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蜀國到底有多強?

守三生

可以說,曹操赤壁戰敗到漢中再次戰敗到關羽敗亡這個階段,正是一個關鍵節點。

曹魏在那個時候首先進入了青黃不接的階段,不僅僅東南西北都有強敵,自己的大將也開始老了,曹操自己也明白自己快game over了。這個時候一直是蜀和吳在攻,魏在守。可憐吳好像自從孫策死了後哪一個名將都沒啥進攻的能力。三大名將周瑜陸遜和羊牯都更擅長守。

如果不是吳偷襲,蜀很有可能在那個時候會打到魏很深的地方。那個時候還有歸漢的人心。

也就是這個原因會偷襲,我覺得不是為了什麼荊州。如果蜀打敗了魏,吳也肯定很快完。吳一直扮演了攪屎棍的角色,誰強我抵消掉誰,所以三國他最後一個滅亡。

如果關羽不打樊城,一開始都想結親示好的,有這麼個強人替自己擋著敵人,何樂而不為。何必偷襲。拿來了輪到自己扛。最終也就是從這裡被晉突破而滅的。

有鑑於此,當時的蜀很強大。擁有一大批亂世裡殺出來的將領,不像吳那些將領只是在江東小打小鬧。夏侯淵和于禁失利,對魏打擊很大,除了曹操親自出馬別人幾乎是擋不住了,但是曹操已經打不動了。

劉備要滅吳也是思路正確的,滅了吳才有機會繼續統一,否則吳還會繼續搗亂。只是看來他不擅長南方叢林作戰,而且主要軍事統領都先後蹊蹺的死了。

只能說孫權真的命好,而且好的剛剛好,要統一全國嘛沒這能耐,張遼的逍遙津也拿不下,他一死吳就扛不住。如果他不偷襲荊州可能不等壽終吳就被拿下魏的漢拿下了。那除了西漢東漢又多一漢。算南漢?後漢?後面的都要改名字。漢這是壽數到了沒救了。


Julian45901096

不好意思,真實三國曆史中,蜀國是最弱的勢力,一點都不強。


當然,如果只看《三國演義》,肯定會認為蜀國是當之無愧的最強力量:諸葛亮大智若妖,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喝斷當陽橋,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這樣的力量,怎能稱之為弱呢?


然而真相是,小說創作與真實史實存在差異,諸葛亮固然多智,五虎將固然英勇,但除了這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角色之外,蜀國再無其他資產了。圖霸天下,光有這麼幾個人是遠遠不夠的。


三國時期的歷史情況是曹魏佔據中原,天下十四州有十州在手,人口、土地、軍事力量、資源儲備都是三國中最強;吳國地處江南,生活富庶,孫氏父子從小便紮根於此,手握三州,眾志成城;至於蜀國,鼎盛時期也只有一州在手,而且幾乎是全民皆兵的狀態,佔據地理優勢勉強自保而已,而且這份天險也並不是劉備用軍事力量打下來的,眾所周知,劉備是被請進去的。


對於蜀地來說,劉備軍團完全是外來力量。劉備、張飛是河北人,關羽是山西人,黃忠河南人,馬超祖籍陝西,諸葛亮出生于山東……發現了嗎?蜀國建國的核心力量,沒有一個是蜀國人。不是本地人,就意味著沒有可用的宗族關係,劉備政權和蜀國的國民之間是存在距離的。而且,這種狀況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在人才的儲備方面捉襟見肘,蜀地名仕大多瞧不起劉備,也不願為之效力。


因為人才儲備不濟,所以蜀國在核心力量相繼去世之後,就走向了斷崖式的下跌。劉備晚年出征吳國,夷陵之戰幾乎是一觸即潰,這才上演了白帝城託孤的戲碼。到了公元262年,司馬昭對蜀地的認定便是四個字“師老民疲”,進而一舉滅亡蜀國。


如果蜀國真的很強,怎麼會是三國中最先滅國的一個呢?


