找對方向,努力才有意義”,從閱讀角度來說同樣如此。在《高效能閱讀》一書中,原尻淳一提倡選定一個方向進行“垂直型閱讀”,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通過持續地學習和積累,能夠建立起關於某一領域的

專業知識體系,進而養成自己的專業思考方式,原尻淳一將之形象地稱為“思考主場”

我們都知道田忌賽馬的典故,在賽馬這件事上,孫臏迴歸到自己的“思考主場”,即他最擅長的軍事領域,安排了以下等馬對上等馬,以上等馬對中等馬,以中等馬對下等馬的比賽戰術,最終取得三局兩勝的戰果,這就是建立起專業知識體系的優勢。即使是不相關的領域,也可以從自己的慣性思考方式出發,找到共通之處,就能遊刃有餘地解決問題了。這樣的思維應用到商業領域也具有同樣的效果,比如某二線豪華品牌汽車製造商,為了保證旗下某高端車型的銷量,在確定自己品牌不佔優勢的情況下,並沒有直接同一線豪華品牌的同級別車型進行對標競爭,而是選擇了一線豪華品牌的中端車型進行競爭,其售價和配置上的絕對優勢彌補了品牌力的短板,而最終的市場銷量也證明了這項戰略的正確性。我們常說商場如戰場,不少企業家和商務人士熱衷於讀《孫子兵法》,其實更多的是希望建立起專業思維模式。

水平閱讀,從“客場視角”洞察本質

在原尻淳一看來,僅僅通過垂直閱讀建立起專業思維模式還遠遠不夠,專業思維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因此應該嘗試從不同的領域和視角進行思考。就像一支球隊不可能永遠都在主場比賽一樣,經受客場的洗禮也是提升球隊實力的必要手段,原尻淳一的“客場”就是通過水平閱讀營造的。

通過水平閱讀能夠擴展自己的知識面,進而開啟不同於專業領域的視角,而這種“客場視角”往往能夠提供十分有益的啟發。我們熟知的根據蝙蝠超聲波原理髮明的雷達和根據魚鰾原理髮明的潛水艇,都是在工程技術領域開啟“仿生學視角”的結果,而在軍事領域應用的仿生學甚至直接影響了二戰進程,在列寧格勒戰役中,德軍意圖轟炸蘇聯的軍事目標和防禦設施。當時的人們對軍事目標的偽裝普遍缺乏認識,正當眾人一籌莫展之際,蘇聯的昆蟲學家施萬維奇提出利用蝴蝶的偽裝原理對軍事目標進行迷彩覆蓋的偽裝計劃,這樣的偽裝最終躲過了德軍的轟炸,確保了蘇聯軍事目標的安全。在此之後,人們根據同樣的原理生產出了迷彩服,使得戰鬥傷亡大大減少。由此可見,對同一信息從不同領域進行解讀,會獲得不同結果。這種專業領域之外的視角往往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之此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有些類似於群體決策中常常用到的“頭腦風暴”,區別在於水平閱讀所帶來的思考更像是一個人獨自進行的“頭腦風暴”。

立體化知識體系,打造高效的“信息處理器”

如果把立體化知識體系看做一臺電腦的話,那麼通過垂直閱讀構建的“思考主場”就是電腦的核心部件CPU,而作為提供“客場視角”的水平閱讀則可以看作電腦的存儲設備,如此一來,外部信息的輸入和思考成果的輸出都可以通過這臺“信息處理器”完成高效轉化。

零件都準備好了,接下來就該考慮怎麼去搭建這臺“信息處理器”了。原尻淳一從谷歌董事長埃裡克•施密特公開的谷歌公司投資基準比受到啟發,建議採用“70:20:10模式”的投資基準進行知識結構的構建,具體來說就是對專業領域的閱讀學習進行70%的投入,對與專業相關的領域進行20%的投入,而對其他領域進行10%的投入,這樣的投資基準也可以簡化為垂直閱讀與水平閱讀“7:3”的比例劃分。將主要精力和資源投入到垂直閱讀的好處是能夠通過快速積累專業知識建立起自己的“思考主場”,從而保證這臺“信息處理器”的高效運行,而對非專業領域的持續積累又能提供豐富的“客場視角”,進而形成解決思路。不僅如此,隨著垂直閱讀的不斷深入和水平閱讀的不斷擴展,之前所構建的知識體系會得到持續更新,“軟件升級”的好處是能夠保證這臺“信息處理器”在面對新問題時做到從容不迫,而除了“軟件升級”,如果精力允許的話,也可以進行“硬件升級”,即在多個領域開展垂直閱讀,“思考主場”在“多專業”模式下往往能夠發揮更加顯著的效果,這同雙核CPU比單核CPU的處理效率更強大是一個道理。

