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道家的黄老派?

shenwenyuan

黄老派其实不完全是“道家”,至少不是先秦老子、庄子一路的道家。



《史记》对黄老之学有很好的的定位,它实际上包括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是一个集大成者。黄老学说用阴阳五行解释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成和运行的原理——“天道”,又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人间的各种现象,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天道、人道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标榜老庄的清静无为,所以一切从“道”出发,就可以兼采各种具体的“术”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不同的问题,用不同学说去处理,原来针锋相对的诸子百家,就有兼融性的基础了。


在阴阳五行搭建起来的兼容平台上,可以把儒家的仁义礼乐、墨家的兼爱节用,老庄的清静自由,法家的耕战赏罚都整合起来,各随其宜,各任其用。黄老之学因此超越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民间流行文化和精英经典文化结合,诸子百家,百川汇流,最终形成帝国时代的中华文化形态。


吕不韦是最早尝试打造黄老派的经典文化的人物,他集中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是第一部黄老思想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汉初的一批统治者都是“民间”起来的,刘邦和他的功臣圈子,基本都是下层人民,刘邦本人没有贵族气质,反倒流氓气质很明显,连萧何这样的智囊,都只是基层小吏出身,并不是“知识分子”,所以帝国初期对民间思潮中出来的“黄老之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曹参、窦太后等一大批帝国的新权贵都喜欢黄老之学,但是黄老之学的民间性太强,其实和现实的“帝国”时代的需求,是有些格格不入的。


黄老之学更多的是秦汉帝国转型时思想文化界对兼容性的一种自发尝试,智力支持不够。喜欢的人物虽然是帝国权贵,但这批人其实来自民间,而黄老之学的思想本身的参与者则多是下层人物当时最有名的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叫“盖公”,连名字都没有,缺乏精英知识分子的参与,黄老派的代表作《淮南子》不是那一个人写的,反映的也不是某一个的思想,而是淮南王刘安召集的一批民间文化人的集体成果,黄老之学对诸子百家的整合,虽然建立起一套包涵从天地万物到人间世界的共通的合理性的秩序,但却仍然无法建立起“帝国统治”的正当性。


黄老之学建构起来的世界看起来是有“秩序”了,但这个秩序背后的力量是清静无为的天道自然是一种不需要权力的秩序。“圣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乱情”,天道本来具有秩序,权力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权力还会扰乱天道本已生成的秩序。那么黄老之学的深层结构中,不是在建立帝国所需要的权力秩序,恰恰是在建立一种消解权力的秩序。黄老之学的主持者秦相吕不韦、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最后都成了乱臣贼子,不是偶然的。


《淮南子》的主持者淮南王刘安最后因谋反而自杀,围绕在他身边的数万人被处死,其中就有大量的信奉黄老之学的民间学者。


秦汉之际的百年之间,黄老之学整合诸子百家,虽然有些成绩,但总体来说还是不成功的,最大的成绩就是把战国以来的崇尚暴力、以战争解决问题的发展道路在思想上进行清算,所以黄老之学在内政治理上造成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但缺陷则是在清算“军国主义”的同时,把富国强兵也扔掉了,所以在对外问题上他们的处理是失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匈奴对国家安全的威胁长期得不到解决。


只爱潘多拉

和儒家有诸多流派一样,道家也有不少的流派。其中最大的两支分别是老庄(老子和庄子);另一派是黄老(黄帝和老子)。

黄老学派的发展涵盖两个方面: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

不过要说到黄老派的渊源,就必须说一说齐国的稷下(今山东临淄附近)学宫。战国中期。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主要是由稷下先生们从老子学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齐国推行黄老,不久使齐国得到强盛。人们因此将这些学者统称“稷下先生”。

根据史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而老子《道德经》一书,由环渊整理而成。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篇古佚书,共一万一千多字。

有学者认为,这4篇古佚书与《老子》合在一起,应是黄老之学的主要经典之一。人们又把它叫做《黄老帛书》。

据《史记·乐毅列传》介绍汉初治黄老之学的有名学者盖公的师承关系,一直上朔到战国中期赵国的河上丈人。

除《黄老帛书》之外,黄老之学的代表着作,主要是《管子》、《吕氏春秋》等。有的学者提出,过去认为是伪书的《尹文子》、《鹖冠子》,其实不伪,也属于黄老之学的着作。

至于说姜子牙与黄老有何瓜葛,那就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