默爾索

客觀的說,蜀漢是實力最弱的一方,而且,蜀漢政權是建立在劉備多年征戰的名望上的國家,這麼說吧,東漢末年的行政單位有13洲,相當於今天省級別的,曹魏集團擁有9個,東吳與蜀漢爭奪荊州,將荊州一分為二,而呂蒙偷襲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就落入東吳手裡,東吳就有3個洲,而蜀國只有1個洲就是益洲。


這塊提一句,也有
做14洲的說法,就是把當時大漢天子當時被董卓強行遷都洛陽的司隸洲,曹魏統一北方後為了更好的管理,將涼州和司隸洲部分城市劃分了雍洲,就是14洲了,不過這個不影響實力評估,因為都是曹魏自己的行政區域!

通過行政區域就明白了,當時的蜀漢就有一個洲,很多小夥伴看地圖覺得那個益州很大,其實,益州確實很大都是很多都是山脈,還有南蠻地區接壤就是後來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就是為了穩定南方。說洲的時候主要看的是人口,當時連年戰亂,民不聊生,人口銳減,下面一組數據


曹魏人口數量:443萬

東吳人口數量:230萬

蜀漢人口數量:94萬,

而且,這是魏蜀吳建國時的人口,也就是說劉備剛建立政權後就伐吳,夷陵大敗後,人口需要減去一部分,同樣東吳也有相應的損失。從疆域以及人口數量上就能看出來,蜀漢至始至終都是三方中最弱的一方,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權,穩定南方,休養生息幾年才有了一點規模,其實就像司馬懿說過,諸葛亮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曹魏是舉全國之力敵一隅。而諸葛亮也是很難呀

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諸葛亮也明白,北伐很艱難,但是就像對劉禪說的,如果偏安一隅,諸葛亮在世可保蜀漢無憂,如果諸葛亮死了呢?坐視曹魏發展壯大?

曹操在赤壁敗了之後,就提出休養生息的國策,興修水利,開墾屯田等一系列舉措實際上就是明白自己已經不能統一全國了,要把這項艱鉅的任務交給後人了,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十年時間,益州一個洲的發展無論是經濟和人口永遠跟曹魏是天壤之別,而且時間越長,距離會越差越大!所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北伐拼的一線生機。其實,東吳也深知這個道理,大部分朋友都是通過三國演義知道三國曆史的,其中對東吳記敘的少,其實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東吳也沒閒著,孫權自從得到荊州以後對戰略部署已經滿意了,所以也開始不斷的北伐與諸葛亮呼應,無奈遇到曹魏大將張遼。


每次談論此事,我真心覺得諸葛亮艱難!在早期《隆中對》中諸葛亮大致意思說的是,先得荊州立足,在得到益州,然後休養生息,待天下有變,遣一上將,水、陸並進,指的是漢中和荊州。然而,好好想想這句話有兩個前提:

第一是待天下有變,有變就是蜀漢休養生息很好,然後,要不就是東吳和曹魏大的不可開交,要不就是曹魏自己內亂,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是水陸兩軍並進,主要是荊州水軍,諸葛亮北伐時候就每每想起,荊州在手…………

可見諸葛亮北伐是無奈之舉,諸葛亮自己定下的前提,而北伐時這兩個條件一個都沒有。而諸葛亮悲劇在於,曹魏當時並沒有內亂,內亂髮生在諸葛亮死後,曹魏才相繼出現,司馬懿奪權的高平陵之變和淮南三叛等。


數次北伐,耗盡了蜀漢的國力,而後姜維掌權,蜀漢政權的諸多不穩定因素,讓蜀漢成為第一個被滅掉的國家。

所以,蜀漢從頭至尾都是三方中最弱的一方!而蜀,吳,如果能精誠合作的話,在荊州問題上能有個妥善的解決辦法,然後齊心北伐才有一線希望。不然,坐等,時間越久,與曹魏的差距越大,發展速度,保守估計,比東吳快3倍,蜀漢要快5倍左右。


