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女儿从小到大的求学轨迹,寒门想逆袭,不是难上加难,而是几乎不可能。我虽是大都市的寒门,但远远算不上贫困,还有很多在县城甚至农村的学子,除非天赋异禀,否则再努力也不可能追上用大量金钱堆积起来的学问。并且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也真的很努力(画重点),寒门学子不要安慰自己“有钱的孩子都是没正事的废物”。不是,真的不是,他们也许没有你用功,没有你聪慧,但是他们并不是不学无术。他们有金钱的加持,只要使六分力,就是你十二分力所无法企及的。”
本来是轻松的五一长假,无意中看到这样一篇《教育之殇,家有高三学子,感慨寒门确实再难逆袭!》,里面的妈妈讲到自己高三的孩子,这些年,从小学到高中10几年的求学之路上的心路历程,感慨寒门学子要想通过上学完成自己命运的逆袭,在现在这个时代几乎不可能了。
其实,看完之后,我是深有同感的。在此,我摘录几段这位妈妈文章里的几段文字:“促使我写这篇长文的原因是高三的各项没钱难以竞争的变化。
一:高二暑假全班补课。教委不让学校补课,老师带着全班出去租教室补,自己班老师,一个月8000元补课费(自己班学生优惠价),全班六人没参加(四位自己在外补小班,女儿和另一位外县困难生)。
二:内部透题。高三开学,女儿同桌和班级其他十来个孩子组了个小班,老师自己办的,价格不知。女儿同桌以前一直40多名垫底,后三次模考前二十名,此班其他同学基本保持前20。之所以认为透题,全市模考时这些孩子打回原形,女儿从前几次模考排30多名,一跃排17名,她同桌排42名。肯定有人问这样造假有什么用?这就涉及下一件事“自主招生”。
三:自主招生,自主招生首先要看各种竞赛成绩,其次是论文和作品发表,再然后是在校成绩和排名。1.竞赛成绩,这项不花钱培训几乎很难完成,除非有天赋,另当别论。2.论文和作品发表,还以女儿同桌举例(因为知道最详细)文科生竞赛比较少,因此论文和作品就是很重要的参考。女儿同桌一论文一文章,论文是找人花2000元写的,发表用了6000元,文章同,价格略低。
其实,这位妈妈的无奈已经不是一个个例,之前很多人士就提过,现在由于阶级固化,导致每个阶层想跨越自己的阶层,几乎不可能。
清华北大真的成了官富二代的聚集地吗?
我曾经看过一个讨论《清华北大是否已经成为官富二代的聚集地》:其中有人是这样说的:“顶尖大学(不限于top2)里家境好的学生的比例略高于全社会家境好的人口比例是个正常的现象。官一代、富一代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他们能通过提供更好的家庭氛围,请到更好的老师等方法让他们的孩子有更高的起点,更容易上好大学。
“统计意义上,家庭条件(特指物质条件)对教育我认为是有影响的,很难想象一个这样的群体:放学回家以后要照顾生病的长辈、还要喂牲口和干农活,比一个这样的群体:放学后去各种补习班、回到家里有安静的书房、信息环境有优势,更容易考上清华北大。实际上,根据我的经验,清华是有一部分助学金发不出去,已经是老大难问题。”
甚至有清华的学生自己出来证实:我还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华的贫困生比率有下降。我们这一级差不多有1/3贫困生。到了现在估计1/10都不到。
曾经有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努力就可以上北大清华吗”,中国青年报2017年初的这篇报道用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披露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孩子能进北大清华,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努力,“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
这是不是令很多家长感到很悲哀甚至很愤懑的消息?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太多。
2017年的高考语文作为全国卷遭到众多人的吐槽:写“共享单车”对于边缘或者贫困地区的考生是否公平?很多孩子连共享单车是什么都没见过,更别说用过了,你让这些孩子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有发言权?
曾经网上的热门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下来喝咖啡》,想必,让大家对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差异有着非常切身化的感受。
一位社会学研究者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好大学中的“精英”来自城市的居多,因为“城市的孩子、父母职业好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比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皇甫亚楠曾撰文指出,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照顾到寒门学子的认知程度,比如纳入正规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寒门学子由于受经济限制,很多人到大学才接触电脑,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网络概念都没有。至于英语,家境殷实的孩子即使学校英文成绩不佳,完全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外教的方式弥补,口语能力比寒门学子好得多。即使教科书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相同。
三大专项计划或许是农村孩子逆袭的一条通道
自2012年始,国家先后出台了面向贫困地区招生的三大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高校专项(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专项(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2018年继续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三大专项计划。
这是面向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是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高校,面向全国832个贫困县(简称为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定向招生,给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更多的上的大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也是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惠民生的举措。
从2015-2017年,国家专项计划招生人数连年增长,2017年国家专项计划招生人数6.3万人,同比2016年增加3000人,较2015年增加了1.3万。2017年三大专项计划,一共录取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10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8500人,增长幅度为9.3%。
其中,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学生将近6.4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3400人,增长幅度是5.6%;地方专项计划录取各省(区、市)农村学生将近2.7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3700人,增长幅度是16.2%;高校专项计划录取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优秀农村学生9500人,比2016年增加了1380人,增长17.1%。
几点需要注意:
国家专项计划: 有一本及二本院校层次录取,在高考录取过程中二本分数也可以通过国家专项计划中未完成招生计划的一本院校在二本控制线上征集志愿,进而录取到一本院校。
地方专项计划:只有一本院校(二本院校的一本专业);
高校专项计划:录取的学生必须是一本线的学生。
让我们期待,这样一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为教育的公平,才是一个社会最大化公平的原点!!
也欢迎大家针对这个话题进行评论。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公平的力量更大一点再大一点!!
閱讀更多 教育旁觀者2018 的文章