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由此展開。戰爭爆發後,由於伊朗和伊拉克兩國自身的國防工業薄弱,必須從國外進口大量武器裝備及零配件。由於中國武器價格便宜、操作簡單,戰爭期間,雙方均大量購買了中國的武器裝備。
這場遠在西亞的戰爭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軍工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80年代初,國家進入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時期,不得不大量縮減軍備,提出“軍隊要忍耐”。這樣,失去了國內的軍火訂貨,中國的軍工企業幾乎處於崩潰的邊緣,這時候因為兩伊戰爭而送來的軍火訂單對於當時困難的中國軍工廠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伊拉克戰場上的中國造69式坦克69式主戰
69式主戰坦克,是中國首次獨立設計的主戰坦克。該車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70年代初設計定型。以後經過幾次改進,其型號不斷擴展,從而形成了69式坦克車族。69式坦克的研製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坦克設計人才,這對中國的坦克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69式主戰坦克,是在59式坦克基礎上改進設計的。1963年下達戰技指標,1964年完成設計,1965年生產出樣車,1974年設計定型。69式坦克安裝了100毫米滑膛炮、426千瓦(580馬力)發動機、激光測距儀,炮長夜視瞄準鏡,車長晝夜觀察 指揮鏡和火炮雙向穩定器等。該坦克在火力和機動性以及夜間作戰性能方面比59式坦克均有所提高。69式主戰坦克在1972~1981年間,小批量生產150輛裝備中國陸軍。此後69式坦克的後續改進型號還曾陸續出口到伊拉克、泰國、巴基斯坦等國家,總計約3200輛。
殲-7(中國代號:J-7,英文:Chengdu J-7或F-7,北約代號:Fishbed,譯文:魚窩)戰鬥機,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瀋陽飛機制造廠(後轉產至成都飛機制造廠和貴州飛機制造廠)製造的單座單發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殲-7是仿製的蘇聯米格-21Ф-13型。殲-7是中國研發的第一種兩倍音速噴氣戰鬥機,大量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戰場前線制空權,也可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屬於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殲-7的技術特點是突出高空、高速特性,具有輕小靈活的特點,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1]。殲-7戰鬥機曾批量出口到世界多個國家
現身兩伊戰爭中的“蠶”式導彈
兩伊戰爭期間,中國出售給伊朗一批固定部署的“蠶”式導彈。這種導彈性能落後(50-60年代的蘇聯技術延伸),體積龐大,部署麻煩,屬於防禦型武器,但是對於伊朗而言卻非常實用,部署了這種導彈之後,伊朗便可以封鎖霍爾姆斯海峽,戰爭期間頻頻襲擊航行的各國油輪。當時世界各地的報紙電視上整天充斥著伊朗用“蠶”式導彈襲擊油輪的報道,各國油輪都被襲擊,很多國家都派軍艦去海灣護航。直到今天,這種“蠶”式導彈還能發揮重要作用。伊拉克倒是沒有看中這種不太先進的“蠶”式導彈,他們有先進的飛魚導彈和飛毛腿導彈,自然瞧不起中國的落後“破爛”。
80年代是中國武器出口的黃金時代,海灣戰爭結束後,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中國的武器出口額連年下降,最近幾年連印度、韓國等都超越了中國的武器出口量,而中國成為了武器淨進口國。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還是中國武器在戰爭中的表現。海灣戰爭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武器出口國,各國都想購買美國的武器,就是因為美國武器在戰場上的表現。而中國以及蘇式的武器出口受挫,不單單是國際政治氣候變化,還與大量裝備中國和俄國武器的伊拉克軍隊慘敗有很大的關係。
閱讀更多 止戈興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