君說歷史

蜀國不算強吧,三國之中蜀國已經是最弱的了。論實力,應該是魏國第一,吳國第二,蜀國墊底。



首先,從地盤上講,魏國統一北方,領土面積是最大的,吳國得到荊州後是第二了,蜀國主要以現在的四川為基業,面積是最小的。

其次,兵力上魏國人口多當然兵力最強大了,蜀國兵馬就比較少了,是最弱的。

第三,從人才上說,蜀國也是最少,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自從五虎上將死後,蜀國便人才凋零,後來張苞,關興,孔明也相繼而亡,蜀國可謂是內治無人,外無良將,最終宦官當道,賢臣漸漸疏遠。反觀魏國,鍾會和鄧艾都是文武雙全,難得一見的將才。


第四,君主相差甚遠,蜀國劉備死後劉禪繼位,阿斗小時候被劉備摔傻了,智商簡直和三歲小孩差不多,後來寵信宦官讒言親小人,遠賢臣,蜀國日漸衰弱。而魏國曹操後曹丕繼位,曹丕之後曹睿繼位。曹丕頗有心計,曹睿比他老子差一些但總算智商正常,至少比阿斗聰明多了。

第五,蜀國連年征戰,沒有休養生息,導致國力日弱我。先是劉備東征兵敗,國力大損,後來諸葛亮南征蠻王,也是虛廢了不少力量,緊接著諸葛亮來了個六出祁山,基本一年一次,人力、物力、財力、糧草都損耗不少,然後姜偉又來了個九伐中原,這麼多的戰役導致蜀國空虛。

因此,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並不算是強國。


好孩子就是我

雖然蜀國直到滅亡時,人口也不過94萬。國土面積更在魏蜀吳三國裡屬最小。但這樣一個“小國”,卻能頑強堅挺四十二年,甚至一度揮師北伐,殺得“超級大國”曹魏龜縮不出。自然有其強大之處。


不過,比起軍力水平來,下面這幾個獨家產業優勢,才是蜀國安身立命的強大本錢。甚至可以說,是蜀國留給華夏民族發展史的技術貢獻。

一、稻種改良

三國時代戰爭頻繁,糧食需求自然急紅眼。魏蜀吳三方政權,家家都玩命修水利開荒田,水稻種植更火熱推廣。

耕地面積最小的蜀國,稻種水平卻走在了三國時代最前沿:蜀國特產的“青芋稻”、“累子稻”、“白漢稻”品質優良,以《六朝經濟史》形容說“大而且長”。產量也是遙遙領先。《華陽國志》記載:蜀國土地最肥沃的綿竹地區,這類強大稻種已是遍地耕種,糧食畝產是東吳畝產量的五倍以上。

諸葛亮五出祁山的威武,蜀漢大軍一度壓制曹魏的風光,多次頂住魏國狂攻的頑強。就來自這強大糧食生產能力,撐起的雄厚底氣。

二、蜀錦

如果說新型的稻種,為蜀國積攢了堅挺的本錢。那麼美麗的蜀錦,更是蜀國享譽古代世界的標牌。

蜀地的絲織業,早在東漢時就已十分紅火。劉備入主蜀地時,就曾被深深震撼到。蜀漢政權開國後,更是玩命狠抓絲織業:官府設置“錦官”,專門負責官府絲織,僅成都的官營手工業工匠,人數就有近八萬人。蜀漢丞相諸葛亮更親自在府裡種桑樹,成都百姓也是家家紡織,幾乎到了“機杼相和”的地步。成都因此也被稱為“錦城”,是為三國時代中國頭號絲織工業城市。

經過蜀漢政權一輪輪強心針般的舉措,蜀地的絲織業,也迅速進入爆表狀態。美麗耐用的蜀錦,不但產量飆升,精緻更是冠絕天下。甚至在蜀漢的“死敵”曹魏地界上,都是大受歡迎,不但曹魏貴族們時常拿來炫富的奢侈品,市面上更如貨幣一樣流通。還沿著絲綢之路走出國門,在波斯羅馬等地火熱暢銷。大量的錢財也源源不斷流入蜀漢。

熱火朝天的蜀國絲織業,價值就這麼堪比“印鈔機”。強大“吸金”效用,恰如諸葛亮感嘆:決敵之資,唯仰錦耳。蜀漢大軍一次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就是靠火熱的蜀錦產業,年年靠譜輸血。

甚至就在蜀漢不戰而降後,魏國軍隊僅在蜀國的宮室裡,就一口氣搜出了八十萬匹蜀錦。當場把視蜀錦如寶物的魏國軍將們驚呆——您還有這麼多錢,怎麼說不打就不打了呢?