總的來說,“立體化知識體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信息處理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的效率高低取決於在兩個維度上的閱讀深入與否。需要指出的,“立體化知識體系”雖然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但並不意味著讀得越多越好,這也是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閱讀》當中一直強調的,他認為讀書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引發思考。這就像吃飯一樣,如果把書比作食物的話,我們的目的不單是為了吃,更是為吸收其中的營養成分。如果能秉持這樣的觀念,那麼知識焦慮也就無從談起了,畢竟“書只是啟發,而非正確答案”


海岱惟青生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吳瓊燕:知識焦慮,是我們對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和新的認知迭代始終有一種匱乏感,內心中隱隱有一絲恐懼,這種因為擔心自己知識匱乏而導致的輕微的心理恐懼就叫做知識焦慮。(摘自新浪博客)

造成知識焦慮有主觀、客觀方面的原因:

急劇碎片化的知識海嘯讓人恐慌

知識爆炸的時代,電子通訊技術的發展和各類IT社交平臺的湧現讓知識以“幾何級數”的速率“急劇碎片化”增長,就像一場海嘯來了。

這本身讓人感到恐慌,以前身邊只是幾本書,最多一個圖書館,現在突然變成了一片無邊無際的信息海洋,人泛著一小小的偏舟漂泊在廣袤的海洋中難免感到窒息和恐慌。

人工智能化退化了人本身需要的某些能力

例如:選擇的能力、動腦筋的能力、參與的能力、人與人之間心靈鏈接的能力等等 不用動腦筋了會讓人感到惶恐不已,這個自主的能力在大腦中退化會讓人有危機感 人工智能化只傳遞信息,即人的意識層面的內容,人們不需要面對面後,潛意識的溝通沒有了,這讓人感覺缺失了什麼,缺失了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鏈接,讓人因不安而感到焦慮。

你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嗎

很多人成為終身學習者,卻只是偽學習,並不知道自己在學習什麼、為了什麼。 你在大海里駕駛著一隻船,卻沒有指南針,不知道船要開往哪裡,不恐慌、不焦慮才怪。

你需要確定自己到底渴望什麼、通過怎樣的路徑達到、有怎樣的計劃,才能有選擇地在茫茫的知識碎片裡找到自己要的,善加利用,摒棄你不需要的干擾。

碎片化會讓人感覺很忙,而實際自己到底在忙什麼,自己的思想之舟要行駛去到哪裡,要怎樣去規劃自己的路線,這點自己要很清楚,才能在浩瀚的知識海洋裡愉快地覓得珍寶。

為了更好的服務頭條讀者,歡迎加入頭條讀者微信交流群,討論、學習、共同成長,詳詢請發私信。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與其說是越來越多的人存在知識焦慮,倒不如說越來越多的人存在焦慮。有人焦慮於知識,報不完的班,聽不完的課,考不完的證。有人焦慮於金錢,沒日沒夜,拼了命得掙錢花錢,努力創造GDP 。有人焦慮於健康,聽說現在脫髮白髮的不止大爺大媽、就連90後都已經開始養生了。有人焦慮於美貌,身邊用醫美、做整容、堅持減肥的人越來越多了,口紅經濟市場已經越來越繁華……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

越來越多的人存在知識焦慮,是因為相比於其他的焦慮,知識焦慮是崇高的、安全的。比如說,一個人知識焦慮,一個人美滿焦慮,人們會認為前者有實力、學者,會認為後者譁眾取寵、膚淺。如果非要給自己內心的焦慮找一個棲身之所的話,那自然是知識焦慮最穩妥了。如果非要利用他人內心的焦慮去獲益的話,那也是知識焦慮最高大上。
歸根到底,解決知識焦慮,最佳的方式是解決焦慮。解決焦慮可以通過持續性的個人體驗來達到,也就是找一個精神動力學取向的心理諮詢師,重塑人格。也可以通過自己平常的冥想、放鬆、正念來改善,現在網絡上有很多的催眠、冥想、正念的音頻,每天堅持跟著練習也會很有助益。另外,讓自己遠離焦慮的環境,儘可能的不去看、不去聽那些販賣焦慮的廣告,比如“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睡後收入200萬的清潔工徹底火了:你和財務自由的差距,不僅僅是錢!”……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暖心理