三、淬火技術

三國烽火連天,冶鐵鍛造產業,自然是列國核心產業。其中的最高精尖技術,卻恰掌握在蜀漢手中——淬火!

淬火,即冶煉中的“金屬熱處理”技術,將刀劍反覆加熱後再冷卻,以提高兵器的硬度。雖說這個技術在戰國時就已誕生,但長期以來技術門檻極高。偏偏蜀漢丞相諸葛亮慧眼識英,發掘出一位擅長淬火技術的人才:蒲元。

深感諸葛亮知遇之恩的蒲元,從此也甩開了膀子,他把原先只是工匠們秘傳的淬火技術,無私傳授給蜀國工匠們。蜀國冶煉業在加熱冷卻處理等專業技術上,迅速領先列國。很多在魏吳地區只能作為“寶刀”的強悍兵器,在蜀國實現了規模生產。諸葛亮北伐時,蒲元一次就為諸葛亮打造鋼刀三千口,

如此水準的軍隊,堪稱武裝到牙齒!

蜀漢大軍強悍的戰鬥力,多次以少敵多,殺得曹魏龜縮防禦的神器表現,也多虧這強大淬火技術,源源不斷提供的“硬傢伙”。

四、造船業

說到三國的造船業,“三國迷”們第一反應是想起東吳。如果論造海船的技術,東吳當時確實獨步東亞,但如果論起造江船的技術,低調的蜀漢有多強大?孫權是很有體會的——劉備討伐孫權時,那水陸並進的陣仗,大規模的江船艦隊,當時就嚇出東吳一陣冷汗。

雖說蜀漢的造船業發展,史料裡的記錄很簡單,但是三國歸晉前的一樁典故,卻正揭開它強大面目:西晉決心伐東吳後,坐鎮蜀地的王浚,憑著昔日蜀漢的造船工場全力開工造船,規模是“舟楫之盛,自古未有”。造船工場刨下來的木屑,都是沿江而下,流到東吳地界竟遮蔽江面,又把東吳人嚇一跳。

也正是藉助蜀漢的造船家底,西晉終於造出了碾壓東吳的巨型樓船,以勢如破竹的方式掃平南北。只是這強大產業,最後還是給別人做了嫁衣。


歷史風雲錄

看過樓上的幾個回答,在下竊以為蜀國最弱是不成立的,實際上蜀國是有最強之時,嚇得魏國準備遷都,以致與吳國聯合夾擊荊州。

開篇咱們先放一張圖

引用作者一夢千秋的說法:


圖為劉備得到的荊州,除江夏郡屬於孫權,南陽郡屬於曹操之外,其餘都劉備。 後來劉備派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入蜀作戰。在奪取了漢中之後,關羽所在的荊州這邊也積極配合,往北攻陷了中原門戶襄陽,曹操趕忙抽兵回援襄陽,結果被關羽來了個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蜀軍迅速佔據襄陽。

此時,通往中原門戶襄陽已經被打開,直逼中原,蜀地也已經取得漢中,威脅關內,劉備的實力達到巔峰,依然是三國中最大的勢力。曹操都因此準備遷都,避其鋒芒。
但很遺憾,曹操孫權迅速結盟,夾擊荊州。由於劉備在荊州留下的人有問題,導致關羽腹背受敵而無援軍。

所以實際上在此時,蜀國是最強之勢,奈何關於腹背受敵,大意丟失荊州。

導致蜀國失去中原門戶,才有了後來五出祁山之無奈。

如果沒有魏吳夾擊荊州,未來的三國之事鹿死誰手還得兩說,最後來一張蜀國全明星合影


咻喇

準確的說不是蜀國是蜀漢。蜀漢是最後形成的地盤,也是最年輕的地盤,所以實力相對其他兩個國家來說是比較弱的

但是蜀漢的將領也算是比較牛的。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就不一一說了。

赤壁之戰的時候蜀漢還沒有形成,那個時候只是劉備的軍事集團。

赤壁之戰劉備只是打醬油,如果孫權反臉的話 ,分分鐘可以吞掉劉備。當然孫權不會那麼做。

蜀漢最強大的是在建安24年,在建安23年的時候有一個下辨之戰,很多人都忘記了。那是少年將軍曹休的成名作,在曹休的指揮下,擊敗了張飛和馬超,擊殺了將軍吳蘭,張飛和馬超兩個人聯手,不是曹休的對手。


建安24年的時候,黃忠在法正的指揮下,突襲了夏侯淵,成功的斬殺了夏侯淵。曹操親自帶大軍來,最後還是敗了,非常鬱悶,鬱悶之餘,順便殺了楊修。劉備在正面戰場上擊敗了曹操,這是硬碰硬的,和赤壁之戰不一樣。因為赤壁之戰是玩水戰,那個曹操外行。而這一次是玩馬戰,劉備也成功的結束了逢曹必敗的宿命。漢中稱王蜀漢正式形成。


在此之後8月份的時候,關羽水淹于禁七軍,威震華夏,曹操考慮遷都。此時的蜀漢的力量達到了最頂峰。隨著孫權的偷襲。蜀漢由盛轉衰。從全面攻勢轉入全面的守勢。

後來劉備被陸遜兵敗,鬱郁而死。那個時候蜀漢有三個郡反了,都無力征討。這個時候是蜀漢最弱的時候。後來在諸葛亮的勵精圖治之下,三年恢復元氣。最後來的事情就是北伐,大家都知道了。

就可以找到我的一系列文章,一共11篇。詳細講述了蜀漢從強到弱的轉變


知常容

其實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就屬蜀國是最弱小的,因為受了《三國演義》和影視劇的影響,所以我們會有蜀漢很強的錯覺出現。

天下十三州,當時曹魏佔據了九州之地,孫吳和蜀漢合起來也就才四州罷了,而且後來隨著關羽失去了荊州數郡,蜀漢也就只剩下益州而已,如果不是因為益州之地易守難攻,且東吳也明白惟有和蜀漢聯手方有生存壯大的可能,想必蜀漢早已經滅亡了。

前期尚且有不少大將,而且荊州一半在手,又扼守漢中咽喉之地,南可攻孫吳,北可伐曹魏,亦或者水陸並進進攻中原,漢中之戰的勝利,蜀漢軍事達到頂峰,此時相較於孫吳也是不弱的,但比起曹魏差距還是明顯的。

歷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給了人一種嚴重的錯覺感,認為主動進攻一方定然是實力強絕之輩,事實上曹魏的堅守只不過是因為益州之地地勢險要,不易進攻,而且糧草供給極為困難,難以堅持;而至於孔明的一次次北伐,實乃是因為無奈之舉錯啊。

孔明也曾經說道“益州疲弊”,可是他還是多次北伐,因為他太明白蜀漢的處境以及天下局勢的變化了。

三國實力的對比,說起來就是人口、賦稅和土地的比較,多年的戰亂,曹魏也急需休養生息,一系列的政策的實行都是恢復國力的表現,曹魏如此大的地方,自然戰爭潛力巨大,雖然停止戰爭對三國都有好處,可是相較而言,最有好處的是曹魏,然後是東吳最後才是蜀漢。

時間一久,雙方的勢力格局將會徹底扭轉,那時面對新興的曹魏政權,蜀漢絕對不會是其對手,如此下來,三國最終將被曹魏所吞併,那只是時間問題。而趁此大家都是疲憊的時候,蜀漢憑藉著四川漢中的天然地勢,北伐中原,雖然成功率低下,可是卻不無勝算,而且還能夠轉移國內矛盾,再加上東邊有孫吳也時不時的越江助勢,如此中原未必沒有光復的可能。