知識焦慮從反向來說也是一種積極的動能。

社會環境不斷變化,進步,人們的接觸範圍不斷擴張,我們從自己的圈子逐漸往外延伸的同時,通過各種途徑對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感到匱乏,於是知識焦慮就產生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同樣學了相同的知識,但總有比自己更優秀的人存在,有時候會讓我們莫名的羨慕,也會嫉妒和比較,如今是知識付費的年代,有知識就代表有能力,而知識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很多人感覺力不從心,無論從工作,生活,各個方面,我們應對這個信息爆炸的大時代,每天接受的知識澆灌也乘以倍數的平方蔓延,但我們能接受的限度卻是有限的。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最差的時代,機會和危機並存,我常常覺得有些人特別的有才,令我很嚮往,也可以像他人那樣,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可是追逐別人的腳步,為了不被同齡人超越,或者拋棄,我們也會承受巨大的壓力,難以喘息,知識焦慮可以用來激勵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補足自己的短板,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但是我們不能單純的想用知識的豐富來適應社會的變遷,把焦慮變成動能的方向應該出自於豐滿自己為考慮前提,而不是為了炫耀或者比較,那麼知識焦慮並不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進步與發展,反而會增強我們的危機意識。


在這個時代,堅守自己的本心,和追逐自己的腳步明顯更重要,假如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到相對的優秀,自己能夠滿意就已經很成功了,人貴在自知,當我們不停接受新的信息轟炸的時候,權衡利弊,挑選適合自己的去學習和掌握,就可以避免引起相應的知識焦慮,懷抱欣賞的態度,有選擇性的接受和學習適合自己的知識,屏蔽大多數對自己無用的信息,有明確的方向,完善的動機,莫不失為一個平衡知識焦慮的好辦法。


萱語心陳

這其實不是個單純的心理問題,而是個社會問題,不只是知識焦慮,而是人們本身在當下就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信息引發的焦慮。之前我們接受不到那麼多的信息,別人的生活和我們沒有什麼關係。現在的社會,信息發達,任何的消息有一點爆點,都會迅速的傳進我們的耳朵。我們知道某個明星的八卦,知道他住多少萬的房子,知道她用什麼護膚品,也知道老同學比之前發達,這些都是刺激,都能迅速的刺激到我們。除此之外,焦慮房子,焦慮孩子,焦慮收入,這一切的東西好像遙遠又好像觸手可及。完全不影響我們的我們不會焦慮,但是如果知道了這個信息,是我們的目標又好像觸手可及,就能造成我們的焦慮。


知識也是一樣,你工作需要的知識是相對一定的,但是你看到朋友同事都在學習,朋友圈不斷有各種轉發求贊,所以你就焦慮,你焦慮人家學了你沒學,他們知道的你不知道,而他們知道了就比你多了一項技能,不斷的推導得到某些嚴重的結果。所以你買知識,買付費課,但是又沒時間看,放著不看的知識積攢,收集信息的松鼠病,又讓你產生了新的焦慮的惡性循環。最終是要知道,學習或者知識,是幹嘛的,不要陷在這個社會造就的焦慮中。掌握知識,多一點就好一點,種一棵樹最好的時候是二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青音約

知識性焦慮是焦慮症中的一種,這種焦慮不是由外在壓力引起的,而是由個體自身的內部引起的。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這理解為自己給自己找不自在,不過擁有知識焦慮,也能從間接側面的反映出個體處於一種比較艱難的困境當中,他們渴望擁有更多的知識來幫助自己,在當下而立足

書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對以前的人來說,他們一生能看到的書也不會太多,所以沒看到一般多是如珍寶。

而如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如果想要學習所有的話,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三百六十行有無數的知識等著你去學習,一生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就已經非常成功了。除此之外,知識性焦慮症還有一種導致因素就是他們往往沒有足夠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說這個我想學,那個也想學,到最終,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學習的是什麼。

舉個例子,你不可能在學習繪畫的同時,還想要學好計算機與物理等等,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天賦與特長,在繪畫方面有特長的人,想要同時在計算機與物理上有建樹,這基本是天方夜譚。貝多芬是音樂大師,但是他也畫不出梵高的畫,同理,愛迪生是科學天才,但他也許不是一個好的泥瓦匠,簡而言之,想要不再擁有知識焦慮,首先,你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之後,然後再朝那個目標努力進發,切莫三心二意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