多次北伐,孔明雖沒有取得進展,卻也沒有什麼戰力上的損失,這得益於孔明的治軍,也得益於蜀漢軍隊的戰力,比起山地戰蜀漢軍隊能夠更有效的發揮優勢,而比起平原馳騁,蜀漢軍則不如曹魏的鐵騎,北方西涼戰騎可是實力不俗的。

戰爭年間,單論軍隊戰力,這個要因地制宜的,以及看統帥的能力,但是要算上綜合來看,那曹魏毋庸置疑是戰力第一的,而蜀漢只不過是墊底而已,以一隅之地如何抵擋天下九州呢?


歷史風雲天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習慣性叫法是“魏、蜀、吳”,字面上乍一看還以為這就是實力排序,實際的實力排名應該是“魏、吳、蜀”,當然這裡有兩個關鍵的時間點引起了排名的變化;

一、公元219年劉備最關鍵的兩場戰役落下帷幕,漢中之戰 、荊州之戰 (又稱襄樊之戰);

漢中之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年(219年)五月,劉備戰曹操獲勝,佔領漢中全境後,派遣劉封、孟達乘勝攻取了東三郡(魏興、上庸、新城),實力達到了頂峰時期;

荊州之戰 (又稱襄樊之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軍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歷史有名的水淹七軍就在這裡發生,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

襄樊之戰後,曹魏、蜀漢的實力大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態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直接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係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二、夷陵之戰(公元221年-222)

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舉傾國之兵東征孫權,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歷史上的火燒連營七百里就這麼發生了,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張飛出徵前被部下殺死,桃園三兄弟快要再次見面了)

三、綜合實力排名

經過上面三大戰役之後,現在的排名應該是“魏、吳、蜀”,並持繼到西晉一統三國;三國實力強弱更體現在人才、土地、人點各方面,簡單列舉一組數據大家瞭解:

  曹魏統轄地區有九州,包括冀、兗、青、並、徐、豫、雍、涼及司隸區,總戶數約六十六萬戶,人口四百四十三萬左右;吳國統轄揚、荊、文三州,總戶數五十二萬戶,人口兩百三十萬左右;蜀漢只統有益州,總戶數三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左右。

蜀漢後期出現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就可以反映出實力強弱程度;問題涉及內容很廣,拋磚引玉,大家一起討論。


河東三叔

難怪司馬懿最後得天下,曹操劉備手中的神器不如他,於榮光恨淡定。

司馬懿和曹丕

司馬懿號稱三國第一謀士,首先幫助曹丕奪得地位,拖死諸葛亮,隱忍躲過曹氏三代的猜疑,最後奪得曹氏天下原來靠的是這個神器啊。

諸葛亮

諸葛亮也不甘示弱,俺也來一根吧。這眼神一看就知道曹操何時動兵,正如張飛所說:軍師真乃神人也,我所到之處皆和軍師所說一樣。

曹操

曹操:“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孤先來一根菸,再聽下文......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

曹操

曹操:“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關羽劉備

劉備:“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二弟呀,快來看,曹操又在抽菸了,估計活不了多久了。

周瑜魯肅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魯肅:公瑾啊,別和諸葛亮計較了,快去救主公吧!周瑜:大英雄生當豪傑死亦鬼雄,如不拔劍建國立業,豈不愧對先父之靈?

劉備

劉備: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行人。備與足下,自桃園締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違,割恩斷義,君必欲取功名,圖富貴。備願獻首級以成全功,書不盡言,死待來命。

關羽

關羽: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有兩種人相信這句話,一種是蠢蛋,一種是壞蛋。劉備就是個壞蛋,你就是個蠢蛋。你這個蠢蛋被劉備利用了。

司馬懿

司馬懿: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兩軍交戰,打得贏的要攻,打不過的要守,守不住的要逃,逃不了的要降,連投降的資本都沒有,就準備死!難怪司馬懿最後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